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物华天宝京畿地 慷慨悲歌燕赵情——燕赵行

旅游文学(第2版) 作者:张胜难,王丽琴


第一章 物华天宝京畿地 慷慨悲歌燕赵情——燕赵行

燕赵概述

燕赵是指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和赵国。在燕赵的广大区域中,太行山雄踞其西;燕山山脉屏障其北;南接中原,直趋江淮;东临渤海,汪洋无涯;海河水系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扇形河系,汇流天津而东注渤海。

本章所说的燕赵之地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

燕赵的高山、关隘和平原充满阳刚之美。燕山、太行,巍峨挺拔;山海关、居庸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河北平原,坦荡辽阔,无边无垠……

燕赵的建筑、园林充满皇家气派。这里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北京故宫;有庄严肃穆,结构奇特的天坛、地坛、社稷坛、先农坛……;有布局恢宏,构思巧妙的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北海、中南海……

燕赵的传统文化绚丽多彩。河北沧州的武术、吴桥的杂技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京剧、河北梆子、评剧、京韵大鼓唱腔高亢,悠扬动听;彩塑、风筝、年画、金石篆刻、吹歌、狮舞等民间艺术生动有趣,享誉中外……

燕赵从古至今多铮骨侠风、慷慨悲歌之士。当展开“完璧归赵”、“荆轲刺秦”、“胡服骑射”等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轴时,当聆听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一个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故事时,当回放“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凛然赴刑的悲壮镜头时,人们会由衷地感慨:燕赵风骨,好不潇洒。

第一节 北京景观

景观扫描

☆ 天安门 ☆ 故宫 ☆ 中山公园 ☆ 北海公园 ☆ 白云观

☆ 雍和宫 ☆ 天坛 ☆ 颐和园 ☆ 圆明园 ☆ 香山 ☆ 碧云寺

☆ 卢沟桥 ☆ 潭柘寺 ☆ 明十三陵 ☆ 八达岭长城 ☆ 十渡

☆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名篇欣赏

 

皇宫金瓦红墙悠 国珍瑰宝护千秋——故宫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作者简介

黄传惕(1934— ),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1957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及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1】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2】,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二十八米,面积二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3】、额枋【4】、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十二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5】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乾清宫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宫,也就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注释

【1】望柱:墓道旁或桥梁栏杆中的石柱。

【2】鳌头: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3】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4】额枋: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构件,即木结构建筑中檐柱与檐柱之间的联系梁。早期多设一根,后增添一较细者,遂有大、小之分。

【5】藻井:中国建筑中一种顶部装饰手法,将建筑物顶棚向上凹进如井状,四壁饰有藻饰花纹,故而得名。藻井最初多见于佛教石窟的洞顶装饰,以莫高窟的藻井较为有名,后逐渐演变为木制建筑的一种顶部处理方法。

 

一坛拱立 天圆地方——天坛

 

天坛幻想录

秦牧

作者简介

秦牧(1919—1992),广东澄海人,散文家。著有散文集《潮汐和船》,童话集《蜜蜂和地球》,长篇小说《愤怒的海》,文艺论文集《艺海拾贝》等。

北京南郊有一座天坛。

知道天坛的人是很不少的,在天安门城楼未曾名闻世界以前,它曾经是旧时代北京的标志。从前,在日历牌上、名胜挂图上、纸币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图形。一个圆形的大建筑物,富丽典雅,逐层向上收缩,给人一种庄严大方的印象。

整个天坛区域现在成为天坛公园。这里,古老的松树很多,树木蓊翳【1】,是一个幽静的去处。比起北京的其他公园来,这儿似乎游人少些。我每次到北京,总腾出时间去逛逛天坛。从公园大门到天坛,有很长的一段路;近年来有一驾马车在来往载客。坐在这种像幼儿园童稚上学专用的马车里面,听着马儿笃笃的啼声,望着两旁那些阅尽兴亡、饱历劫难的苍松翠柏,别有一番滋味。

我到天坛公园的目的,与其说是看天坛,不如说是看“圜丘【2】”。人们是熟悉天坛的,但是对于“圜丘”,没有到过北京的人就未必知道了。它和天坛遥遥对峙,建筑奇特古怪,是一个露天的巨型的圆石台,完全是用汉白玉整齐紧密组成的。广义而论,说它是天坛的一个构成部分,也无不可。它有石级、石栏杆,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大平台。严肃些来说,真是有点“天的象征”的模样;但是用开玩笑的眼光来看,也可以说是一个“溜冰”的好地方。自然,从古至今,大概是没有人在上面滑过雪屐的。在封建君主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气氛的庄严神圣的所在:皇帝就在这里祭天。

天坛,原来是放置“天的神主牌”的,这圜丘,才是真正的祭天之所。想着在绵长的数百年间,历代的皇帝们“全身披挂”,衮服冕旒【3】,带着庄严的神色,在礼乐声中,像煞有介事地祭天的情景;周围臣子跪伏,苍穹白云飘飘,倒是很富有戏剧性的事。我想,月色如银之夜,来到这个圆形的异常洁白的石坛上赏月;或者,繁星闪烁的漆黑的冬夜,来到这里盘桓看星,一定饶有趣味。可惜,公园夜里不开放,我始终无从领略想象中的这一番美景。

我爱到这里盘桓,不仅是为了凭吊这个古代的祭天之处,欣赏这座洁白美观的石台,而且,也为了想猜破这堆石头中间的一个谜。

原来,这圜丘建筑上有一个特点。它的石栏杆也好,圆台上磨平了的石块也好,条数、块数都和“九”字有关。那些石料,不是九块,就是十八块;不是十八块,就是二十七块……以那个高高在上的圆形平台来说,它的圆心是由九块石头围成的;外面一圈,是十八块;再外面一圈,是二十七块;再外面一圈,是三十六块……依此类推,外面最辽阔的一圈,就是八十一块了。

这座古怪建筑的这一特点,公园里竖立的木牌是加以介绍了的。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圜丘的各种石料的数目,一定要和“九”字发生关系呢?

因此,可以说:这堆石头中间藏着一个谜语。

这谜语,我想是和人类思想发展史有一点儿瓜葛的。

首先令人想到这个谜的初步谜底,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观念中,天是九重的。“九天”“九霄”“九重”“九垓”,都是天的诨号。这些词儿,密密麻麻地充塞于中国的古籍中。在《离骚》里面,就有“指九天以为正兮”那样的词语了。

“九重天”的观念,并非中国人所独有:在西欧,古代也流行着同样的观念。这事情真是巧合得令人惊奇!但丁【4】的《神曲》,就保存着这样的传说。《神曲》里面,描述贞女俾德丽采的灵魂在“净界”和但丁相逢,引导但丁上升了“九重天”而到达天堂。那里面关于“九天”的讲法,竟和中国的在数字上不谋而合!

也许有人想,古代西欧关于九重天的观念,大概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但是,我想,事情决不是这样。十四世纪初,西欧人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才比较多地知道一些关于中国的事情。但丁的《神曲》也是在十四世纪初写的,不会受马可·波罗什么影响。而且马可·波罗讲的都是地面上的事情,也不会去介绍“九重天”这一类的玄虚观念。更何况,但丁的《神曲》里面,“九重天”还是一层一层有名字的。例如什么“月球天”、“水星天”、“火星天”……以至最高一层的“水晶天”等就是。“九天”的抽象观念东西方是相同的,具体内容却又是迥然有异的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的巧合呢?

我想,这和“九”字对于人类的巨大魅力,关系极大。

请翻一翻辞书吧!在“九”字项下,有多少百个词儿呀!你浏览着那些词儿,会吃惊于历代人们对这个“九”字的爱好和崇拜。凡是极端的事物,广大的事物,这个“九”字就大有用武之地,要被派来做形容词了。天有“九天”;地有“九州”;皇帝要镌“九鼎”;佛教要设“九喻”;古代的乐歌诗篇要叫做《九辩》《九韶》《九歌》《九章》;神话传说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九的倍数;甚至连骂人的话,这个“九”字也大有用场,例如“九头鸟”“九尾狐”之类,不就是么!

这个“九”字的魔力,不仅在汉族中如此巨大,在少数民族中,它也是很有威权的。近年来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创世纪、叙事诗之类被整理出来。我们从里面可以看到许多用“九”字作形容词的句子,如说一个人攀过许多山峰,涉过许多河流,在那些叙事诗中,就常常说成“翻过九十九座山”“涉过九十九条河”……例如长诗《阿诗玛》,就有许许多多这一类的词语。用“九”字来形容事物的极致,可以说是世界上无数地方人们共同的历史习惯了。

那么,这个“九”字的魅力,究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九”只要再加上一,就变成十了。不论是十、百、千、万,都是以一字开头的。这个“一”字,真是可大可小(中国古代思想家惠施说的“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可以说已经相当地表明了“一”这个数字的奇特作用)。为了避免进位之后,重新回到“一”这么一个可大可小的位置上去,世界各地的先民就不约而同地,以“九”字作为事物极致的形容词了。

“十进法”,是流行于全世界的计算法,只有极少数地区的先民是例外的(听说库页岛上的夷人就是例外),“十进法”所以风靡全球,据人们研究,和人类生有十个手指这事情关系重大。人们从结绳纪事的时代起,总得靠十个手指算来算去。正是由此发轫【5】,使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们,以“九”字作为事物极致的形容词了。

因此,揭开那神秘的烟幕,“九重天”“九霄”之类的话,并不是真的说天有九层,而只是“多么大的天呵!”“巨大莫测的天呵!”等先民语言的遗留罢了。给这九重天分别冠上一个名字,只是稍后的人们的穿凿附会罢了。封建帝皇在这一座石台的建筑上搞得十分神秘,不过是故弄玄虚,炫耀“天命”罢了。

十分神秘的事物原来出自异常平凡的事物,“圜丘”之谜,探索下去,原来是和人类生有十个手指、先民们结绳纪事这些事情关联着的。想到这些,不禁令人憬然【6】于天下本无神秘的事物,神秘只是欺骗或者愚昧无知的代名词而已。

认为天空茫不可知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说这座古老的天坛、这座故弄玄虚的圜丘还让我们想起古代人们对苍天的畏惧的眼神的话,那么,北京西郊的壮丽的天文馆,却使人想起人类不断探索天空秘密、开始成为宇宙生物的豪迈气概了。

从一些支配全人类的事物(从“九”字的威权到社会的发展),倒使人想起,有一种东西是真正伟大的,那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圜丘盘桓回来,我又坐在马车里,让马儿笃笃地把我带出园门。一个人胡思乱想之后,安静下来,吸一口园林的新鲜空气,那空气,是多么的甜美呵!

1961年

注释

【1】蓊翳(wěng yì):林木茂密。

【2】圜(yuán)丘:在天坛南部,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

【3】衮(gǔn)服冕(miǎn)旒(liú):衮服,古代君王等的礼服。冕旒,天子的礼帽和礼帽前后的玉串。

【4】但丁: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

【5】发轫(rèn):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6】憬然:醒悟的样子。

 

拓展阅读

北京的胡同——我童年记忆的依托

李子云

我喜欢北京,我喜欢北京的胡同。直到现在,每次去北京,我不但特别喜欢去看望住在小胡同里面的朋友,还特别喜欢在曲里拐弯的小胡同中穿行。无论是看到了集成一片的点心摊,还是发现了隐在不显眼角落里的古旧的小菜铺或破败的小理发店,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如果偶然见到哪个四合院的门户半开,露出门里的影壁,我就更为兴奋。影壁,大概是北京四合院里所独有的设置,它是胡同和院落当中的一道屏障,又是连接胡同和院落的一个纽带。有了它,胡同和院落似乎成了一个整体。它阻断了门里人对门外一览无余的视线,却又会引起门外人对影壁里面的无限遐想。我对那些耸立门内繁简不同形式各异的影壁特别感兴趣。有时,在某些僻静的小胡同里突然出现还穿着大襟袄的老太太,听到她们讲起与她们年龄不相称的脆生生的京片子的时候,一股久违了的熟稔与温暖便会涌上心头。

今年年初去北京时,听说,如果申办奥运会成功,一座我每次去京都要去几趟的小四合院,将为拓宽街道而被拆除。想到这座小巧的四合院连同那条闹中取静的胡同都将消失的时候,不免怅然。

朋友们笑我的保守心态和怀旧情绪。怀旧也许是一种消极情绪,但它毕竟是人之常情。有些往事,特别是关于童年的记忆,许多人都终生难以忘怀。

我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其实在北京的时间不算太长,后来家迁天津,住在天津的时间要比在北京长一些。后来又来到上海,一住就是四十多年。但是每想到童年往事,我很少想到在天津住了十年的那个家,念念不忘的倒是辟才胡同南半壁街的那座小小的四合院。我的祖籍并非北京。我似乎是擅自谬托辟才胡同为自己的故土,辟才胡同里的那座小四合院理所应当就成了我精神上的家乡。在经历过天津的“里”、苏州的“巷”、上海的“弄”之后,我觉得哪里都比不上北京的胡同。商业初兴时期建起的里和弄,让人觉得是一些在仓促中崛起的缺乏性格的砖木群落。苏州的狭仄的“小巷”,虽让人想起“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之句,却未免给人封闭局促之感。它缺少北京胡同的通达和雍容。即使在我到旧金山的已经成为观光区的“十七哩海岸线”的豪华住宅区作过客之后,我虽也为它的设施的完备与居住条件的舒适赞叹不止,但我总觉得它们过于冷清,缺乏改良后的大四合院的那份从容和亲切感。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那个小四合院,前后有两个门。后门是一条死胡同的尽头。前院有几片花畦。一棵香椿树,一棵枣树,还有两个荷花缸。春日里经常吃香椿头拌豆腐。到了秋天就缠着大人拿竹竿打枣。最让人兴奋的是阴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在影壁边上张望出去,看到别家孩子擎着花灯满胡同跑,我也吵着让大人给我做荷花灯。往往大人只采下一支荷叶,在荷叶中心竖起一枝蜡烛,让我一个人独自在小院里走来走去。由于体弱,父母很少放我出门。尽管如此,在荷花芯中,在荷叶上闪烁着烛光的盂兰节是我童年生活中难得的节日。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卧室既高且大又阴森,后来读高中的时候重游旧地,才发现那纯属孩子的感觉。它既不高也不大,而且可以说是面积很小。阴暗潮湿的记忆倒是不错的。它紧连着母亲的卧室,另有一门面对着后跨院。躺在床上,可以不断听到挑担推车卖各种吃食的小贩,由胡同外走到后门死胡同尽头再拐出去的悠悠叫卖声。豌豆黄、驴打滚、羊头肉、花生、柿子、硬面饽饽、萝卜赛梨……尤其是到了冬天的晚上,敲着梆子的馄饨挑子叫卖声,既透着苍凉,又让人感到蒸腾着热气的馄饨锅所带给人们的温暖。我至今仍喜欢切得纸样薄、洒上花椒盐的羊头肉,喜欢用小匙挖着吃冰柿子的舌头,更喜欢“心里美”萝卜,真觉得它比任何一种梨、哪怕是贵得要命的日本梨还好吃。有一年,我和弟弟同时出麻疹。病后两个人都奇馋无比。后门外不论响起什么叫卖声,两个人都齐声叫喊让人去买,害得母亲差人找小贩求情,请他们照顾病孩不要吆喝。他们大都具有北京人所特有的那种体谅和大度,他们很少驳回别人的恳请,哪怕自己为此承受一些损失。

凡此种种,无不与胡同相关联。它们也只能发生在北京的小胡同里。

前几年,有一次在哈佛大学演讲出来,一个身穿对襟小褂、足登“懒汉鞋”、一身“功夫服”打扮的碧发金睛小伙子,排开围在我身边的众人而来,直直地对我说:“你甭跟他们白费时间了,他们哪会懂得咱们中国。”我被他那口纯粹的北京话和“咱们”两字震住了,连忙问他:“你在哪儿学的中国话,你的北京话怎么讲得这么好?”他不无得意地回答:“在哪儿学的?我可是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我是地地道道的胡同串子。地道得连美国话都快不会讲了,才给爹妈押回了波士顿。”于是两个人开心地对视大笑起来。周围的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都瞠目不知所以。

北京,胡同,就有那么大的魅力,两个异乡、异国人,在域外凭一口“乡”音,两声“胡同”就得到了“他乡遇故知”的欢快。

1993年岁暮

 

技能训练

一、参照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一文,依照下面的故宫平面图,简要介绍故宫。

二、欣赏下面两副对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

——北京陶然亭联(清 翁方纲)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潭柘寺弥勒殿联

三、选择北京某一景观进行导游模拟练习。

四、某西餐店曾经开办到故宫博物院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中国教育报》曾刊载过这样一篇文章:《学生旅游:与科技、人文“亲密接触”》,文章指出“高校,尤其是以清华、北大等名校为首的高等学府,历来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然而,在‘大学乃清修之地’的观念下,学校历来被认为是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机构。这种定位决定它必须保持自身的人文气质与教学秩序,不容喧闹与骚动。所以,长期以来,高校的大门对社会是紧闭着的。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社会要求了解高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大学校园终于渐渐地迟疑着打开了大门。”

在课堂上讨论:大学校园开辟旅游景点,让人们感悟文化,有何利弊?

第二节 天津景观

 

景观扫描

☆ 独乐寺 ☆ 盘山 ☆ 大沽口炮台

 

名篇欣赏

 

大沽炮台 海门古塞——大沽炮台遗址

 

大沽【1】

华鼎元

作者简介

华鼎元,晚清诗人,著有诗集《津门征迹诗》。

崖岸如山峙戍台,寒笳吹处阵云开【2】

海疆近日无烽火,惟听潮声万骑来【3】

注释

【1】大沽:新中国成立前为天津县大沽镇,是天津市七十二沽的最后一沽,海河入海口,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现在是天津市塘沽区的一个街道,位于塘沽区海河南岸。大沽口炮台,在天津市区东南60公里的海河入海口,为北国海防要隘,素有“津门之屏”之称。炮台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八年(1858)重修,有大炮台五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命名。炮台濒海,登台可眺海景。四周浚濠筑垣,设置木栅,每个炮台有大炮三尊,另于后墙营门建小炮台二十五座,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战争期间,爱国官兵和义和团战士曾在此与敌军血战。清代诗人华鼎元的《大沽》诗,是他临台凭吊,抒发爱国之思的著名诗篇。

【2】“崖岸如山”两句:炮台夹海河而建,北岸两座,南岸三座,又矗立在峻峭的山崖之上,像是几把巨钳,扼制着海河入海口。那阵阵的寒笳声,那密布的浓云,不正象征着蔓延的战火和浴血鏖战的壮烈场面吗?

【3】“海疆近日”两句:时过境迁,那功绩卓著的炮台因海疆无战事而静静地盘踞在那里。此时临台一望,海天一色,浪涛翻涌之声像千军万马在呼啸,异常壮阔。

 

拓展阅读

小富即安的倒插门女婿

王小柔

也许离北京太近了,天津像个特别本分内敛的倒插门女婿,不多说少道,朴实本分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几百年的历史就在这份沉默里积攒着,那些往事似乎是讲给外地人听的,“小洋楼”“五大道”“金融街”,我们经常从这些地方经过,偶尔扫一眼墙上挂的,有文物保护单位注明的“谁谁谁的故居”,再快速地离开,因为这些地方不是单行路就是禁行路,每一个转角也许就是一段岁月的开始。

很多摄影爱好者喜欢步行在“五大道”上,因为那里依然保持着租界地的味道,悠长清净的林荫道上错落着名人们住过的庭院。这里曾经是大大小小北洋文武官员们的集体避难所,那些旗袍下的狐步和长衫下的倜傥已然不见,很多房子租给了公司、机关、婚纱影楼或者酒吧饭馆,出入的人变成了都市白领。

打量近代天津历史,跟这座城市有关的人很多,从孙中山、梁启超、严复、张伯苓、严修、李叔同、张学良、张自忠、曹禺到周恩来、邓颖超、吉鸿昌,从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曾国藩、容闳到林徽因、张爱玲、赵四小姐,他们来了,又走了,给我们留下对一直生活着的这座城池的想象,也让天津充满了传奇色彩。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留下的痕迹成了天津一个地标性记号,如今人去楼空了,我们只能遥想。1925年初,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偕皇后婉容、淑妃文绣以及旧臣遗老来到天津居住,在静园里演绎着一派没落的贵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职工宿舍、大杂院,再后来过了几十年,静园门外有了一块“中国旅游品牌魅力景区”的牌子。很多房子的故事就是这样演变的,跟随这个城市从时尚浮华到平淡安宁。

“租界”仿佛是一处被密封起来的地域,普通百姓在老城厢完成着自己文化的演变。一条大路各走一边,你吃你的起士林,我喝我的嘎嘎汤,你那儿有十里洋场,我这儿有码头文化,各不相扰,自得其乐。

天津是曲艺之乡,在这里繁荣兴盛的除了相声,还有话剧、京剧杨派老生、评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鼓曲、天津时调等。咱光拿相声来说,自打清光绪年间,这种曲艺形式从北京传入天津,天津就成为相声的“码头城市”,业内公认,艺人只有在天津说红了,才能得到其他地方的认可,才能红起来。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侯宝林、苏文茂、马季、冯巩、郭德纲,这些因为相声红起来的人给天津人的茶余饭后带来了不少笑声。

直到如今相声依然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果你夏天往老居民区一遛,躺在藤椅上或者坐在便道牙子上的老大爷经常在身边摆上个半导体,里面传出的大多是相声的声音,那些段子都听了多少遍了,可就是不腻。

年轻点儿的人会泡在园子里听相声,天津的茶馆地方小,听相声的人跟说相声的人也就隔着一两米,唯一的区别就是人家站着你坐着,不像北京,弄得跟大舞台似的。这里的园子也便宜,五块十块的花销,茶水一喝,瓜子一嗑,萝卜一咬,几小时就在笑声里过去了,听得兴致高了,你也可以对着台上喊几嗓子“吁——”,或者干脆坐底下搭下茬,等着台上的人拿你砸挂。说相声的人大多是熟面孔,相声在这里也是亲和的,你要高兴你也可以上去说一段,因为很多相声演员本身就是业余的,人家是票友,下班吃完饭来说上一段儿,跟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我始终觉得天津是内敛的,市井气息依然铺垫着这座城市的主流色彩。当年商业的发源地劝业场还在老地方,现在那条路叫金街。老字号穿上了时尚的外衣,卖的东西也都是来自各地的品牌,但它始终代表不了潮流,就像那些电视台时尚节目的随机采访总去百盛或者海信广场拦人,很少站在劝业场外边评说天津时尚一样,昔日的时髦早已被取代。天津人不如其他地方的人讲究穿,天津是个安贫乐道的城市,小富即安。

繁华落尽,昨天那个北京的门户,那个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电视机的城市变得内向了,似乎与直辖市的身份不太匹配,而天津人则享受着这份不受外界打扰的安然。

 

技能训练

一、为什么王小柔把天津说成是“倒插门女婿”?

二、介绍一种天津小吃,如狗不理包子、油炸麻花、耳朵眼炸糕等。

第三节 河北景观

 

景观扫描

承德:☆ 避暑山庄 ☆ 外八庙 ☆ 木兰围场

秦皇岛旅游区:☆ 山海关 ☆ 北戴河 ☆ 昌黎海滨 ☆ 孟姜女庙

石家庄旅游区:☆ 赵州桥 ☆ 西柏坡 ☆ 嶂石岩

保定旅游区:☆ 白洋淀 ☆ 野三坡 ☆ 清西陵

 

名篇欣赏

 

两京锁钥无双地 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1】

汤右曾

作者简介

汤右曾(1656—1722),字西涯,仁和(今杭州)人。清朝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工行楷,遒媚似苏轼。诗与朱彝尊齐名。有《怀清堂集》。

东西谁界绝,封此一泥丸【2】

地接长城险,天浮渤海宽【3】

连山趋碣石,积水见辰韩【4】

吹角关门出,边风马首寒【5】

注释

【1】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为万里长城的起点。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在此构筑长城,建关设卫。因在山海之间而得名。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为东北、华北之间的咽喉要冲,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2】“东西谁界绝”两句:古老的长城蜿蜒数千里,横亘东西,何处为界?山海关在最东端,往东南即俯临大海。诗人登高远眺,看山海关如一“泥丸”,用泥丸封塞,即能阻敌入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地接长城险”两句:山海关背连万里长城,雄关高耸,地势险要;面临浩瀚苍茫的大海,水天相连,景色壮观。

【4】“连山趋碣石”两句:诗人将目光投向更加辽远的地域。关北,燕山巍峨,层峦叠嶂,欲与碣石山连成一片;关南,大海苍茫,平静如镜,透过辽阔的海际,可与辰韩之地隔水相望。“碣石”:河北昌黎县城北,东距渤海仅15公里,为燕山余脉。一说碣石山在北戴河外,北魏已沉入渤海。据史载,秦始皇、汉武帝、曹操都曾登临观海。当年曹操北征乌桓,曾到过这里,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千古名篇。辰韩:古国名,在今朝鲜。

【5】“吹角关门出”两句:诗人骑马出关之时,军营的鼓角声不时传来,凛冽的寒风阵阵刮起,这是一幅典型的边关风景图。

 

别墅精舍 碧海金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1】

毛泽东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2】,白浪滔天【3】,秦皇岛外打鱼船【4】。一片汪洋都不见【5】,知向谁边【6】

往事越千年【7】,魏武挥鞭【8】,东临碣石有遗篇【9】。萧瑟秋风今又是【10】,换了人间【11】

注释

【1】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在河北秦皇岛市西南15公里。因戴河流经其境而得名。海滨南临渤海,背依联峡山,西起戴河口,东至鹰角石,长约十公里,宽约二公里。境内岗岭相连,风景秀丽,松柏葱郁,凉爽宜人;海岸漫长曲折,滩面平缓,沙子细软,海水清澈,是天然的海滨浴场,避暑胜地。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海滨狂风大作,急雨横飞,浪涛汹涌,毛泽东兴致勃勃要下海游泳,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竭力劝阻。毛泽东豪迈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波浪翻涌的海滨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上岸后,欣然命笔,写就此词。

【2】幽燕:这里泛指河北省一带。河北一带古称幽州,战国时期是燕国的属地,所以叫幽燕。

【3】滔天:波浪汹涌,水天相连。

【4】秦皇岛:在河北东端,邻接辽宁,是突出于海中的半岛,岸呈弓形,广阔可避风,系天然良港。相传秦始皇求仙出游曾驻跸于此,故名。1949年设市,北戴河在其辖区内。

【5】汪洋:水势浩渺无际。

【6】向:往。谁边:哪边,哪里,何处。

【7】往事:指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经碣石,登山观海,赋诗言志的事。事情已经过去一千七百多年了。千年,举其概数。

【8】魏武:即曹操(155—220),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东汉末年,他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逐渐扩大军事实力,自建安元年起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黄河流域割据诸雄,统一了中国北方。封魏王。其子曹丕以魏代汉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挥鞭:挥动马鞭,指率军出征。

【9】临:到。遗篇:流传下来的诗篇,即《观沧海》。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句。

【10】萧瑟秋风:化用曹诗“秋风萧瑟”句。萧瑟:秋风吹拂草木之声。

【11】换了人间:指历史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间天上诸景备 热河流出江南春——承德避暑山庄

 

移天缩地在君怀

陈从周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著名古建筑及园林艺术家、散文家、画家。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人。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等。

河北省承德市附近原为清帝狩猎的地方,骏马秋风,正是典型的北地风情。然而承德避暑山庄【1】这个著名的北方行宫苑囿【2】,却有杏花春雨般的江南景色,令人向往。游人到此总会流露出“谁云北国逊江南”这种感觉。

苑囿之建,首在选址,需得山川之胜,辅以人工。重在选景,妙在点景,二美具而全景出,避暑山庄正得此妙谛。山庄群山环抱,武烈河自东北沿宫墙南下。有泉冬暖,故称热河。

清康熙于1703年始建山庄,经六年时间初步完成,作为离宫之用。朴素无华,饶自然之趣,故以山庄名之,有36景。其后,乾隆又于1751年进行扩建,踵事增华【3】,亭榭别馆骤增,遂又增36景。同时建寺观,分布山区,规模较前益广。

行宫周围20公里,多山岭,仅五分之一左右为平地,而平地又多水面,山岚水色,相映成趣。居住朝会部分位于山庄之东,正门内为楠木殿,素雅不施彩绘,因所在地势较高,故近处湖光,远处岚影,可卷帘入户,借景绝佳。园区可分为两部分,东南之泉汇为湖泊,西北山陵起伏如带,林木茂而禽鸟聚,麋鹿散于丛中,鸣游自得。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岛列其间,仿江南之烟雨楼、狮子林等,名园分绿,遂移北国。

山区建筑宜眺、宜憩,故以小巧出之而多变化,寺庙间列,晨钟暮鼓,梵音【4】到耳。且建藏书楼文津阁,储《四库全书》于此。园外东北两面有外八庙,为极好的借景,融园内外景为一。

山庄占地有564万平方米,为现存苑囿中最大。山庄自然地势,有山岳平原与湖沼等,因地制宜,变化多端。而林木栽植,各具特征,山多松,间植枫,水边宜柳,湖中栽荷,园中“万壑松风”“曲水荷香”,皆因景而得名。而万树园中,榆树成林,浓荫蔽日,清风自来,有隔世之感。

中国苑囿之水,聚者为多,而避暑山庄湖沼,得聚分之妙,其水自各山峪流下,东南经文园水门出,与武烈河相接。湖沼之中,安排如意洲、月色江声、芝径云堤、水心榭等洲、岛、桥、堰,分隔成东湖、如意洲及上下湖区域。亭阁掩映,柳岸低迷,景深委婉。而山泉、平湖之水自有动静之分,故山麓有“暖流暄波”“云容水态”“远近采声”。入湖沼则“澄波叠翠”“镜水云岭”“芳渚临流”。水有百态,景存千变。

山庄按自然形势,广建亭台、楼阁、桥梁、水榭等。并且更就幽峪奇峰,建造寺观庵庙,计东湖沼区域有金山寺、法林寺等。山岳区内,其数尤多,属道教者有广远宫、斗姥阁;属佛教的有珠源寺、碧峰寺、旅檀林、鹭云寺、水月庵等,有内八庙之称,殿阁参差,浮图隐现,朝霞夕月,梵音钟声,破寂静山林,绕神妙幻境。苑囿园林,于自然景物外,复与宗教建筑相结合。

山庄峰峦环抱,秀色可餐,隔武烈河遥望,有“锤峰落照”一景。自锤峰沿山而北,转狮子沟而西,依次建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曾佑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广安寺、罗汉堂、狮子园等寺庙与别园,且分别模仿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建筑造型,以及山海关以内各地建筑风格,崇巍瑰丽,与山庄建筑,呼应争辉。试登离宫北部界墙之上,自东及北,诸庙尽入眼底,其与离宫几形成一空间整体,蔚为一大风景区。

用“移天缩地在君怀”这句话来概括山庄,可以说体现已尽。其能融南北园林于一处,组成民族建筑在一区,不觉其不协调不顺眼,反觉面面有情,处处生景,实耐人寻味。故若正宫、月色江声等处,实为北方民居四合院之组合方式,而万壑松风、烟雨楼等,运用江南园林手法灵活布局。秀北雄南,目在咫尺,游人当可领略其造园之佳妙。

注释

【1】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组成。承德避暑山庄的建设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见证了我国最后一个王朝的辉煌与衰落,留下了许多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它同时还是帝王苑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标志着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

【2】苑囿:以园林为主的皇帝离宫。

【3】踵事增华: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踵:追随,继续。

【4】梵音:泛指佛音,使人清醒、宁静的声音。

 

拓展阅读

游孟姜女庙

韩少华

离山海关东行,冒着霏霏细雨,到了望夫石村,小丘岭下。岭上头,那处红墙灰瓦的小小院落,该是孟姜女庙了。

倚着庙台,一径长长的石阶,直迎到游人脚下。这就是有名的“一百零八磴”了。拾级而上,默计着磴数……哦,古迹无欺,一磴也不差。

庙门,我是被人流拥入的。顾不上想想这低而窄的门楣哪儿来的这魅力,已经趔趄到门内右侧那座钟亭檐下了。

从庙门左行,才见正殿。门口一副楹联。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游人们几乎都要在这儿停步,立在雨丝中,或默诵,或朗读,细细品味着。这对联,俨然成了入门“考卷”。噢,那几位一时还没念顺当的,竟不肯敷衍过去呢。猛地,一个小伙子捶了伙伴一拳,说了声“听我的”,就朗诵起来。读罢,人们无不点头;随即跟着他,一同入内了。原来,那小伙子把上联第一、第四、第六个“朝”字,读作“朝拜”的“朝”,其余四个,都读作“朝夕”的“朝”;下联呢,第一、四、六个“长”,读作“生长”的“长”,其余都读作“长短”的“长”——竟一下子揭示了这对联根据倚山临海的地势和潮起云升的景象而构思的奇妙。怪不得旁边一位老者微笑颔首呢……

这老人,我的同游者,是位著名的研究民间文学的教授。前不久,读了他为孟姜女平反“冤案”的文章,昨晚又听他把这传说叙述了一番。从范杞良因逃避秦王朝大筑长城的苦役而与孟姜女相逢,到杞良被捕赴役,孟姜女万里寻夫,直到她哭倒长城,滴血认骨,捧土葬夫……讲得娓娓动听。教授认为,千百年了,这传说深合民意,广布民间,正在于它的反封建苛政的鲜明倾向。至于那些现代的御用文人对这传说的攻剿么,教授只择其要,略加驳斥。唔,听了这论述,再来访古,兴味浓多了。

进殿仰望,那双眉微蹙,遥望关山的民妇,就是在人们心中活了千百年的孟姜女了。这是一尊彩塑,造型还谨称,绘饰也鲜明;可那仪态神情却难如人意。不过,浩劫之余,也聊胜于无了。倒是殿内幸存下来的金字匾联,还有些意味。上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下联:“姜女未亡也,千古片石铭贞”。匾文是“万古流芳”。相传,是文天祥的手笔。文公是否到过这儿,我没考究过。即便是托名的吧,敢把那位曾君临一切的始皇帝,同这个草芥之微的弱女子相提并论,而且一个是反问了一句“安在哉”,一个是赞叹了一声“未亡也”,已很有些胆识了。

出殿门,见教授又在望着那副“海水”、“浮云”的对联,若有所思。也许已不是玩味那文辞的奇巧,而是追怀殿内那传说中的民女、民心中的圣者,与海山同在、云水相依的魂魄了吧……

转过殿角,见巨石卧于中庭。上刻“望夫石”三个字。这许是“片石铭贞”的出处,也是村名的由来了。石上凹着一串一寸多深的坑坑。传说是孟姜女遥望杞良墓留下的脚印。唉,印迹竟这么深,莫不是怀抱的怨恨太沉重了?……石面还刻着首诗,乾隆题的。其中有“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范为纲常”的话。这是想把反封建的抗争,引向“节义”一类“纲常”上去了。不过,如与那位“现代女皇”的“御前学士”们彻底否定孟姜女的手法相比么,这个“风流皇帝”倒还有几分为我所用的深谋和雅量哩……

“望夫石”北,立一小亭,匾曰“振衣”。亭下,一位本地口音的老汉,指着匾,慢悠悠地说:“孟姜女望夫之后,到这儿掸了掸衣裙,挽了挽发髻,就下南坡,投海了。登时一声霹雷,海底拱出三块礁石。中间立着她的‘坟’,左右摆着她的‘伞’、‘包袱’,从这儿往南,几里路,遇上落潮,就见着那三块礁石了……”

可惜,透过茫茫烟雨,对那海天之际的石影、涛声,我只能心向往之了……

出庙门,下“一百零八磴”,雨还没住,游人倒更挤了,北调南腔、碧瞳金发,直忙得这座小庙应接不暇。真的,感召着人们聚到这儿来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呢?

逛了半日,渴了,进茶棚,要了杯茶,坐下来慢慢喝着……

忽听那位茶大嫂,边给客人斟茶,边叙说着:“孟姜女到了俺村,泪哭干了,落地尽是血。不信,你看那土,直到如今,一经雨水,就……”

可不,那雨中土色,竟像丹砂似的。

是啊,人生的长途上,哪个善良的人没抛洒过泪或血;人类的历程中,哪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血泪史——而这庙中的圣女,该是一切被压迫者抗争意志的化身;她的传说,则是一切苦难的泪与血的结晶了吧……

归途中,教授透过车窗,凝望远处那空濛中的、曾在百姓心头“筑怨”的万里长城,深思着;我呢,却不禁频频回首——啊,那古庙,在雨幕中渐渐隐去了。可那低窄的门楣之内,圣女的悲苦而又坚毅的神情,竟在我的心目中,越来越真切了……

 

技能训练

一、背诵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

二、上网查找并观看中央电视台电视专题节目《走遍中国——秦皇岛》。

三、根据《移天缩地在君怀》一文,简要说明承德避暑山庄选址之妙及建筑特色。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明了怎样的造园理念?

四、《游孟姜女庙》一文中提到的孟姜女庙正殿上的对联,除了可读作“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之外,还可以有几种断读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