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首语:呼唤大师——从“钱学森之问”说起

人文钱学森 作者:王曦,王文华 著


卷首语:呼唤大师——从“钱学森之问”说起

2005年,温家宝登门拜访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时,这位世界级科学大师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便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其思考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中国的未来。

几年来,“钱学森之问”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种媒体发表了大量讨论文章和言论。从直接层面看,“钱学森之问”就是一个如何办教育的问题。但教育在任何社会体系中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脱离不了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当年钱学森提出这个问题,自然是想首先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当然也想让更多的中国人都来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曾有过大师辈出的时代,今天却是大师匮乏的时代,我们的社会如何培养更多的大师?这个问题拷问着很多中国人。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今天该如何继续求解钱学森留下的世纪之问?对此,我们也许可以肯定,“钱学森之问”的满意解答,蕴含在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发展中,要找到它就需要在社会各领域进行探索和改革。在这方面,“钱学森之问”必然会伴随中国的发展,始终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创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尤其需要一批能够引领研究方向的科学大师。因为,“大师”,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高度。钱学森便是一位关注天空的大师。耄耋之年的钱学森,惦记的依然是复合型创新人才、领军人物的培养。而他自己的辉煌人生,其实就是如何培养科学大师的最好诠释。

《人文钱学森》中展现出的钱学森的治学之道、做人之道、成功之路,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充分体现了他伟大的追求、伟大的精神、伟大的胸怀、伟大的人格。钱学森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内涵更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启示、借鉴作用,这就是我们撰写此书的出发点。

一位科学家的成就会被后人超越,但科学精神是永恒的。钱学森的思想行为影响了几代人,人们为钱学森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钱学森被称为科学的伟人,时代的伟人。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在“两弹一星”发展上的功绩,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异国他乡苦苦求索是为了报效祖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满腔的热情准备回来报效祖国,在受到美国政府阻拦时,他以“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同美国当局抗争。这是中华民族的气节,也是钱学森高尚人格的体现。当他学有所成,身处异国而羁縻难归时,他是何等大义凛然。他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宣告:“我的根在中国。”尽管美国政府给了他许多优惠的条件,但钱学森并不为之所动。他后来曾谈到,他在美国没有买1美元的保险,因为他根本不想在美国待一辈子。

作为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人格魅力还在于他能以高尚的情操来回报祖国人民给他的荣誉和期望。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信任,并委以重任。钱学森不居功自傲,而是以“普通一兵”的姿态来严格要求自己。他贡献越大,就越显得低调,处处谦虚谨慎。1989年他的一位朋友送来一帧《咏竹》的条幅:“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钱学森把它作为“座右铭”来严格要求自己。钱学森家中小客厅的墙上悬挂的条幅“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便是钱学森毕生为人治学的生动写照。他得到过国际国内的许多大奖,但从不把这些看成是个人的功劳,而是将其归功于集体,归功于“中国人”。

发掘伟大科学家生活中的人文趣事和人文思想、人文思维,足以唤起和满足公众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大而言之,试图为恢复和构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传统,拓展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通文理,使人类理性全面发展。国内对科学家进行人文研究的著作尚不多见,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人们揭开认为做学问非常神秘的面纱,揭开罩在科学家身上的神秘光环,把科学研究当作一种普通人的工作,展现出科学的美丽和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为之奋斗。

“欧洲是先有文艺的发展后有科学的发展,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只要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完全可以在文学艺术与科学上都超过外国。”钱学森一直坚信这一点。人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钱学森》大致按人文学科分类辑录了钱学森从青少年到老年的若干温暖人心的故事,包含了钱学森一生在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躬身实践,他的深邃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和成功之路的概括与阐述,是值得广大读者去深刻感悟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