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艰辛的童年岁月

巴菲特传 作者:李永宁 著


1.巴菲特家族的奋斗史

17世纪,欧洲大洋对岸的一块神秘大陆,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喜爱冒险的人们前去探索,它代表着自由和梦想。有人为了躲避宗教迫害,有人为了实现财富人生,有人为了揭开新的命运序幕……这块大陆就是哥伦布发现的美洲。

在这些迁徙的人群中,有一个姓巴菲特的家族,据说是法国胡格诺教徒的后代。巴菲特家族最早的族人名叫约翰·巴菲特,他住在法国格修地区,是一名纺织工人,整天和粗毛哔叽打交道,拿着低微的薪水。1696年,为了躲避宗教迫害,约翰带着家人来到美洲大陆的亨廷顿,在长岛以种植为生。虽然这是一块陌生的土地,但是巴菲特一家像很多移民者一样,充满着冒险精神和自信心,他们相信美洲大陆会给予他们自由和财富。

约翰的妻子名叫汉纳·提图斯,在美国内战结束之前,他和妻子是长岛的农场主,对工人很吝啬,薪金低于其他农场主,工人们怨声载道。约翰的六世孙西德尼(巴菲特的曾祖父),也是约翰农场里的一名雇佣工人,然而他并没有享受到族人的特权,甚至拿的工资比其他工人还要低——祖父泽布隆·巴菲特发给他的工资只有50美分。后来,西德尼实在无法容忍祖父的吝啬刻薄,他离开了农场,一路向西,来到了一个名叫奥马哈的小城。

奥马哈意为“上游的人民”,1854年建立,1857年设市,是一个依傍着密苏里河岸、拥有着嶙峋崖壁的城镇。奥马哈最早居住的人类是奥马哈印第安人。奥马哈设市之前还是一片荒山野地,虽然它下面有大片平原,然而多山的地形限制了它的交通,到处都是泥泞的道路和简陋的木屋,导致经济落后,居民贫穷且人口密度小,极度缺乏购买力。

西德尼来到奥马哈之后,找到了他的外祖父乔治,成了一名马车夫。当时乔治经营一家颇具规模的出租马车行,而马车是那个年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虽然车行生意兴隆,但是跟西德尼并无关系,那只是他外祖父的产业。不过这一次,西德尼学会了忍耐,他一面硬着头皮和四条腿的畜生做伴,一面开始攒下积蓄。

西德尼借着给杂货店的老板送货的机会,了解了这个圈子的信息和经验,慢慢掌握了经商的门道,直至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杂货店,这个家族义工终于成为老板,从此,由农民变成了小商人。

西德尼的创业之举改写了巴菲特家族的命运,然而乔治并不这么认为。他在写给西德尼的信中提到:“但愿你的事业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我们并不强求你赚很多的钱。一旦生意不景气就及时收手,这是成功商人必须坚持的谨慎为本的原则,然后将偿还债务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商人最重要的是信誉。”虽然这番劝告有点老葛朗台的意思,却也不无道理。

1869年,西德尼的杂货店开张了,经营蔬菜、水果、野兔和山鸡。当时的奥马哈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从商的人很少,竞争并不激烈,商机也更多,而这个小小的杂货店意味着巴菲特家族正式置身于城市的商业生活。没过多久,西德尼的财运来了。

1854年,美国政府和奥马哈印第安人签订协议,将内布拉斯加领地开放。1859年,当时还是伊利诺伊州铁路律师的林肯来到奥马哈,经过一番考察后,认为此地可以作为良好的交通要道修建铁路,内布拉斯加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几年后,林肯总统亲自指定奥马哈作为联邦太平洋铁路的东端终点站。

当奥马哈成为重要的铁路站点之后,很快涌入了各色人等定居:流浪汉、经商者和退役的老兵甚至还有刑满释放的犯人,他们肤色各异,理想不同,但最终脚踩在同一片土地上,填满了刚刚发展起来的奥马哈。

西德尼看到了商机,他的商店在铁路贯通大陆三个月后开张。那些从外地涌入奥马哈的人,经常光顾西德尼的商店购买生活用品,而西德尼也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柜台上永远放着牛奶、面包和草原鸡。因为有大量的需求,生意日渐兴旺起来。

西德尼的小儿子欧内斯特,在城西开了一家商店——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他看到了居民向西面迁移的趋势——他很快推出了送货上门和赊账销售的业务,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便利,当然最大的受益人还是他自己,很多富人也开始向欧内斯特下订单。

欧内斯特吝啬得出奇,员工整日将生命消耗在柜台上,倒是养成了不爱偷懒的好习惯。欧内斯特的刻薄为他赢得了糟糕的名声。不过他的儿子霍华德却脾气温和、举止儒雅,且风度翩翩。最重要的是他不像父亲那般吝啬,而是充满人情味,他对父亲的做法也颇有微词。

霍华德对经商毫无兴趣,他更喜欢从事报业工作。很快,霍华德进入内布拉斯加大学,成为学校委员会主席,还出任了学校的月报编辑。他并不帅气,却很有气质,常被漂亮且富有的女孩子追求,只是他没有动心。最终,他邂逅了一个贫穷的女子——利拉·斯塔尔。

利拉的故乡在一个叫作西点的小镇,荒凉偏远,父亲以销售报纸为生,母亲多病,一家人收入微薄。利拉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生活担子很重,她长年做印刷工作,甚至外出推销报纸。利拉的身体很糟糕,经常头痛,后来去《内布拉斯加月报》应聘,遇到了身为面试官的霍华德。

当霍华德问起她的专业时,她回答自己的专业就是结婚——如果不能凑齐学费只能返乡嫁人。霍华德说这门课程缺少现实意义。从这一刻起,霍华德就爱上了幽默风趣、活泼可爱的利拉,利拉也爱上了儒雅沉稳的霍华德,在利拉眼中,霍华德的绅士气质和家乡小镇上嚼烟草的男孩完全不同,他们很快开始交往并迅速坠入爱河。

霍华德毕业前向利拉求婚,利拉的父亲却认为女儿应当先读完大学再谈婚论嫁,不过霍华德和利拉沉浸在热恋中无法自拔,他们执意要通过婚姻巩固他们的爱情。1925年,霍华德和利拉举办了一场朴素的婚礼,他们没有蜜月旅行,而是回到了奥马哈。在那个落后的小镇,他们找到一间简陋的平板房当作自己的家,虽然有壁炉可以取暖,但是装修简单,好在利拉花了很多心思布置,让这个毛坯房一样的暂住地变成弥漫着玫瑰花香的爱巢。霍华德曾经说,和利拉结婚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成功的交易。

霍华德的一位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份报社的工作,他满怀欣喜地打算去面试,父亲欧内斯特却极力反对,他只好去了一家保险公司任职,拿着25美元的周薪,不过他很快就厌倦了。随后,霍华德又去了一家证券公司当经纪人,欧内斯特依旧反对,然而这一次霍华德没有妥协。他知道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更糟糕,不过他不后悔,这是他第一次和父亲抗争,也影响了他自己的人生和他子女的命运。

2.诞生在大萧条时代

霍华德和利拉的幸福刚开始不久,一场变故降临在他们身上——利拉的眼睛因患病做了手术,从此她便被后遗症和之前的头疼病折磨着。霍华德虽然坚信他们对爱的忠贞能抵御生活的磨难,然而现实的柴米油盐还是让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地过日子。为了节省花销,利拉将汽车让给霍华德使用,自己每天费力地挤公交车,下车后还要步行一大段路才能回家,十分辛苦。为了应付捉襟见肘的生活,利拉还兼职着一份秘书工作,赚的钱比霍华德要多,而琐碎的家务也由她承担。

1928年,利拉生下了她和霍华德的第一个孩子:女儿多丽丝。多丽丝继承了母亲的优秀基因,漂亮得像个天使,呆萌得像个布偶,然而上帝似乎没有因此眷顾她。一天,病魔袭击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多丽丝高烧达到40℃,挣扎在死神的凝视之下。后来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多丽丝总算摆脱了病魔。

1930年8月30日,一个湿热的夏日,气温达到38℃,天上下着瓢泼大雨,就在这天,沃伦·巴菲特出生了。他早产五个星期,出生时体重只有六磅。刚出生的沃伦·巴菲特身体很羸弱,和姐姐一样出现了高烧症状,幸运的是,经过调理总算渡过了难关。

沃伦在两岁时拍过一张照片:金黄色的头发,白皙的皮肤,婴儿肥的脸蛋,手里拿着积木微笑着。幼年的沃伦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他不会去陌生地带闲逛,也从来不招惹是非,甚至可以说性格温和得有些懦弱——连他的妹妹罗贝塔都声称要保护哥哥。

一次,霍华德拿回一副拳击手套给沃伦,也许他认为男孩子都会喜欢这类东西,还找来一个男孩和沃伦对练,结果沃伦败下阵来,从此沃伦再也没摸过那副手套。他天性的温顺和腼腆,让身边人不免对他充满了保护的欲望。

那时候,霍华德在一家金融机构担任股票经纪人,然而欧内斯特却对儿子的职业十分不满——他对霍华德离开保险公司耿耿于怀。欧内斯特认为,一个人把钱投资到股票上是非常愚蠢的,因为这跟赌博没什么两样。

父亲对证券交易的偏见,并没有让霍华德动摇他的职业理想,他甚至将这种贬低转化为努力下去的动力。在1929年之前,炒股是全民性的投资行为,只要你出门,就能在各个地方看到投资推销员——街道上、公园里、家门口……他们会彬彬有礼地向你致敬,然后侃侃而谈股票的变现收益回报,让你不由自主地将积蓄掏出来交给他们。那时,股票已经成为一种美国式经济生活的象征,然而很多人不曾料到,这是一场在悬崖边上跳舞的狂欢。

股票的繁荣没有持续太久,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了,欧内斯特的嘲讽变成了现实。

从1929年9月份开始,股票价格不断下降,到了10月份出现了抛售狂潮,美国股市的大崩盘开始了,股民们惶恐不安,操盘手们同样心惊胆战,那些曾经被推销员吹上天的股票,一夜之间变成了废纸,甚至有人开着豪华游艇出游回来后,发现自己已经欠了一屁股的债,连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深陷其中,直到去世前还对这场灾难心有余悸。

身为证券经纪人的霍华德,当时最害怕的就是听到电话铃声,他不敢告诉他的客户他们已成为“负翁”。不过这种焦虑没有持续多久,1931年8月13日,霍华德所在的证券公司宣告关门。

失业的霍华德无力承担起养家的重任,此时的沃伦还不满一周岁,迫于无奈,霍华德打算去父亲的店里打工,然而欧内斯特的生意也不好,根本不需要再雇人,只是勉强借给了霍华德一点钱维持生计。按照生意场上的规矩,借钱是要付出利息的,而巴菲特家族又鄙视借钱,于是霍华德被父亲告知要尽快偿还债务。

承受着巨大压力的霍华德日渐消瘦,他曾经看好的证券交易在顷刻间崩溃,他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还好,霍华德的坚韧和责任感让他很快振作起来,经过再三思虑,他认为只有创业才能拯救一家人的生活。

霍华德和朋友乔治·斯克莱尼卡在联邦州立银行大楼创办了一家公司:巴菲特—斯克莱尼卡公司。地点位于奥马哈的法纳姆大街,公司的业务是销售投资债券和股票。这在当时看来是十分冒险的生意,因为已经没有多少人对股票还抱有信心,而且以农业为生的奥马哈居民,相信他们能通过种植小麦躲过大萧条。然而事与愿违,奥马哈突遭沙尘暴和蝗灾,密密麻麻的蝗虫铺天盖地般从这里飞过,所到之处农作物被吃尽。可怜的居民们为了防备沙尘和虫害,只能将门窗紧闭,轻易不敢出门。

赖以生存的农作物被摧毁,奥马哈的很多居民沦为赤贫,他们排队去领政府的救济,没人再有闲散资金投资证券,霍华德的公司很难做成一笔交易,即便有收益也很低。走投无路的霍华德只好再次去向父亲借钱,然而欧内斯特这次没有答应。

霍华德一家陷入极大的困境之中,利拉一如既往地撑起了这个家的内务,为了让丈夫和孩子吃饱,她自己常常饿着肚子。起初霍华德没有察觉,得知以后心疼万分,他生出了去利拉的家乡西点逃荒的念头,然而利拉没有同意,她已经将奥马哈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且她也不认为西点会比奥马哈更容易生存。为了节省开支,利拉不再去教堂参加宗教活动,将省下来的十几美分变成烤炉里的面包。

多丽丝和沃伦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度过的,他们夏天不敢出门,因为买不起消暑的冰块,冬天也只能蜷缩在家,而单薄的平板房无法抵御严寒,姐弟俩只好像父母一样把自己包裹在衣服里、被子里。

童年的穷困让沃伦过早品尝到人世的艰辛,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在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之后,美国的经济创伤开始慢慢痊愈。到沃伦六岁时,大萧条的阴霾终于从美国散去,家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霍华德的公司也有了起色,他们一家从简陋的平板房中搬了出去。

新家是一栋都铎风格的砖石建筑,居住条件很不错,久违的笑声终于出现在沃伦的生活中。在他六岁时,他们一家还去了艾奥瓦州北部的奥科博吉湖度假,那是他们少有的一次休闲。霍华德租了一间小木屋,和妻子儿女一起欣赏着湖光山色,暂时忘掉了生活的烦恼。

从奥马哈出发前,沃伦用25美分买了六听可乐带在身上。来到湖边之后,他四处寻找客人,最后以一听五美分的价格将可乐全部售出,赚了五美分。

大萧条让幼小的沃伦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他没有忘记那场经济灾难给他们一家带来的穷困、恐惧和绝望,他对既能带来财富又能毁灭财富的股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从父亲的公司和祖父的杂货店中看到了经商的魔力,他不想再被贫穷蹂躏,他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3.对数字敏感的内向男孩

童年的沃伦并未表现出天才的特征,不过他身上却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谨慎。这种特质可以从他不爱招惹是非中看出来。沃伦生性乖巧,乖巧到有那么一丝超越年龄的城府。还在学步期时,他走路就将膝盖弯曲着,防止摔倒之后受伤。和父母逛街时,沃伦不像姐姐多丽丝那样四处乱跑而是紧挨着父母,结果多丽丝经常走丢,沃伦却能安然回家。姐弟俩一个像狂野的小马,一个像温顺的羊羔。大家对沃伦的评价是:一个不给大人添麻烦的好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沃伦谨慎的性格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强,陌生的街道小巷他从来不去,也避免和小伙伴争吵,不过家人却有些不放心,他们担心沃伦会被欺负。利拉加倍关爱这个腼腆的儿子,不过霍华德却担心儿子过于老成,总是想培养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然而他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乖巧的沃伦在另一方面体现出了超人的智商——对数字的敏感。

早在四五岁的时候,沃伦和他的好朋友拉塞尔就经常趴在走廊上观看来往经过的车辆并记下车牌号,有时候拉塞尔还会迅速朗读城市的名字,然后让沃伦报出城市的人口数量。到了晚上,沃伦和拉塞尔还会研究数字并统计其在《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中出现的频率。除此之外,沃伦还特别愿意做数学题,擅长快速计算出复利,如此枯燥的活动在他看来却是最有趣的消遣方式。

周末礼拜时,利拉为沃伦梳洗干净带着他去教堂听布道,然而沃伦对这些似乎提不起兴趣,他会低着头扳着手指计算教堂里神职作曲家的年龄。就是这些在旁人看来寡然无味的事情,显示了沃伦对数字的强烈兴趣,为他日后的投资理财能力奠定了基础。

其实,霍华德也是一个对数字很感兴趣的人,只是他对金钱的欲望不强,纯粹是为了贴补家用,免遭大萧条时的饥寒交迫。他努力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尽职的丈夫和父亲,为此身兼数职努力赚钱。不过,他对政治和宗教的热情远高于经商,他内心充满强烈的道德意识,总是喜欢给孩子讲宗教道德,还提醒孩子们不要忘记对上帝和社会的责任。霍华德还经常给孩子们背诵爱默生的名言:最伟大的人,是在嘈杂人群中完美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

孩子们在霍华德的影响下也都向虔诚的教徒转变:比如多丽丝不跟喝酒的朋友坐在一起,担心父亲认为她会染上这种恶习。虽然对孩子有明确的道德要求,但霍华德并不是苛刻的父亲,他总是满怀信心地鼓励沃伦,让沃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人顺利成长和立足社会的关键。

孩子们很崇拜霍华德,尤其是沃伦,他们父子二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比一般的父子关系要融洽得多。每当霍华德问孩子们想要什么礼物的时候,多丽丝和罗贝塔都是要丝带和毛绒玩具,只有沃伦请求的是股票行情机的纸带,霍华德答应了他。

股票行情机的纸带上面记录了市面上各种股票的价格波动信息,对不炒股的人来说毫无意义,而沃伦却十分喜欢研究这种东西,他想通过这些纸条找出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沃伦竟然无师自通地能够运用标准普尔指数解释报价符号,这让霍华德备感意外。

沃伦七岁时发了一次高烧,很严重。利拉担心他会像多丽丝那样濒临死亡,急忙把他送进了医院,很快为他进行了盲肠切除手术。虽然是个小手术,但这让本来体质就较差的沃伦更加虚弱,他的性格也更为内敛和谨慎。

沃伦童年最爱的美味是面汤,不过这在当时来说是珍馐美味,拮据的霍华德家不能常享用,后来为了给虚弱的沃伦补身子特意为他做了面汤,然而做完手术的沃伦几乎没什么胃口,连医生都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很难恢复到手术之前。

在沃伦养病期间,他最爱干的事就是在纸上写阿拉伯数字,只是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不过是小孩子胡乱涂写罢了。直到有一天,沃伦告诉照顾他的护士,这些数字象征他以后赚钱的数目,尽管当时他没钱,但总有一天会变得非常富有和出名,那时报纸和电视台都会抢着报道他的事迹。

护士显然没有将沃伦的话当真,只当是孩子气的臆想而已,安慰他说,相信他将来一定是个大富翁。成人的敷衍并没有让沃伦扫兴,这个有关财富的人生理想并非遥不可及,只是当时没人相信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日后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

沃伦总是跟其他孩子不同,他的姑姑爱丽丝曾经送给他一个指纹识别玩具,沃伦就让来看他的修女用手指蘸上印泥在纸上按下手印,修女像陪着沃伦过家家一样应付着他。出院之后,沃伦拿着这张纸整日研究,家人很奇怪,问他在研究什么,谁知沃伦的回答让人大吃一惊:这些修女之中以后说不定会有人犯罪,而只有他有修女们的指纹,能帮助警察破案。

随着年龄的增长,沃伦对数字的兴趣升级为对经商的兴趣,他六七岁时就在家门口推销口香糖。八岁时,沃伦的经商天赋更加突出,他已经开始大量阅读股票类的书籍,这些让成年人都头疼的书,沃伦却看得津津有味,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金融知识,甚至开始绘制反映股市行情的股价升降图表。

九岁时,沃伦去街上推销可口可乐等饮料,而且他还经常在自动售饮料机旁边捡起人们丢弃的瓶盖,目的是想研究人们更喜欢哪种饮料,而和他同龄的孩子只知道喝饮料。这又反映了他有进行市场调查的能力。

十岁时,沃伦突然发现一个问题: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价格一样,但分量比可口可乐更多。沃伦认为买它的人会更多,因为二者在口感上的差别不是很大,后来沃伦就只推销百事可乐。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反映出沃伦洞悉产品内在价值的意识和能力。

沃伦的经商头脑为还是小小年纪的他带来了财富。他有时候会去乡下当高尔夫球童,还会和同学一起,在广阔的球场上捡那些被人遗弃的球,然后根据球的品牌和质量把它们分类出售。有时候沃伦没有那么多时间,就让邻居拿去卖而他则从中抽取提成。每当傍晚时分,当美国的中西部进入黄昏之际,沃伦和朋友拉塞尔就坐在拉塞尔家门廊的沙发上,当他们看到街上的车流时,沃伦会感慨地说:“要是能从他们身上赚到钱就好了。”后来,拉塞尔的母亲伊芙琳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说:“只有在家门口设置一个收费站才能让沃伦过瘾。”

沃伦不仅喜欢做生意,还喜欢去赛马场,他经常和朋友拉塞尔一起去赛马场寻找那些中了奖但是被人粗心丢掉的奖券。内布拉斯加的酷热让这对小伙伴汗流浃背,不过他们总能从一些被撕碎的票根中有所收获——当然这只能靠运气。

除了寻找票根之外,沃伦更主要的工作是观察如何在赛马道上布置障碍以及怎样根据障碍下赌注,他为此写了一本名叫《马童选集》的小册子,还发明了一套赌注系统——必胜马仔系统,印出来卖给赌马的人,一本0.25美元,后来因为没有营业执照被取缔了,不过这让他学到不少做生意的经验。后来拉塞尔回忆这件事时说:“我们觉得自己能够卖几套赚些钱,我们四处叫卖道:‘买份必胜马仔系统吧!’不过我们没有营业执照,后来他们就把我们赶跑了。”

沃伦十岁时恳求父亲带他去纽约旅行,霍华德答应了,然而当他问儿子想去游览哪些地方时,沃伦竟然说想去华尔街,霍华德非常惊讶,他原计划是带着儿子去看橄榄球比赛和游乐园,没想到十岁的孩子竟然对金融街感兴趣。于是,父子二人搭乘开往纽约的夜班火车,沃伦还带着自己最喜欢的集邮册。

当霍华德带着沃伦去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所之后,沃伦被里面的景象震惊了:无数人挤在交易大厅中,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拿着报单,口音各异地报着不同的数字。沃伦一面观察亢奋的人群,一面盯着他们手里的债券和股票单据,好像那些是施了魔法的纸片,让沃伦看过就再难收回目光。他认为只有在这个世界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沃伦对股票越来越感兴趣,正巧霍华德在证券公司上班,工作就是分析股票的走势然后根据其信息为公司和客户提供投资建议。由于公司小有名气,已成为奥马哈的股票报价中心,沃伦经常跟着霍华德去公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他认为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日子久了,沃伦也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他在老板哈里斯·厄珀姆的要求下在木板上做标记,从未出过错,老板对他十分满意。

霍华德鼓励沃伦保持独立思考,特别是当他发现沃伦很喜欢股票之后更是欣慰,因为他觉得男孩子对金融感兴趣是好事,所以很重视培养和引导沃伦,常常带着沃伦出入他的办公室,沃伦从父亲和他的同事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

沃伦对股票大盘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他时常抛开一切,独自在电子显示屏前驻足几个钟头,将股票价格走势图画在纸上并认真研究,他不断地重复着这项工作,日积月累之下对股市行情有了清晰的认知。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他知道自己对股票和金融知识的了解依然停留在表层,他想获知更深奥的股市运行规律。

随着沃伦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他对绘制相关的资料图表工作充满了热情并能出色地完成。沃伦的聪敏好学让他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做好所有工作,并能利用剩下的时间则去阅读有关股票的图书。一天,沃伦偶然看到一本名叫《证券分析》的书,顿时被吸引住。这本书的作者是格雷厄姆,他的精妙分析和生花妙笔,让沃伦像夜晚迷路的旅人一样看到了曙光,然而沃伦在当时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这位投资理论泰斗的得意门生并成就了在投资界的传奇。

童年时的沃伦所表现出的特质成为他日后成功的先兆,他对金融的兴趣和对投资的天赋加上他对知识的渴求,成为他成就股市传奇的基础。但只拥有这些先决条件还不够,沃伦还需要一个契机。

4.压抑的童年生活

沃伦一家虽然经济状况不好,但霍华德思想传统且安于现状,他不求大富大贵,只是希望家人能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并没有野心去给妻子儿女谋求更优渥的物质生活。

在沃伦11岁那年,霍华德为了让孩子体验一下乡村生活,带着一家人去了农场。在他看来,农场生活可以帮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还能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那个夏天,沃伦和多丽丝被送到一个名叫艾默尔·贝恩的农场主家中。起初,沃伦不喜欢农场,因为这里没有证券公司,没有超市,没有生意可做,只有叽叽呱呱的鸡、鸭、鹅乱飞乱跳,他盼着早日回家。不过待的时间久了,农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渐渐吸引了他,他喜欢清晨就能嗅到香草味道,也乐于看着奶牛在晨雾中走动。而且,贝恩对沃伦姐弟很好,沃伦经常去农户家中拜访,和他们亲切地交谈,四处都留下了他们姐弟的欢歌笑语。大家对沃伦的印象也不错,认为他是一个爽朗懂事的孩子,也经常留他在家中吃饭。

贝恩原本就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没有给沃伦姐弟多少农活儿,更多的时间是让他们享受乡村生活。虽然姐弟两个也想做些事回报农场主,却总是帮倒忙,一会儿把面粉弄得到处都是,一会儿弄脏了厨房……不过贝恩从不生气。

农场生活的经历让沃伦爱上了田野乡间,后来他每个星期都要去几次,不过并非为了享受贝恩烙的饼,而是因为母亲利拉。原来,利拉在婚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的压力和岁月的摧残让那个曾经活泼灵动的少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腹怨气的家庭主妇。当然,这时候她遭遇的家庭变故是主要原因。

原来,就在利拉生完沃伦的那一年,利拉的姐姐自杀去世,由于姐妹二人感情深厚,这对她的打击很大。在姐姐去世后利拉经常会梦到她,有时还会梦到姐姐自杀时的情景,这让利拉寝食难安,心情越发抑郁和狂躁。遭受精神重压的利拉没有发泄的途径,她深爱着霍华德,然而丈夫经常看书,两个人的沟通渐渐变少,和她终日打交道的还是柴米油盐,最终,利拉将积蓄的怨气撒在孩子身上。

当时,沃伦和多丽丝经常遭到母亲的无端批评,而且言辞尖刻得让他们难以承受。姐弟俩在家里小心翼翼,然而利拉还是紧紧盯着他们,稍有不慎就会痛斥一番。即便是后来有了妹妹罗贝塔,姐弟俩也同样会遭受利拉的责骂。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怨气,让沃伦姐弟如履薄冰,因为他们不知道利拉的下一次发作是在什么时候,家庭昔日的和谐气氛渐渐被恐怖气氛所取代,孩子们每天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惹母亲生气。

这一切被霍华德看在眼里,他原本应该批评利拉,但是他又深知利拉承受的痛苦,他只能在利拉准备发火之前偷偷告诉孩子们:妈妈又要生气了。所幸的是,沃伦十分理解并能容忍母亲的坏脾气,他曾说母亲是他心中最伟大的女性,她为家庭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尽管如此,利拉给沃伦童年带来的阴影,伴随了他的一生。

沃伦每当被利拉责骂以后都始终保持安静,从来不向姐妹和父亲诉苦,他只是安静地离开家,到小伙伴家里待一会儿再回去。当他看到别人家的母亲是那么温柔和蔼时,免不了心中艳羡,却从不将母亲的事告诉外人,只是深深地掩藏在心里。后来当沃伦有了儿子彼得以后,利拉的坏脾气依然不改,有一次彼得打电话问候利拉却遭到了她一个钟头的训斥,她将彼得数落得一无是处。当彼得含泪挂断电话之后,沃伦安慰儿子:我当年一直过着这种生活。

家中压抑的气氛让沃伦不得不转移注意力,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读书上,成了奥马哈有名的书虫,街坊四邻对沃伦的评价是“过目不忘”。霍华德给儿子取了一个绰号叫“火球”,意思是能够吸引飞蛾,这是因为沃伦很擅长讲故事,每一次开口都能吸引一圈小伙伴。

虽然沃伦喜欢看书,不过他不像同龄人那样喜欢看童话故事,而是只钻研经济类的图书。他经常光顾书店,一次他看到了一本名叫《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立即被封面上的一个矮个子男人和一堆钞票山所吸引,他还记住了书中的一段话:“对于创业者来说,昨天再好也过去了,而最好的机会就是‘现在’!”就是这么一本有些鸡汤范儿的小册子让沃伦始终铭记,他从书中获得了启发:想要做什么就立刻行动,绝不能选择等待。

沃伦还看了一本《10美元成为大富翁的故事》,这本书除了介绍致富经之外,还介绍了很多穷小子发家的故事,给沃伦带来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他经常幻想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其中的一个。他将这些想法告诉多丽丝,多丽丝从不会嗤笑弟弟“痴心妄想”,反而是认真倾听并给沃伦提建议。

沃伦虽然个子较高,但是他的运动能力很差,动作很笨拙,经常引人发笑,而且由于戴着眼镜,没办法做剧烈运动,特别是对球类运动非常不擅长。他是一个有着出色演讲能力的人,语言很有感染力,每次讲话都能吸引听众。听过沃伦演讲的人常常会说:即便在上课时我也从未这样认真听过。这大概是最能让沃伦自豪的事情了。

和同龄人相比,沃伦显得早熟,他很看重人际关系,懂得和人相处,他的学习成绩也很突出,在念小学时因为成绩优异而跳级。在学校里,老师给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个学习好且听话的好孩子,很容易管教。在众多学习科目中,沃伦最爱学的是英语,时常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错误,虽然让老师有些下不来台,但沃伦每一次都是正确的。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沃伦继承了父亲善于思考的个性,即便是对老师教授的内容也充满了质疑精神。一次上课,沃伦在座位上眉头紧锁,嘴里絮絮叨叨,原来是遇上了一道难题,当老师走过去想要帮助他时,沃伦竟然对其不理不睬——他完全没有注意到老师来到他身边。

虽然童年时期有些压抑,但沃伦敢于直面阴影,以机敏好学的行为抵消这种压抑。只要能和他的股票打交道,他就像被赐予了新的生命一样,他的才能也渐渐展露出来,为那个百万富翁的梦想而努力。

5.在祖父的杂货铺打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沃伦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起初,很多美国人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和自己有关,然而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遭到日军偷袭之后,美国人长期奉行的“光荣孤立”之梦破碎了,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

珍珠港事件发生在一个周末,当天,11岁的沃伦和家人去位于纽约州的西点外祖父家探亲回来,在路上他们听到了嘹亮的军号声,这才得知美国和日本开战的消息。虽然战争对美国人来说是陌生和可怕的,不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当中,大家也慢慢习惯了战时的生活,毕竟凭借大洋的阻隔美国本土部分没有受到法西斯恶魔的蹂躏。

1942年,霍华德在内布拉斯加第二选区被选为众议员候选人。他在政治上思想比较激进,对罗斯福的新政进行了公开的批评,认为罗斯福搞的是纳粹那一套,另外对当时通货膨胀处理不妥的状况霍华德也进行了抨击,他的政治才能和口才让不少选民支持他。虽然群众基础不错,但是霍华德缺乏竞选的经费,而他的政治观点又和美国主流不同,竞选难度极大,几乎没有什么胜算,因此霍华德只准备了很简单的演讲。可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传来了他竞选成功的消息——他成为一名国会众议员!

霍华德当选众议员后,沃伦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一家搬到华盛顿。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华盛顿的房价十分昂贵,而霍华德因为竞选花光了全部积蓄,他们只能住在弗吉尼亚州的弗雷德里克斯堡。虽然位置较为偏僻,但是环境幽雅,风景宜人,多丽丝和罗贝塔都很喜欢,只有沃伦对新的生活环境比较排斥,因为家乡的朋友都不在身边,父亲又终日忙碌,更重要的是他和奥马哈的股票市场失去了联系,沃伦心情变得抑郁起来。不过他并没有将情绪表现在脸上,他不想给父亲徒增烦恼,便开始找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去做。

沃伦参加各种活动,希望结交新的朋友排遣郁闷,却没有成功,他无论如何都无法爱上这块陌生的土地。他给祖父欧内斯特写信诉说郁闷的心情,欧内斯特虽然吝啬刻薄,但还是很疼爱沃伦,于是写信给霍华德,让沃伦回奥马哈读完小学。

霍华德不想让沃伦离开自己,他认为在华盛顿可以让儿子学到更多的东西,然而欧内斯特极力坚持,沃伦也确实不喜欢这里,霍华德只好同意让儿子在奥马哈念完八年级。

回到奥马哈以后,沃伦和祖父及姑姑爱丽丝住在一起。爱丽丝是一个经济学教师,终身未嫁,风趣幽默,她十分疼爱沃伦。在他六岁时,他想要一块秒表,这在当时来说不算个小礼物,爱丽丝真的买给了他,不过爱丽丝提出要求让沃伦不再挑食,沃伦答应了爱丽丝。现在沃伦长大了,爱丽丝毫无保留地将她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都传给了他。沃伦的勤奋和聪敏受到了爱丽丝的赏识,他们的关系十分融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情若母子,沃伦从利拉身上失去的疼爱和关怀,从爱丽丝身上获得了些许弥补。

欧内斯特一如既往地经营着店铺,在沃伦回到奥马哈时正在写一本有关经营的书,每天晚上还会给沃伦念其中的内容,然而欧内斯特的经验过于陈旧,书中的很多内容枯燥无趣,不过沃伦还是耐着性子听完。很快,沃伦来到祖父的店里帮忙,拿着少得可怜的薪水,工作却并不轻松,经常要搬动箱子和收拾杂物,而那时他只有12岁。他自然不喜欢这种工作,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沃伦并不喜欢杂货店的味道,因为每当水果腐烂之后他都要清扫垃圾,不过除此之外这个商店还是让他满意的。因为店铺里经常飘散着面包的香味,这也是很多客人喜欢来这里的原因。除了干活之外,沃伦还会从店里批发百事可乐和苏打水出去推销。欧内斯特的时间管理很严格,若干年之后,沃伦的外甥比尔也到杂货店打工,因为晚了一分钟就被欧内斯特痛斥一番:有没有时间观念?都几点了你才来?!祖父的严格管理让店员从来不敢偷懒,而沃伦也由此养成了勤劳工作的习惯。

和沃伦一起打工的还有一个叫查理·芒格的年轻人,他是沃伦日后的合伙人,他在每个星期六来杂货店干活,不过两个人当时没有太多交流,直到多年以后才再次相见。查理·芒格认为自己在店铺里受到精神上的洗礼,他说:“没有谁会在店里晃荡,从早上开店一直到夜里打烊,你始终都会忙得不可开交。”

沃伦和霍华德以前的合作伙伴卡尔·福尔克联络,有时候还去他家共进午餐。福尔克一家都很喜欢沃伦,而沃伦也愿意去他家——福尔克家中有大量经济类的藏书。只要有时间沃伦就贪婪地阅读,很快将福尔克家中有关股票投资的书全部读完了。

一次,沃伦在喝着鸡汤时宣布他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如果实现不了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上跳下去。结果这句话吓坏了福尔克夫人,她问沃伦为什么要赚那么多钱。沃伦回答:“夫人,我只是觉得用我的智慧和知识赚钱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沃伦在学校最后的几个月当中,生活得还是非常愉快的,他经常和老朋友们聚会,在奥马哈的城市里四处闲逛,从城西的祖父的杂货店走到市中心的鹅卵石街道。奥马哈有热闹嘈杂的自由市场和仓库,沃伦喜欢这座小城,也喜欢奥马哈人不在意繁文缛节的生活习惯。从个性上看,沃伦独立自强且雄心勃勃,从行为上看他又谨小慎微,步步为营,这种复杂的性格成为美国中西部人活脱脱的写照。

杂货铺的打工经历,让沃伦了解了个体经济的结构特征和运行规律,了解了小商品经济的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将在日后的创业生涯中打造更高级的商业体系,去攫取更丰厚的回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