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 序

好校长 好学校 作者:陶继新 等著


自序

收入本书的文章,是近三年来我与20位校长的对话录。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文体,主要是因为它更易于交流看法、碰撞思想。这些文章的形成有一个基本的流程——先到学校采访校长或去学校听课并与老师座谈交流,当场商定对话基本思路,然后回到济南,再通过QQ与校长即兴完成对话。校长发来一段内容,我回复一段内容。对方每次发来之前,我对其内容是浑然不知的,但我必须尽快回复。所以,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形成想要回复的基本内容,随即形成文字。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对话,往往可以激活沉睡了的大脑,让思维异常活跃起来,语言流畅,思想飞扬。这给我以巨大的鼓励,也让我有了更大的自信。不过,也会有思维不太畅达的时候,于是,语言就少了文采,也缺少了思想深度。但是,我没有对这些对话进行修改,我更相信“道法自然”是美的,当下的败走麦城,说不定正是以后过五关斩六将的开端。好在读者给了我很大的包容、极大的信任,在大家的鼓励中,我又开始了新的采访征程,进行了新的对话。

近年来,我之所以特别关注校长,是因为校长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好坏。一个卓越的校长,可以让一所薄弱学校起死回生,让一方百姓受益;一个不好的校长,则可以让一所优质学校每况愈下。学校里的教师会因为校长的优秀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而学生则有了人生的美好前程;一个不好的校长,则有可能让教师痛苦地挣扎在教书匠的怪圈里,学生的鲜活生命也因受到压抑而难以更好地成长。我想通过自己的采访,通过与名校长对话形成的文章,来影响更多的校长,让更多的校长走向优秀。尽管有点自不量力,可是,努力就有收获啊!

对于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名”校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自然也有自己的取舍标准。全国已经有了名气的校长是名校长,在县(市、区)有了较大成就者也是名校长。这些校长有的身居大城市,有的则在县城甚至农村。孔子主张教学要“因材施教”,写书也是一样,要力争做到有的放矢,让不同层次与喜好的读者能从书中各取所需。

为了采访更多更具特色的校长,近年来,我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走访了数百所学校的校长,耳闻目睹了他们的事迹,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让我在学校管理方面有了丰富的积累,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所以,在给校长作报告的时候,就有了很多鲜活的事例,从而受到了听众的好评。当然,也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地领略到不同校长的教育品质与智慧方略。

对话校长的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大,自然也需要质量上的提升。任何平面上的滑移都会失去意义。为此,一方面,我从采访的校长那里不断地吸取智慧,另一方面则从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尽管非常忙碌,还是尽可能地抽空阅读甚至背诵一些经典文本。因为没有思想和文化的对话,是苍白的、无力的,也是不会受到读者欢迎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持续的采访对话,又成了促进我思想与文化升值的一个动力源。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校长的简介是对话文章见诸报刊时的简介,某些校长现在有了新的荣誉与称号,本书没有添加。

本书采取了“由近及远”的编排方式,即按照对话在报刊上发表的时间排序,发表晚的排在前面,发表早的排在后面。这样做,避免了因排序而评定校长优劣的误导。况且,在我的心里,这些校长各有千秋,并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位是最有名气的,哪一位是最差的。我之所以采访他们,并形成对话文章,就是因为觉得他们定有可学之处。

书出版之后,希望读者喜爱,也期待读者给予批评与指正。

陶继新
2013年4月22日于济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