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评介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荣誉组织——文史研究馆

楚光文存 作者:


评介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荣誉组织——文史研究馆

《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编者按:王楚光同志原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从事这项工作达十年之久。最近,他以中国老年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加了世界老年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十七届年会,在会上作了题为《评介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荣誉组织——文史研究馆》的发言,把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的统战性和荣誉性的组织介绍给国际社会。现将此文刊载如下,供读者了解文史研究馆之参考。

21世纪是人类社会的长寿时代,老龄问题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来就有敬老崇文的传统。在半个世纪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即建立了老年知识分子的荣誉组织——文史研究馆。经过五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是发挥老年知识分子作用的一个创举。

政府的特殊关怀

回眸1949年初,筹建人民共和国的工作十分纷繁,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毛泽东尚未进入北京时,就在考虑老年知识分子的安置问题,委托共产党内的资深文史学者董必武等人筹办文史研究机构,安置文史界的名流耆宿。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后更名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于1951年7月29日正式成立,首聘馆员30人。随后全国各地均照此办理,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了文史研究馆,聘任馆员达三千余人。他们或在全国知名,或为一方之望,其中年龄最小者六十岁左右,最长者为百岁以上的老人。均由中央政府及各地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提供住房及其他物质条件,供养这些有社会影响的文史老人。

文史研究馆建馆之初,主要是安排社会上有名望有专长而无适当职务的老年知识分子,使之安得其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文史研究馆获得了新生,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新阶段。其聘任对象也作了调整,主要是聘任文史界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授予文史馆员的荣誉称号,以团结文史学术界一部分代表人物,使其拥有名实相当的社会地位,更好地发挥专长及作用。现在,全中国从中央到各省区市共有32个文史研究馆,在馆的馆员始终保持在三千人左右,并从老有所养迈向了老有所为的新时期。近二十年来,这些文史馆员为社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其社会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杰出的老年群体

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至今,共聘任二百四十多位馆员,都是社会上道德高尚、才华出众、具有声望的文史老人。他们当中有教育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文物鉴赏家、书法家、国画家、外交家、医学家、诗人、政法学者,还有前清科举人士,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至于遍布全国各地的文史研究馆的数千位馆员,则更是群贤毕至,人才荟萃,集中了中华民族近代及当代的文史精英。他们大都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入馆以后,都深感于老年时期欣逢盛世,心情舒畅,精神焕发,无不本着老有所为的精神,优游文史,挥洒丹青,著书立说,唱和诗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海内外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杰出的富有特色的老年知识分子群体。

崇高的社会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政府都很关注和支持文史研究馆的工作,历届政府首脑都在不同场合会见过文史馆员,参加过文史馆的活动。人民政府把文史研究馆定位为政府领导下的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其宗旨是敬老崇文,即尊重老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馆员专长,弘扬民族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规定馆员的条件必须是文史界六十周岁以上具备相当学识、有一定声望的退休的知名人士。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馆员由国务院总理聘任,各地文史研究馆的馆员由地方行政长官聘任,所有馆员均为终身荣誉。为了体现政府对文史馆员的关怀与重视,除了国家预算中每年拨出专款作为文史研究馆的活动经费外,每逢春节和中秋节这两个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国务院办公厅和有关部门都要举行隆重的聚餐会,邀请馆员与政府领导人会面,听取馆员的意见,对馆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各地政府机关也均效仿此举,与地方馆员会面,使全国各地的馆员倍感亲切,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由于政府确认了文史馆员崇高的社会地位,优厚的礼仪待遇,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因此,文史馆员这一荣誉称号,在全国老年知识分子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文史知识界的钦羡和敬仰。

积极的社会作用

老龄人口的增长,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概括起来讲,老年问题无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关爱老年人,创造条件使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度晚年;一是要尊重老年人,重视挖掘老年人的智能与体能资源,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做到老有所为,为社会作出新的奉献。而对老年知识分子来讲,老有所为似乎比老有所养更为重要。他们辛勤耕耘一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如果不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那对社会来讲将是极大的智力资源的浪费,对他们本人来讲也是极大的遗憾。而从中国设置文史研究馆五十年的经验来看,这个机构确是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既保证其老有所养,更能够实现其老有所为的良好场所。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央和各地文史研究馆本着“拾遗补阙,各展所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支持和组织馆员从事文史研究和书画创作以及有关社会活动,从以下五个方面充分发挥了馆员的积极作用。

第一,利用馆员的文史专长,让传统为现实服务,努力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文史馆员都是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熟知历史、深谙国情的专家学者,他们善于运用立足现实、放眼古今、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办法,通过著书立说,编史修志,艺术创作,授课讲学等多种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各馆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了不少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中央馆编纂的历届馆长馆员文史名著选集《崇文集》、湖北馆编纂的500万字的地方名人文史著作集《湖北文征》、甘肃馆编纂的《甘肃历史名人画卷》、云南馆编纂的具有警世作用的《云南廉政名人录》、天津馆与日本友人合编的《历史不能忘记》丛书、重庆馆编纂的《中国抗日战争诗词曲选》、广东馆收集中国有史以来一百位仁人志士的爱国诗词、运用集诗书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编纂的《千秋中华魂》等,还有各馆拥有的文史杂志,都是发挥馆员的文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举,得到政府的重视,获得社会的认同,受到广泛的欢迎。

第二,实行开门办馆,加强社会联系,利用文史馆员的文史知识和艺术特长,积极地为社会服务。近二十年来,全国32个文史研究馆都很活跃,安排馆员走出馆门,深入到城乡社区,开展义卖救灾、文史扶贫、艺术辅导、笔会联欢、春联下乡、共建文明社区等多种文史和艺术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些适合老年的行之有效的活动,既为文史馆员提供了接触社会、联系群众的机会,又扩大了文史研究馆的社会影响。

第三,运用文史馆员广泛的社会关系,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增进与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友谊。文史馆员多数出身于名门望族,或生长在书香门第。他们的家族成员、亲朋故旧,不少人或生活在港澳台地区,或定居在海外各国,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亲情联系。各馆都大力支持文史馆员通过书信来往、接待探亲、出境走访、海外讲学、举办展览等多种以文会友的形式,加强与海外亲友的交往,为促进文化交流,引进资金和技术,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上海、天津、广东、福建等馆还组团出访,中央馆先后在香港和新加坡举办书画展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各馆之间进行合作,促进文史馆的工作搞得更加活跃。近几年中央馆大力加强了与各馆之间的联系,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文史研究和书画展览活动。如联合广东、福建、北京、广州等馆及香港美术家研究会,共同在广州举办迎接香港回归书画展;与上海、江西两馆联合举办纪念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70周年书画巡回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新疆馆相互举办对等交流书画展;与北京、天津两馆联合举办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诗书画展及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对调动各馆馆员共同参与馆务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五,全国各馆努力合作,形成合力,办好单独行动难以办到的大事。20世纪90年代全国32个文史馆共同努力办成了馆员们至今还记忆犹新、称赞不已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中央馆的倡导之下,全国各馆动员组织馆内外专家学者数千人,运用中国传统的笔记文体形式,撰写亲历、亲闻、亲见的回忆文章。前后历时五年,编纂出了一套五十册、近五百万字的反映清代末年民国初期近百年以来的社会民俗风貌的《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在大陆和香港、台湾同时出版发行。这套丛书面世后,得到国家领导人、史学界同仁及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获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1993年度的第七届中国图书奖。二是借中央文史研究馆建馆45周年之际,各馆联合在北京举办全国文史研究馆成果展览,展出各馆馆员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三百余幅,馆办刊物及馆员专著书籍一千余种,反映各馆馆务活动的珍贵照片三百多幅,全面地展示了建馆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馆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先后有14位中国共产党、政府、人大、政协等机关的领导人观看展览或出席有关活动,当时的政府总理李鹏亲切会见了各馆进京参加活动的馆员和工作人员,破格分批与他们合影留念。海内外二十多家新闻媒体,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对这项活动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报道。这项活动的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在文史馆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使广大馆员受到很大的鼓舞。

引出的有益启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创办的文史研究馆,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的荣誉组织。这种给予老年知识分子以应有的荣誉,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的形式和办法,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可以提供以下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一、老年高级知识分子是一个杰出的社会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智能资源,政府与社会均应重视这个群体,挖掘其智能资源为社会进步服务;二、要调动老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其做到老有所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赋予应有的社会荣誉;三、要运用适当的载体,即适合老年知识分子特点的组织形式,把他们团结起来,使其参与一种社团活动,以利于发挥群体的作用;四、有了组织形式,还要在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提供条件,推动他们开展活动,为社会进步多做有益的工作;五、老年知识分子的活动,与在职人员不同,不宜规定工作任务,而要按照老年人的特点,根据各人不同的专长及爱好,采取自愿参加,量力而行的办法进行。

我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世界老年学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十七届世界大会,感到十分荣幸。以上就是我奉献给大会的论文,如果我的这篇论文能对各国同行了解中国老年知识分子的有关情况有所帮助,那就是对我十年从事这项工作的最大鼓励与鞭策。

注:此文原载于中共中央统战部主办的《中国统一战线》杂志2001年第九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