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毛泽东以井冈山为革命根据地是重大抉择(井冈山考察记之三)

梅岭续集 作者:姚文仪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毛泽东以井冈山为革命根据地是重大抉择(井冈山考察记之三)

曾有位老革命家在总结我党的革命历程时说:“在上海,找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井冈山,找到了一条中国式革命道路;在延安,找到了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确实,在寻找中国式革命道路时,毛泽东领导的队伍历经无数坎坷和磨砺,取得了伟大胜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义重大,教育犹深。

秋收起义失利后,工农革命军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损失,要攻打长沙根本不可能。1927年9月19日,起义部队云集文家市,在当晚的前委会议上,毛泽东主张队伍做战略退却,经萍乡退至湘南,但当时手握兵权的师长余洒度,凭其参加过北伐战争而骄横跋扈,又凭着军功同苏先俊、陈皓等一伙沆瀣一气(后均成为可耻的叛徒)仍主张“取浏阳直攻长沙”。在部队退却萍乡途中,遭敌袭击,总指挥卢德铭战死而献身革命。部队由莲花转走三湾后,毛泽东果断决策对部队进行改编,其后又在茅坪设立留守处和后方医院。毛泽东率这支700余人队伍,历经艰险困苦转战到达井冈山。

史载,民国初年,有一支绿林部队窜入井冈山,为首的朱孔阳招纳流氓、泼皮、散兵、游勇以大山做屏障,呼啸山林干了许多坏事。朱孔阳用打圈圈战术在莽莽群山中与官兵周旋,几年下来竟未损一兵一卒。袁文才、王佐就是后期在井冈山的绿林魁首,出身贫寒,斗志弥坚。袁是一介书生,在母亲被害,妻子遭朱孔阳部凌辱致死后被迫拉义旗同农民汉子王佐一起造反,成为井冈山区的山大王。

当毛泽东部队到达宁冈茅坪后,原来想休整一段时间后去湘南,但再三权衡利弊后,毛泽东感到在井冈山开辟根据地有三个有利条件:首先,井冈山林密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地形有利建立根据地;其次,在敌强我弱形势下,红军闯入“三不管”地区后,有利于在此发展自己的力量;再次,井冈山区较富裕,有一熟管三年之称,在山中密林深处就有三千多种植物,投身高山峻岭中能休养生息,伺机再动。所以,团结改造袁、王部队,毛泽东花了不少心血。

毛泽东一上井冈山就送了百条枪给袁文才,言明革命大义,宣传土、客籍团结一致对付官兵、豪绅的重要意义。为了改造好袁王部队,毛泽东先后派何长工、陈伯钧、宋任穷、贺敏学等人到袁王部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袁、王两人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为创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了很大的贡献。

由于政治风波和边界的土、客籍矛盾日益激化,而袁、王执行中央指示,在打土豪分田地中立场坚定,打击了不法豪绅,触及了赣南特委干部中个别人,尤其当永新县委刘真之妻被特委误杀后,引起了永新、宁冈两县土、客籍矛盾的突发。后袁文才、王佐被特委错杀,教训深刻。

1989年5月宋任穷在回忆烽火如烟往事时,谈到袁、王两人被错杀的经过、原因、责任后,宋将军感慨万千,他说:“袁、王不失为优秀共产党员,杰出的红军指挥员。袁、王二人被错杀,是‘左’倾错误的恶果,应引为深刻教训。”1950年,袁、王已被追认为烈士,井冈儿女永远怀念他们。

1996年4月18日上午,当我在茅坪毛泽东旧居参观时,正巧碰上了王佐烈士的孙子,他赠我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词:继承先辈遗志,争做井冈新人。袁文才、王佐的孙辈现在生活很好,好几位都在县一级政府或科技单位工作。袁文才遗孀谢梅香在1965年受到重上井冈山的毛主席的接见,并在以后每月得到政府的抚恤金。谢老1982年去世。宋任穷重访井冈山时欣然命笔,题写:“王佐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袁、王烈士安息吧!

毛泽东以伟大的雄才大略在革命斗争中靠智慧、胆量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实践证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决策是无比正确的。历史将永远告示后人: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永远跟党干一辈子革命,同时,也告诫青年一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写于1996年8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