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40年

陕西文学大事记(1936~2016) 作者:邢小利,邢之美 编


1940年

1月4日 —12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延安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从4日开幕到12日闭幕,历时9天。知名文化人代表123名,文化团体107个,代表274名,共计五六百人。文协从1937年冬成立至此两年间,创办国防科学社、战歌社、海燕社,发起延安反侵略大会。成立剧协、音协、美协,并举办各种座谈会。派出抗战文艺工作团到前线。成立文艺顾问委员会、诗歌总会,举行创作竞赛。出版《边区文化》《文艺突击》。此次代表大会,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会。会场上有毛泽东的题词:“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斗争”,“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洛甫的题词:“政治抗战军事抗战文化抗战是抗战的三条路线”。吴玉章的题词:“文化是时代物质的反映,但文化又是时代精神的先导。因此,文化人必须站在时代思潮的最前线”。

大会选出主席团成员:吴玉章、高自立、王学文、陈康伯、杨松、艾思奇、吴亮平、李初梨、周扬、冯文彬、萧三、张庚、冼星海、丁玲、何思敬、傅连□、魏一斋、萧向荣、王曼硕、柯仲平、梁金生、柯柏年、陈唯实、胡考、蔡若虹、杨醉乡、赵毅敏、马海德、何其芳、塞克、饶正锡、鲁之俊、曹葆华、向隅、沈鸿、李强、金茂岳、周立波、乔木、王震之等44人。

边区文化协会常委、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吴玉章致开幕词。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洛甫做报告《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主要内容:一、日寇灭亡中国的奴化运动与奴化政策;二、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及其中心任务;三、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内容与性质;四、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与旧文化;五、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与外国文化;六、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与三民主义;七、中华民族新文化与社会主义;八、关于中华民族新文化与大众化问题;九、关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形式问题;十、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历史发展;十一、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历史发展中的特征及其前途;十二、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当前的具体任务;十三、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其特点与工作;十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基本队伍——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包括广大的青年学生);十五、全力为争取抗战建国的彻底胜利而斗争。抗大主任教员艾思奇报告抗战以来的边区文化运动。边区教育厅长周扬报告两年来的边区国民教育工作。吴玉章演讲新文字问题。张庚、柯仲平、冼星海等11名代表分别报告抗战中的戏剧与音乐。冯文彬报告文化与青年。庄栋报告世界语。中宣部副部长罗迈(李维汉)讲抗战中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政策。

毛泽东带病讲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论》)。指出:共产党的文化革命,总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新社会新国家。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呢?文化是反映政治、经济的,又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旧文化是旧政治、旧经济的反映,新文化是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中国今天的民主革命已不是属于历史上一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样的旧范畴,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说明了中国今天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中国的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五四”以前是旧民主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与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奴役文化及封建文化之间的斗争。这时文化上的一支新军出现了,它是共产主义文化思想,以鲁迅为领导者,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努力攻打帝国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取得了伟大的成绩。

大会由诗人萧三讲中苏文化关系,八路军总政宣传部部长萧向荣讲部队教育工作,《新中华报》总编辑李初梨讲边区新闻事业,自然科学院院长陈康伯讲边区工业建设,杨松讲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丁玲讲文化大众化问题,柯仲平、杨醉乡、高波分别讲民众剧团、抗战剧团、烽火剧团工作情况。

大会通过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通过边区文化界加入毛泽东所发起的宪政促进会案、组织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会案、成立鲁迅研究会案、组织新文字健全委员会案。还通过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简章。

大会选出文协执委会成员:毛泽东、洛甫、王明、罗迈、吴玉章、林伯渠、谢觉哉、王学文、陈伯达、吴亮平、杨松、李初梨、潘汉年、许光达、艾思奇、周扬、李卓然、赵毅敏、萧三、萧向荣、彭加伦、曾涌泉、徐一新、刘芝明、曹葆华、孟庆树、江青、柯柏年、向仲华、董纯才、冯文彬、李昌、胡乔木、刘光、何思敬、张庚、王曼硕、冼星海、陈康伯、傅连□、魏一斋、马海德、江一、何其芳、马达、蔡若虹、塞克、姚时晓、李丽莲、向隅、胡蛮、胡考、马健翎、柯仲平、丁玲、饶正锡、梁金生、鲁之俊、金茂岳、陈唯实、王思人、屈伯传、成仿吾、沙可夫、杨醉乡、陈明、严文井、王震之、沈鸿、李强、胡笳、钟敬之、唐荣梅、杜矢甲、郑律成、吕骥、范文澜、力群、张琴抚、刘亚洛、林洪、李少斌、张琴秋、刘御、孙雪苇、赵枫、林纳、杨超、王斌、田方、王滨、张仃、周立波、吴伯箫、庄栋、师田手、李又然。吴玉章为主任,艾思奇、丁玲为副主任,吴伯箫为秘书长。

1月4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举行年会。会议欢迎从大后方来延安的于黑丁、曾克、陈学昭等人。报告各部一年来的工作,选出丁玲、周扬、萧三、周文等9人为新理事。

1月6日 艾思奇在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中说,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以来,已有两年半的时间,文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种宣传画、漫画、木刻、壁画等在3500件以上。音乐作品在300件以上。戏剧作品从活报到大戏在100种以上。诗歌、小说、报告之类数量特别多,难以估计。边区出版了政治(《解放》周刊)、军事(《军政杂志》)、文化(《中国文化》《文艺突击》《文艺战线》)、妇女(《中国妇女》)、青年(《中国青年》)、工人(《中国工人》)、科学卫生(《国防卫生》)等刊物,油印石印了《前线画报》,还有《今日新闻》和三日刊《新中华报》。边区建立了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边区师范、卫生学校、各剧团、文化协会等。在“文章入伍”的号召下,边区组织了文协的抗战文艺工作团(共派出5组,20人左右),鲁艺的前方实习团,部队、工厂、农村、学校中的文艺小组等。边区文艺创作的特点是:大胆尝试了各种形式的利用;都以新的抗战的现实为内容;利用旧形式,并加以改造;提高了延安干部和群众的鉴赏水平。缺点是:有公式主义毛病,如戏剧上有四五个脸谱(一个日本人,一个汉奸,一个老百姓,一个抗日军官);作者接触生活不够;不能掌握旧形式的规律;没有系统地建立艺术理论。今后的任务是: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扩大现有剧团,扩大文艺小组,编印通俗读物,继续编好《中国文化》,建立文化俱乐部,改造民间旧剧团,建立大众读物编辑委员会、国际宣传委员会、文化保健委员会、文学顾问委员会(已建立)、剧团管理委员会等。

1月10日《新中华报》社论《庆祝边区文协代表大会开幕》。谈到“在每一次革命运动中,文化运动都是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替革命运动作了思想上有力的准备。在今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文化运动是一条重要的战线”。“今天,边区文协代表大会召集——不仅象征着文化界光明的前途,边区文化界更进一步的团结,也是全国文化界亲密团结的先声”。“边区文化界当前的任务是更进一步的倡导代表大众利益为大众服务的大众文化,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创造出真正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来!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及文化界应成为全国的模范,对全国起推动的核心作用”。

1月17日 《新中华报》社论《边区文协代表大会的成就》中说:表现在确定了中国革命运动和文化运动的方向,强调全国文化界统一战线,应该从各方面提高中国文化,为建立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而斗争。

1月24日 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方然文章《延安的文艺工作》。说毛泽东指出的创作方法“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应当广为传播。在延安,一些有名的作家如丁玲、周扬、沙汀、何其芳等在紧张地工作着,无名的文艺工作者也尽了极大的努力。延安的文艺组织有:文化协会,鲁迅艺术学院,全国文艺协会延安分会等。团体有:抗战文艺工作团、诗歌总会、文艺突击社、戏剧界救亡协会、文艺战线社、讲演文学研究会、之路社、山脉文学社、光明社、文艺工作团等。文化协会的抗战文艺工作团,由刘白羽负责,先后到华北前线演出;鲁艺文艺工作团由荒煤负责。他们宣传的基本原则是:抗战的、大众的;不脱离政治,不脱离群众。

2月15日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中国文化》(月刊)在延安创刊。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宣部部长张闻天直接领导,艾思奇任主编,林默涵等负责编辑。初定为月刊,实际不定期。十六开本,竖排铅印,是一个关于文化各部门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毛泽东为该刊题写了刊名。

《中国文化》是一个综合性文化学术刊物,它刊载的文章,包括文学、艺术、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新文字、自然科学理论、考古、遗传学等方面,但又以文学艺术为主。在编排方面,也很有特色。它开辟了许多栏目,先后出现的栏目有:社论、专论、研究、创作、杂感、讲座等等。创作栏则专发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沙汀、何其芳、野蕻、荒煤、曹葆华、贾芝、丁玲、刘白羽、黄钢等的报告、诗、小说作品。文学艺术方面的研究文章,有艾思奇、茅盾、周扬、柯仲平、何干之、胡蛮、冼星海、萧三、周文、李伯钊、张庚等的论著。

该刊一创刊,就集中刊载了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重要文件。首先发表了毛泽东在边区文协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题目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后来收入选集时,改为《新民主主义论》),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中国文化革命问题,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和任务等,是发展革命文化的纲领。

该刊出至第三卷二、三合刊后停刊。每卷6期,共出15期。

2月16日 《文艺战线》第1卷第6号出版。小说有严文井的《一家人》,刘白羽的《在黄河的一弯上》,孔厥的《过来人》,魏伯的《我们跟下原弥熊师团》。报告文学有何其芳的《七一五团和大青山》,刘亚洛的《一支工人分队的出发》。木刻有焦心河的《陕北的丰收》,江丰的《会议(平型关连续画之一)》,力群的《加紧生产(延安生产运动之一)》。还有老舍和周扬的《关于文协工作的建议》。

3月12日 大众读物社成立。该社先属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后属西北中央局领导。社长周文,参加工作的先后有金照、胡绩伟、胡采、守一、林今明、杨蜚生、方之中、思俊、王牧、白彦博等近30人。任务是“供给边区识字少的群众以文化食粮,并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准,以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启蒙运动”。下设报纸编辑科、丛书编审科和通讯科。具体工作有:主办《边区群众报》,编辑出版《大众习作》《大众画库》《大众文库》《革命岁月丛书》,建立全边区通讯网等。

同月 胡采从第二战区到延安。

4月15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常务理事丁玲、萧三、周扬、周文、曹葆华发表《向总会报告会务近况》的报告。报告写道:分会成立已经一年。第二届理事会业于本年1月3日 经全体会员大会选出,当选理事为:丁玲、萧三、周扬、塞克、何其芳、吴伯箫、曹葆华、天蓝、柯仲平、雪苇等。复于2月15日 举行扩大理事会,增选周文、刘白羽、立波、荒煤、庄启东5人为理事,并进行推选常务理事,当选者为:丁玲、萧三、周扬、周文、曹葆华。又由常务理事会推举周文担任总务部、丁玲担任组织部、萧三担任出版部、周扬担任研究部的工作。分会工作报告如下:一、组织方面:会员已登记67份。直接领导的文艺小组,在工厂、部队、学校、机关先后建立起来19个单位,29个小组,会员325人。派出的抗战文艺工作团共六组:第一组由刘白羽领导,第二组由雷加领导,第三组由卞之琳领导,第四组仍由刘白羽领导,第五组由周而复领导,均先后前往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工作;近复组成第六组,由萧三领导,前往晋西北工作。二、出版方面:分会出版的《文艺突击》已满一卷,经第二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决定改名《大众文艺》,将内容改变为适合对文艺大众进行教育的刊物,因发行困难,拟暂只发行前方部队和延安附近各地。出版通俗的文艺丛书,专供前线士兵和群众阅读。三、研究方面:在研究部之下成立了文学顾问委员会,聘请作家担任,经常替各文艺小组看稿,并每月出席文艺小组活动一次,做各种文艺报告。并负有编印文选、介绍读物的责任。每月由研究部召开文艺座谈会三次,文艺演讲会一次。总务方面:每月召开全体文艺晚会一次,报告本分会各部工作进行状况,并发动出版募捐、征收经费等。由总务部经常和总会通信,报告本分会所有工作,取得密切联系。必要时,召集与本分会有关的各文化团体举行联席会议,以推进整个抗战文化运动。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出版的《大众文艺》创刊。周文主编,萧三编辑,方纪协助。从1940年4月15日至同年12月15日止,共出9期。第一期文章有艾思奇的《弄文艺的人要注意宪政运动》,塞克的《我写歌词的几个基本原则》,雪苇的《写作讲话》,萧三的《谈延安——边区的文艺小组》。小说有丁玲的《真》,刘白羽的《一百五十双鞋》,柳青的《追求理想世界的人》。诗有萧三的《儿童节》,曹葆华的《西北一天》。

4月16日 《解放日报》载:绥德文协分会成立。该会出版有《文艺生活》《新诗歌》《西北儿童》《陕北文化》等刊物。

5月26日 延安各界齐集南门外,欢迎离别延安两年的朱德及夫人康克清和由新疆来延安参观的文学家茅盾和社会科学家张仲实。

5月27日 延安各界于中央大礼堂举行欢迎晚会,欢迎朱德、康克清、茅盾、张仲实。吴玉章致欢迎词。四位被欢迎者相继讲话。演出节目有鲁艺的《黄河大合唱》、京剧《陆文龙》。

茅盾抵延安后,住在桥儿沟鲁艺东山窑洞里。他为鲁艺全校学生讲授《市民文学概论》。每周一次,每次四小时。主要介绍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市民文学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茅盾到延安,打算长期留在延安,因而把儿子、女儿都随身带着。儿子沈霜在陕北公学文工团和西北文工团工作,女儿沈霞在女子大学学习,后因人工流产而过早地离开人世,其爱人任战地记者,牺牲于太原前线。茅盾到延安后,一再提出恢复党籍的要求。党中央经过慎重考虑,认为他留在党外对人民更有利,回到重庆比留在延安作用大。周恩来、张闻天将中央的意见转告于他。虽然他不愿离开延安回到重庆,但仍无条件地接受了党中央的意见。

5月28日 边区文化界在文化俱乐部举行欢迎座谈会,招待茅盾、张仲实。到会者吴玉章、艾思奇、丁玲、赵毅敏、何思敬、周文、李初梨、张庚等40余人。论及文艺创作取材及引用旧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具体内容诸问题。由何思敬报告延安新哲学会工作情况。后赴文协欢宴,参加后方政治部主持的欢迎晚会,观看烽火剧团演出的节目。

7月14日 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下午在文化俱乐部举行茶话会,欢迎文协总会理事茅盾,会员舒鲜,成都分会理事萧军,晋东南分会理事孙泱,新从前方归来的萧三、胡考等。

8月1日 胡采主编的《大众习作》,由延安大众读物社编辑出版。周文、胡采等组成编委会。毛泽东题写刊名。共出6期,于1941年9月15日 终刊。除发表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民间故事、绘画等外,还有写作经验介绍和带有指导性的理论文章。辟有《大众习作》栏和《原作与改作》栏。该刊引起普遍重视,刚从大后方归来的徐特立亲自到杂志编辑部作了许多指示。创刊号载有周文的《发刊词》和《关于故事》,胡采的《谈谈搜集新闻通讯材料》,“大众习作”14篇,“原作与改作”3篇,“公开信”3篇等。

8月25日 延安大众读物社在文化俱乐部召开边区各县三科科长茶会,征求对《群众报》的意见。到会50多人。大众读物社有周文、胡采、金照、林今明、张思俊、赵守一、叶天、冯仁杰、黄一修参加。发言者有王自强、鹿鸣、高步林、郭水源、马立中、辛安亭、周文。

8月27日 陕北公学文艺工作队(西北文艺工作团前身),为庆祝母校三周年纪念,赶排四幕剧《蜕变》。该剧由史行导演,演出者有张云芳、黎虹、袁静、李建彤、王亚平、阮艾芹、李慕林、韩戈鲁、刘方、胡岚、石鲁、阎明智等。此剧于9月19日 陕北公学三周年纪念大会时公演。《蜕变》是剧作家曹禺于抗战以后的第一部戏剧创作。陕北公学文艺工作队成员多为以前的戏剧工作者。

9月1日 陕北公学文艺工作队(西北文艺工作团前身)正式成立。有40多个青年,以5孔窑洞、5块钱起家,在陕北公学驻地杨家湾挂起了“陕公文工队”的牌子。与此同时,绥德分区成立了“民众剧社”,即后来的西北文工团第二团。陕公文工队由王亚凡任队长,彦军任副队长,苏一平任指导员。分有戏剧组、文学组、音乐组、美术组、时事组。成员有朱丹、石鲁、闻捷、李建彤、刘迅、碧波、林丰、张涛、高歌、沈霜(茅盾之子)、程士名、刘方、刘鹏杰、徐瑞林、阮艾芹、胡岚、吕崇实,郭介人、闵力生、张云芳、万淳、东方明(谢雁翔)、韩戈鲁、邵梦虹、陈影、肖汀(郭新民)、李凝、王贤敏、岳松、白衣(贺春波)、周戈、陈若绯、李庆森、裴然、李琦、舟冰、肖松、关鹤岩、高禄寿、萧玲、黎虹、阎明智、史轮、李锋、李升、伊力、程铁、张沼滨、马尾、凌丁、兰运富、韩十波等。

延安新诗歌会由萧三、公木、刘御等发起组成,柯仲平、何其芳、李雷、天蓝等参加。他们除了经常在创作上互相研究外,还出版油印刊物《新诗歌》。

延安新诗歌会(战歌社、山脉文学社联名)编印的《新诗歌》创刊。1942年1月25日终刊。延安版6期,萧三主编;绥德版6期,高敏夫主编。萧三在《出版新诗歌的几句话》中说:“延安——陕甘宁边区是诗境,是诗的生活,自然,人们都喜欢写诗歌。——这是一个朋友从大后方来延安不久以后说的。的确,我们这里写诗的人真不少,写出来的诗歌也很多。但是这里的十几个刊物,内中三个文艺刊物是无论如何容纳不下的:篇幅少,纸张又贵,诗歌又和别的文章不一样,总是被抽。延安的诗歌运动——街头诗运动,诗歌朗诵运动——开全国之风。但是‘只开风气不为师’,我们还得继续充实这一运动的内容。写诗歌要有诗歌环境,在这里面彼此吟诵、推敲,彼此欣赏、批评,然后大家能前进、向上,然后能使得诗歌的声音更大,更洪亮,达到得更远。这些就是我们出版《新诗歌》的主要原因。诗人,起来!现在这时节不能贪取甜蜜的睡乡。莫忘了,千万战士的热血流在中原的沙场上。每个人都应该和他们在一道。你现在不能丢炸弹,动刀枪,——你应当写些诗歌给他们唱:诗人,诗歌可比子弹和刺刀。”

《新诗歌》第一期有隐夫的《原上草》,海棱的《巧连环》,铁夫的《雨》,公木的《孤儿叹》,萧三的《梅花》,若望的《黄河水手谣》。

9月24日 鲁艺发出艺字第20号通告:茅盾同志为收集创作材料,不日离延去大后方。兹定于今晚在本院大礼堂举行欢送大会,希全体同志热烈参加为盼。

10月14日 延安文艺月会在杨家岭举行第一次座谈会。到会近30人。丁玲主持。讨论文艺月会的组织、性质和任务、编辑方针及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事宜。讨论《文艺月报》编辑方针,立波、萧军、雪苇、周文等发言。推选荒煤、舒群、雪苇负责编辑。关于如何纪念鲁迅,周扬提出开一个规模较大的座谈会,纪念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萧军认为鲁迅精神一是不苟,一是实践。丁玲最后说:不要自满,也不要自卑。自满就是不虚心,妨碍进步,自卑就是缺乏信心。

舒群、萧军、丁玲等发起组织的延安文艺月会,11月9日邀请周扬、周文、李雷等20余人在文协开会,与会者对月会均表赞同。认为它是不拘形式的座谈会,有利于团结延安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加强理论研究。决定出版《文艺月报》。

10月19日 延安举行鲁迅逝世四周年纪念大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