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身陷骗局,赴美国周旋

马云新传 作者:王拥军 著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用在马云身上仿佛有些过了,不过马云还的的确确是有着豪侠一般的勇气和魄力,任凭商海江湖风起云涌,我自成竹在胸,岿然不动。历经商海浮沉,方能看到最后谁能笑傲江湖,直挂云帆济沧海。

1.身陷骗局,赴美国周旋

马云的美国惊险之旅,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的情节。那么,马云究竟在美国遭遇了什么呢?此次美国之行怎样改变了马云的商业轨迹呢?

当时,杭州市政府伤透了脑筋,第一次引入外资,就遇到了大麻烦。而当时的政府里面,还没有专门从事解决境外纠纷的人员和部门,英语好的人恐怕都找不出几个。而马云由于创办海博翻译社,在当地积累了不小的人气,认识了一些商界和政界的朋友,其中一位政界的朋友正好是这起合同纠纷事件的参与者,所以当杭州市政府头疼该派谁去美国谈判时,他就向领导举荐了马云,他介绍说马云的英语水平了得,说服能力也是一流,绝对能够担当此任。领导听了下属的建议后,将信将疑,决定先见上马云一面。见了面谈了话之后,领导也觉得马云是不二人选,就这样,马云拥有了此次赴美的机会。

马云带着领导的期许和数千名民工的重托,踏上了飞往太平洋彼岸的班机。在飞机上,马云就想好了到了洛杉矶之后,要如何和那个投资公司说清楚,如何与他们周旋,他想他们肯定会纠缠一番,为自己辩白,所以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他们打一场硬仗。马云一下飞机就马上联络那家投资公司。到了那家公司之后,见到了相关主管人员,但是让马云奇怪的是,对方丝毫不提合同的事,对待马云就像对待一个远方来串门的亲戚一样,充满了热情,招待更是无微不至。先是给马云安排了一栋极为富丽堂皇的别墅,让马云暂时在里面休息,然后就是各种美味佳肴伺候着。后来,马云见到了该投资公司的“董事长”菲利普先生,这个人也不说合同的事,只是让马云好好休息,还特意给马云安排了一个高高个子的人当导游,陪同马云出行。一时间,马云有点被弄晕了,他也不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以为这可能就是美国的待客之道,所以开始也就没有太多的意见,以为之后大家就会步入正题了。

这个大个子导游领着马云在洛杉矶游玩了两天,但是马云的心思全不在这上面,所以显得没什么兴趣。那个大个子好像是看出了马云的心思,便神秘兮兮地问马云:“杰克,你敢不敢去一个刺激的地方?”这个时候的马云已经放松了警惕,心想这个大个子人还不错,陪着自己逛了两天,有什么不敢的呢?大个子高兴地打了一个电话,很快就有人送来了车票,一会儿就来了一辆大巴,叫做“发财巴士”。

一开始,马云对于这一切都不是太清楚,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了车上后,经过询问才知道当时的洛杉矶,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去拉斯维加斯赌博,就开设了这种只需15美元搭乘的“发财巴士”,到了赌城后,可以凭借车票回赠32美元,还有一顿丰盛的自助餐券和赌场筹码20美元。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个极大的诱惑。马云这才恍过神来,原来自己是踏上了去往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客车。

拉斯维加斯,一座光怪陆离的城市,以赌著称,马云和大个子到达时,夜幕已经降临。夜晚的拉斯维加斯更增添了几分魅惑之感。在那里最常见的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吃角子老虎机,赌的就是运气。每次投一角、二角五分或一美元,幸运的话会收获大满贯,赢得一万美元,运气差的话就会瞬间输掉所有。而马云玩的就是这个。其实当时马云并不想赌,但是来都来了,就赌一把吧。那个大个子教会马云后自己就去豪赌了,但是马云发现他总会时不时地回来看看马云,就像盯着一个犯人一样。之后他们又一起看表演,就在这时,马云发现那个大个子的腰间别着一把手枪。当时的马云被吓得一身冷汗,他马上意识到自己遇到坏人了。

事实上马云走后,杭州市政府就调查出这家所谓的美国投资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国际诈骗集团,但是马云知道得太晚了。马云和大个子回到洛杉矶之后,想要离开,结果那个菲利普就向马云摊了牌,要马云跟他合作。马云当然不肯,这帮人竟然恼羞成怒,将马云软禁起来,而这一软禁就是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马云不但受到了身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上的折磨。马云就像被恐怖分子劫持一样,被那个大个子用枪威胁着,不让乱说话,更不让随意行动。要说马云还是个非常机灵的人,他觉得硬拼肯定不行,只能智取。

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马云觉得那个大个子还是个比较不错的人,于是他决定赌一把,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个大个子身上。马云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大个子,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买一张回国的机票。那个大个子当时笑着答应了马云,回来后还兴冲冲地对马云说:“杰克,我已经帮你定好机票了,你到售票处直接取票就行了。”殊不知,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个大个子根本就不是真心想要帮助马云,他没有帮马云买票,心想马云没有了钱又没有回国的机票,最后只能乖乖地回来。

到了机场之后,马云来到售票处,对着售票人员就说:“我是杰克,请把票给我。”人家当然是把马云当成疯子了,这个时候马云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身在异国,举目无亲,当时的通讯还不发达,马云也联系不上亲人,简直就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马云一个人坐在候机大厅的长椅上,万分沮丧。这个时候,他看见了一台老虎机,他摸摸自己的口袋,还有25美分。怎么办?只有放手一搏。但是一次、两次、三次马云都没有成功,最后他只剩下一美分了。马云心想,一美分在这里什么都做不了,还不如赌上最后一把。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一把让他收获了600美元!兴奋的马云拿着这600美元就往售票处跑,但是排队的时候,马云就想这次美国之行,非但没能给市政府解决问题,反而把自己搭了进去,弄得如此狼狈。马云是越想越窝火,感觉自己太窝囊了,不能就这样回国。他想起了曾经的美国同事说起自己的女婿在西雅图搞互联网,便决定去探个究竟。就这样,马云坐上了去往西雅图的火车。

这种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很有传奇色彩,而做大事的人注定人生是不平凡的,是可以写成书,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而我们大众要学习的是马云在困境中不失理智的能力和勇敢无畏的魄力。

2.第一次创业梦想破灭

偶然的机会来到美国,又是惊心动魄的经历使得马云有了一次西雅图之行。在西雅图,马云看到所谓的电脑、所谓的因特网时,他是充满了好奇的,但又是什么驱使他回国创建中国的互联网?又是什么驱动他要在互联网中大展宏图?

当马云在Sam的引导下,发现居然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几个单词,就可以收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相关信息时,惊讶之余更多的是赞叹。而当马云发现偌大的互联网,居然找不到任何关于中国的信息时,他是不甘甚至愤怒的。当时,他就问Sam,能否将自己的海博翻译社弄到互联网上?Sam给了他肯定的回答,并且当时就给马云的“海博”网页制作了一条类似于广告的信息。这一条广告跟今天的互联网广告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没有图片,没有声音,没有影像,更没有flash动画展示,有的仅仅是寥寥几句关于海博翻译社的介绍,干巴巴的几行字。马云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只是好奇,想要在互联网上留下中国的印记。

随后Sam对马云说:“你就等着接生意吧!”马云将信将疑,心想,这么几句话,就能有人找上门来吗?马云对此很是怀疑。他没有把这个当做一回事,因为当时的他对于互联网还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还没有体会到互联网的内在魅力和巨大力量。之后,马云就跟随Sam上街了。头一次来到西雅图,又经过在洛杉矶的惊险遭遇,马云也是该好好放松放松了。Sam带着马云东逛逛西瞅瞅,恨不得用一天的时间,就让马云游览完整个西雅图。一天下来,马云是累得筋疲力尽。回到酒店,马云立马躺在床上,准备休息。没想到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马云被吓了一跳,匆忙中马云拿起电话,只听见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急促而又兴奋的声音,是Sam,“Jack,你快来看,有5封你的E-mail。”

听到这个消息,马云先是一愣,觉得不可思议,等缓过神儿来,又是兴奋不已,抓起外套,就向门外跑。赶到VBN公司后,马云急匆匆地打开电脑中的邮箱,果真如此,真的有他马云的邮件,并且是来自好几个国家,有的是某机构,有的是某公司,也有的是当地的留学生。

让马云兴奋的是,有一封邮件上面说:“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家中国公司的网站,你们在哪里?我们想和你们谈生意。”这个信息对于马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私人企业逐渐增多,可是那么多的公司却没有一家在互联网上进行宣传,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失误,又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这下子,马云终于体会到了互联网的魔力,他的心头有一种按耐不住的冲动和兴奋感,他要回国,马上回国!他要马上回国创业,做互联网!

一张飞机票,十几个小时,横越太平洋,马云又从美国飞回了杭州。这次回来,马云的身上多了一件宝贝——“386”笔记本电脑,配有英特尔的芯片,这是当时最高性能的配置,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PC机。而这台电脑是怎么来的呢?还要感谢洛杉矶飞机场的老虎机,马云用1美分,赚了600美元,除去机票钱,剩下的正好够买一台386电脑。买完它之后,马云的身上就只剩下一美元!马云就带着这一美元和这台笔记本电脑回了国。

回国后,一下飞机,马云就赶紧召集朋友们当晚来他家里商量大事。他一共邀请了24位自己觉得信得过、交情深的朋友来家里开会,而且他还颇有意思的给这次会议起了个名字,叫“24人大会”。

这些朋友对于马云的美国之行甚是关心,以为马云这么急着叫上大家,应该是要分享一下美国见闻。晚上,24个朋友准时赴约,小小的屋子里挤满了人,马云站在中心,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此次美国之行的惊心动魄,先是拉斯维加斯豪赌见闻,再是被国际诈骗犯软禁绑架,最后他重点讲了自己的西雅图触网,向大家详细描述了电脑和互联网,并且将自己新买的笔记本电脑拿出来,让大家见识见识。他还骄傲地告诉大家,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价钱特别高,好几百美元。大家听说这个宝贝这么贵,都瞪大了眼睛瞅着它,可是这么个四方块,谁也没有看出到底它有什么稀奇之处。

看见大家面面相觑的样子,马云觉得很是好笑,这就跟他在西雅图第一次看见电脑时一样。马云知道大家都不了解这是个什么东西,便开始娓娓道来。他告诉大家互联网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在那里,你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这种神奇的东西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而美国早就开始了。我们中国人不能甘于人后,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也要做互联网。

马云说得慷慨激昂,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家都在听他侃侃而谈,但是听得明白的却没有几个,更多的人听得云山雾罩,迷迷糊糊。大家基本上都没出过国,更没接触过互联网,哪能一下子接受马云说的这些呢?大家也就是听个热闹罢了。

讲到最后,马云向大家宣布:“我现在就准备辞职开始做这个事业了,这个事业叫做‘Internet’!”这句话从马云口中说出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看得出马云是下了决心的。马云的游说能力一向很强,可是没有想到这次却成了他的滑铁卢,一番苦口婆心之后,大家的反应却是惊人的一致——不感兴趣,并且坚决反对。24个人中,只有马云的妻子张瑛支持他,其他23位朋友都反对马云的这个决定,他们认为马云这个想法太过于天马行空,没有未来,是不会成功的。面对朋友接二连三的关于互联网的追问,马云也是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朋友们的质疑大多来自资金问题,他们劝马云,这都是应该由政府首先牵头干的事业,你没有那个政治优势,更没有那个资金力量,如何去干?好好的大学教师不干,要去鼓捣这个,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吗?

其实大家也不是反对马云创业,大家都清楚马云的为人,他的性格的确不适合在校园里窝着,开个酒吧饭店、办个学校什么的,大家还都是支持的,但是互联网这个东西太过于新奇,大家一时之间还难以接受。马云也明白了,没有点儿实际效果,是很难说动这些“顽固分子”的。

虽然23个人都不同意马云的想法,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个人站出来为马云打气。这个人就是何一兵,是马云在杭州师范学院的大学同学,专业是自动化,学过芯片设计,还会编程,毕业后被分配到学校当了老师,是马云的同事。

事实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过,当时,一边倒的反对意见,还是给了马云不小的打击,让马云也一度怀疑自己的决定。

创业的路上总是充满了艰辛,万里长征,这才走了一小步。

3.做“中国黄页”

一个人想创业,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条道走到黑,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多多尝试才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真正自己想要的,马云正是在多次实践后才逐步走到阿里巴巴开创的电子商务领域。在此之前,马云都做过些什么呢?

从美国回来后,马云决定做中国的互联网。为了实现梦想,马云着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但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难题,首要难题就是凑钱。大学老师的工作,每个月几十元钱的死工资,海博翻译社也是刚刚步入正轨,没有太大的盈利,当时的马云手中真的没有什么钱,他只有去凑。马云的妻子张瑛非常支持自己的丈夫,慷慨地拿出全部的家当6000元钱,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然后张瑛又卖了一些自己的首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果真需要一个伟大的女人,多年之后的中国首富马云,足以证明当初张瑛的牺牲是值得的、正确的。可是这些钱还是远远不够,于是马云和张瑛又向亲戚、朋友们借钱,终于凑够了4万元钱。后来马云又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变卖了,折了3万元钱,前前后后总共凑了8万元钱。

这个时候,此前在“24人大会”上支持马云的何一兵又出资一万元,还有一个叫宋卫星的朋友觉得马云这个想法有前途,于是也投了一万元。就这样,一共是十万元的启动资金,马云、何一兵、宋卫星,三人小组在杭州的一栋普通民宅里创办了可能称得上是当时中国第一家的互联网公司——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这可谓是当时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新篇章,成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网站,定名为中国黄页。

别看启动资金不多,只有十万元,但是中国黄页公司的体制是非常先进的,从一开始,它就是一家股份制公司,拥有四个股东和三个创办者—马云夫妇共出资八万元;拥有80%的股份;宋卫星出资一万元,但是他并不参加公司的具体运营,占有10%的股份;另外的10%股份则由同样出资一万元的何一兵占有。公司内部分工也很明确,马云担任总经理,何一兵担任副总经理,马云和何一兵主要负责的是对外跑业务。而马云的妻子张瑛则主要是负责给客户发邮件。什么事情都是万事开头难,中国黄页的开业初期非常艰难,甚至可以说是凄惨,关键因素还在于缺乏资金。

当时,为了节约成本,只是租了一小间民居当做办公室,而办公室里面的唯一设备也就是马云从美国带回来的那台386电脑。更为要命的是,当时马云预付了一年的房租,十万元的启动资金,房租一下子就用掉了一大部分。最惨的时候,公司的账上只有200元现金,这让中国黄页一度陷入窘境。资金缺乏,业务又跟不上,眼看着公司就这样一天天衰落下去,马云的心中百感交集。万般无奈下,马云只好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先从身边人做起。当时的马云兼职在一些夜校教英语,因此结识了一些商界朋友,比如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们。马云这个人是用心在交朋友,待人真诚,因此当这些商界朋友听说马云创业有困难时,都伸出援助之手。不过当时那些朋友也的确是被马云频频的电话弄得“叫苦连天”。

虽然看上去生意多了,但是当时马云的中国黄页是和美国西雅图的VBN公司合作的,是租用对方的服务器,因此利润上就要和人家按照四六开分成,中国黄页只拿到四成的利润。其实当时马云花费最高的并不是租用服务器的租金,而是制作网页的人工费,这一直都是美国的公司在做,而这个费用是非常昂贵的。后来直到马云收获了李琪这员大将之后才中断了和美国公司的合作,渐渐开始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都是马云的朋友在帮衬着,因此初期给朋友们做的这些网页宣传,马云都没有收费,只有一位朋友象征性的给了6000元钱。马云深知,靠朋友不是长久之计,想发展,还是要开拓客户群。

马云意识到生意难做,关键在于在杭州很少有人知道互联网。人们对于未知的东西一般会有一种恐惧感和排斥,因此要消除人们的这种心理,拉近他们与互联网的距离,就要宣传普及互联网知识,而这个重任当然就落到了马云的肩上。之后马云就在杭州的大街上给中国黄页做宣传。还别说,几经努力,终于拉到了中国黄页的第一个付费客户——望湖宾馆,这是杭州的一家四星级宾馆,老板是马云的朋友,马云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终于拿下了这个2万元的单子。

有了第一笔,就有第二笔,时任中国黄页总策划的余晓鸿后来回忆中国黄页拿到的第二笔网站收入来自于杭州一家主营衬衫等真丝服装生产的民营企业——雅士达公司,而这一单的成功也是来自于中国黄页员工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当时,中国黄页拿到了2万元的订单,实际上也只能得到8000元的收入,大头还是被美国的VBN公司拿去了。但即便是这样,马云还是在坚持不懈地寻找客户。当时马云想做当地一家企业的生意,可是老板不理解,马云就反反复复和他讲电子商务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在互联网上做广告有什么用。马云一共跑了五次,也未能说服这位顽固的老总。临走的时候,马云还是不死心,便要了一份关于这家企业的宣传资料,回去后让员工彻夜赶工。几天后,马云抱着一台笔记本又杀了回去,当这位老板清晰地看见自己公司的信息以网页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时,终于被说动了,开出了支票。中国黄页初期的订单大多都是这样软磨硬泡谈下来的。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马云成为中国首富,这何其伟大光耀,可是背后付出的辛酸和汗水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不能只看到别人吃肉,却忽略了别人为吃肉所付出的辛苦。所以,想干事业,就要有不怕吃苦、不怕打击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没有耐力,没有韧劲,很容易就被踢出局。

创业的人很多,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不了多少,但走着走着就有人掉队了,被扔下了,被淘汰了,是他本身的能力不行吗?也不尽然,有时候你比成功的人就差了一步,就因为你太累了、太受打击了,所以你不想坚持了,然后你就倒下了、放弃了。殊不知,成功的人比你多坚持了一步,他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所以,想创业的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想一想马云曾经遭遇的打击吧,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就看你有没有决心和毅力。

4.杭州起步,困难重重

万事开头难,能够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方能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黄页创建初期,在马云从杭州刚刚开始起步做互联网的时候,面临的困难数不胜数,而且十分棘手。可是马云和他的团队,没有畏缩,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因此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聪慧的头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中国黄页,跟其他的出售钢筋、汽车、服装的公司不同,和其他的贩卖手工艺品、小吃的小商小贩不同,和其他提供服务的行业也不同,它出售的是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实际的成果,又有谁会愿意掏钱呢?更何况当时的中国人,对于互联网的了解还知之甚少。

当时,在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一个互联网公司的销售人员到一家公司去推销业务,找到了公司的两位老总,并给他们讲了一大堆关于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其中一位老总听了半天,懵懵懂懂,于是便问这个推销员:“你说了做网站页面的正面,我想看看这反面有什么东西。”另一个老总也很纳闷儿,问:“你说我可以有三个邮箱,那我把一个邮箱放在办公室,一个放在家里,还有一个往哪里放呢?”这都是早期由于对互联网的无知而产生的笑话。当时和马云一样,第一批接触互联网的,在北京还有一位,名叫张树新,这位张女侠也算是互联网早期的开拓者,但是却因生不逢时,当时社会并不接受互联网,而最终在网络江湖中销声匿迹。而马云这位“侠士”,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终于在大风大浪中存活了下来。

其实对于当时的马云来说,大众不了解互联网并不是他最担心的,因为他们不了解没关系,反正马云的客户对象也不是他们,但是关键的是那些商人、企业家们不明白互联网是怎么一回事,而马云仅仅是拿着几张从美国寄来的打印纸和一个越洋电话,是很难让客户们信服的,所以这也就难怪当时马云会被人当做骗子了。

客户认为,马云所展示的几张纸不过是他自己制作出来的,而根本不存在于互联网上,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人看到。即便是马云的中国黄页已经做成了望湖宾馆和杭州电视机二厂等单位之后,这两家企业对于中国黄页也依然是将信将疑。即使是这两家公司收到了来自国外的电话和传真,他们也不认为这和中国黄页所做的宣传有什么关系,他们认为这并不能证明外国客户是因为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中国黄页所制作的本公司的网页才来联系他们的。这让马云哭笑不得,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证明自己、为自己洗去冤屈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在1995年7月到来了。

1995年7月,在原邮政部电信总局(当时中国最高的电信主管部门)的批准下,上海率先在中国内地开通了44K的互联网专线。这下子,马云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一个月之后,在杭州西子湖畔的一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民房里,杭州明珠电视台的一台摄像机正在全程拍摄这历史性的一幕:瘦小的马云在昏暗的房间里,摆弄着一台486电脑,身后站着的是望湖宾馆的老总和电视台的记者。

在众人的注视下,马云用长途电话拨通了上海电信的电话,经过大约五分钟,这台笔记本电脑成功联网!然后马云便打开了电脑屏幕上的Mosaic浏览器,接下来在键盘上敲打出了一串大家都看不懂的“天书”——http://www.chinapages.com。又经过了大概三个半小时之后,网页终于下载完毕,这个时候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幅让大家兴奋不已的画面——望湖宾馆的主页。这下子,望湖宾馆的老总总算是相信了马云,相信了互联网的力量。看着电脑上从美国西雅图传过来的望湖宾馆的图片和简介,客户满意了,记者沸腾了,当然最激动的还是马云和他的团队,用了不超过四个小时,就让这些客户相信了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但是这一步走过来,马云却花费了四个月的时间。这以后再也没有人叫马云骗子了,那一刻,马云甚至流下了委屈和幸福并存的泪水,总算是克服了第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的攻破给马云和中国黄页的确是带来了不小的好处,这之后,望湖宾馆的声望大增,甚至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时,许多世界妇女代表专程去参观望湖宾馆。媒体也开始把中国黄页当做香饽饽争相报道,一下子,马云在整个杭州市就出了名,而名气直接带动了中国黄页的业务量,公司也逐步走上了盈利的正轨。看上去似乎马云的事业将迎来崭新的一页,但是没有想到,命运就是爱和马云开玩笑,难题接踵而至。

1995年9月的一天,有五个来自深圳的生意人到杭州找到了马云,想要跟马云合作,而且一开口就是出资20万元,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和机会,当时马云和他的团队正缺钱,无法开展业务,要是能够谈成这次合作,公司肯定会更上一个台阶。突如其来的“机遇”,让马云兴奋不已。30出头的马云还是太年轻,缺少江湖经验,仅仅是听了几个深圳老板的口头承诺,就掏心掏肺地将自己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技术精髓通通告诉了对方,为了更加显示自己想要合作的决心,马云还派出公司的核心员工到深圳为人家架构、设计、开发系统,做好之后,那几个深圳老板非常满意,但是他们却提出三天后再飞到杭州和马云签合同。

这个时候,马云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依然还兴奋地等待对方的到来,还在幻想着怎么利用这20万元开展更大的业务。三天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深圳那边依然杳无音信。这下子马云有些着急了,但他还在内心自我安慰:好事多磨,好事多磨。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就传开那几个大老板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的企业已经成功上网并且成为一家商业网站,而他们演示的网页和系统,正是中国黄页的核心技术人员给他们设计的,和中国黄页几乎一模一样。马云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被人家耍了,非但一分钱没挣着,还给人家白干了活儿。这次经历给了马云很大的打击,他在多年之后谈起这次上当受骗时说:“我认为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讲诚信。当年骗我的那几个人的企业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是我马云的企业却能够屹立不倒。”

经历了中国黄页创业的前前后后,马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事业方向,他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当时有两个选择摆在马云的面前,是辞去大学老师的工作,还是放弃中国黄页?马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当时马云已经教学六年多了,也算是兑现了当年给老院长的承诺。校长当然是极力挽留马云,但是马云去意已决,目标已定,即便这条路会很坎坷,马云也愿意为之流血流汗,因为他热爱,他向往。

5.独闯京城,初显王者风范

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就要看这个人有没有自己的主见,有没有坚定的决心,不随波逐流,不轻易妥协。而马云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

面对那么多朋友的反对,马云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信自己的决定,更加坚决的要走互联网这条道路。马云从小就是一个有了想法就要去实践的人,有梦想不去行动,那就只是一个梦。

敢第一个吃螃蟹,我们现在会觉得那是一种勇气和魄力,但是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来说,痛苦的是不知道如何去吃,更重要的别人以为那不能吃,所以他也就不会理解你为何要吃,更不会支持你的做法。因此马云的中国黄页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反应。

创业初期,马云每天都出去谈客户,到处跟人讲互联网的好处和未来的发展,以及网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企业要在互联网上做广告,要把自己的信息放到互联网上,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了解到。可是在当时的中国,见过电脑的人都不多,哪里会有人懂互联网呢?客户给马云的反馈大多都是“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就差小品中说的“好多年都不打渔了,哪还用得着网啊!”

当初,马云全国各地地跑业务,可是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像杭州、上海一样先进开放,好多城市都没有通互联网,因此他们还是把马云当做骗子。但是马云没有灰心,他耐心地说服每一个客户、每一个记者,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互联网。

刚开始的日子里,公司非但没有赚钱,还有点亏损。虽然中国黄页很成功地说动了一些企业将其信息放到了互联网上,也有些企业有了反馈,甚至在有的企业那还拿到了订单,但是总的来看,比起当时传统的广告,效果还是微乎其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浏览中国黄页的人实在是太少了,看到的人少,当然了解到这些公司的人就少,也就很少有人跟这些公司谈生意了。此时的马云萌生出了一个想法——去北京!

从南到北,北京之行,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马云既然决定了,也就是抱着极大的决心去的,不管在北京会收获什么,总要走出第一步,才知道会走到什么地步。马云的这样一种精神,很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去学习,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不愿意打破已有的生活空间,脑子里也有许许多多的憧憬和计划,但是一到动真格的、让他去实践时,他就开始打怵,因为他总会在心底问自己:“如果出去了失败了呢?如果出去了混得还不如在家里呢?”这样的想法让他们无法成熟,无法长大,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转来转去走不出去,最后只能羡慕着别人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而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不过只是一个笑柄而已。

因此,当有了想法时,去想一想马云,从杭州到北京,难道马云就有十足的准备吗?在杭州马云做得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但是马云有野心,有抱负,所以他要闯出去,不能囿于狭小的天地,即便迎接他的是残酷的创业经历。

深秋时节,马云和何一兵,一个人抱着一摞宣传资料,一个人抱着一台当时最先进的486电脑,两个人就这样站在北京的街头,瑟瑟的秋风打在他们两个人的脸上,有些疼,有些冷,但是两个年轻人的心中却是火热的。当时马云和何一兵来到北京就是奔着互联网行业最具知名度的“网络女侠”——张树新去的。多年之后马云回忆起这次北京之行,至今对瀛海威那块气势磅礴、充满煽动性的广告——“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记忆犹新,从那块广告牌向北1500米正是中关村,如今中国的高科技中心。

在那里的一间办公室里,马云找到了忙碌着的张树新。当时的张树新非常忙,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招呼马云。本来马云是想和张树新就互联网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大谈特谈一番的,可是没有想到第一次见面就被晾在了一边半个小时,马云觉得很是自讨没趣,于是便和何一兵两个人从中关村走了出来。此时马云的心中很是郁闷,感觉自己像是受到了歧视,愤怒的马云站在那块大广告牌下,掷地有声地说:“如果说互联网上一定有人要死的话,她张树新肯定比我死得早。”这话听起来有些狠,但毕竟是马云的气话,他也并没有诅咒张树新的意思,只不过是在表明自己肯定会比张树新走得更远,做得更大。几年之后,马云的这番话果然应验,张树新从互联网领域消失了。

马云和何一兵两个人徘徊在北京,举目无亲,投奔无门,就这样回杭州,马云肯定心有不甘。幸好马云从小就是行侠仗义、乐于交友的豪放性格,因此他是走到哪里都能交到朋友。来到北京不久,马云就认识了一个叫钱峰的小伙子。钱峰这个人当时不到30岁,在中关村一家知名的IT公司四通公司任职,为人很讲义气,大家都叫他“钱大爷”。后来钱峰辞职创业,做起了BP机生意,生意也是经营得风生水起。马云到北京后,和钱峰熟了,钱峰就全心全意地帮助马云,甚至放下自己的生意不做,开着车整天地拉着马云跑业务、找商机,在寒风凛冽的北京街头,从中央各大部委到京城各大媒体,钱峰和马云是走了个遍。这也可算是患难见真情,在你困难时肯搭把手的都是真朋友。

成功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耐得住寂寞与孤独,方能守得花开见月明。

6.在北京卧薪尝胆的日子

从1995年到1997年,马云多次到北京寻求互联网事业的发展,这中间具体经历了哪些事情,这一节,我们来细细说起,也能让你了解一个更为全面真实的马云,更加深刻地理解马云创业的艰辛。

在当时的中国对于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保守派,认为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新殖民主义”阴谋,中国不能跟风,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另一种是改革派,他们认为中国必须走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互联网,否则就会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重蹈闭关锁国的悲剧。论战的过程中,政府迟迟没有表态,媒体当然也就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当时没有哪家媒体敢主动给马云做宣传。

当时,弄清楚了形势之后,马云知道必须首先打通媒体。马云通过钱峰认识了一个司机,而这个司机在《北京青年报》工作,在和这个司机熟络之后,马云就试探着想让这个司机帮忙牵个线,争取在报纸上发个文章什么的,给中国黄页做个宣传。当然,马云深知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求人帮忙,不花点钱也不是很合适,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于是马云就慷慨地给了这个司机500元钱。500元钱是什么概念?当时马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89元,这都相当于马云将近半年的工资了!其实马云也没抱多大的希望,哪怕是在报纸上一个很不起眼儿的小地方说上一句关于中国黄页,他都心满意足了。可是没有想到,这位司机很“敬业”,他了解之后告诉马云,《中国贸易报》很有希望,应该会有兴趣发他们的信息。

于是在这个司机的帮助下,马云找到了《中国贸易报》的总编孙燕君,经过一番彻谈,孙燕君同意将记者江勇写的关于马云的文章《走进马云》发表在《中国贸易报》上,这也是北京的媒体第一次报道马云和中国黄页。

在北京那段日子里,孙燕君经常和马云一起在寒风凛冽的北京街头穿梭,在中央各大部委门前徘徊,后来还是搞媒体的孙燕君想个了办法,那就是开个发布会,搞个活动,多请一些记者朋友们来捧场,让大家帮忙多多宣传一下。马云听后很开心,他正是需要这样一个向大家阐述自己想法的机会。多日之后,终于在北京长安俱乐部的雷吉儿餐厅,就在外经贸部的隔壁,举办了一次联谊活动。活动主要请的都是报界和商界的人士。

那天一大早,马云就和一群从杭州来的同事们忙活起来,大家兴致都很高,马云兴奋地将自己从杭州带来的486电脑接上线,就等着在大家面前好好展示一下互联网的魅力。活动一开始,马云的开场白很是经典——“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互联网将会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句话究竟是不是比尔·盖茨说的呢?多年之后,马云澄清说自己当时只是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就把自己想的话按在了比尔·盖茨身上,可是没有想到,这句话在多年之后就真的应验了。随后马云就从互联网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大谈特谈互联网将来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和中国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机遇。他讲得热血沸腾,台下的人听得晕晕乎乎。演讲过后,又进行了一场宴会,其实主要目的就是让马云能够和这些商界、报界有头有脸的人物进一步地了解沟通,因为马云急需一笔运营资金,而在当时的中国,企业融资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企业家们听后都非常困惑,他们问马云:“你说的这么好,这么好的东西,国家会让你一个民营企业来搞吗?”一句话问住了马云。的确,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事业刚刚起步,国家基础网络都还没有建设完善,有谁敢冒这个风险去投资马云那个口口声声说要做“中国的雅虎”的伟大理想呢?商界人士不感兴趣,给了马云一些打击。但是媒体朋友们的热情倒是给了他不小的宽慰,也算是终于有人愿意为中国黄页做宣传了。但是好景不长,一纸通知下发:在没有政府明文表示支持的情况下,任何媒体不得大肆宣传互联网。瞬间马云就从天上掉在了地上。

马云很是不理解政府的做法,也很头疼接下来该怎么办。有人给他出主意,说如果能够说服《人民日报》上互联网的话,就可以报道互联网了。这话是很有道理,但是实行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人民日报》在中国的媒体中那是什么地位?那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媒体啊!人家怎么会听马云的呢?都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话是一点都没错。马云的一个朋友当时在人民日报社办公室做行政工作,于是马云联系上他,苦口婆心地跟他讲自己的美国传奇经历,跟他讲互联网的神奇之处。有一次马云和这位朋友在办公室里聊得正起劲,突然进来一个穿着打扮像是领导的人,也凑上前去问个究竟。一听是在聊互联网,让马云没想到的是,此人立刻就来了兴趣,“Internet!是个好东西,我们一起探讨探讨吧。”

三个人,一壶茶,不知道谈了多久,最后那个人拍拍马云的肩膀,对他说:“小伙子,以你现在对于互联网的理解,足以给《人民日报》处级以上的干部上几次课了。”马云听了这话,先是一愣,脑子一转,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果然,第二天那个人就给马云安排了工作,让马云给《人民日报》干部上课。本来就是老师出身的马云,再加上他那极具煽动性的话语和肢体语言,每每上课,台下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出一天,《人民日报》就真的上网了。而马云的团队无疑参与了整个上网的过程,从前期的构架到开发、设计、上线,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马云和其团队大半年的努力下,《人民日报》终于进入了国际互联网的大家庭,这也成为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随后,影响逐渐扩大,后来马云又结识了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工作的老乡樊馨蔓。出门在外,听见乡音都倍感亲切,樊馨蔓也是一个十分仗义的人,虽然她不是太懂马云说的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她却被马云创业的热情打动了。因此,她拍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片,这部专题片非常生动写实地展现了马云当初在北京到处碰壁、四处推销的情景。

《书生马云》这部专题片的拍摄可以说是历尽一番周折。樊馨蔓曾提前给马云打了预防针,告诉他,他们做的可是《生活空间》,讲的都是老百姓的故事,但是结局是要自己收拾的,后果自负,节目组不管。在樊馨蔓的介绍下,马云还去见了节目的编导,马云奇特的长相给那个编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马云行动“鬼鬼祟祟”,甚至在第二天拍摄前叮嘱摄影师和记者小心点马云。

在那个片子里,我们可以看到马云在滔滔不绝地跟人家讲,他要建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他手舞足蹈、慷慨激昂。但是再看听的人,面无表情,不感兴趣。其中的最后一幕甚为有趣。甲说:“什么玩意儿?什么?黄什么?”马云回答:“中国黄页,就是那个信息高速公路。”甲似懂非懂地说:“哦,明白,明白。”这部专题片播出后,并没有什么反响,但是却给马云的团队添了一员大将。就在《书生马云》在电视上播出时,被一个叫做楼文胜的人碰巧看到了,而更巧的是,这个楼文胜又是比马云学龄低两级、年龄小四岁的大学校友。那个时候的楼文胜正在南方搞期货,看到电视里昔日的校友正在大谈特谈互联网,他顿时眼前一亮,随后就跑到了杭州海博网络,即中国黄页应聘。而当时的马云和何一兵都不在杭州,公司只有刚加入中国黄页不久的孙彤宇,孙彤宇和楼文胜谈了之后,觉得这个人是个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就把他留下了。事实证明,楼文胜的确是一个人才,成为了跟随马云南征北战的“十八罗汉”之一。

在北京的日子里,马云吃过苦,碰过壁,遭过白眼,曾在长安街上惶惶不可终日,也曾在夜深人静时陷入沉思,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马云前进的脚步和坚持下去的信念。虽然事情的最后,马云也未能在北京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像樊馨蔓给马云拍的那个专题片一样,最后的马云,疲惫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望着窗外的街灯,茫然失措,表情凝重,自言自语道:“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再过几年,你们都得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这呐喊声虽小,但是却铿锵有力,在北京的上空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做了一些宣传之后,马云就想说服新闻、文化、体育等各行业的部门,让它们开放信息资源,跟中国黄页合作。但是当时的马云在北京没有什么朋友,好在有孙燕君的帮助。几次交谈之后,孙燕君已经和马云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因此孙燕君也是诚心诚意地为马云出谋划策。他们先是来到了国家信息中心,但是吃了个闭门羹,人家的潜台词就是我们堂堂的国家信息中心,怎么会和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个体户合作呢?紧接着他们又拜访了《经济日报》、文化部、国家体委等单位,但是结局都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

碰了一鼻子灰的马云,不得不面对并接受现实,从1995年4月到1997年11月,两年多的时间,马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现实却无法转变,因此也就改变不了中国黄页在资本和体制的双重挤压下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悲剧英雄,悄无声息地出局了。随后,互联网领域中率先吃螃蟹的几个人都纷纷倒下,这其中有女侠张树新,有“神童”王志东。这次失败,给了马云重重一击,也让他深刻理解了资本时代的规则,他立志卷土重来,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如果换做旁人,面对这么多的坎坷和失败,还会有再来一次的勇气吗?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西楚霸王项羽,如果当时他能够忍下来,能够听人劝渡过乌江,和追随的江东父老一起重整旗鼓,历史说不定就会改写,也就不会落了个自刎乌江的悲剧下场。因此,被打倒不可怕,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

从杭州到北京,马云来来回回好几次,风风雨雨,曾被嘲笑,也曾被误解,但是始终未能浇灭他心中对于互联网的热情,他也用自己的坚持和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创业的路上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都会遇到挫折,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它的勇气。不经历摔倒,怎么能学会奔跑?不吃一堑,怎长一智?做生意眼光很重要,信念很重要,如果你能看到未来的商机,又有为了这份事业坚持下去的信念,那么你也就拥有了成功的砝码,就像马云一样,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不支持,自己首先要相信自己的选择,要有为自己的选择坚持到底的魄力和决心。

1997年12月,马云接到了外经贸部的正式邀请,带着张瑛、孙彤宇等一众老将来到北京,在中国国际电子商贸中心干了起来。当时的中国正在慢慢学着和外国人做生意,慢慢学着使用互联网这个新兴的工具。马云到了外经贸部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网站。

7.重新起航,二次创业

1997年11月的一天,是快乐的一天,马云和中国黄页的老团队集体出游,来到桐庐的红灯笼度假村。这一天,几对中国黄页的新人在度假村举办了集体婚礼,婚宴上,大家把酒言欢,祝福新人,气氛融洽。但是同样是这一天,也是悲伤的一天,因为就在婚宴上,马云端起酒杯,先干为敬,在大家的叫好声中,马云表情严肃地说:“各位兄弟姐妹,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离开杭州,到北京去做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