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父训的力量

人文钱学森 作者:王曦,王文华 著


第3章 父训的力量

钱学森刚满5岁便可读懂《水浒》了,而且对书中梁山泊的人物特别感兴趣。什么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突然对父亲说:“《水浒》里的一百零八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颗星星下凡到人间的。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呀?”

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

父亲被儿子提出的问题惊住了,一时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提问。停了一下,钱均夫笑着对儿子说:“《水浒》是人们编写的故事,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都热爱学习,都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

钱学森眨着大眼睛认真地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钱均夫多次向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八个字成了钱均夫的家训,深深地印在了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

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据考证他们是吴越国王钱镠(852—932)的后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钱氏家族曾出过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镠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有十条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其内容如下:

1.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2.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3.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7.多设养济院,收养无业四民。添设育婴堂,稽察乳媪,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吴越境内绸绵,皆余教广种桑麻。斗米十人,亦余教人开辟荒田,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恃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9.吾家世代居衣绵之城郭,宋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国为家。子孙代莫轻弃吾祖先。10.吾立明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

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先祖《家训》的影响吧!

1902年钱均夫(右)与鲁迅(左)和许寿裳(站立者)在日本合影

1947年钱学森第一次回国探亲返回美国临行前一天晚上,蒋英住在娘家,他自己则睡在父亲那张双人床上。父子俩敞开心扉,彻夜长谈。

钱学森向父亲介绍了美国许多先进的东西,也谈到了美国社会和政治上落后的东西。他说:“美国是最标榜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可是,那里的种族歧视却显而易见,甚至是根深蒂固。他们在法律上讲的是一个样子,在实际生活中,在许多事情上便暴露出种族歧视的劣根性。二次大战之前,我进行的一些科研项目因涉及军事机密,便受到限制。大战开始后,由于战争的急需,他们不得不放宽了这种限制。现在二战结束了,他们的旧病又复发了。”

老父亲感叹地说:“黄种人遭白种人歧视,由来已久。就是因为我们近百年来经济落后了,科技落后了。你的国家落后,人家就瞧不起你。人家可以用你,但不会信任你。所以,还是回来为自己的国家效力为好。”

钱学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是的。这次我回国之前,曾经有过许多美好的梦想。我以为抗战胜利了,国内该安安生生搞经济、搞建设,科技事业也要大发展了。因此,我也可以留在国内,为国家效力了。可是,回国后我耳闻目睹的是,当局的腐败,恶势力横行,他们忙于打内战,根本不搞什么经济建设,不发展科技事业。面对这一切,我非常失望。”

对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现状,老父亲知道的,自然比儿子知道的要多得多。他谈到了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横遭迫害的情况。如爱国知识分子杨铨遭到蒋介石枪杀的惨案;蒋介石用无声手枪夺去钱均夫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生命的事件;钱均夫的另一位好友朱自清由于贫病交加,死于清华园的惨景……

谈来谈去,他们确实感到国民党统治区没有钱学森的立足之地。他徒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钱学森把他从同学和朋友们那里听到的,有关中共领导的解放区的情况,有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告诉了父亲。他们都认为蒋介石的腐败政权不会维持多久了,中国就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动。钱均夫依然嘱咐儿子说:“中国的政治清明有日,中国的和平统一一定会实现。如果这一天到了,你一定要和蒋英回来,施展你的宏图大志,好好为国家服务。”

钱学森口气非常肯定地回答父亲说:“阿爸,我正是这样想的,这一次我暂时回美国去,为的是积累知识、积蓄力量,以便将来再返回祖国,为振兴祖国效力。”

老父亲和儿子谈得很投机,夜深了,仍毫无睡意。他翻身起来,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有关唐玄奘的小册子递给儿子。他说:“玄奘是中国僧人中的大哲。他为了到印度进修佛道,历尽磨难,跋涉数万里,苦熬近千个日夜,过着非人的生活。一旦佛学成就,便毅然回归故土,向国人传播佛学,实现了他的宏愿。”

钱学森对父亲的良苦用心心领神会。他恭敬地接过父亲赠给他的小册子,妥慎放在已经收拾好的行囊之中。父亲在旁边补充说道:“你在异国他邦做学问,倘使遇有磨难,便翻翻这本小册子,或许对你有所裨益。”

钱学森遵从地说:“我记下了。阿爸,我们睡一会儿吧,您不要过于劳累了。”

父子俩重又躺下来,谁也不再说话了。但是,他们谁都没有睡着。他们心里都在祈盼着一件事,那就是,祖国一旦出现政治清明之世,父子就可以再次团聚,学森就可以如愿以偿地贡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为祖国效力了。

钱学森晚年谈道:“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感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