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罗斯福大传 作者:康荞 著


前言

他喜欢打破惯例、摈弃传统,以新政和炉边谈话闻名于世;

他连续四次当选美国总统,打破美国有史以来总统不得连任三次的传统;

他在美国历任总统的排名中稳居前三名,在他前面的只有华盛顿和林肯;

他正当壮年就失去了像常人那样行走的能力但政治生命之火依然熊熊燃烧;

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其大智大勇带领美国走出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危机;

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他致力于盟国合作并成为联合国的缔造者之一;

他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他创立了总统个人外交的模式,成为战后30年来习以为常的国家首脑会议的先导;

他摆脱了孤立主义影响,引导美国踏上反法西斯战争的征程,走向世界,最终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

他就是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此后连续三次当选——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在内政方面有巨大建树,同时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立下不朽功绩,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神话,以极其深远的目光和不同常人的思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1882年1月30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于美国纽约,先后就读于格罗顿公学和哈佛大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0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就读,参加了纽约律师考试合格后即辍学。1909年参加纽约州参议员竞选获胜,1912年获得连任。1913年任海军助理部长。罗斯福努力促进民主党内的团结。1920年作为詹姆斯·考克斯的竞选伙伴参加总统竞选失败。1921年8月正值壮年患脊髓灰质炎症,但仍没有放弃其政治生涯。1928年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以微弱多数获胜,1930年连任,在此期间,由于对农民实行减税,大获人心。

1932年参加总统竞选,最终击败胡佛获得胜利。就职时,美国大部分银行已经倒闭,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萎缩,失业人数达1300万,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就职以后不到一个礼拜,就宣布实行“百日新政”。在第一个“百日新政”期间,全国共提交了15篇咨文,通过了15项重要法案,罗斯福发表了10次重要讲话。他的立法计划面向广大选民,设法帮助美国经济中主要的利益集团,并争取共和党员的支持。其具体措施包括整顿金融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办法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同时禁止输出黄金;建立农业调整总署,提高农产品价格,恢复农业繁荣;向大中企业贷款,刺激商业;建立专门机构,对失业工人提供救济和就业机会。1936年第二次竞选总统时,罗斯福得到农民、工人和一般下层社会人民支持。第二届执政期间,虽然挫折不断,但大多数人仍然接受新政的很多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罗斯福修改中立法,取消武器禁运。1940年法国战败,罗斯福积极进行防御准备,决定用参战以外的一切方式援助英国,为英国提供50艘超龄驱逐舰以换取西半球8个基地。

1940年主张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者均支持罗斯福,罗斯福第三次竞选总统成功。国会通过罗斯福提出的租借法案,这一法案使美国可在财政上对英国及其盟国给予援助。1941年8月,他和英首相丘吉尔会于军舰上,并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大西洋宪章》,包括民族自决、扩大经济机会、消除恐惧与匮乏、海上自由、裁军等内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宣布对日作战。参战后,罗斯福动员全国积极从事军事生产,当时美国的军工生产已经超过德、日的总和,到了1944年达到轴心国的两倍。战争期间,他将精力专注于战略问题,与盟国磋商未来之和平规划。1943年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在德黑兰会晤。罗斯福与斯大林相处颇为融洽。1944年罗斯福第四次参加总统选举获得成功。1945年2月,欧洲战场已经接近尾声,三巨头再度在雅尔塔会晤。美国预计日本能再战一年半左右。原子弹虽在制造,但美未曾预计其威力能达到后来实际发生的巨大程度。罗斯福及其军事顾问急欲争取苏联在亚洲出一臂之力。斯大林许诺了对日作战。罗斯福、丘吉尔也在远东向苏联作出让步。罗斯福希望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组织,即联合国,以维护战后和平。他原拟参加预定于1945年4月27日在旧金山开幕的联合国成立大会。但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突然因脑溢血逝世,享年63岁。

作为国际性的政治家,无论内政还是外交,罗斯福都无愧于那个时代。本书详述了罗斯福传奇的一生,剖析了罗斯福的政治风格及政治谋略,给大家呈现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政治领袖。希望本书能让您更多地了解罗斯福,用罗斯福的智慧、魅力和魄力,去充实自己、鼓舞自己,从而走向人生的辉煌。对于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本书都会是个不错的启发工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