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弘扬孟二冬精神,扎根西部、服务边疆

孟二冬纪念文集 作者:耿琴 编


弘扬孟二冬精神,扎根西部、服务边疆

吴志攀

孟二冬老师生前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他为人师表,品德高尚。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期间,他身患重病,却始终坚持带病上课,直到讲完最后一堂课。他的精神感动了石河子大学的师生,感动了北大的师生,也感动了全国的教育界。北大开展学习孟二冬的活动已经六年了,我们受到了很深的教育。孟二冬精神是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北大全体师生都要学习孟二冬大爱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勤奋严谨、扎扎实实的态度,学习他热爱祖国、心系边疆的情怀。

我们要弘扬孟二冬精神,就要像孟老师那样,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全心全意投入到援疆、援藏的宏伟事业中去。孟老师是北大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他是袁行霈先生的高徒,学问功底很扎实,教学科研的经验很丰富,是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台柱子”;同时,他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觉悟高、人品好、心肠热。这样的好老师,就好像是火种,他一定会发光、发热,一定会受到西部高校的热烈欢迎。在今后的工作中,北大还将继续动员、选派像孟老师一样德才兼备的骨干人才,他们不仅要把北大优势学科的办学经验介绍到西部高校去,不仅要把自己治学的经验手把手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师生,更要把北大好的学风带过去。北大也对参加对口支援工作的全体同志提出要求,我们是“先生”,更是“学生”,我们在“送去”的同时,也要注意“拿来”,要老老实实学习西部高校在艰苦条件下办学的精神,学习他们大力发展特色学科的经验,老一辈援疆、援藏干部永远都是我们北大人的榜样。

我们要弘扬孟二冬精神,就要像孟老师那样,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受援高校讲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实验,帮助好每一位老师、关心好每一个学生。在北大中文系,孟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是出了名的,他写的板书,一笔一画都是规规矩矩的,每一个字都是艺术品,甚至在病重期间,他给学生写信都没有一点潦草。孟老师的这种态度,最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不仅要抓战略、抓方向,更要抓实实在在的“细节”;不仅要看到博士点、重点实验室、SCI论文数这些“亮点”,更要重视基础。大学的根本在教学科研,而教学科研关键还是要靠打基础,这种基础工作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我们做对口支援工作,不是三年、五年,而是立足长远,所以必须像孟老师那样,埋头苦干、力戒浮躁,发扬“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学术精神,不要怕成绩出得慢,基础打牢了,才可能有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受援学校最需要什么、哪个方面最薄弱,我们就要竭尽全力去帮助,绝对不能有任何的形式主义。

我们要弘扬孟二冬精神,就要像孟老师那样,对祖国的西部边疆饱含深情,把西部高校的师生当作亲人。相比沿海大都市,西部地区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却更能激发起北大人“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豪情;西部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能培养我们宽阔的胸襟与沉静的内心。孟老师到了石河子,迅速和那里的师生打成一片,大家敬佩他,更喜欢他,因为他为人厚道又豪爽,他把石河子当成了自己的家。我们希望,所有参加对口支援工作的师生,都应该有孟老师那样的真性情,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有理想主义的激情。

其实,扎根西部、服务边疆正是北大人的一个重要传统,孟老师只是优秀群体中的一员,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有一大批最杰出的校友献身西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的郭永怀、邓稼先和于敏等科学家,在西部默默无闻地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工作,成为共和国的功臣;在甘肃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樊锦诗校友,已经在大漠戈壁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北大生命科学院的潘文石教授,今天仍在广西深山里研究珍稀野生动物、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这些北大人的名字,如同照耀在西部边陲夜空中的星星一样闪亮,也指引着新一代北大人向着西部继续前行!

(作者为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法学院教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