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遇乐

苏辛词评注 作者:王立娟,卞轶男,刘少坤


永遇乐

寄孙巨源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释】

【评析】

熙宁七年(1074)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别宴设于景疏楼上,而后与苏轼会于润州,并同行至楚州乃别。待苏轼到达海州时,海州太守于景疏楼设宴款待苏轼,苏轼想到三个月前孙巨源也正是由此处而去,再想到自己和孙巨源只于途中短短相聚便别,不胜感慨,遂作此词。

上阕开始是词人设想孙巨源离开海州时的场景:那应该是个明月如水的夜晚吧!美酒清歌都没能留住友人,只有月光随着他到千里之外。从那时到现在,月亮又圆了三次,华光之下,友人又能跟谁一起把酒共醉呢?词人想象着友人也只能把珠帘卷起,凄然顾影,夜不能寐,陪伴友人到天明的也只有月亮。词的上阕可谓是句句有“月”,以一“月”字贯穿整个上阕,每个场景之间层层递进、层次分明,每个场景都在写友人孙巨源,是由人及己的思人之语。

下阕道出了词人思人之由,是因为有客自濉上来,带来了使君(即孙巨源)的“深意”,使词人备受感动,词人又想象友人相思之泪洒进淮水,东流入海,而淮水本只是水,若词人不思念友人,又怎能从中看出友人之泪呢?这种说法苏轼在其他词作中也曾用到过,如《临江仙·送王缄》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句。接下来又写道友人夜里在西垣辗转无眠,任由凉露浸湿被子,此时友人看到月亮,也应会想到我,想到我们相聚时的情景吧。词人对友人会想起自己的描述,恰恰证明了两人感情甚笃这个事实。

此词一创新之处在于全篇用设想,皆是虚语,且本为自己思友人之作,却不曾直接写对友人的思念,处处只写友人思念自己,以曲笔表相思,构思巧妙,颇见才情。

  1. [1] 孙巨源:苏轼之友。

  2. [2] 海州:位于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

  3. [3] 景疏楼:位于海州东北。

  4. [4] 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

  5. [5] 楚州:即今江苏淮安。

  6. [6] 三度:从孙巨源八月十五日离开海州,到十一月十五日苏轼作此词,恰三个月。

  7. [7] 伊:代词,在此指月亮。

  8. [8] 濉:水名,源出安徽省,流至江苏省入洪泽湖。

  9. [9] 淮:水名,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两省入洪泽湖。

  10. [10] 西垣:唐宋时中书省的别称。因设于宫中西掖,故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