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不讲“微调”,只搞“大修”,没有不吃亏的。

妙喻连珠:李瑞环著作中的比喻和用典 作者:郭湛,贺耀敏,王宏霞 等著


13.不讲“微调”,只搞“大修”,没有不吃亏的。

原文:做任何事情,只有对其整体的每个组成部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才能协调地、稳定地、持续地发展。同样,社会发展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如果不注意研究它们内在的和相互制约的联系,不注意其整体的协调发展,不讲“微调”,只搞“大修”,没有不吃亏的。(1988年3月谈城市协调发展,《看法与说法》,12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解读:这是1988年3月李瑞环《谈城市协调发展》中所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调必须协调渐进。协调渐进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教训,也是一个重要经验。

协调渐进是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逻辑总结出来的基本哲学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和内部各要素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着的,联系既客观存在又普遍存在。事物的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在人类之外就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普遍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就体现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在李瑞环看来,协调渐进就是对这种客观存在和普遍存在的联系的本质反映。做任何事情,只有对其整体的每个组成部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才能协调地、稳定地、持续地发展。同样,社会发展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如果不注意研究它们内在的和相互制约的联系,不注意其整体的协调发展,没有不吃亏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忽视协调渐进的情况普遍存在。这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有后发展国家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的问题,也有我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例如,在我国经济建设进程中,曾经出现过严重违背经济规律的农村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导致国民经济出现巨大困难的运动,也经历过为了缓解经济大起大落的伤害而被迫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每一次经济上的大起大落都造成严重的破坏。许多项目在经济过热时未经充分论证,盲目上马,而在经济调整时被迫下马。这种项目上马下马都会造成经济损失,所谓“上马金下马银”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协调渐进。李瑞环在谈到稳定与协调的关系时说:“保持稳定,搞好协调,这是个有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也关系到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不仅关系到局部,而且关系到全局;不仅关系到眼前工作的开展,而且关系到长远的发展。”(《务实求理》,5页)

协调渐进就是最好的发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习惯于用热情代替科学,用理想代替规律,做出许多超越或者滞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特点和条件要求的事情。这些做法看似具有良好的愿望,但是其结果则不能原谅。李瑞环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例关系。因此,要取得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使各种比例基本保持平衡。各方面不协调,畸形发展,就犹如一辆轮子不全的汽车,强行驾驶必然导致翻车。因此,稳定与协调是前进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不断地做好稳定协调的工作,才能求得在稳定中前进,在协调中发展。”(同上)总之,稳定必须协调,协调才能稳定,稳定就是协调。

讲协调渐进,就是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我们对问题认识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预见性有助于我们采取主动的办法和措施解决问题,主动性有助于我们积极探索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古语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是讲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在李瑞环看来,协调渐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实质,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不同的关系里会表现出多方面的属性。”(《学哲学用哲学》,6页)不懂这些,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理解和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是非常困难的。要么墨守成规,要么一创造就离谱儿。创造性离开了原则,离开了基本原理,只能是瞎折腾。

讲协调渐进,还要善于谋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复杂多样的现象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一件事情,就要重视其先行后续的连续性和相互制约的整体性。忽视连续性,就不容易搞清楚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势,我们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就很容易打乱事物的发展轨迹和趋势,不仅不能顺势而为,还有可能阻碍正常发展;忽视整体性,就不容易搞清楚事物存在的现实联系和相互制约,我们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就很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李瑞环指出,“任何时候,研究任何问题,我们都应该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学哲学用哲学》,202页)片面性、极端化、绝对化曾经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损失,这个深刻的教训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贺耀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