正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

中国历代古文选读 作者:孙广才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厉王虐,〔周厉王残暴〕国人谤王。〔国人纷纷指责他〕召公告曰:〔召公告诉厉王说。召公,名虎,周朝卿士〕“民不堪命矣!”〔人民受不了暴虐的政令啊。命,王令〕王怒,得卫巫,〔召来一个卫地的巫师〕使监谤者。〔让他监督指责自己的人〕以告,〔巫师将谤者上报〕则杀之。〔厉王就把那人杀掉〕国人莫敢言,〔人们都不敢说话〕道路以目。〔在路上相遇,只是以眼神相互示意〕

王喜,〔厉王因此很高兴〕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我能消除诽谤言论了。弭(mǐ),消除〕乃不敢言。”〔人们现不敢再随意指责了〕

召公曰:“是障之也。〔这是暂时堵上人们的嘴罢了。是,此。障,堵塞〕防民之口,〔阻挡人民的言论。防,阻挡〕甚于防川;〔比堵塞河水还危险。川,河流,此指河水〕川壅而溃,〔壅,挡水的堤坝。溃,决口〕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民意也是这样〕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所以,治水应该打开决口让水流通。是故,因此。为川,治水。导,疏通〕为民者宣之使言。〔治理国家者应当引导民众,让大家畅所欲言。为民,治理国家和人民。宣,导〕故天子听政,〔所以君王处理政事〕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从公卿到各级官员都应该建言献策。列士,各级官员。献诗,进献民间讽谏诗,提出意见〕瞽献曲,〔让乐官献上反映民意的歌谣。瞽(gǔ),盲人,此指乐师。古代乐师都由盲人充任,乐歌都采自民间,反映出民声〕史献书,〔让史官献上史书,作为借鉴〕师箴,〔少师献上劝诫的文辞。箴,箴言〕瞍赋,〔让瞎子诵读公卿列士的献诗。瞍(sǒu),瞎子。赋,动词,诵读〕矇诵,〔让盲人朗诵箴谏之言。矇(méng),睁眼瞎子〕百工谏,〔百官从本职角度提建议。百工,百官〕庶人传语。〔使老百姓将意见传给君王〕近臣尽规,〔君王左右的大臣尽职规谏〕亲戚补察,〔王室成员监察君王是非,弥补君王过失〕瞽、史教诲,〔乐官、史官通过礼乐、史实教诲君王〕耆、艾修之,〔元老重臣劝诫不厌。耆(qí),六十岁以上。艾,五十岁以上〕而后王斟酌焉。〔而后君王斟酌取舍,决策施令〕是以事行而不悖。〔所以,君王办事就不会违背事理〕民之有口也,〔人民有言论和意见〕犹土之有山川也,〔就好比大地有山河〕财用于是乎出;〔国家的财富、用度都是由土地山河产生出来的〕犹其有原隰衍沃也,〔又好比土地上有高原、湿地、平川和沃野。其,大地。原,高地;隰(xí),湿地;衍,低平的地〕衣食于是乎生。〔人类的生活资源都是由此而来的〕口之宣言也,〔民众发表言论〕善败于是乎兴。〔政事的好坏而由此反映出来。兴,起来〕行善而备败,〔推行仁政,防范失误。备,预防〕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这样才能使国家财力丰足、人民生活宽裕。阜,多,丰足〕夫民虑之于心,〔民众心里有想法。虑,思考〕而宣之于口,〔而通过言语说出来。宣,表达〕成而行之,〔产生想法就表达出来。成,成熟。行,流露〕胡可壅也?〔怎么可以阻止呢。胡,何,怎么。壅,堵塞〕若壅其口,〔如果堵塞了民众的言论〕其与能几何?”〔那国家能维持多久呢〕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于彘。〔三年后厉王倒台,被流放到名叫彘的地方。流,放逐。彘(zhì),今山西霍县〕

作品 作者

《国语》是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以记载西周末年和春秋时各国贵族的言论为主。一般认为《国语》是战国初的著作,作者应该是当时的一些史官。《国语》和《左传》记录的是同一个时代的事情,因此,人们通常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品读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文章记述了召穆公劝诫周厉王消除民众非议的主张,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含义深刻,很有见地。厉王弭谤,“三年乃流亡于彘”,可谓教训惨痛!

妙语警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