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火焰山下

季羡林世界游记:千年之约 作者:季羡林


火焰山下

1979年8月底,作为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应新疆大学之邀,到天山南北考察讲学,游览了乌鲁木齐、吐鲁番、高昌古城、葡萄沟、库车、克孜尔石窟等,并在乌鲁木齐作了题为“吐火罗语与尼雅俗语”的学术报告。这是季羡林第一次来到新疆。其实,他与新疆早有情结,青年时代他在德国师从西克教授学习吐火罗文,研读的文献《福力太子因缘经》正是从新疆出土的。所谓“吐火罗文”,就是曾经流行于新疆库车、焉耆一带的古代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全世界通晓这种语言的学者,据说不超过30人。季羡林在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时见到陈列的吐火罗文残卷,由于没有人认识这种婆罗米字母,展品竟然放颠倒了。当他指出这个错误时,新疆的同志恍然大悟,独有此人才能解读这种“天书”啊!

这次访问之后,1981年新疆博物馆副馆长李遇春来到北大,送来44张88页吐火罗文残卷,请季羡林解读。这批文物是1973年在焉耆七个星断壁残垣中发现的,已经在库房里沉睡多年了。当时,年逾古稀的季羡林许久没有摸过这种东西,感到已经生疏,未敢贸然答应。可是面对这样珍贵的资料,他又焉能不为所动?最终他硬着头皮,答应一试,于是全力以赴,对付这颗难啃的核桃。1998年,由季羡林转写、翻译,学者W.Wenter和J.J.Pinault协助的英译本《中国新疆博物馆藏甲种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残卷》,由总部分别设在柏林和纽约的跨国出版公司Mouton de Gruyter出版,并被列入W.Wenter教授主编的《语言学的趋向丛书》(Trends in Linguisties),作为其中《研究与专著》(Studies and Monograph)系列的第113种。这是一部存世规模最大的吐火罗文文献英译本,它的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对中国学者刮目相看。在完成这个巨大的学术工程之后,季羡林激动地说:“我心里感到了很大的安慰,我可以告慰恩师西克的在天之灵了!”

从前读《西游记》,读到火焰山,颇震惊于那火势之剧烈。后来,听人说,火焰山影射的就是吐鲁番。可是吐鲁番我以前从未到过,没有亲身感受,对于火焰山我就只有幻想了。

万没有想到,我今天竟来到火焰山下。

火焰山果然名不虚传。在乌鲁木齐,夜里看电影,须要穿上棉大衣。然而,汽车从乌鲁木齐开出,开过达坂城,再往前走一段,一出天山山口,进入百里戈壁,迎面一阵热风就扑向车内,我们仿佛一下子落到蒸笼里面,而且是越走越热。中午到了吐鲁番县,从窗子里看出去,一片骄阳闪耀在葡萄架上,葡萄的肥大的绿叶子好像在喘着气。有人告诉我,吐鲁番的炎热时期已经过去;我们来的前两天,气温是摄氏四十多度;今天已经“凉爽”得多了,只有三十九度。但是,从我自己的亲身感受中,同乌鲁木齐比较起来,吐鲁番仍然是名副其实的火焰山。

高昌古城遗址

这让我立刻想到了非洲的马里。我曾在最热的时期访问过那个国家,气温是五十多度。我们被囚在有空调设备的屋子里,从双层的玻璃窗子看出去,院子里好像是一片火海。阳光像是在燃烧,不是像在吐鲁番一样燃烧在葡萄架上,而是燃烧在参天的杧果树上。

杧果树也好像在喘着气。树下当然是有阴影的;但是连那些阴影看上去也绝不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而仿佛是火焰的阴影。

我眼前的吐鲁番俨然就是第二个马里。

我们就在类似马里那样炎热的一个下午驱车近百里去探望高昌古城的遗址。

一走出吐鲁番县,又是百里戈壁,寸草不生,遍布沙砾,极目天际,不见人烟。阳光毫无遮拦地照射在这些沙砾上,每一粒都闪闪发光,仿佛在喷着火焰。远处是一列不太高的山,这就是那有名的火焰山。上面没有一点绿的东西,没有一点有生命的东西。石头全是赤红色的,从远处望过去,活像是熊熊燃烧着的火焰,这不是人间的火,也不是神话中的天堂里的火和地狱之火。这是火焰已经凝固了的火,纹丝不动,但却猛烈;光焰不高,但却团聚。整个天地,整个宇宙仿佛都在燃烧。我们就处在上达苍穹下抵黄泉的大火之中。

高昌古城大佛寺,当年玄奘在此讲经说法

吐鲁番火焰山腹地发现的美猴王孙悟空天然立体巨像,高约20米,其衣着神韵竟与《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一模一样

交河古城遗址

我从前读《西游记》,读到那一段关于火焰山的描绘,我只不过觉得好玩而已。书上描绘说,离开火焰山不远,房舍的瓦都是红的,门是红的,板榻也是红的,总之是一切都是红的,连卖切糕的人推的车子也是红的。那里“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八百里当然是夸大之词;但是在我眼前,整个山全是红的,周围寸草不生,这些全是实情。我现在毫无好玩的感觉。我只有一个渴望,一个十分迫切的渴望,渴望得到铁扇公主那一把芭蕉扇,用于一扇,火焰立刻熄灭,清凉转瞬降临。

我现在很不理解,为什么当年竟在这样一个地狱似的酷热的地方建筑了高昌城。唐朝的高僧玄奘到印度去求法,曾经路过高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面,对他在高昌的情况有细致生动的描绘。这里讲到了城门,讲到了王宫,讲到了王宫中的重阁,讲到了王宫旁边的道场。虽然没有讲到市廛的情况,但是有上述的那些地方,则王宫之外,必然是市廛林立,行人熙攘。每当黄昏时分,夜幕渐渐笼罩住大漠,黑暗弥漫于每一个角落,跋涉过千山万水,横绝大戈壁的商队迤逦入城,驼铃丁当,敲碎了黄昏的寂静。每一间黄土盖成的房子里也必然有淡黄的灯光流出,把窄窄的长街照得朦胧虚幻,若有若无……但是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早已面目全非,城市的轮廓大体可见,城门和街道历历可指。然而看到的却只有断壁颓垣,而且还不同于一般的断壁颓垣。这里根本没有砖瓦,所有的建筑——皇宫、佛寺、大厅、住宅,统统是黄土堆成。这种黄土坚硬似铁,历千年而不变,再加上这里根本很少下雨,因此这一座黄泥堆成的城才能保存到今天。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片淡黄,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根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天好像已经被锁在关内,这里与春天无份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