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运转乾坤——百日新政

罗斯福大传 作者:康荞 著


第11章 运转乾坤——百日新政

1932年7月2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的的第二天,著名漫画家罗林·柯尔比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满脸疲惫、眼神迷茫的农民靠着锄头仰望天空掠过的一架机翼标有“新政”字样的罗斯福座机,表情中透着些许希望,自此,“新政”一词就作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鲜明标志不胫而走。

在罗斯福精心准备就职演说的过程中,骇人听闻的消息不断的传到海德公园:倒闭的银行越来越多;在纽约和芝加哥爆发了反饥饿示威游行;在底特律,失业的汽车制造工人发动了骚乱;农产品价格一落千丈;在南、北达科他州、依阿华州和堪萨斯州,没有销路的谷物被付之一炬,刺激性的浓烟笼罩着天空;整个的金融机构摇摇欲坠……黄金外流已接近25000万美元,黄金储备已低于支持通货所需的数量;财政部已发不出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整个国家到处弥漫着危机的气氛,美国已经陷入极端严重的经济危机中。

1933年3月4日凌晨,美国所有的银行几乎都关闭了,曾经红火繁华的华尔街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全部死一般的岑寂。就是在这个早上,罗斯福一家驱车前往国会大厦。中午,新总统就职典礼开始。国会大厦的东门外广场聚集着黑压压的人群,约有10万人静静地伫立在阴寒灰暗的天空下。国会山上的大钟敲响了正午12点的钟声,罗斯福微仰下巴,神情肃穆,把手放在家传300多年的荷兰版《圣经》上,翻到《新约·保罗达哥林多人前书》第13章,用洪亮的音调一字一句地随着休斯大法官宣读誓词:

即使我能说万人的方言和天使的话语,而没有爱,那也犹如钟鸣鏺响,徒有其声。

即使成有先知讲道之能,深通万物奥秘;并使我有全备的信念,力能移山,而没有爱,那我又能算得了什么?

即使我倾囊周济所有穷人,并舍己焚身,而没有爱,那么于事于我仍将徒劳无补。

宣誓完毕,他转身走向空旷的讲台,发表了就职演说:

“值此我就职之际,同胞们肯定期望我以我国当前情势所要求的坦率和果断来发表演说。现在确实尤其有必要但白而果敢地谈一谈真实情况,全部的真实情况。我们不必畏惧不前,不敢正视我国今天的情况。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会像它曾经忍受过的那样忍受下去,它将得到复兴,它将得到繁荣。”

“所以,首先让我表示我的坚定信念。我们惟一必须畏惧的就是畏惧本身——无可名状、毫无道理,决不应有的恐惧,它将瓦解人们变退却为前进所需要的努力。在我们民族生活中的每一个黯淡的时刻,坦率和有力的领导都得到人民自身真诚的谅解和支持,而这正是胜利的根本。我深信在这关键的时候,你们会再次给领袖以这样的支持。……”

“我们门前的物资十分丰富,可是一看到供应的情况就不敢慷慨地使用了。”这主要是因为主宰人类货物交换的统治者没有尽到责任,擅离了职守。“货币兑换商也从我们文明殿堂的高座上逃开了。”现在的任务是要应用比单纯的金钱利润更为高尚的社会价值。但是复兴所要求的,不只是改变道德标准。“这个国家要求的是行动,而且是马上行动。”

“我们的头等重要任务就是安排人们进行工作。”不动声色的人群听到这里有点激动了。这可以“由政府自己来直接招募。”我们要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购买力,保护家庭和农庄不会因为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而遭受损失,要削减政府的一切开支,统一救济,并在全国的基础上来计划交通运输。必须“制止用他人的钱搞投机”,必须要有充足的坚硬的货币。

在对外关系方面,他要求全国奉行“睦邻政策,做一个坚决尊重自己的好邻居,因为只有尊重自己,才会尊重别人。……”国际经济关系,虽然十分重要,“但从时间和必要性来看,它和建立一个健全的民族经济相比,却属于次要。”急事先行。他将努力恢复世界贸易,但应付国内经济的紧急情况则是刻不容缓的。

“如果我正确理解了我国人民的心情,那么,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互相依赖的;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得到什么,同时也必须决定贡献什么;我们如果要前进,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忠诚的军队,愿为维护一种共同纪律的利益而做出牺牲。……我知道,我们是心甘情愿为这种纪律奉献出我们的生命财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个以争取更大利益为目标的领导。我准备奉献出这些。……”

罗斯福放低了声调,语气更严厉了。他说,根据宪法,领导可以产生,纪律也可以维持。他希望行政和立法两个部门权力的正常平衡足以应付这项任务。尽管如此,暂时离开正常的轨道也许是必要的。他将“提出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对于一个遭到经济打击的世界上的一个受害国家来说,可能是需要的”。他要设法使他的措施得以迅速推行,或由国会提出的类似的其他措施。

“但是万一国会不能在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万一国家危机仍然紧急,我也不会回避届时摆在我面前的我所应走的明确道路。我将要求国会赋予我为应付危机所剩下的惟一工具——赋予我广泛的行政权力,以便为克服紧急状况而战,这种权力应当像我们真正遭到外敌入侵时所赋予我的权力那样大。”

人民早已要求采取直接果敢的行动,要求有领导的纪律和指挥。“既已授权于我,我就要担此重任”。最后他祈求上帝的指引。

罗斯福的讲话,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后来,埃莉诺在白宫对记者谈话时说:“仪式非常严肃,简直令人有点害怕。聚集的群众真太多了,令人感到只要有人告诉他们去干什么,他们都能干得了。”

富兰克林·罗斯福

新政府坐镇白宫,现在白宫成了处理经济危机的指挥部。为了使他的政府尽快行动起来,罗斯福要求参议院立即批准他的内阁。他的内阁在没有经过举行听证会的程序下就匆匆被批准了。在夜幕降临华盛顿的时候,内阁成员们都集中到白宫楼上的椭圆形大厅,在罗斯福的带领下举行宣誓就职。从此,一场震撼美国的“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改革开始了,这次改革的核心是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

罗斯福的新政处方首先从整顿金融入手。新政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占1/3。罗斯福就任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3月4日,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就职后的第三天,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发布全国银行“休假”的命令。这是他采取的重建金融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接着又采取第二步行动,召开国会紧急会议,要求国会立即采取立法措施,认可总统采取的行动,扩大总统权力,授权总统采取他认为必要的整顿措施。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淘汰一部分经营不善和基础薄弱的银行,另一个目的是为了使政府赢得时间,筹集应付储户提存所必需的货币。根据这一法令,总统得到了管制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和外汇交易的紧急权力。政府禁止输出黄金,违者最高可罚款1万美元和判10年徒刑。银行的整顿是在几天内集中全力进行的。

在银行重新开业的前一天,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发表了上台后的第一次“炉边谈话”。从3月13日到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分批陆续恢复营业。6月16日,为了使储户放心,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对5000美元以下存款(后逐步增加为两万美元),由政府保证其安全;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家;参加联邦储备系统的各银行不得从事支持股票市场投机的信贷业务;联邦储备局有更大权力控制全国信贷系统;私人银行接受联邦储备局监督。由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局面、稳定人心起了不小的作用。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用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在加强对外经济地位方面,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贬值是美国进行贸易战经常使用的武器。可是在30年代,一些把金本位看作是强国象征的拜金主义者,把放弃金本位和美元贬值看作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大资本家们从切身利害关系中体会到罗斯福采取这一行动的厉害之处,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又有了强大的竞争力。金融巨头老摩根公开发表声明,赞成放弃金本位和美元贬值。罗斯福采取的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疏导国民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系统,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顿农业方面,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该法是在罗斯福的授意下,由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和助理部长特格韦尔根据许多农业专家提出的相互冲突的建议,仓促起草的。其目的是恢复农业收入,减少剩余农产品,企图把农业生产纳入某种计划轨道的一个尝试。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的规律的作用,调整农业是通过大规模破坏生产力来进行的,这就是所谓“减耕运动”。从1933年5月开始,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物以稀为贵的无情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严重旱灾,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罗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兴法》,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罗斯福称之为“向工业界提出的艰巨任务”。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规约”,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蓝鹰”是《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标志。凡是接受《全国工业复兴法》各项规定的企业,一律发给“蓝鹰”,悬挂在显眼处。

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扩大政府开支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为了逐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3月31日罗斯福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护林保土工作队计划。该计划吸收18岁至25岁的青年,从事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等方面的劳动。由陆军部、内政部、劳工部和农业部共同管理。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25美元作赡家费。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由2.5万名退伍军人和2.5万名有经验的林业工人管理和指导,管区达1400多个,遍及各州。这是“美国和平时期规模最大和最迅速的动员”。这个组织在美国参战前,先后吸收了150万青年,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近20万英亩国有公园,兴建了大量游览设施。罗斯福自我觉得这是他执政时最让他自豪的事情。

整个新政期间,工赈机关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系统:一是由内政部长伊克斯领导的公共工程署,它主要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政府共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另一个系统是由罗斯福的主要顾问霍普金斯主持,包括前期的民用工程署花费近10亿美元,在全国范围内兴建的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参加工作。它的特点是工程比较简单,交工快,适宜于吸收广大非熟练或半熟练失业工人。工人工资每月大约50美元,相当于失业救济金的两倍。

新政期间,罗斯福还向国会提交了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法案。1933年4月13日罗斯福提议通过立法使小住宅的抵押不会因抵押品赎回权被取消而受到损失。因为1932年就有25万个家庭失去了住宅,1933年前几个月,每天有1000多住宅被取消赎回权,大批失去房产的人流落街头。该项名为《房主贷款法》的提案在6月初获得通过,依此由联邦储备银行设立一个房主贷款公司,通过它可以按低利息率来调整小住宅的抵押债务,并规定特别困难时可以延期还本付息。抵押人无须按比例缩小其贷出款额,即可将拖欠的抵押借款单交出,以换取有保证的政府债券。该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天,千万人在凌晨就排起长队,等候在房主贷款公司门前换取救命符。1934年的一项修正案将此项担保扩大到债券本金。几年内,房主贷款公司为每5所美国城市抵押出去的私人住宅中的1所重新提供了资助,并把低息债券扩大到30亿美元,从而试行稳定住宅不动产的价值。此举通过维护私人住宅所有权,有力地起到了保障社会与安定经济的作用。

此外,罗斯福于5月4日提议国会通过《紧急铁路法》以救助运输业,特别是铁路运输业。根据此法案,一个“联邦运输协调员”被授权促进或强制运输人的行动,提出精简机构、防止浪费、改善铁路信用、改进财务组织、降低运费的措施,为达到这一目的,必要时可以照常把反托拉斯法搁置一边。该法废除了1920年《运输法令》中形同虚设的政府征收条款,并规定把各个铁路控股公司置于“州际商务委员会”的监控之下,以弥补以前法律上的一大弱点。这些对铁路运输业的良性复兴和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国会两院在1个月内就通过了这一法案。

在“百日新政”期间,全国共提交了15篇咨文,要求对全国的问题立即采取行动;通过了15项重要法案;罗斯福发表了10次重要讲话。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他只是代表资产阶级中自由主义者的一部分,提出一系列“新政”措施,企图加强国家资本主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他希望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

“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不同政治集团对其给予了不同的评价。罗斯福的坚决反对者、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就是苛政(Raw 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 the 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 the Successful)。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说“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另外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美国经济学家对“新政”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业的信心方面没有成功,资本主义秩序成功的基本条件是鼓舞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而诱发这种精神就需要刺激和补偿,“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这种精神的。另一派是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或半追随者,他们认为,只有真正执行大胆的增大开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国民经济走上复兴的轨道,而罗斯福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1929~1933年的一场空前大灾难。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这就使得“新政”能够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获得一席之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