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竹马子

宋词三百首全解 作者:[清] 上彊邨民 编;王景略 注


竹马子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1]挂雨,雄风[2]拂槛,微收残暑[3]。渐觉一叶惊秋[4],残蝉噪晚,素商[5]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6],暝鸦[7]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释】

[1]雌霓:也写作“雌蜺”,古人称当虹有二环时,内环色彩鲜艳者为雄,名虹,外环色彩暗淡者为雌,名蜺或霓。《楚辞·九章》有“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句。[2]雄风:指强劲的风,语出宋玉《风赋》:“故其风中人……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3]残暑:别本作“烦暑”,因下句便有残字,故此处以“烦暑”为佳。[4]一叶惊秋:指从一片树叶的掉落,惊觉秋天到来,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5]素商:即秋季。按照五行学说,秋色尚白,秋声为商,故称素商。梁元帝萧绎《纂要》中说:“秋曰白藏,亦曰收成,亦曰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6]霁霭霏微:霁为雨过天晴,霭为烟雾,故霁霭即晴烟、晴雾,霏微指此晴烟、晴雾弥漫状。[7]暝鸦:暝即日落,暝鸦即是暮鸦,白居易《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有“迟迟禁漏尽,悄悄暝鸦喧”句。

【词牌说明】

长调,又名《竹马儿》,双调一百零三字,上阕十二句四仄韵,下阕十句五仄韵。始见柳永《乐章集》,疑为自度,《全宋词》除柳永一首外,还收录叶梦得、曹勋各一首,格式略有差异。

【语译】

我一个人登上烟雾蒙蒙的江畔小洲旁荒凉孤寂的军垒,在高高的亭子中眺望。所面对的,是细雨中一道黯淡的彩虹,还有强劲的风拂过栏杆,这使烦人的暑意有所收敛。看到一两片落叶飘零,听到寒蝉在晚间鸣叫,使我逐渐惊觉,秋季已经到来了呀。看到这般景致,想起从前的欢娱,我指向都城的方向,都城何在呢?就在那非雾非烟的茫茫深处啊。

昔日欢娱,到今天只剩下追思和感怀,种种新愁很轻易地就涌上心头,而故人却已离散,再难重聚。我整天都在高处伫立凝望,得到的只有黯然销魂、默默无语。极目远眺,只见雨后初晴的万物都笼罩在漫漫烟雾之中,暮鸦纷乱地飞着,这是多么萧索的江城的傍晚啊。南楼上响起了画角,仿佛正在哀伤地送别着夕阳……

【赏析】

这也是一首“羁旅行役”词,词人登临高处,凭栏而望,惆怅渐生,想到往昔的欢娱今已成空,友人难聚,自身飘零,汴梁遥远而不可见,更难返回,不禁“消魂无语”。类似手法,类似情感,唐诗宋词中很多作品都曾经表达过,非独柳永为然,但柳永依然能够用同一手法、同一情感创作出多篇作品,并且篇篇皆有新意,他真不愧是“羁旅行役”词的高手啊。

那么,这首《竹马子》的独特之处,佳妙之处又在哪里呢?首先是季节,一般情况下抒发行役之愁,多选择秋、冬时节,描摹秋冬景致,而此词却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暮夏、初秋之际。从来秋高气爽,空气干燥而澄净,夏则多雨,因此词人写景就从落雨开始,到天晴而止,描摹出夏秋的季节变换,同时也映衬着自己心情的变换。

倘若心中本来就是愁绪万千,因愁而登楼,因登楼而更愁,那未免显得太刻意了。此词所抒发的哀情却从无而到有,由浅而渐浓,更显得自然不矫饰。初临孤垒,登上高楼,词人的心情还是比较舒畅的,眼见“雌霓挂雨”的朦胧美景,身感“雄风拂槛,微收残(烦)暑”,暑热后的清凉,最能使人心身一畅。

然而清凉过后,景致渐变,悲情陡生。词人看到有黄叶飘落,终于察觉到夏暑已经过去,萧瑟的秋季已经到来了——所谓“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也。心中既有此感,那么眼中所见,便无不是秋景,随后所思,便无不是愁怀。于是词人终于开始了“羁旅行役”之叹。

此词对于景物的描写,也大见新意。雨后初晴,眼中万物都笼罩在薄薄的烟雾之中,在词人看来,这也不是雾,这也不是烟,但它却阻断了自己远眺汴梁的目光。汴梁就在这“非雾非烟深处”,非止无法返回,就连看也看不到了。词人因此而“追感”,在这傍晚的“萧索江城”中伫立凝望,满腔孤清,无言可表。“江城”指江畔之城,所谓江,一般是指长江,也可能是指南方其他的河流,因为中原之河流,或曰某河,或曰某水,是很少以江为名的。由此可见,词人已经离开了中原,宦游至南方,所以回想起原本欢娱的京城生活,才会百感在心,难以排解。结句“画角”“残阳”,更以一日之暮来映衬一岁之暮,再以一岁之暮来映衬一生之暮。时已黄昏,年近耳顺,旧景和故友,全都一散而难再聚了呀。

柳永好作“俚词”,但并不等于说他不会作“雅词”,而此词就是他雅词的代表作,全篇布局紧密,用词考究,宦游之形毕现,“白衣卿相”之味却迥然不见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