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贫困的哲学和哲学的贫困

梦笔生花集 作者:阿庄


贫困的哲学和哲学的贫困

依本人目前的收入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公职人员而言,也就这些,跟发财比相去甚远。今日听说单位里一人拉来赞助款25万元,仅提成一项就抵本人几年的收入。所以要想赚钱,就得像这位哥们,利用工作机会,结识名流,特别是企业家,只要马屁拍得好,喇叭吹得响,到时自然会分得一杯羹,或赏得一块肉骨头。

时下社会上纷纷扬扬的下海经商热,烧得人们晕晕乎乎。朋友相聚,三句话便扯到赚钱上。东一笔买卖,西一桩生意,钢材、汽车、化肥、水泥,从大宗生产资料到小型家用商品,在曾经的一群笔杆子、书呆子口中滚来滚去,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其实多数是空头支票,最终的结果就像肥皂泡——吹大到一定程度,自然破灭,踪迹全无。

然而,人们仍乐此不疲,似乎十桩里面总有一桩能成,成一桩就是一笔大买卖,顶好些年工资。细想想,在神聊中沟通了信息,开阔了视野,还激发了想象,促进了消化,总不是件坏事情。

过去追求精神生活的知识分子如今面临选择的困难,在知与行、精神与物质、自我修养和利益角逐之间左右徘徊,犹豫不定。一些人毅然下海,赢得一阵掌声和暗暗的妒忌;过后有人呛了海水,迫不得已爬上岸,又换来一阵嘲笑和私下的庆幸。当然,也有少数人乘上大轮船远航,或沉入海底被“淹死”。

就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基本上是一种矛盾心态:面对日益窘迫的收入,的确想改变一下。当为生活所迫时,那点面子就顾不得了。君子不言利?当今的君子就该言利,理直气壮地言利。教授卖茶叶蛋并不丢人,家里寒酸表面愣充有钱才丢人。对有些人而言,除了内心里胆怯以外,还觉得生活的目的还不能仅仅为了几个钱。过去写作、做学问、搞研究,如今虽然不实惠了,但那毕竟是一种事业,一种精神追求,乃至一剂自我安慰的心灵良药,如果一下子抛弃了,有些舍不得。一切围绕着金钱和利益打转儿,把赚钱当成过去写文章做学问一样去追求,总觉得丢面子、不甘心。

时下最聪明的解决办法,就是“脚踩两只船”,利用工作之利业余之便,寻找赚钱的机会。如今提倡第二职业,提倡经济活动中的中介行为,似乎没什么不光彩的;同时,本职工作照做,文章照写,精神追求、道德修养,并不因为赚了点小钱而不安。其实一切都很正常,甚至精神产品因有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而更丰富、更实际,没有了浮夸和虚伪。

当然,两全其美是很难了,其结果也许是:赚钱不多,学问也做不好。但这样总比“贫困的哲学”和“哲学的贫困”都要强些。

(1993年2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