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宗旨篇——家道长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

曾国藩家风 作者:张兵,田旭凤 著


一个国家要长盛不衰,必须有“国法”;一个家庭要累世兴旺,必须要有“家规”。凡是家道可以长久的,不依仗一时的官爵,而依靠长远的家规;不依仗一两个人的骤然发迹,而依靠子孙后辈的代代维持。

家道长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一个家族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不能依仗一时的官位权势,而是依靠长远家规的熏陶。不能依仗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达崛起,而是依靠大家共同的维持。我如果幸运的话,等我辞官回到老家,一定与各位弟弟们竭力维持家族的兴盛。对老亲戚眷属以及许多在贫穷中挣扎的宗亲族人,我们千万不能有任何的怠慢,无论对方是贫穷还是富有,对待他们都应该一样。在家业繁荣兴盛时,我们要想到衰败的时候怎么办,这样一来,家业的长盛不衰就自然有了深厚牢固的根基了。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曾国藩看来,无论是之于一国还是一家,规矩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国家要长盛不衰,必须有“国法”;一个家庭要累世兴旺,必须要有“家规”。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藩这个家族能够名留青史,做到“代有人才出”,就是直接获益于曾国藩留下的家规。要知道,曾氏家规不是挂在墙上的空洞条例,而是借着曾国藩的一封封家书,传递到了每一位家人的手中,内化到了每一位家人的心中,最终融入到了每一位家人的行动中。

毫无疑问,曾氏这样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家规是真正有意义的家规。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现代很多家庭中,这样的家规是少之又少了。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家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家规都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而且,从先秦到明清,流传下来的经典家规也并不在少数。古代家庭之所以很重视家规,大抵与我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很大关系,强调一个人只有先治理好一个家庭,才能进一步成就大事业。

多说无益,还是让我们从真实的家族故事中去体会家规的魅力和威力吧。有“江南第一家”之称的“郑义门”,就是以家规严格治家,并因此兴盛900年的大家族。从南宋至明代中叶,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同食,人口最多的时候,3000多人同食一锅,屡次受到朝廷的旌表,还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钦赐的“江南第一家”之称。

关于郑氏家规,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间,一个叫郑淮的青年从安徽辗转来到浙江省浦江县东部的玄鹿山下,见到这里不仅景色宜人,而且水草肥美,于是就落下脚来,在这里生活。公元1193年,郑淮已经75岁高龄,自感将不久于人世,把所有的子孙召到郑家的祠堂,刺破手指,将血滴入酒杯,让子孙共饮,并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至此,郑氏已经在此繁衍了三代。

在时光的流转里,郑氏子孙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或许正是彼时的郑淮滴血立家规时的心中所愿。只是他可能并未料到,他的子孙们可以做这么好,可以创造一个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必须承认,对于我们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故事”,因为太不可思议—怎么能做到十五世同居、3000人同食一锅呢?但这不是故事,是一段真实的家族历史。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部名为《郑氏规范》的家规,自郑淮立下遗嘱开始,郑氏子孙历经几代人修订、增删,最终确定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堪称历史上最齐全的一部家规。

与郑氏“同居同食十五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很多家庭都在上演“分家”闹剧,甚至悲剧。很多年轻人一成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分家,去过自己的小日子。如果是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因为财产分配不公等各种原因,彼此之间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也并不在少数。据我所知,还有一些儿子儿媳干脆把老人赶出家门,置其流落街头于不顾。在这样的家庭战争里,或许有人在财产、气势等方面成为了“赢家”,但谁又是真的“赢家”呢?其实,在家庭战争爆发的同时,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已经输了。

客观地说,现在很多人眼里只有金钱,看不到亲情,只看到当下,看不到未来。从这一堪称“悲观”的现实出发,更可以凸显出制定家规的必要性,以及家规对于家庭的和睦兴旺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如果一个家庭有家规,甚至是几代人相传的具有相当震慑力的家规,分家之事何以成闹剧和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现代家庭对家规的长期漠视,使得人心中“无所忌惮”,进而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益任性妄为。

有了“小家”,便丢掉“大家”,这也是现代家庭中很普遍的一个现象。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之后,便只顾着为自己的“小家”着想和忙碌,而忽视“大家”的存在,相互之间虽有来往,但多是出于礼节,比如逢年过节才登门拜访,而平常日子里相互之间的实质性提携和帮衬少之又少。更有过分者,甚至以比自己的兄弟姐妹过得更好为荣,暗地里鄙夷和嘲笑对方。这样的一家人,真的还是一家人吗?

历史已经远去,但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下来的经典家规,无论是《曾国藩家书》《郑氏规范》,还是《朱子家训》等,对于现代家庭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

或许有人会说,家规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因为那时候就“流行”几世同堂,以及几十口人同居同食,可现在的主流是“三口之家”。其实这是对家规的误解,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必须回到过去大家族同居的状态,但这与我们重提家规、重视家规并不矛盾。要知道,家规的本质是精神约束和引导,是牵引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阶梯。所以,是否同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中是否装着家规,脚下是否在践行着家规。

如果我们去做一个调查,现代的父母最想留给子孙的是什么?我想,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财产。其实,这不是已经掉进了“授人以鱼”的误区吗?财产再多,总有耗尽的一天,相反,如果能够给子孙留下一个能约束他、指引他去为人处事的家规,这才是“授人以渔”,这才是留给后世子孙最好的“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家规就是一个家庭的信仰和追求,有家规的家庭才是真正“富有”的家庭,才能走得更远、过得更好。

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

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此言虽涉谐谑,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弟以为然否?

治家的规律是什么?我认为一切要以我爷爷星冈公为准则。这个准则大概有八字口诀,其中有四个字是我去年提过的“书、蔬、鱼、猪”,还有四个字是“早、扫、考、宝”。早,是早起的意思。扫,是打扫房屋庭院,维持干净整洁。考,是孝敬父母、祭祀祖先,恭敬地拜祭亡故的父亲、亡故的祖父以及亡故的曾祖父,说到父辈、祖辈,对待亡母、曾祖母也应该如此。宝,指与亲戚族人、邻居朋友,要经常来往走动,白红喜事都热心参与,生病或危急之际要及时慰问和救济。

爷爷星冈公经常说:“人与人之间互相善待,这是世上的无价之宝。”星冈公一生对于这些准则都执行得非常认真到位,因此我有趣地将这些治家的准则编述为八个字的口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个言论虽然好像开玩笑,但我打算立刻书写在屏风上,用来恭祝弟弟夫妇二人的生日,同时也让后世子孙知道我们家兄弟的家风家教,也了解我们兄弟的幽默风趣,老弟认为这事怎么样?

咸丰十年闰三月廿九日

曾国藩的祖父叫曾玉屏,字星冈,后人都尊称他为星冈公。星岗公虽然是躬耕于田野间的一介农夫,却有着自己的一套治家之法,他的这些治家之道,后来就被曾国藩总结成为“八字家训”,即:猪、蔬、鱼、书、早、扫、考、宝。

其中,“猪、蔬、鱼”可以理解为“栏中有猪,园中有蔬,塘中有鱼”,这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这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都已经不是问题,但是新的问题也在滋生,而且看起来非常顽固和可怕。比如食品,一些质量不合格的食品,让人防不胜防。还有各种铺张浪费、吃喝无度,甚至让很多人患上了“富贵病”。

可见,就现代社会来说,相对于吃饱、吃好,吃出健康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健康是福,只有一个家庭中人人都健康,这个家庭才能够幸福。所以,在物质满足上,我们都应该有所节制,亦有所创新。首先,不要贪图口舌之欲,做到饮食有度,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有益身体健康。

再来说“书”,“书”首先代表知识,从更高的层次上讲,也代表文化修养、精神追求。星冈公强调“书”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教导子孙要好学上进,同时更是在督促子孙们努力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精神追求的人。

联系到现代社会,出版业的发展以及电子阅读的普及,使得阅读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读书要读有内涵的好书。古人讲“开卷有益”,现实却并非如此,有些书是糟粕,读不如不读;有些书是珍宝,读一辈子也不为过。好书要静下心来去读,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现在有些人,一心只想着成功,甚至把成功的内涵片面地理解为有钱,读书之事倒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了。事实上,成功和金钱当然是值得追求的,但个人的精神追求也绝不能因此就被“省略”掉,一个长期坚持靠读书来熏陶自己的人,跟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相比,一定更有品味和魅力。

再来说“早”和“扫”。“早”就是要坚持早起,要勤劳。据《曾国藩家书》记载,星冈公总是天未亮即起,无论春夏秋冬。反观我们现代社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夜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通宵达旦营业的场所也并不在少数,这就为很多人深夜不眠提供了“理由”。当然,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晚睡晚起,也跟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有一定关系,但归根结底,这是我们自己的主观选择。

这看似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却很不健康。中医认为,人的起居作息都应该顺应自然,身体才能健康,人也才能有精气神。可是,现在很多人却对此全然不顾,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为”,也难怪很多人刚过40岁就各种小毛病,甚至是疾病缠身了,这与不健康的作息习惯有很大关系,迫切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扫”就是每天打扫环境,保持家庭环境干净、整洁。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家庭琐事,无关紧要,正是这样的“琐事”反映出一个人的坚持和追求,更反映出一个家庭的修养和追求。

相比于前面所讲的“猪、蔬、鱼、书、早、扫”,曾氏的“八字家训”还特别强调“考”和“宝”。《说文解字》中记载:“考,老也。”辞书之祖《尔雅》中则有这样的记载:“父为考。”可见,考字在古代是长者、祖先之意。而曾氏家训强调“考”,则是告诫子孙要诚心诚意地祭祀先人,缅怀先人。

就现代社会来看,祭祀先人定然是不可缺少的,与此同时,尊敬和爱护老人也理应纳入到这一范围,理应成为一个家庭之家规的重要内容。比如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即使回不去,也要常打电话问候父母,这都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事情。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只顾着追求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却忽略了家中孤独的老父老母。一到假期,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出门旅游,却不曾想过,父母有多希望我们回家看看。看看时下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晒的不是美食,就是旅途的美景,有多少人会晒跟父母的共度时光呢?

网络上曾热传这样一道算术题:

“20岁以前,父母每天都能看到我,而现在我已经半年没有回过家了。

现在,父母都快50岁了。我想如果他们可以活100岁,那么还有50年。我平均半年回家看他们一次,我这一生,父母这一生,就只有100次见面的机会了……每次数学考试前,我总会祈祷不要算错,只有这道题,我希望我是算错的,真的!”

我们总以为未来还远,机会还多,其实事实根本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生命是短暂的,老年更是脆弱的。何况,我们很多人的父母已经不止50岁,我们每年能回家两次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此说来,还能跟父母见100次真的是乐观的说法。所以,有空就常回家看看,没空就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在未来,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所做的一切。

最后来说“宝”,在曾氏家训中,这一条旨在告诫儿孙要善待亲族邻里,无论富贵还是贫穷之人,都应该一样对待。

诚心、友善、平等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的根本所在,体现了一种淳朴的民风。随着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对金钱和成功的渴望充斥着我们的内心,由此也催生了一些“怪异”的待人接物的标准,比如以对方是否成功、是否有钱为标准。其实,人的贵贱高低真的是成功和钱就能衡量的吗?更加奇怪的是,我们讨厌别人这样来衡量我们,却又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不是“己所不欲,强施于人”吗?或许很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此处理亲友、邻里、朋友、同事关系的做法,显然是极为不妥的。

曾氏“八字家训”,看似简单,但要把每一条都做到却不容易。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旦全部做到,整个家庭的面貌一定会与以往截然不同。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家族兴旺,那么就从重视家风建设开始吧!

八字诀的次序——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横写八字,下用小字注出,此法最好,余必遵办,其次序则改为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弟为余照料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乡之要诀也。

对于“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八字诀,在屏风上书写时要横着写这八个字,下面用小字备注详细的解释,这种办法是最好的,我一定遵命办理。但是,这八个字的顺序应该改为: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弟弟为我照料家务事,总要记得以勤俭为重要准则,情意应该厚重,生活开销应该节俭,这是我们居家生活的诀窍啊。

“八字诀”是曾国藩家风思想的总纲领,可以说是高度的浓缩和精炼。后来,曾国藩将“八字家训”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作为基本生活保障的“蔬、鱼、猪”调整到后面,而原本排在最后的“考、宝”则被调到了最前面,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老人、先人的尊重,以及对于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实际上,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重臣,甚至是清末的历史风云人物,除了依靠出众的才华外,他非常重视并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以过年为例,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放松、娱乐的大好机会,可在曾国藩看来,这是经营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绝容不得丝毫懈怠。

曾国藩在1840年进入翰林院,1841年的春节是他在京城度过的第一个节日。大年初一这一天,没等到天亮,曾国藩就洗漱完毕,赶往太和殿参加朝贺大典。典礼结束后,又拿出早已列好的名单,准备开始拜年。通常来说,他总是先给老师们拜年。

他的老师们都是朝廷重臣,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曾国藩原本对他们就非常尊敬,比如他的老师吴文镕升任江西巡抚时,曾国藩早早起来,一直送到彰仪门外。对于这些恩师,在拜年的礼节上,曾国藩更是毫不懈怠。

拜完老师,曾国藩又会马不停蹄地去给同乡、同年们拜年。由于人数众多,这一路拜下来会花费不少时间,有时甚至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可曾国藩年年坚持,不漏掉任何一个人。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不仅拜访湖南籍的同乡,还会拜访湖北籍的友人。

曾国藩不仅重视人际交往,还有一套自己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师长辈,曾国藩始终坚持一个“敬”字;对于“乡辈同僚”这些同辈人,则注重一个“谨”字,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亲近,但同时又保持适当的距离;对于同年,则始终贯穿一个“亲”字。曾国藩说,同学情谊是亲情之外最亲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不源于天然,但又胜过天然。因此,他主张对同年要有求必应,尽己力而为之。在同学中,曾国藩与梅霖生、陈源兖关系最好,三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喝酒下棋,上至国计民生,下至油盐酱醋,无话不谈。

从曾国藩奉行的“三字”原则中可以看到,他对人际交往是十分重视的,而且把握了极好的分寸,既不失原则,又保持了一定的灵活性。不得不说,他悉心经营出来的这些人脉关系为他日后的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永远都不会过时,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崇尚高度分工与合作的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即使是科研型人才,也不能全靠自己的专业知识走向成功,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学会经营人际关系。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现代社会很多人虽然重视人际关系,却走进了误区,扭曲了对人际关系经营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一些人利欲熏心,心里想的都是如何利用别人去达成自己的目的,缺少一份交往的诚意。这种经营人际关系的方式,可能会得到一时的好处,但终究会自毁长城。曾国藩是一个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的人,我们绝不应只看到他的“术”,更应该看到他的“道”,一个人只有怀有一颗真诚的心、智慧的心,再辅以一定的交往策略和方法,他才能够经营出一个高质量的人脉圈,从而驰骋在自己成就宏图大业的道路上。一句话,人际关系经营绝非只是简单的“权谋之术”。

曾国藩将八个字的次序改为: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凸显了对“考”和“宝”的重视。孝心无价,这是永远要排在第一位的,毫无疑问。“宝”被排在第二位,则说明曾国藩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他早就认识到一个人是否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决定着他是否能够成功,一个家庭是否善于经营家庭人脉关系,则决定着这个家庭是否能够兴旺发达。当然,虽然“考”和“宝”被提到了前面,并不等于其他的要点就不重要。曾氏家训八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一门深奥的“家风课”,值得我们现代人研究和践行。

家训四条:早起、务农、疏医、远巫

余阅历已久,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无病时,可偶服补剂调理,亦不可多。吴彤云大病二十日,竟以不药而愈。邓寅皆终身多病,未尝服药一次。季弟病时好服药,且好易方,沅弟服补剂,失之太多。故余切戒之,望弟牢记之。弟营起极早,饭后始天明,甚为喜慰!吾辈仰法家训,惟早起务农疏医远巫四者,尤为切要!

我的阅历见闻也算很长久了,得出的一个观点是—如果你感到自己生病时,千万不可以胡乱吃药;在没有生病时,可以偶尔服用一些滋补身体的药进行调理,但也不应该多吃。我的一个朋友吴彤云曾经大病二十天,后来竟因不吃药而自然康复了。我的另一个朋友邓寅皆先生也是终身多病,即使这样也不曾吃过一次药。季弟(曾国葆,字季洪)生病时最喜欢乱吃药,并且喜欢更换药方,沅弟(曾国荃)的错误则是吃补药太多了。因此我急切地劝诫各位,请弟弟们千万要牢记。现在,弟弟在军营里起床非常早,吃过早饭天才亮起来,对于这一点我很欣喜和宽慰。我们兄弟所要遵从的祖宗家训,其中“早起、务农、疏医、远巫”,特别的迫切和紧要。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习惯和独特看法。在这里,曾国藩强调了四点:早起、务农、疏医、远巫。其中,曾国藩重点强调了疏医和早起的重要性。

按照《曾国藩家书》的记载:“吴彤云大病二十天,竟因不吃药而好了。”可见,即使是看似很严重的疾病,也能够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实现自愈。这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恐怕是难以理解,更难以接受的。据我了解,现在很多人稍微有些头痛脑热,首先想到的就是吃药,特别是孩子,刚有一点感冒的预兆,就赶紧给他喂药,美其名曰“预防”。熟不知,病虽然被遏制住了,但药物本身对孩子身体的伤害可能远超过病本身。

曾国藩强调“疏医”,在他看来,这也是重要的家风建设,毫无疑问,对于已经陷入对医疗、医药过分依赖中的现代人来说,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重视健康当然没有错,但杯弓蛇影、小病大治、过度治疗的做法,实际已经不是对健康的维护,而是一种无知的伤害。一点小感冒,就去挂几瓶子点滴,各种抗生素、抗菌素大把地吃,可能一时真的对疾病很有效,但却忽略了看不见的潜在后果。一个真正重视身体健康的人,绝不应该这样盲目地依赖医疗、医药。相反,在疾病发生之前重视健康养生,从饮食、锻炼、作息等各个方面来养护一个健康的身体,要远比等到疾病发生之后去治疗明智得多。而养生,重在回归自然,依靠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来调整,而不是一味地吃各种所谓滋补品。

此外,现代人面对疾病的心态也应有所转变,很多人是一遇到疾病就着急、害怕,一方面是急切地想要治愈,另一方面是害怕恶化。其实,人的心态对于疾病的走向也很重要。所谓“病急乱投医”,说到底不是病急,而是心急。

现代社会医疗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们绝不抵触医生,不拒绝医学,一旦生病,适当的治疗很有必要,但一定要摆正心态,不可过度依赖医疗。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要相信人体强大的自愈能力。很多癌症病人,在被医院判了“死刑”之后,靠着自己调整心态、饮食,竟然神奇般地好转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人最好的医生永远是自己,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来,而不是任意受到别人的“摆布”。

对于早起,曾国藩也是非常重视的。在曾国藩看来,早起不仅有益身体健康,更是对人意志力的考验和磨炼。

实际上,曾国藩在早年是习惯晚起的,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初七日,他在日记中写道:“兹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同时,为了彻底改正自己晚起的毛病,他还特意写信给弟弟:“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望弟留心儆戒,如闻我有傲惰之处,亦写信来规劝。”在这之后,他就真的做到日日早起了。

如今提到家风建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大事”,比如品德建设,但实际上,家风建设无关事情的大小,甚至在很多时候,越是小事情上越能体现出一个家庭的家风。比如早起,就是这样一件事关重大的“小事”。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并不会把“早起”当作一件多大的事情看待,如果不是工作日,多半会选择随性而起,睡够才起,或者想起才起。可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曾国藩却视作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的大事情。实际上,早起带给曾国藩的不仅是一个好习惯,更是一种强大的意志力,即使在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十余年间,他仍然坚持每天写日记,读书数页,下围棋一局,终生如此,不得不说,这与他以早起为基点养成的强大意志力有很大关系。

早起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追求,习惯熬夜刷朋友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手机,早一点休息,以便早一点起床去追求人生梦想呢。

强调早起的同时,曾国藩还提到务农。在当时,曾国藩意在告诫和提醒家人要勤劳,不要忘本。放到今天来说,务农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可实现,但勤劳却应谨记在心。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坐在什么职业、官位上,都应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曾国藩还谈到“远巫”,在封建社会,远巫是必要的,在现代这个崇尚科学的社会,更加必要。网络上热极一时的“伪大师王林”事件,就很值得我们反思。在这一事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甚至在文化圈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人士均参与其中,不禁让人质疑现代科学信仰的缺失和脆弱。实际上,巫术绵延几千年,是不可能彻底被消灭的,但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巫术的本质不过是欺骗,是给人心理安慰。巫术永远是利用人、欺骗人,传播巫术的人不过是想要借此来谋财罢了。

家规的训示——必须牢记“三不信”

吾祖星冈公在时,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师,此三者,弟必能一一记忆。今我辈兄弟亦宜略法此意,以绍家风。今年做道场二次,祷祀之事,闻亦常有,是不信僧巫一节,已失家风矣。买地至数千金之多,是不信地师一节,又与家风相背。至医药则合家大小老幼,几于无人不药,无药不贵。迨至补药吃出毛病,则服凉药攻伐之,阳药吃出毛病,则服阴药清润之,辗转差误,非大病大弱不止……余意欲幼弟少停药物,专用饮食调养。泽儿虽体弱,而保养之法,亦惟在慎饮食,节嗜欲,断不在多服药也……地师僧巫二者,弟向来不甚深信,近日亦不免为习俗所移,以后尚祈卓识坚定,略存祖父家风为要。天下信地信僧之人,曾见有家不败者乎?

我的爷爷星冈公在世时,有三不信:不迷信医药,不信和尚、巫师,不信风水先生。这三不信,弟弟一定会记得。现在我们弟兄也宜遵守这个训示,以承继我家家风。家里今年做道场两次,祷祀的事,听说也经常有,看来不信和尚、巫师一条,已没有遵从了。买地到几千两银子,看来不信地师这一条,也与家风相违了。至于说到医药,全家大小老幼,几乎没有人不吃药,没有药不贵,甚至有吃补药吃出毛病而用凉药去攻伐的;阳药吃出毛病,用阴药去清润的。这样反复地出错,非大病不可。……我的意思是想劝弟弟稍微停用药物,专门用饮食来调养。保养的方法,只是“慎饮食、节嗜欲”六字,绝不在多服药。……地师、僧巫二者,弟弟从来不大相信,近来也不免为乡俗而改变,以后还望自己的卓见要坚定不移,略为保存祖父家风为重要。天下信地师僧巫的人,你看见哪家不因此败落的?

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在这里,曾国藩强调了“三不信”,分别针对药物、巫术和风水。关于这三点,在前面章节中已经讲过,曾国藩在此重复强调,可见他对这些问题的重视。从家训中可以看到,曾国藩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提法,一方面是因为祖父星冈公在世时是这样强调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家中近来在一些事情上的做法有违这三个原则,所以,曾国藩重提此事,以提醒和告诫家人不要丢掉祖上传下来的家风。

不过,历史在发展,曾国藩的“三不信”思想是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今天的我们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

在曾国藩的“三不信”中,“不信和尚、巫师”以及“不信风水”中的“不信”,可理解为不相信,就是要完全拒绝。就这一点而言,在当时要拒绝,在今天依然如此。而对于“不信医药”,鉴于现代医疗科学的发展,则应该灵活地把握,理解为“不迷信”。必须承认,医疗事业发展到现在,其科学性和价值都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可以相信,只是不要迷信,生病时是否应该求助于医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医疗,最好能够有一个主观判断。

其实,抛开“三不信”的对象或者说内容,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的“三不信”思想传递的实际上是一种“人定胜天”的精神,就是不迷信外界,要充分地相信自己,这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对于“人定胜天”,现在很多人的理解都存在误区。很多人简单、粗糙地将其理解为“人一定能够战胜自然”,换句话说,就是人一定能够战胜外界的困难,其实不然。实际上,“人定胜天”这个说法最早是由先秦时代的荀子提出的,他主张人不应该过分依赖、顺从上天,而应该学会控制和掌握它。在荀子这里,“人定胜天”的逻辑是“人定,所以胜天”,而不是“人,一定胜天”,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只有内心安定,有强大的独立精神的支撑,才能战胜外在的一切。

所以,曾国藩的“三不信”本质上是鼓励我们强大自己的精神、意志,人只有精神上强大了,才能够抵抗外界的种种困难。曾氏家族中几百年都没有出过读书人,更别说是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他自己也是在屡败屡战之后才得以进入官场,连他都常觉得自己笨,可就是这样一个笨人,却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人。不得不说,这一巨大转变的实现靠的就是相信自己“人定胜天”,靠的就是一颗强大的内心。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没有一种“人定胜天”的精神支撑,就很可能败给挫折,败给流言,输掉自己的人生。而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即使失败了一千次,即使全世界的人都怀疑他,他也依然能够相信自己,从容淡定地走在自己追梦的道路上。一个人需要这样的精神,一个家庭也需要。当一个家庭遭遇挫折,处于没落时,如果能够有“人定胜天”这样一种家风的支撑,就一定能够走出逆境,重新迎来家业兴旺的春天。

家业长久计——以“耕读”为立家根本

吾精力日衰,断不能久作此官。内人率儿妇辈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我的精力一天比一天衰弱,一定不会长久在这个官职上做下去。我的妻子带着儿子和媳妇长住在老家乡下,需要将咱们家的规矩和典范好好传承,牢牢记住要以耕读二字为立家的根本,这才是长久兴旺发达的策略。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

“耕读”属于中国传统的治家理念,也是中国文人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织;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而中国古代士大夫家庭或农村中的绅士阶层门户上,往往也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曾国藩作为一个传统思想特别浓厚的人,对于“耕读”之事自然特别重视。而曾氏之“耕”,还要从星冈公说起:

星冈公年少时颇为纨绔,常与众多富家子弟吃肉喝酒,四处游玩,不务正业,在乡间有“浮躁”之名,甚至被家里、乡邻讥讽为“败家之子”。所幸的是,后来星冈公自责悔过,痛改前非,坚持天未亮便起,开始关注农事。星冈公34岁这一年,他迁居到高嵋山下之白杨坪,见当地垅峻如梯,田小如瓦,于是不断开山垦荒,叩石垦壤,终于开垦出大片土地,终得以以此立下家业。

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既是中国耕读文化的景仰者,也是曾氏耕读家风的创立人,在世时还曾在曾氏庙里张贴过这样一副对联:“敬祖宗一炷清香,毕恭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受到祖父的影响,曾国藩认为,重视“耕读”的家庭方能长久。耕,代表生产基业,是谋生存;读,代表文化教育,是求发展。所以,尽管自己位居高位,仍然不忘叮嘱家人继承和坚守“耕读”家风。

到了现代社会,“耕读”之事又是怎样一个状况呢?必须承认,这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一个灯红酒绿的时代,绝大多数人不是忙着奔向成功和金钱,就是忙着教导自己的孩子奔向成功和金钱。现代人也重视读书,甚至称得上是非常重视,但读书的目的并不主要在于提高文化修养,而在于“博取功名”,最终还是奔向成功和金钱。至于“耕”,就更加令人遗憾了,生活在城市的人自然是不“耕”的,越来愈多的农村人群也涌向城市,留下大片的土地成为荒地。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我国现在处于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但无论工业如何发达,农耕是生存之本,都不应荒废。从家庭以及个人发展的角度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富贵的前程,这本没有错,但只教孩子奔富贵而不教孩子提高自身修养、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这就显得不妥当了。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在奔向成功和金钱的道路上钻营,而不会做人,那终究是不会成功,更不会幸福的。实际上,这样的家庭最缺的不是成功,而是家风建设,一个家庭只有在家风的约束和指引下,才能奔向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甘肃省兰州市往东不到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榆中金崖的集镇。在历史上,这里既是苑川河谷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丝绸古道上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而如今,在这个小镇的一角,生活着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就是岳飞的后人,至今仍然以“耕读”传家。数百年来,他们在这里耕田读书,繁衍壮大。

耕读立家、传家,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有的家风,虽然时代已然不同,但我们要做的不是摒弃家风,而是结合新的历史、社会条件,更好地去传承和发扬这一家风。在现代社会,耕读的含义发生了改变。所谓的耕,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物质生活;所谓的读,是指人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只有物质和精神统一,才是完美的人生,才能打造一个完美的家庭。要想确保物质生活有保障,不一定非要耕田,我们每天的工作正如“耕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至于读,除了阅读之外,欣赏健康高尚的电影、歌剧、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质和精神,我们必须两手抓,缺一不可。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完整的说法是:“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可见,以耕读传家要远比以金钱传家有意义得多。有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的超级富豪大多数难以守住他们的巨额财富,在过去20年中,这些人的“败家率”达到80%。这也足以表明,家风的传承要比财富的传承重要得多。

由此可见,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要想家业长久,必然要以耕读立家。因为这里的“耕”和“读”,并不是简单的两件事,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和传承。

任凭富贵,不忘根本

余与沅弟同时封爵开府,门庭可谓极盛,然非可常恃之道。记得已亥正月,星冈公训竹亭公曰:“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皈。”此语最有道理,今亦当守此语为命脉。望吾弟专在作田上用工,辅之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任凭家中如何贵盛,切莫全改道光初年之规模。

我与沅弟(曾国荃)同时被封官加爵,并且开督抚府衙,咱们家的门庭可以说达到极盛,然而这绝对不是我们可以长久依仗的东西。我记得己亥正月的一天,爷爷垦冈公对竹亭公如此训诫:“宽一虽然被点中翰林,但我家仍需依靠种田为生,万万不可靠官位吃饭。”我觉得这话说得最有道理,即使到了今天也应该以这句话为命脉。希望老弟专心在种田上用工,同时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个字为辅助,任凭家中以后如何富贵兴盛,都万万不要改变道光初年的规模。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有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觉得自己很漂亮、很高贵,所以看不起不起眼的根。有一天,主人剪下它,放进了一个装水的花瓶里,它心中暗自得意,终于摆脱了根。可是,没过几天它就枯萎了。直到这时,牡丹花才终于懂得,根虽然不起眼,但却是它的“本”,是它营养的源泉,是它得以美丽绽放的支撑。

做人,有时候也正如这朵牡丹花,无论今天如何发达、显贵,都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根本。“礼不忘本”“饮水思源”,都是在说一个人无论走向怎样的位置,都不能忘记自己从何处来。曾国藩是一个很重视“本”的人,他很重视耕读传家,也正是不忘本的表现之一。

对于子女,曾国藩也很重视“不忘本”的教育,他常常对家中子弟谆谆教诲,告诉他们,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要懂得惜福,更不可滥用。就这一点而言,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今天在粮食上的浪费,数据可谓惊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选取大中小三类城市中的2700个不同规模的餐桌进行分析,预测全国一年在餐饮上浪费掉的蛋白质和脂肪分别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相当于倒掉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显然,这是惊人的数字,而这一数字所揭示的也正是很多人的“忘本”,在今日的富贵里忘记了曾经的贫困,也在今日的安逸里逐渐丢失了曾经的奋斗精神。

有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谓“不忘本”并不是让我们停驻在过去,而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依然记得过去。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约束和督促,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同时也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有这样一幅漫画,在一个餐桌前,围着几只猫在吃鱼,只有一只猫去抓不远处的老鼠,吃鱼的猫都鄙夷地说:“有鱼吃还抓老鼠?真是傻瓜!”

其实,这只猫并不傻。这幅漫画就形象地揭示了做人不能忘本的道理。对于猫来说,它的本职就是抓老鼠,不管有没有鱼吃,它的本职都不会改变。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人,对于自己,对于家庭,以及对于工作中的岗位,也都有自己的本职。现在有很多人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往往会忘记自己的本职,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就是典型的“忘本”。事实告诉我们,古往今来,凡是忘本之人都是很难善终的。

无论今天和明天的自己多么成功,多么了不起,都不要狂妄到忘记自己曾经是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过去就是他的根基,忘记过去就等于自断根脉,又如何能够走得更远呢?一个家庭也是如此,即使今天再富贵,也不要忘记曾经的贫穷,在这样一种家风的约束下,这个家庭才能够长盛不衰。

家道长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

遵守八字诀、三不信和八本,可永葆上等人家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这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谨记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身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我们家族中的兄弟子侄,都应该牢牢记住爷爷的八字家风。这八个字是: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同时还要谨记爷爷的三个不相信:不迷信风水先生的话,不迷信药物的作用,不迷信僧人和巫师。在我所坚持写的日记册里,总结有“八本”的说法:读书要以解释弄懂为本,做诗撰文要以韵律声调为本,孝敬父母要以愉悦欢心为本,养生要以杜绝恼怒为本,为人处世要以不乱说话为本,在家里生活要以不睡懒觉为本,当官要以不贪图钱财为本,行军打仗要以不打扰老百姓为本。以上“八本”,都是我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总结出来的,而且是非常可靠有理的观点,弟弟也应该将此“八本”教给子侄们谨记在心。无论这个世道是天下太平还是天下大乱,无论一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只要我们能够谨慎坚守爷爷星冈公的“八字诀”和我总结的“八本”,就不会丧失上等人家的地位。

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提到曾国藩的治家格言,除了曾氏“八字家训”和“三不信”,还有非常有名的“八本”。其中,“八字家训”和“三不信”主要是传承了祖父星冈公的教诲,而这“八本”则是曾国藩在自己多年的生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八字家训”

和“三不信”,前面我们已经有详细的阐释,这一节我们就重点学习一下“八本”。

一本:读书以训诂为本

所谓训诂,这原本是指一种专门研究字词的来源、演变的学问,重在考究字词的本意和延伸意义。不过,曾国藩强调这一点,其用意绝不在于让后人从事训诂学,而是教导子孙在读书时要端正态度,要认真地弄懂书中内容的来龙去脉,做到非常透彻的理解,而不是做肤浅的认识,甚至不懂装懂。

二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这里表达了曾国藩的文学价值观,他认为写诗作文,且先不论思想价值如何,首先要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语句通顺,读起来朗朗上口。换句话说,就是要在音韵气势上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人容易接受,也便于记忆和传播。可见,曾国藩在诗文上一样是非常重视基础功的。

三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人都知道应该做一个孝亲之人,但现实中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做好的人更少。其中,一些人做不到是因为品德问题,已经完全背离了孝道原则。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做得不好,并不是无心尽孝,只是因为没有理解和把握住孝的真正内涵。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孝呢。

曾国藩不愧为一代儒学大师,一语中的:“以得欢心为本。”曾国藩对“孝”的阐释是如此简单,却也是如此深刻而精准。

想想我们自己,做到让父母欢心了吗?不得不说,现实情况令人感到遗憾,特别是一些多子女家庭,子女之间为了争夺家产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完全没有顾及父母心中的感受。某电视台曾经播出这样一个节目,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表示,“闺女和儿子吵一次架,他就三天吃不下饭”,原来他的儿子和闺女多年来一直在为房产闹矛盾。显然,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完全没有对老父亲内心感受的关注。《论语》有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孔子也认为,真正的孝绝不仅仅限于物质上的供养,而是要照顾到父母的感受,去尊敬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到开心。

甚至也有一些人,对父母连物质上的供养也做不到。诸如孤寡老人起诉子女不养不看,患病老人被子女丢弃医院不管不顾,类似的事情在今天并不少见。这是连父母的生死都不顾了,更何谈顾忌父母的感受?真的是有违孝道。

一个人无论在事业上多么成功,在人前多么风光,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善待,又怎么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呢?人,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人。

四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气大伤身,这人人都知道,现实中因为生气导致疾病上身的例子也不少见。实际上,气大伤身,在医学上也是有根据的。

现在形容一个人非常生气,常说他“大动肝火”,中医认为,肝主怒,是“将军之官”,生气时的“怒气”走的是肝经。因此,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或者非常生气,他的肝就会受到影响。有些人经常觉得头昏眼花,有气无力,到医院也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其实就是因为肝功能减弱,导致心脏供血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想到补肝,其实错了,要想肝好,最好的药就是“不生气”,不生气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实际上,所谓“气”不仅是生气的气,因自责、内疚、嫉妒等不健康心理导致的情绪,都可以称之为气,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这就告诉我们,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

现代人经常陷入一个误区,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就是认为一个人有脾气,或者敢于发脾气,才算“厉害”人物。对于此,曾国藩主张“打落牙齿和血吞”,一个人不发怒不是等于没有作为,而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选择。

五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这里的妄语,就是不属实、夸大的话。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每个人说话都应该据实而言,不可以信口雌黄,或者为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蓄意欺骗。

六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

“不宴起”,是一句湖南方言,是说人在早晨应该早点起来,不可贪睡。曾国藩常告诫家人,一日之计在于晨,要早一点起床,趁着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人的精神也正处在最佳状态,应该抓住这最好的时光好好读书、好好做事。

七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有句话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其实,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据说,毛泽东年轻时也曾给予曾国藩高度评价,称“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何以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其核心就在于他做到了克己奉公、廉洁去私。

当今社会,我们最痛恨的是什么人?相信很多人会说,贪官!没错,这些人作官不为百姓谋福利,却时时刻刻想着以权谋私,如何能不惹人痛恨呢!而曾国藩长期位居高位,而且恰逢清末乱世,官场腐败,但他从未以此为借口随波逐流,努力坚守着清廉的操守。而且,他不仅独善其身,还努力扭转官场积重难返的贪污纳贿之风,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其实,曾国藩在30岁时就曾立下誓言,终身清廉,他当时发誓说:“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他说出了,也做到了,当真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大丈夫。

八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是曾国藩治军思想的核心。曾国藩的军事才能令人称赞,在短短数年间组建起湘军,与他的这种重视百姓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在不扰民的思想基础上还编出了《爱民歌》。

我们以上阐述的“八本”,加上前面章节所讲的“治家八字诀”和“三不信”,这就是曾氏家风的核心内容。众所周知,曾国藩的家族原本是极其普通的一个农耕家庭,在曾国藩之前,从来没有人进入仕途,说白了就是一个农民家庭。而这样一个草根家庭能够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正是受益于曾国藩的爷爷以及曾国藩本人所制定和传承下来的曾氏家风。

我们常说,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其实家庭也是一样,没有一个家庭能够随随便便成为“上等人家”,只有重视家风的建设,只有经历数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经营,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家庭才能够逆流而上、脱胎换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