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从私塾到学校

刘大响自传 作者:刘大响 著


第二章 从私塾到学校

私塾没念几天

父母“望子成龙”,首先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

母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在百般呵护和关爱的同时,对我管教很严。我不满5岁的时候,就送我去外婆家读私塾,天天拜孔老夫子。那时候自己年纪太小,不懂事,成天就知道玩儿。依然是上树掏鸟窝、抓知了、网蝴蝶。有时候爬树摔下来,母亲不仅不哄还要斥责我。

私塾里学生有大有小,大欺小是常有的事,我不服输就和他们打架。我因年幼,坐不住,又喜欢动手动脚,搞点小动作,扰乱了课堂秩序,先生就不高兴。对于私塾先生教的古文,因我不解其意,背不上来,先生就用竹板打手掌心。有一次我同老师顶嘴,被打得很重,小手又红又肿还出了点儿血,我回家大哭,趁机诉苦告状,母亲心疼,对先生有意见,但还是要我去读书。外婆见我年纪太小,担心读书太早会把脑子累坏了。母亲与外婆争来吵去,最后外婆得胜,决定不让我去读私塾了,留在外婆家玩耍。就这样,我在私塾里没念几天就回来了。由母亲继续当家庭老师,教我读书识字。

永生难忘清江老师

我的启蒙教育在罗口町永安小学。进小学是在1943年3月,当时我五岁半。

“永安”是刘氏私立小学,校长是我的伯父刘维焕。从家到学校,要沿白花江走4里多路,江岸杨柳婀娜多姿,但江水湍急,大水季节,堤岸时有塌陷。父母担心路上危险,就要我在学校寄宿。伯父刘维焕当时还兼任罗口町乡乡长,公务繁忙,不经常住在学校,因此父母就将我托付给刘清江老师。

清江老师教语文和算术,年纪与我父亲相仿。他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开始要我与他同睡一张床,后来架了一张小床在旁边给我睡。清江老师对我关爱有加,从未对我发过脾气,同我日夜相伴,我尿床了,他帮着洗涮,晚上辅导我功课,圈点作业。他常常教我“学习要努力,做人要诚实,男儿当自强,一切靠自己。”他对我倾注了很多心血,情同义父,令我永生不忘。

回到儿时读书的罗口町小学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在祁阳县城读中学、在北航念大学时,还经常给他写信,参加工作后我第一次寄钱回家,就是分别寄给母亲、外婆和清江老师三人。1989年秋,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本想专程去拜访清江老师,得知他已乘鹤西去,十分悲痛,给我留下终生遗憾。

私立崇汉中学和附小

1948年,父亲应刘兴校长之聘,要离家去祁阳县城的崇汉中学任教,父母商量,由父亲带我去祁阳崇汉中学附小读书。我觉得这是件了不起的好事,感到十分高兴。

崇汉中学坐落在天马山脚下,而附小则在县城里祁阳中仓街刘氏宗祠,这里也是全县刘氏宗族总祠,两地相距有十来里路,不能与父亲同住,我只好又在学校寄宿。崇汉附小不远就是刘兴校长的大宅院,围墙很高,四周有炮楼,还有士兵站岗把守。

我姑父李畅如时任祁阳县印刷厂厂长,住所距崇汉附小不远,他的儿子李端生也在崇汉附小念书。姑父要我们两人每天早晨走路去他家中喝牛奶、吃鸡蛋,既补充营养,又锻炼身体。

我在崇汉附小读了两年小学,成绩优良,很得老师喜爱。

1950年初,我得了一场重病。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次病得很厉害,高烧不退,多次昏迷不醒,大家都觉得好像没有希望了。在县医院没有治好,父母焦急,就将我接出医院,住到姑父所在的印刷厂内,又将爷爷从老家接来祁阳。母亲对爷爷说,一定要想办法把我治好。但面对长孙,爷爷不敢下重药。于是又请来一位著名老中医(叫什么名字我记不得了),爷爷与这位老中医仔细研究着如何开方。那位老先生开了一味药——细辛。中医有一个说法,“细辛不过钱”,就是说这个药毒性很大,不能多用。《本草别说》上讲:“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半钱匕”约1克。但他一下开了两钱(1钱约等于3.72克),爷爷认为用药过猛,不大同意。老中医却坚持要“以毒攻毒”,两人各执己见,反复切磋研究,拿不定主意。母亲焦急了,说死马当作活马医,还是照那个老中医的意见去抓药。服了这剂药,情况就有转机,我苏醒了过来,再经过一段治疗,病慢慢地好了。一谈起这件事,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那位老中医,是他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1950年3月,我考进崇汉中学上初中,属春季招生入学,后来国家统一改为秋季招生,因此初中实际上只读了两年半。当时刘兴校长已随程潜、唐生智和平起义,到省里去工作了,学校董事会公举我的舅外公雷声溢出任校长。

1951年5月,与父母、弟弟合影于祁阳

崇汉中学环境清幽,后面的天马山山势雄峻,大有天马腾霄的气势。山上遍地是油茶树。农历10月到11月是油茶开花的季节,我常常与一些同学相伴,上山吮吸油茶花蜜。春天就到茶树林中摘茶苞吃。湘江绕过祁城流经学校,层峰绿树倒映江中,游船宛如镜里行驶。明清以来,人们就把湘水澄清和祁山叠翠列为祁阳“八景之一”。暮春时节,由江华县放行下来的竹筏木排经过时的号子声更是响遏行云。端午节的赛龙船十分热闹,也是我小时候每年必看的节目。我还听说从浯溪到文昌塔这段河流里有祁阳的特产竹鱼,味道十分鲜美,不过只是听人称道,从未品尝过。

初中两年半,我的学业有较大进步,也比以前懂事多了。当时刚刚解放,老师们政治热情很高,油印的校报、校刊办得很红火,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也常常主动承担刻蜡板的工作。高年级同学参军、参干十分踊跃。我清楚地记得,在宣传活动中,学校组织排练了“红布条”的文明戏,反映人民获得解放的欢乐情景。

坐落在“万卷书岩”之上、文昌塔旁的母校祁阳中学

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我积极参加欢迎、慰问解放军,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打击屯粮、哄抬物价等社会活动。那时候女同学少,也比较保守,有些女孩子不愿意扭秧歌。老师可能是看我小时候长得还比较俊俏,就选我和几位同学男扮女装,穿上女孩的花衣服,戴上假辫子,跟着老师打腰鼓、扭秧歌、喊口号,开始我也很不自在,但第一次挺过去也就习惯了。后来学校筹办建立少先队组织,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就有我,还选我当了戴两道杠的中队长。

记得在初中二年级时,有一次我到湘江边去挑水。突然看到江边沙滩上有一捆钱,还有一些散落在周围的票子,我把它们都捡起来,带回去告诉了父母。父亲到处询问,联系到学校的总务主任刘金波老师,才知道是他到县里领取老师工资坐船回来时掉下的,正在焦急地到处找寻。父母就叫我将拣来的钱如数送去给金波老师,他非常高兴,赞扬我的行为,并拿出两张票子让我买东西吃,我当然没有要。学校就在食堂贴了布告进行表彰,又在大会上做了口头表扬。这对我既是精神鼓励,也是一次怎样做人的教育。这件事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很深刻的。

初中三年级时,我被选为崇汉中学学生会主席,又选为祁阳县学联委员。参加的社会活动也更多了,有时还列席学校老师给学生评助学金的会议。虽然社会活动占去了一些学习时间,但却丰富了我的见识,锻炼了自己社会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高中经历两个学校

1952年,祁东县开办第一届高中,我考上祁东中学高一班。1953年,祁东中学高中停办,我们班被并入祁阳中学继续高中学习,编为高四班,直到1955年7月毕业。

1950年9月,祁阳中学由浯溪中宫寺迁往文昌书院。第一任校长陈秋云是中共党员。第二任校长陶自强是陶铸同志的胞兄。

我们并入祁阳中学时校长是罗仲农先生,他学历不高,自学成才,思想进步,工作务实。教务主任为蒋传佐老师,国师毕业,非常能干。在他们的领导下,学校进步很快。1953年,学校改名为湖南省祁阳中学。1959年,又更名为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1953年,上级委任邓国瑛为副校长,并任中共祁阳中学支部书记,同时调入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加盟,学校的教学力量得到很大的充实。

1955年7月,祁阳中学高中毕业

当年祁阳中学很多老师的课讲得很好,我觉得不亚于大学老师的水平。如高二班班主任郑逢圣,西南联大毕业,抗战时期担任盟军美国“飞虎队”的翻译,是我们的英语教师;李才昌老师是地下党员,教授物理;我父亲广西大学毕业,教授生物;陈烈老师,广西大学毕业,教授语文;毛冠勋老师教授数学;刘集汉老师教授化学;桂多荪老师讲授历史。这些老师备课非常认真、讲课生动有趣,为我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后来都成了祁阳和湖南省中学教育界的名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的音容笑貌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怀。

当时我们高四班班主任陈烈老师根据《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中讲述卓娅参军的一章,编写了一幕话剧。他挑选我在剧中扮演莫斯科团市委书记,我的同届同学、祁阳一中退休教师杨先德的夫人徐惠芳(已故)扮演卓娅。这幕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在学校和县里演出多次,收到很好的效果。在高中时我喜爱体育活动,由于个子高,被刘显煜老师选去打排球,参加过县学生运动会比赛,拿过冠军。

2004年回母校,与祁阳一中李才昌老师在一起

整个高中期间,我学习很用功,成绩始终位列年级前茅,三年级上学期被评为学校“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全校共评出三位同学),发了一个奖状,奖励一本书——《卓娅与舒拉的故事》,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

在祁阳中学两年学习期间,我的好朋友刘隆亨同学担任团总支书记,当时我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县学联副主席和班上团支部书记,作为搭档,我们两人配合十分默契,心情愉快,结下了深厚友谊。

1955年8月赴北京航空学院入学前与父母、弟弟妹妹合影

1955年高中毕业时与同学合影(右1为刘大响)

重返母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

2004年4月,我应祁东县领导的邀请返回故里。在参观座谈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祁东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50年间,从小小的乡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县城。这一切,除了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之外,也是与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卓越领导和家乡人民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分不开的。

2004年与夫人段兰芳在母校祁东一中老食堂前留影

在母校祁东一中,我受到学校领导和师生们的热情欢迎,心中十分激动。

在谭斌生校长陪同下,我与老伴段兰芳参观了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和体育馆。50年前我们两人都在这里读过书,总想找回一些当年的记忆。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座座崭新的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倚坡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很是壮观。教室宽敞明亮,实验室设备齐全,水泥路面平整光滑,与当年的破旧教室、杉木树皮盖顶的土走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回到母校,总想看到一点当年的东西,谭校长微微一笑,心中会意,领着我们拾级而上,向高坡走去,在半山腰找到了我们当年用餐的老食堂。这是现在仅存的一座老建筑物,我兴奋不已,忙与老伴摄影留念。

2004年4月10日,会见恩师刘纪生(右2)、刘晓初(右3)先生

远远看见当年的恩师刘纪生、刘晓初两位先生与师母站在新建的礼堂门口,我们便跑步上前,与他们热情握手,紧紧拥抱,热泪夺眶而出。看到他们身体健康,神采奕奕,心中无比激动。1952年,我们在校读书时,纪生先生一表人才,年轻有为,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后升任校长。晓初先生则先任教务主任,后任副校长。

9时30分,在两位恩师和谭斌生校长等领导陪同下,一起来到学校礼堂,1300多个椅子已座无虚席,其中还有祁东二中派来的200多位代表,他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欢迎我们。看到这一张张年轻、微笑而幼稚的脸,就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感到由衷高兴。这些小朋友现在是我的小校友,20年后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三四十年后,他们当中可能会涌现出几位科学家和企业家,亦或有院士、将军和部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他们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各自的突出贡献。

谭斌生校长致欢迎词后,我走上讲台,首先向当年辛勤培育我的两位恩师深深三鞠躬,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恩之情。然后我给同学们做了《动力与飞翔——世界航空百年的回顾和展望》的科普报告,其主要内容取自中央电视台10频道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场给我录制的航空百家讲坛《飞翔的动力》,又增配了一些文献资料影像片段,以增加他们对飞机及其“心脏”——航空发动机的了解,收到很好的效果。会后许多同学紧紧将我围住,提了许多科学问题,上至太空,下至地理,许多问题都很“专业”,有些我都难以准确答复,表明了他们对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关心和热爱。许多小朋友拿出小本本甚至一张小纸片要我签名题字,我都尽力一一满足他们的愿望。因为人太多,最后还是谭校长出面,才帮我解了围。

给母校祁东一中师生作航空科普报告——《动力与飞翔》

在离开母校之前,应校领导热情邀请,给母校题词:

三湘四水,人杰地灵。

振兴中华,舍我其谁。

——与母校师生共勉

刘大响

2004年4月10日

是夜,回到宾馆,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赋诗一首:

小少离校老大还,鬓丝染霜慨万千。

辛勤园丁神奕采,涌泉感恩翱蓝天。

次日,我又以同样激动的心情浏览了祁阳县城。县委、县政府和县人大领导首先陪我乘车游览了县城主要景点,街上已见不到当年的石板街和碎石路,全是宽阔整洁的水泥道路,两旁大厦林立,牌匾琳琅,好一派繁荣景象。因祁阳刘姓七代祖廷辉公出仕邑驾北平有功,圣恩赐坊祁城北门为罗口门,现已改名叫人民路,仍是祁城繁华的商业地段。当年整个县城不足2千米2,人口2万左右,现今城区面积已扩大到17千米2,常住人口18万人以上,发展之神速,大大超乎想象。

因我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祁阳县人大常委领导坚持一定要陪我到祁阳一中。我们从斜坡马路走上去,就见到校门金碧辉煌,挂有“湖南省重点中学”和“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匾牌。校门两边的对联是:

宝塔镇书岩,多士于斯破万卷;

黉宫傍天马,群英首此着先鞭。

进入校门登上台阶,两边塔松挺立,好似肃容延客。校门左边,操场前面建有科学大楼,对面远处树有“铎韵文昌”的大石碑。校门的右手边建有一栋教学大楼,一栋综合大楼。沿着水泥道往下走,又见到两排教学大楼,巍然挺立。前面的樟树林绿叶茂密,好似展开的绿色屏障。与50年代相比,学校面貌全然一派新气象,只有学校的办公楼规模未改,其外墙已被白瓷砖装饰过了,旧貌变新颜,给人以庄重之感。

2004年回母校祁阳一中,与老师合影

我们一行受到时任校长桂夏生等领导的热情接待,与相约的邓国瑛老校长,李才昌、唐建义、蒋炼等老恩师见了面。50年了,师生见面好不激动和欢愉!他们虽然头发白了,皱纹多了,但音容笑貌一如当年。回忆往昔,畅述心怀,我似乎又回到了中学时代。随即与恩师们合影留念。邓校长还回忆起当年植树时的情景,提议陪我到当年父亲种下的柏树前照了相。接着我到学校新建的图书馆会议厅给部分师生做了《飞行百年发展史》的科普讲座,向同学们介绍了世界航空百年的历史、我国航空业的成就和未来100年的发展前景。同学们感到内容新颖动听,启发了想象力,更激起他们奋发努力、激情进取的豪情壮志。

后来,我收到恩师蒋炼老师赠送我的题诗和墨宝,令我十分激动和感谢。

蒋炼老师赠送的题诗和墨宝

中午,县委赖中霖书记,人大陈运祥主任、伍刚桥主任盛情邀请学校领导和老恩师们一起在城内万寿宫宾馆会餐。我们相聚时间确实很短,但激起的情感浪花却起伏不止,在以后的日子里还常常勾起我的无穷回味。

午餐后,桂夏生校长陪同我到陶铸中学参观。陶铸中学就是我读初中时的刘氏私立崇汉中学,1953年8月从天马山迁往浯溪唐代浯溪书院旧址。1959年更名为祁阳县第三中学,1988年为纪念陶铸同志诞辰80周年,经国家教委和省政府批准更名为陶铸中学。受到曾志同志(陶铸同志夫人、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和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任重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由于当年我的老师绝大部分已作古,个别健在的分散在各地,加上时间太短,也来不及给同学们举办讲座,只与学校领导进行了短暂的座谈和参观,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与弟弟妹妹们在父亲生前栽的柏树前留影

参观陶铸纪念馆

从陶铸中学出来,我们随即前往陶铸纪念馆参观。陶铸同志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祁阳人的骄傲。在祁阳老百姓心目中,他享有崇高的地位。家乡人民为了寄托对他的怀念,在浯溪公园立了铜像,在他小时候打过柴的地方,建了陶公亭,还开辟了陶铸森林公园。公园里的松树郁郁葱葱、生气勃勃、傲然屹立。

我从小就对陶铸同志充满着崇敬的感情,一则他是我的同乡,倍感骄傲和亲切;二则他的族侄陶钧是父亲广西大学的同窗好友,也是我在崇汉中学的恩师;三则他刚一“解放”就来到祁阳中学视察访问,一直成为母校的光荣校史和佳话;四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对我的人生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篇著作曾编入中学教科书,影响了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献身于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陶铸塑像前留影

对《松树的风格》,我年轻时爱不释手,读过不止10遍,对确定我的革命人生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它的影响和激励下,我从政治上、思想上与封建家庭彻底划清界限,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事业,愿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一切,乃至于整个生命。

进入陶铸纪念馆,我们在他的铜像前肃立,默哀致意,照相留念。过去虽然对陶铸同志十分敬仰,但通过这次参观,我才第一次真正系统地了解到他伟大的革命一生。陶铸同志在《松树的风格》中写道:

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

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具有松树那样的崇高品质,人们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只要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粉身碎骨,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而且毫无怨言,永远浑身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陶铸同志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规划祁阳石洞源水库时,他毅然批准同意淹没自己的故居,也同意淹没自己家的祖坟。水库的建成,让家乡的几千亩农田旱涝保收,使水库的引水渠流经之处的老百姓都喝上了洁净甘甜的自来水。他真正践行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我想,以他当年的高位和权力,如果没有“松树”般的高风亮节,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陶铸同志倡导的松树风格,使我们的党永葆青春。

重游浯溪

从陶铸纪念馆出来,我们一行顺势来到浯溪,这是我小时候经常去游览的地方,当时年纪太小,只是玩耍而已。时隔半个世纪后故地重游,对浯溪才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2004年重游浯溪胜景,在“大唐中兴碑”前留影

浯溪碑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位于祁阳县城南大约两千米的湘江南岸,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据导游小姐介绍,唐代大散文家、诗人元结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任道州刺史时,乘舟过此,爱其风光殊异,将小溪命名为“浯溪”。于是,始有“浯溪胜境,雄冠三湘”之誉。此地湘江曲折,溪水迂回,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苍崖石壁连绵78米之长。

因时间有限,这次我们只重点观赏了千古传颂的《大唐中兴颂》(注1)。它是由元结所撰写,后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刻于浯溪摩崖之上,因其文奇,字奇,石奇,故有浯溪“摩崖三绝”之称。《金石萃编》称“碑高丈[1]二尺五寸[2],宽丈二尺七寸”,高宽都在450厘米左右。左行直书,21行,满行20字,不计题名款署,序颂共有263字,每字直径约16厘米,笔力遒劲,珠圆玉润,据说是颜真卿生平的得意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称赞:“大字无过《瘞鹤铭》,晚有名崖《中兴颂》。”《中兴颂》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宏壮气势著称,体现了颜真卿慷慨正直的品德。此后,历代游览者中的文人墨客,也纷纷在这里题词刻诗,以致使得浯溪周围好几里的岩石上都刻满了诗文,浯溪碑林也就成了唐、宋、元、明、清诗文题刻和各种书法的宝库。

据我祁阳中学的老师桂多荪先生在他所著《浯溪志》中介绍,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时留下的诗、铭、赋、文摩崖石刻,多达489块,加上遗失活碑30块以上,总数应在500块以上。面积大者9.6米2,小者0.9米2。其中尤以黄庭坚、米芾、何绍基的碑文最为引人注目。浯溪碑林为我国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的研究和鉴赏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贵的资料,特别是在文学、书法、篆刻上有着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

祁东一中老同学相聚北航(2006年)

注释:

1.大唐中兴颂:湖南省祁阳县浯溪碑林摩崖中的《大唐中兴颂》,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历来脍炙人口,尤负重名。《金石萃编》称“碑高丈二尺五寸,宽丈二尺七寸”,高宽都在450厘米左右。左行直书,21行,满行20字,不计题名款署,序颂共有263字: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令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睨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于千万年。”


[1] 1丈=3.3米。

[2] 1寸=3.3厘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