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 序《诗经》,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野有蔓草,千年不老: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 作者:池墨


代 序《诗经》,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华文明中,《诗经》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千年来,它一直熠熠生辉,让我们能够了解先人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而《诗经》的文学艺术成就,也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它也成为我们精神的高地。

《诗经》总共有305篇诗歌,又被称为“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近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按照类别,诗经又分《风》《雅》《颂》。《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为《小雅》和《大雅》,属于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对祖先功业的歌颂。

《诗经》的文学地位,是后来的诗歌集无法取代的。《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先人的生产、生活,劳动、爱情,以及古人的信仰追求,而植物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蔬菜、瓜果,是我们的食物来源,也是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诗经》中提到了很多植物,这也说明古人与植物朝夕相伴,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接触植物,了解植物,感知植物。人类与植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与植物的感情,是无可替代的。

我一直认为,植物是有灵性的。虽然植物不会说话,不会行走,也没有思想,但是,植物也是有脾性的,也懂得喜怒哀乐,并像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懂得防御与保护自己。比如,含羞草,只要人们一碰到它的叶子,它就会“害羞”。比如仙人掌,就像刺猬一样浑身长满了针刺,用以保护自己。如果没有针刺的保护,那么,仙人掌类植物无疑是脆弱的,就会遭到动物的啃噬与践踏,就可能折断,甚至死亡。还有一些植物,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或分泌出毒素来保护自己,让动物包括人类敬而远之。植物的世界就是这么神秘与奇妙,植物的世界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

因为《诗经》里提到很多植物,所以,我们研读《诗经》的同时,其实也在研读植物,对这些植物进行了解、研究与解读,更有助于我们走进《诗经》,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经》。

《诗经》里提到了一百多种植物,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开始关注《诗经》里提到的植物。但是,因为年代久远,一些植物的古今名字不同,有的植物在现实中已消失或需认真研究才知为何物。比如《诗经》里提到的扶苏,后人解释是一种树木,然而今天已经没有这种植物了。比如“山有苞栎,隰有六驳”中的苞栎和六驳是两种树木,就是今天的栎树和梓榆。如果没有对这些植物进行了解,就不可能知道古人所说的苞栎与六驳是什么。此种现象在《诗经》中比比皆是,这使我萌生了解读《诗经》里的植物的想法。于是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研读《诗经》,留意其中提到的每一种植物,查阅相关资料,用文学的笔法对它们进行解读。于是,就有了这本《野有蔓草,千年不老》。这本书对《诗经》里提到的所有植物进行了解读,可以看作是一部随笔集,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科普书,希望能对读者阅读、理解《诗经》有所帮助。

《诗经》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一直熠熠生辉,而其中所提及的一百多种植物无疑是植物界中的翘楚,因为当它们被载入《诗经》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会与《诗经》一起流芳百世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