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沧海桑田 共铸辉煌:苍南建县30年纪实 作者:李金珊 胡凤乔 徐越 等著


前言

苍南县地处浙江省最南端,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之一。苍南濒临东海,与宝岛台湾遥遥相望,西南与福建省福鼎市相毗连,北与平阳、西北与文成接壤,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历史上,苍南一直属平阳县辖域,1981年从平阳析出独立建县,因地处玉苍山之南,故取县名为苍南。

2011年,苍南县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有的36个乡镇调整为“十镇两乡”,即灵溪镇、龙港镇、金乡镇、钱库镇、宜山镇、马站镇、矾山镇、桥墩镇、藻溪镇、赤溪镇十镇,以及凤阳畲族乡、岱岭畲族乡两个民族乡。县政府驻灵溪镇人民大道。全县陆域面积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6万亩,林地面积101.6万亩。至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129.8万,其中畲、回等少数民族3万多人,是浙江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苍南县汉族居民分属闽海民系和江浙民系,分别通行闽南方言和吴语瓯江片方言。

苍南位于大陆黄金海岸线的中段,县境地形北部宽阔,南部狭小,略呈倒三角形。境内交通便捷,距离温州机场80公里;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和时速250公里的温福铁路横贯境内;霞关、舥艚、炎亭等多个深水良港连接内外;78省道、龙金大道、世纪大道、环海公路等公路四通八达;沿海快速通道即将开工建设,是连接温州都市圈、福州都市圈的重要节点,也是海西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共振区。

苍南依山临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苍南是农林牧渔的综合产区,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优稀产品有四季柚、荔枝、甜橙、梭子蟹、对虾、石斑鱼等,许多产品远销海外。苍南境内拥有“蒲壮所城”国家级文保单位、“玉苍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中渔寮金沙滩是中国东海大陆架上最大的金沙滩;拥有168.88公里的海岸线,渔场辽阔,浅滩面积190.4万亩,可供围垦滩涂7万亩。苍南矿产资源诸多,非金属矿藏已发现43处17类,已探明的矿产有明矾石、高岭土、叶腊石等10余种。其中明矾石储量1.9亿吨,占世界明矾总储量60%、开采量60%,故苍南的矾山镇素有“世界矾都”之称。

建县以来,“敢吃第一口,勇为天下先”的苍南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曾创造出股份合作制经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农民承包经营民航客运班机航线、信息服务社、浮动利率、第一家私人钱庄、挂户经营、粮油挂钩、第一家私人典当行等诸多“全国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苍南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和浙闽边贸市场,在龙港、灵溪、金乡、钱库等重点乡镇规划总面积达1万余亩的7个省批特色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成3000多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苍南块状经济优势比较明显,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现已形成了印刷、塑料制品、仪器仪表、礼品、箱包、台挂历、食品加工、棉纺业、商贸物流等众多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县城中心经济区域、龙港中心经济区域、临港新城区域、钱库的江南箱包区域、金乡的印刷台挂历旅游中心区域、大渔湾围垦中心区域、马站对台农业经贸区域、玉苍山旅游中心区域、宜山的棉纺经济区域、矾山的矿山经济区域等块状经济区域。全县包装印刷和塑料行业的年产值分别约占全国的15%和20%。礼品行业年销售额约占全国的10%,已形成和拥有“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塑编之都”、“中国蘑菇之乡”、“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席草之乡”、“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中国箱包市场产业基地”、“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台挂历礼品生产基地”、“中国梭子蟹之乡”、“中国矿山井巷业之乡”等14张“国字号”金名片。2010年苍南县实现生产总值254.8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4.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800元。

建县以来,苍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成就的另一面则是苍南发展面临的困境,2001年8月,苍南县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省级欠发达县”。同时,苍南36个乡镇中的25个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当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乡镇也被定为“欠发达乡镇”。2003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苍南县的25个欠发达乡镇系数被列入该工程,其中有12个乡镇被纳入了省扶持范围。

苍南作为“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一度辉煌,现在却不得不顶着一顶“省级欠发达县”的帽子,究其原因:一是苍南在许多方面目前已失去原有的先发优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二是苍南作为人口大县,山区、老区、渔区并存,区域发展相当不平衡,转产转业任务十分艰巨;三是苍南的经济基础薄弱,土地、资金、人才的“瓶颈”制约问题比较突出,产业“低、小、散”的状况明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为了打破制约苍南发展的困局,2006年苍南县第七次党代会在充分认识苍南在全省、全市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准确把握苍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崛起,全面跨越”的发展战略。在2010年苍南县委七届十一次会议上,苍南县在“崛起跨越”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努力将苍南打造成为浙南对台经贸集聚区、浙南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工贸生态滨海城市。随着国家支持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各项配套措施的相继出台,苍南县积极把握海西经济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开南大门、融入新海西”,打造浙台经贸合作区的发展战略,加紧申报和建设“浙江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苍南先行试点区”,并成功地于2011年6月29日申请成为“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这标志着苍南县正式拉开了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参与“海西”建设先行区“双海双区”战略的序幕。以此为契机,苍南可以充分利用其与闽台一衣带水、“五缘”根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凭借其作为浙江距离闽台最近县(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发挥苍南市场经济意识浓厚、优势资源尚待开发等巨大发展潜力,在浙江省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中能充分发挥桥头堡和“通道”的重要功能。

本书成稿于2011年苍南建县30周年之际,记录了苍南建县30年来从零起步、白手起家的辉煌成就与风风雨雨,梳理了苍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今日往昔与前进方向,言不在多而在精,望此书的出版可以在苍南30岁华诞之际唤醒一段段美好的回忆,带动一股股奋斗的激情,催生一个个不朽的奇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