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浪漫童年,绮丽往事

半世风烟一场梦:杜甫诗传(万卷人物) 作者:田梦 著


浪漫童年,绮丽往事

盛唐时期,国家经济繁荣,实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文学方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诗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个性鲜明的诗人犹如蚌中明珠,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

“边塞诗派”“田园诗派”是当时流行的诗流派,不同的诗人擅长不同的类别,最为著名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是一名浪漫诗人,杜甫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先辈教诲之下,杜甫一直心系天下,他的诗总是着眼当下,情绪激昂,意境深远。

少年时,杜甫家境还算富裕,所以生活上并没有太多需要烦恼的事,除了身体有些虚弱,他的童年还是十分快乐的,年幼时发生的许多事,杜甫都留存在记忆中,有些闪光的点滴,成为他后来诗句中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杜甫少年时代的作品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从他后期作品中的片段来拼凑那段时光。

玄宗开元三年(715),杜甫还是五六岁的孩童,在郾城偶遇了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剑舞非常流行,而公孙大娘便是那剑舞的第一人。多年以后,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公孙大娘所舞的是《剑器》和《浑脱》。

记忆中,前来围观的人群犹如高山,公孙大娘舞起剑舞来轰动四方,人们的情绪也被她带动,她的舞姿起伏震荡,气壮山河。剑光流转,璀璨夺目,好似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灵敏不凡,就像天神在驾龙翱翔。起剑时有雷霆万钧之势,收剑时如江海凝聚的波光。

杜甫瞪大了双眼,被这精妙绝伦的剑舞深深吸引,这一幕仿佛给这个孩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夜晚回到家中,白天的一幕在脑海里一遍遍上演,他开始暗暗期待,不知何时才能有幸再看一次公孙大娘舞剑。

造物弄人,杜甫最终也没机会再观赏公孙大娘的剑舞。人生或许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遗憾组成,不能奢求,只能感恩当下。虽然只是一次偶遇,却成为杜甫少年时代记忆中的一个重要场景,更成就了后来的一首经典诗作。

多年后,杜甫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了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她的舞姿矫健,身手不凡,动作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杜甫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上前询问李十二娘是跟谁学的,对方答曰:师承公孙大娘。

一个名字,唤醒杜甫脑海中那段沉睡的回忆。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

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

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

风尘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

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

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

足茧荒山转愁疾。

脑海深处的公孙大娘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她在高高的舞台之上,一举一动扣人心弦,围观人群不时发出惊叹之声。杜甫只是围观人群中不起眼的一个懵懂孩童,多年过去,杜甫已经白发苍苍,眼前的李十二娘也过了年轻的年纪,无限惆怅在心头,遂创作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杜甫开慧很早,他在《壮游》诗中曾言: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七岁时的杜甫,就不同于其他的顽童,他开始了人生的思考,情怀豪壮,思如泉涌,开始作诗,讴歌有着凤凰一样高洁品质的人和事。这首七岁所作的诗并没有流传下来,令人遗憾。不知其少年情怀是怎样的?笔下定会有春风。

杜甫的书法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相传《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墨拓本是杜甫现存的唯一墨宝,也有人说它与杜甫毫无关系。此作如今被保存在西安市长安区的杜公祠,也就是杜甫的祠堂,成为那里最珍贵的文物。

杜甫的字属“瘦硬”风,根据清人马宗霍的《书林藻鉴》中记载,明人胡俨曾见过杜甫的真迹——《赠卫八处士》,这首诗是杜甫中年所作,他在访问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故友后,感叹动乱年代人们离别易再见难。胡俨言:“尝于内阁见子美亲书《赠卫八处士》诗的墨迹,‘字堪怪伟’。”

书香门第的杜家,自然重视从小对杜甫的培养和教育,“九龄书大字”的杜甫,从小就刻苦练字,所以对书法有着很深的见地,成年后,他善于用诗歌评析他人的书法。

《李潮八分小篆歌》是杜甫写给他外甥李潮的诗,文中提到“书贵瘦硬方通神”,可见杜甫对自己所属的“瘦硬”笔体的喜爱和推崇。

在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一百首》自序中写道:“以诗论艺,始于少陵六绝句。殆亦自知未必尽适众口,故标曰戏为,以示不求人之强同也。”他认为,是杜甫开创了以诗词论艺术的先河,以杜甫为样,后来者陆续以诗词点评诗作、画作,你来我往如高手过招,甚是热闹。

《杜工部集》中,杜甫评论书法的诗作有十余首,可见杜甫不单自己书法写得好,更是懂得书法作品的精妙之处,看到他喜欢的字,便忍不住评论一番,好不畅快。

杜甫曾评价“张颠”张旭的草书:“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也曾评价唐人顾戒奢的隶书:“中郎石经后,八分盖憔悴。顾侯运炉锤,笔力破余地。”他更是不吝夸奖之词,称赞李潮:“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杜甫的知音有许多,少年时便有了许多忘年交。《壮游》开篇写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杜甫十四五岁的时候,便在文坛有了一席之地,文中的“崔魏”二人便是他的忘年交。崔尚为武则天久视二年(701)进士,魏启心在中宗神龙三年(707)才膺管乐科及第,也是杜甫的老师。

崔、魏二人称赞他才华似班固、扬雄一般。班固是《汉书》的作者,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扬雄则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人都是文坛泰斗,如此称赞杜甫,足见杜甫的才华水平。

在杜甫的诗中,对年少时的回忆总是美好的。那时,杜甫经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府邸。李隆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是个爱才好学之人,尤其喜好音律,常邀请乐师来府中做客演奏,呼朋唤友,共襄盛事。《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后,偶遇唐朝著名乐师李龟年时所作。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曾经的杜甫衣食无忧,才华横溢,常常进出岐王府,所以见过李龟年很多次,也欣赏过李龟年出色的演奏。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靠卖艺为生,碰巧杜甫也流亡至此,两人如此境地相遇,不免回想往日在岐王宅中歌舞升平的场景,令人唏嘘。

这首诗可谓是杜甫绝句中的经典,寥寥二十八字,将世间的欢喜与落寞刻画得淋漓尽致,有开元初年鼎盛时期的繁华,也有国事凋零后颠沛流离的落寞,不说哀伤,却更凄凉。

开元初年时,杜家仍有实力,所以杜甫在这一时期的生活依然富足无忧,享受着一些官宦人家独有的特权,既不担心赋税,也不用去服兵役,每日只需潜心读书,吟诗习字。没有经历太多的苦难,也没有见过官场的钩心斗角,十四五岁的他依然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依然怀揣着少年的梦。

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百忧集行》的开篇描述了一个生动的场面,在五十岁的时候,回忆起十五岁的自己,那时,他的心智犹如一岁的孩子,身体强壮得像个初生的牛犊,每天都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依稀记得年少时,每年八月,庭院里的枣子、梨子成熟了,每天上树打果子,一天能上千百回。多年过去,五十岁的杜甫如此怀念年少的时光,只因为无忧无虑的生活只出现在前半生,回忆中的点滴是那样的珍贵,让人难以忘怀。

如果杜甫的一生,都生活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中,那唐诗厚厚的卷轴中,将失去许多珍贵的作品。苦难自古便是文学的伴侣,在诗人的笔下,每一段经历,都被冶炼成一块方砖,叠放在诗人的脚下,送他去灵魂才能到达的远方。

年少时,杜甫的世界是一间书房、一摞宣纸、一支剑舞、一曲悠扬,他的眼前是温暖和煦的,亲人在旁,他犹如一棵被精心呵护的树苗,在茁壮地抽着枝条,渴望有一天可以枝繁叶茂、高耸入天,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小小少年,在幽深的庭院中慢慢地成长着,傍晚时分,清风徐来,吹动庭院中的果树叶子沙沙作响,杜甫伏在案牍之上,品读着祖父写的诗句,一行行,一句句,揣摩着字里行间的情感。未来还很远,他想,只要努力勤奋,便能成为如先祖一般优秀的人,辅佐一位贤君,成就一番事业。

岁月并没有温柔地对待这瘦弱的少年,前方的路并不平坦,无数的苦难已经暗暗躲藏起来,这是时代的悲哀。天真烂漫的梦只能留在童年,手中提笔,心中成句,杜甫就是他诗中如凤凰一般的人,在如涅槃般的人间历练后,拥有了灿烂夺目的光彩,翱翔在天地间,吟尽这世间荒唐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