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后9·11”小说的创伤研究 作者:孔瑞 著


前言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以非常惨烈、令人震惊的视觉影像重创了全世界的眼球,其悲惨的场景被永远定格在历史长卷之中。持续了数小时的“9·11”恐怖袭击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及国际关系秩序的重新整合,并引发了美国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更在民众的心理与意识深处烙下深刻印记。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作为文化心理与民族意识的历史记录与审美再现的文学这一艺术形式也对此重大事件做出了回应。当代作家以文学形式诠释和再现“9·11”悲剧性事件,并逐渐形成21世纪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群类——“9·11文学”(9/11 Literature),国内外学界也称之为“后9·11文学”(Post-9/11 Literature)。这类作品集想象与反思于一体,具有深刻而宽广的全球化意识,揭示了遭受恐怖袭击后普通人的创伤记忆、心理历程和救赎轨迹。在这类文学中,有的直接以“9·11”事件为主要内容,书写以纽约为背景的都市悼歌;有的以该事件为背景,关注遭遇“9·11”袭击之后的影响,涉及身份政治、民主制度、战争灾难等诸多方面;有的书写“9·11”事件带来的集体或个体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精神危机等问题,描写“9·11”事件之后蔓延整个西方世界的焦虑与恐惧,谱写了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之全景图。总体而言,“后9·11文学”蕴含着丰富情感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更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本书选取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当代美国、英国、爱尔兰作家创作的“后9·11文学”中的经典代表小说为研究文本,其中包括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Falling Man,2007)、乔纳森·萨福兰·福尔的《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2005)、洛丽·摩尔的《楼梯口的门》(A Gate at the Stairs,2009)、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2006)、杰伊·麦金纳尼的《美好生活》(The Good Life,2006),以及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星期六》(Saturday,2005)和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Netherland,2008)。本书以创伤为中心词,主要从创伤人物的心理机制、创伤小说的叙事手法、创伤与身份、创伤与记忆、创伤与救赎等角度切入研究。

基于以上几部有代表性的“后9·11”小说,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十个章节,三个部分分别为第一章的“后9·11文学”及第二章的“后9·11文学”与创伤理论,以及第三章到第九章的创伤视角下的“后9·11文学”的经典作品研究和第十章的结语部分。第一章总体介绍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及事件之后的文学创作,探讨“后9·11”小说的价值与意义,介绍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美国、英国、爱尔兰作家创作的经典“后9·11”小说,以及被视为“他者”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作家视野中的“9·11”事件。第二章从创伤发生学、创伤理论中主要代表人物、关键词的介绍、创伤心理分析及创伤救赎、创伤叙事等方面阐述理论基础。第三章到第九章均分别围绕某一部具体小说,在小说细读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创伤分析:一般首先介绍创伤在这部作品中的体现,继而从创伤记忆与身份、创伤展演与创伤应对及创伤叙事等方面入手具体分析。第三章是针对《特别响,非常近》中三个主要人物——9岁男孩奥斯卡及他的祖父、祖母各自的创伤展演和创伤应对的详细解读。此外,本章还分析了该作品作为创伤小说所运用的叙事手法,包括图片叙事、强迫性重复、非线性叙事和互文手法。第四章主要探讨小说《楼梯口的门》中多维的创伤叙事,其中的隐喻言说预示创伤,并体现了悲情叙事风格;个体的创伤记忆通过自白叙事实现了创伤展演和创伤应对,转为叙事记忆;文史互文指涉下的种族、集体创伤进一步拓展了反思历史的纵向维度。第五章是关于《坠落的人》中的主人公凯斯的创伤与记忆,创伤与身份的关系分析。在“9·11”灾难性事件中侥幸逃脱的凯斯却终日为创伤记忆所困,被恐惧和绝望所吞噬。而且,凯斯一直迷失在“我是谁”的困惑中,对整个世界及周围的一切都漠然置之。第六章《回声制造者》中的主人公马克的替身综合征是“9·11”事件带来的身份危机感,本章以马克遭遇的车祸事件和自杀未遂的两次创伤作为分界点,主要分析马克遭遇创伤之前和之后的创伤本质。第七章《美好生活》讲述直面“9·11”恐怖袭击画面的纽约人的心理创伤及男女主人公遭遇创伤后产生的爱情。本章首先分析亲身经历恐怖袭击的主要人物卢克和柯琳的创伤展演和创伤应对,继而分析作品中的创伤叙事手法。第八章分析《星期六》中“9·11”事件对于以亨利一家为代表的伦敦人,甚至是对整个西方社会的影响,隐喻性地表达了恐怖主义已经侵入21世纪的人们日常生活。本章重在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创伤表征与救赎,并论及互文手法在该创伤小说中的体现。第九章首先分析《地之国》中的主要人物汉斯夫妇的创伤和作为“他者”的少数民族裔恰克的创伤,继而分别探讨三个主要人物的创伤救赎之道,最后指出该小说是对于美国的政治无声的批判。第十章是结语。这部分主要在以上七部小说的分析基础之上,总结创伤小说中创伤人物塑造、创伤的心理机制、创伤小说的叙事特征。通过对遴选的七部“后9·11”小说文本的创伤分析,深入了解“9·11”事件带给当代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恐怖主义危险、种族主义歧视、战争创伤和个体创伤等。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就小说介绍和分析而言,本书对“后9·11文学”小说进行了全面介绍,并遴选主要代表作从创伤角度进行小说细读,不仅可以宏观把握“后9·11”小说的整体概貌,而且可以通过小说细读深刻理解这类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其次,就研究方法而言,对“9·11”事件相关文学作品的创伤叙事及其创伤后的心理机制及其复原研究,有助于探讨人类遭受创伤后的创伤应激障碍。“后9·11”小说书写创伤情境下的人物的生命遭遇、内心感受、心理过程、情感世界、生存处境等。创伤叙事源于对生命的热爱,而以抚慰人的悲剧性的生命存在为目的和使命,从创伤角度研究这类作品正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和尊重。而在创伤表达及康复疗伤的表现上,文学作品叙事有着历史叙事所不可比拟的方便性和灵活性。文学性创伤叙事能够起到警示、感染、触动、教化和引领作用,因此,创伤理论及其创伤叙事的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也不言自明。

最后,就本研究的现实启迪意义而言,21世纪是“9·11”事件发生后的新千年,受到“9·11”事件的影响和困扰的人们的生活被打乱,身份被质疑,信仰被颠覆,承受着婚姻危机、爱情失败、梦想破灭等种种打击,人们的道德价值判断发生了变化,人性也在发生着裂变。人们应该深刻反思恐怖袭击给人类心灵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并理解和体会个体的生命感觉,调节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