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优生

列宁传 作者:季正矩 著


全优生

1879年8月,9岁半的列宁被编入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一年级。他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被母亲亲自送到了学校。列宁的学校生活开始了。

为使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乌里扬诺夫一家实行严格的作息制度。列宁和哥哥、姐姐一样,早晨7点钟起床,用冷水沐浴,收拾一下床铺,就坐下来复习功课,一直等到妈妈在饭厅准备好早饭和茶为止。吃饭时,必须把饭菜吃光,不许浪费。喝完茶后,还要在饭桌旁边端端正正地坐上10分钟,以免浑身热乎乎地上街导致感冒,同时还可以稳定情绪。习惯成自然,慢慢地,这些规矩就成了家中生活的一部分。

列宁9岁半时就读的辛比尔斯克古典中学

尽管列宁淘气、好动,但在课堂上却能认真听讲,加上天资聪慧,所以在课堂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回到家后,他一会儿就把功课做完了。因为没事干,列宁就和妹妹玩起来,翻跟斗、打虎跳,甚至把自己的胶皮套鞋从脚上脱下来乱抛,并对妹妹说:“你瞧,胶皮鞋会飞!”引得妹妹也跟着学起来,俩人把家中吵得不得安宁。这时,父亲会从自己的书房走出来,把列宁领到自己那里去,检查他的功课,照着课本从头到尾考他。他通常都能答出来,使父亲原来的火气消了大半,不过,父亲还是得给他找点事干。

在家中,父母要求孩子们亲自编一种手写的家庭杂志《礼拜六》,列宁就用笔名“库贝什金”在杂志上写了一些小故事。每逢星期六晚上,孩子们便当着父母的面朗诵自己的“得意之作”,然后相互评点。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列宁就是班上的优秀生,每次升级都能得到一等奖。同时,他也很愿意帮助同学,谁有疑难问题都愿意向他请教,而且他总是有求必应。每次母亲在列宁书包中放的水果和食品,他从来都是和大家一块分享。钢笔和本子他也常给同学们用。为此同学们对他很尊敬、友好,他成为同学中的“中心人物”。有一次,拉丁文教师费多罗夫斯基在课堂上叫学生把俄文译成拉丁文。拉丁文学起来特别困难,他一连叫了12个学生,谁也翻译不出来,都面红耳赤地站着。按规矩,如果没有人翻译出来,他们是不能坐下的。学生们一个接一个从各自的位置上站了起来,都默不作声。班里有近半数人都站起来了,每个人都希望老师快点叫列宁,而教师只是扫了列宁一眼,绕过他而去叫别的同学,20多个同学都答不出来。最后,终于轮到列宁了,列宁很熟练地把整个句子和后面一整段文字翻译出来。大家终于轻松地喘一口气坐下了,教师免去了20多个同学的罚站。为此,同学们常常称列宁为他们的“救命人”和“备用辞典”。

列宁的作文写得很出色。校长费·米·克伦斯基讲授文学和逻辑学,他让学生在两个星期内写一篇作文。许多同学都是在最后一两天才匆忙动手,只有列宁一个人从第一天就开始动手。他先在一张大纸上拟好写作提纲,有引言和结论。他的写作方法是:把白纸竖着对折起来,在纸的左边打上草稿,草稿是用削得尖尖的铅笔写的,以便修改时擦掉不必要的字句;纸的右边暂时空着。当需要了解有关资料和文献时,列宁就到离学校不远的卡拉姆津图书馆去,那里有他家三张押金为15卢布的借阅证。列宁找到所需要的书并了解其内容后,就在纸的右边空白处写上对自己草稿的补充和修改,摘录文献中的一些内容,注明书名和页码。待素材和构思完全成熟时,列宁便开始用钢笔认真地写作文草稿了。草稿打好后,通读一遍,再仔细推敲一下有关章、节、词、句,然后拿出干净的本子,把写好的作文工工整整地抄在上面。

克伦斯基对列宁的作文十分满意,见到列宁的父母时,总是赞不绝口,认为列宁的作文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文字精练。他给列宁打的分不是普通的最高分“五分”,而是“五加”,而且每次都把列宁的作文作为范文念给同学们听。

列宁不仅作文写得好,而且其他科目,如拉丁文、历史等的成绩也是优秀。变换的是学习科目,不变的是成绩优秀。父亲伊里亚高兴之余,也有一些担心:如果列宁学习赶来如此容易,那么他能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工作能力很强的人?经过仔细观察,父亲发现列宁办事也是十分认真的,总是外表整洁、神态端庄、精力集中。在制订好一天的时间表后,列宁就按部就班地准备做功课、阅读、休息和玩耍,各有其时,从不因为贪玩而影响学习。列宁曾有一段时间酷爱滑冰,但后来发觉影响学习,就主动放弃了这一爱好。

在中学时代,列宁最大的生活乐趣就是读书。列宁读书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古典文学名著、诗歌、政论、生活和人物传记,等等。不仅在卡拉姆津图书馆经常可以见到列宁的身影,而且列宁还经常向同学借书看。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皮萨列夫等人的著作都引起了列宁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列宁不仅对书中的人物和细节了如指掌,而且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其中的精彩之处。在这些人的不朽作品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人或爱或憎的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发人深思的哲理,令人振奋的名言警句,都引起了列宁内心的共鸣。一本本好书,给列宁打开了一个个崭新的世界,从而使他的思维更加活跃,心灵得到净化,爱憎得到梳理,理想得到升华,视野愈加开阔。值得一提的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先驱者别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皮萨列夫、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革命思想和对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抨击,都对列宁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作品提出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将来怎样生活,怎么办?”不同的作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呼声: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不能让这种“活人羡慕死人”的社会再继续存在下去了,要把这种生活摧毁。别林斯基揭露说:黑暗的俄国是一个可怕的花花世界。在这里,拿人做买卖时,连美国农场主所用的那种证明黑人不是人的狡辩都不需要。同时,他还号召俄国的革命者行动起来,要求他们即使自己过不上好日子,也要使别人在将来过得好一些。这些正义的呼声引起列宁心中强烈的共鸣。列宁十分赞赏赫尔岑具有的那样深刻而敏锐的思想。赫尔岑著作中那种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深深地打动了列宁的心,使他下定决心去弄清人民遭受苦难和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进步的政治家皮萨列夫忠贞不渝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更成了列宁心中的榜样。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一书,列宁尤其喜欢,他说这本书把他的思想重新耕耘了一遍。其中有一句话他还特意做了摘抄:

一个男性儿童如果没有获得独自参加社会事业的习惯,没有具备公民感,那么他长大以后就会变成一个中年的、以后又是老年的存在物,而不能成为一个男子汉,或者至少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男子汉。一个人如果不参加社会事业,不把自己的感情贡献给这种事业,那他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什么意义……剩下的只是每个人为关心自己的私囊、关心自己的肚皮或者关心自己的快乐这些狭隘的个人利益而奔波劳碌。

列宁不仅读书多,而且喜欢就有关问题和同学、伙伴们展开讨论。列宁的能言善辩在同学中是有名的。一次,一个同伴说出了这样一个想法:倘若所有的人都同意不让黄金有那么大的价值和力量,那么大家的生活就能更好一些。列宁立即进行了反驳:“倘若所有观众在戏院里都一齐打喷嚏,那么,大概能把四面的墙都震塌的。然而怎么能做得到呢?”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笑了起来。还有一次,列宁问表兄维列坚尼科夫读过屠格涅夫的《烟》没有,表兄很尴尬地说读过。列宁立即从表兄的表情中察觉出问题,于是便又问道:“那你读过一篇关于利特维诺夫的中篇小说吗?”表兄摇了摇头。列宁立即笑着说:“瞧,你撒谎了,如果你读过《烟》,那就会知道,利特维诺夫是《烟》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表兄听了列宁的话,不得不佩服列宁的“狡猾”。

辛比尔斯克中学是一所贵族学校,贵族及官吏子弟占该校学生中的多数。当时,正是俄国政治上最反动的时期,沙皇专制政府反动腐败,许多进步人士和先进的思想家,如备受列宁崇拜的皮萨列夫、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先后遭到了逮捕、流放等迫害。工人拼命工作却不能养家糊口,农民承受着各种苛捐杂税,警察和官吏肆意鱼肉百姓,人民没有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在学校里,任何自由思想的表达都不行。中学的正统教育和环境,不可能促进列宁进步社会理想的形成,而是从反面激发了他革命情绪的萌动。列宁的父亲虽然不是革命者,但他献身平民教育、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精神有利于列宁形成革命思想。从父亲那里,列宁知道了农村的愚昧无知、专制政府的黑暗和腐败和农民的疾苦。这使中学时期的列宁怀有相当强烈的革命情绪。那个时期他很想把那些激动不安的思想与人交谈一下。有一次,列宁发现一个同班同学好像有革命情绪,于是便决定和他谈谈,并且约好了到斯维亚加河边去。但是结果没有谈成,因为这个同学大谈特谈应当如何选择能过上舒服生活和可以升官发财的职业。列宁很不满意,认为“一个想升官发财的人,绝不会是一个革命者”。[6]还有一次,列宁写了一篇名为《人民生活富裕的原因》的作文,引起了一向夸奖他的克伦斯基校长的不满。原来列宁在文中写到了国家的君主专制和劳动人民群众受压迫的问题,表达了一些进步的观点。克伦斯基生气地对列宁说:“你在这里写什么被压迫阶级,这和你有什么相干!”

列宁在古典中学学习时获得的奖章

当然,这时的列宁对社会不平还没有多少切身感受,因为他毕竟是获得了贵族称号的、受人尊敬的省国民教育总监的儿子,家庭生活是比较优裕的。但从1886年即列宁16岁起,列宁的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中的变故:父亲早逝,哥哥遇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