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刘禹锡

彩图全解宋词三百首 作者:[清] 朱孝臧 编


刘禹锡

竹枝词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注释】

①侬(nónɡ):我。

【译文】

红艳艳的山桃花开满山野,蜀江的春水拍山而流。花儿的红颜容易衰败,就像郎君的情意,水流绵绵无尽,恰似我的哀愁。

【赏析】

《竹枝词》是巴蜀民间歌谣的一种,又名《巴渝词》,主要是歌咏地方风俗和男女恋情。当地民间唱《竹枝》歌时,常吹短笛伴奏,并伴以舞蹈,节奏鲜明欢快,歌声激越清脆。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在任期内,他依调填词,写了十来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本词描写一个女子在爱情上遭遇不幸,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自身的境遇,生发出对爱情的失望之情。整首词充满了民歌情调,真挚朴素,感人肺腑。

词开首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水相依的风景:高山之上,桃花盛放,是那么娇艳;山脚之下,滔滔江水拍打着山崖。一个“满”字,形象地描摹了桃花漫山怒放的景象,但这样的美景却勾起了女子的痛苦回忆。

最后两句借景抒情,连用两个比喻:将红花比作郎情,将流水比作哀愁。花红易衰,与爱情的脆弱如出一辙;而流水滔滔不绝,恰似“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这两句比喻形象、贴切地描绘出了失恋女子内心的痛苦。南唐后主李煜写有《虞美人》,以流水喻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古名句正是脱胎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

词的品赏知识

小令概述(一)

小令起源于唐朝,盛行于五代。词是配“燕乐”的,在燕乐中,“令”是“曲破”中的节奏明快的一截,而尤为明快精炼的就是“小令”。清代毛先舒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填词名解》)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则认为:六十二字以下的为小令,以上的为慢词。这首《枝竹词》为二十八字,属于小令。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曾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武宗初,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文兼擅,有“诗豪”之称,早年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今存《竹枝词》、《潇湘神》等词,以淳朴婉转见长。有《刘宾客文集》。

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译文】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送的是相思情意。羁旅楚地之人打算听一曲《瑶瑟怨》,就在那潇湘深夜月明之时。

【赏析】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词牌名。原为唐代潇湘间祭祀湘妃神曲。《潇湘神》共两首,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期间所作,抒写的是他对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追怀之情,此处收录的是第二首。

潇湘神即湘妃。传说舜南巡去世,葬于苍梧,娥皇、女英追至此,望苍梧而泣,泪洒竹上,留下痕迹斑斑,旋即溺于湘水,为湘水之神。作者贬谪楚地,对竹凭吊,心中满是哀怨。

整首词化用湘妃泣竹的历史传说,以空灵之笔,抒哀怨之情。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在词中合为一体,作者的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也水乳交融,颇有“象外之致”、“味外之味”。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首三句道出潇湘二妃的典故:斑竹上泪痕点点,是娥皇、女英因思念舜帝而落的泪。泪痕虽是二妃留下的,但我们读来似乎感觉是词人落下的。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这两句与前面的“相思”相呼应,借二妃的典故来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远谪江南的词人十分思念故乡,在那月明之夜,他多想听一首契合他心情的《瑶瑟怨》呀!

这首词风格清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民歌情调。

词的品赏知识

小令概述(二)

小令或单片,或双片,或多片。单片如这首《潇湘神》。多片的如《九张机》,但较为少见。小令有齐句,有长短句。《尊前集》里长短句只占二分之一,而《花间集》里占到了五分之四。

宋人依声作词,宋以后就未必,因此唐宋词常有词牌固定而字句不同的情况,那是因为音乐之下,歌词可以有所增减的缘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