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選學最早幾部撰著試述

“文选学”论文集粹 作者:


《文選》“唐注”研究

選學最早幾部撰著試述

宋恪震

研治“選學”,自必以理清其基本撰著爲先行要務。但“選學”歷史悠久,迄今垂千有餘年;經歲月剥蝕,早期撰著,率多散佚,欲再見真面,洵非易事。今不揣淺陋,謹檢其中最早幾部,藉個人所見歷代有關文獻資料,勉力爬羅,悉心剔抉,或提要鈎沉,或擬測推斷,而作試述如下。榷而爲論,若能得其仿佛,已屬望外創獲。果否有當,敬俟方家教正。

文選三十卷(原無注本)

撰者蕭統(501-531),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人,梁武帝蕭衍長子。天監元年(502)立爲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梁書》卷八、《南史》卷五十三有傳。所著《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文章英華》二十卷,皆散佚(今傳《昭明太子集》係明人重輯)。《文選》三十卷于《隋書·經籍志·總集類》有著録。兩《唐志》一仍《隋志》,至《宋志》不載。蓋自唐李善注《文選》六十卷、五臣注《文選》三十卷大行後,此三十卷無注本也就漸告式微了。

蕭統撰《文選》,自《隋志》著録始,歷宋、元、明、清諸朝,千餘年間,皆作定讞不疑。只是近世以來,漸生異議。先是近人何融首論《文選》編者確非一人(見其所撰《〈文選〉編撰時期及編者考略》);近年又有日人清水凱夫力主《文選》編者實非蕭統而爲劉孝綽(見其所撰《從〈文選〉選篇看編纂者的文學觀》)。二氏之説出,均受到學界關注並引起深入討論。如今,作出大家普遍認可的結論或爲時尚早,但判定《文選》編者確非一人而蕭統主編不容否決,則似可爲多數學者所樂意接受。

本書編定的確切時間史闕明文,迄無定論。近世以來,不少學者致力於此一問題的研究,提出過多種擬測或推斷,目前亦難取得共識。但根據已爲學界認同的該書選文不録生存的原則和主編蕭統辭世的具體年月,將此書的編定時限粗斷在梁普通七年(526)以後至梁中大通三年(531)以前數年間,諒無明顯不妥。

此書爲一詩文總集。其編篡宗旨,原序有云:

自姬漢以來,眇焉悠邈,時更七代,數逾千祀。詞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自非略其蕪穢,集其清英,蓋欲兼功,太半難矣。

而驗之以今傳諸本,知全書共選録上起子夏(書中所署《毛詩序》作者)、屈原,下至該書編定時約七、八百年間一百三十餘位作者七百六十餘篇作品。確實可謂《詩經》以後蕭統以前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已基本總結在此書中。今人倪其心在其《關於〈文選〉和文選學》中云:

在思想上不拘一家,在藝術上不限一體,歷史縱向呈現發展變化,時代横向表現各種差别,因而儘管蕭統的識見不免存在若干不足,但大體做到了擇優選取各時代有代表性有影響的好的或比較好的各體文章。

這該是符合實際的。要之,此書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史料價值,而且相當清晰地體現了先秦以迄梁代文學發展的軌跡,成爲後世凡治先秦漢魏六朝文學者必需研讀的一部文學要籍。

此書的編排體例,是選文“各以彙聚。詩賦體既不一,又以類分。類分之中,各以時代相次。”(《文選序》)從今傳諸本看,知全書先依賦、詩、雜文三門,分列賦、詩、騷、七、詔、册、令等三十八體(李善注本、六臣注本皆作三十七體。清人胡克家《文選考異》卷八“移書讓太常博士”條下引陳景雲《文選舉正》云:“陳云題前脱‘移’字一行。是也。各本皆脱。又卷首子目亦然。”又近人黄侃《文選平點·文選目録校記》亦補有“移”文一體,並出校語云:“意補一行。”今按,陳、胡、黄諸家之説是。因爲第一,《文選》原書既然接連收有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孔稚珪《北山移文》兩篇,則依該書隨文定類的編篡體例,設立“移”文一體本在情理之中。第二,今傳南宋陳八郎本五臣注《文選》原就列有“移”文一目,更爲證成此説提供了鑿鑿不疑的文獻根據。只是胡氏所言“各本皆脱”,則由其未得見陳本所致)。在賦、詩體下,復各依題材再細别爲京都、郊祀、耕藉等十五類和補亡、述德、勸勵等二十三類。如此劃分體類,固然顯得碎雜,因而受到後世一些學者如章學誠、俞樾等人的尖鋭批評,但畢竟“體現了蕭統對古代文學發展,尤其是對文體分類及源流的理論觀點,反映了文體辨析在當時已經進入非常細緻的階段。”(《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文選》)因而其歷史價值似不宜低估。

此書問世後,很快引起人們的重視。經隋至唐,研讀《文選》即成爲一門學問,被稱作“文選學”或“選學”。由此,多種《文選》版本應運而生。其中以李善注本、五臣注本及其後合二者而成的六臣注本爲最著名。入宋後,隨着印刷技術的進步,版刻《文選》遂成風氣;降至元、明、清諸朝乃至近世,遞修翻雕,益加繁夥。要皆李善、五臣、六臣諸本餘脉,已非原三十卷無注本之舊。值得注意的是,今人屈守元近年披露其所傳校的《日本古鈔〈文選〉無注三十卷卷子本》殘帙,認爲此即李善未注以前蕭統舊本。倘果如此,則雖係殘帙,而此書原編大貌,總有幸重現於今人,並長傳於後世了。

文選音義(文選音)

撰者蕭該,生卒年未詳。《隋書·儒林·何妥傳》附載其事蹟云:

蘭陵(今江蘇常州市西北)蕭該者,梁鄱陽王恢之孫也。少封攸侯。梁荆州陷,與何妥同至長安。性篤學,《詩》、《書》、《春秋》、《禮記》,並通大意。尤精《漢書》,甚爲貴游所禮。開皇初,賜爵山陰縣公,拜國子博士。奉詔與何妥正定經史。然各執所見,遞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譴而罷之。後撰《漢書》及《文選音義》,咸爲當時所重。

按鄱陽王恢,爲梁武帝蕭衍之弟,則蕭該乃《文選》主編蕭統從侄。是知,蕭該之所以著《文選音義》,實出於承傳其家學的因緣。只是此書《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並作《文選音》,書名與《傳》載有差。所以然者,因該書已佚,難於確考。今據《隋志》較《隋傳》晚出:《隋志》完成于唐顯慶元年(655年),而《隋傳》完成于唐貞觀十年(636年);又《隋志》與兩《唐志》所載該書卷數亦不同——《隋志》作三卷,兩《唐志》作十卷等情況,似可做如下擬測:此書蓋初名《文選音義》,後或因實以釋音爲主——這也符合傳統的訓詁規律,漢字固有形、音、義三要素,但總以音爲基礎。清人阮元《研經室集·釋矢條》謂“義從音生也,字從義造也”,所指正是此種情況。故訓詁常因音以求義,甚至釋音即釋義。漢代劉熙《釋名》一書,即專意因音求義之作,可謂蕭氏先聲——遂更名爲《文選音》;且更名後復有增修之舉,而終致傳本非一。要之,《隋傳》所載當爲更名前之書。《隋志》所載當爲更名初之書,兩《唐志》所載當爲增修後之書,三者皆據實以録,只是所見有異而已。近人丁福保《文選類詁·自序》云:

隋蘭陵蕭該與陸法言同撰《切韻》,蓋最初爲“選學”者。三卷或作十卷,或有增纂也。

“最初爲‘選學’”,“或有增纂”之説,似已道破個中原委。

此書爲研究《文選》之濫觴。至《宋史·藝文志》不載,蓋早在五代時已失傳。近人王重民《巴黎敦煌殘卷叙録》曾以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唐寫本文選音殘卷》(北師大現存有該殘卷照片六張,一册)假定爲蕭該《文選音》的殘留,王氏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