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我,就在我的画中

梵高传 作者:聂杨


序 我,就在我的画中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普通牧师家庭,从小就与家庭、阶层做着抗争,他不加掩饰地无视社会的规则,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他同情一切不幸的人,不肯攀附权贵。梵高的“不守规矩”为他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亲人、朋友都认为他是荒唐的、歇斯底里的、不合群的怪人,没人愿意和他亲近,他只能终日与孤独为伴。

梵高从小就对大自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热衷于搜集各种植物、识别不同的动物。大自然就像是天然的课堂,向梵高展示了最质朴的美。但是,大自然的馈赠并没有带给梵高名利和财富,反而让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走向毁灭。

对梵高的父母而言,梵高承载了整个家族的希望,家人希望他能够跻身上流社会,为家族带来荣耀。但是,梵高的选择总是与父母的期望相悖,他在进入画廊工作四年之后,毅然放弃了这份能够给自己和家庭带来财富和地位的工作。

梵高在人生迷茫的阶段,投身于宗教事业之中。他渴望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传教士,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穷苦的人们。他满怀激情地去报考神学院,却又无法忍受学校的教条和老师呆板的教育,最终放弃。

为了理想,梵高放弃了正式的牧师编制,选择前往艰苦的博里纳日矿区为矿工们传教。在切身体会到矿工的苦难之后,梵高意识到所谓的传教工作只能带给人们幻想,并不能真正帮助矿工。

职业理想破灭之后,梵高重拾儿时的兴趣,开始画画。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上,梵高渐渐找到了人生真正的追求。梵高对于绘画的热爱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他为艺术疯狂的劲头,令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虽然深爱艺术,但梵高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一直不被接受,他饱受白眼和贫困的折磨,最终精神崩溃。

这位浪漫的艺术家,一生困顿不安,就像生活在黑色的绝望荒地之上,追逐着他那破碎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走入极端的毁灭之中。梵高37岁时,选择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去世之后,他的弟弟提奥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他在弥留之际曾对我说:‘我希望能马上死去。’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世上再也不会有梵高这个人了,一切都随着死亡而结束了。梵高的离去让我无比痛苦,这痛苦将会伴随我的余生,他因为死亡的到来得以解脱,而我却不知要到何时。”这封信寄出后不久,提奥也因病去世。

多年之后,提奥的妻子将提奥与梵高葬在了一起,他们永久地长眠在奥威尔的田野。

时至今日,梵高当初那些不值一文的画,已经千金难求。他的画作深深影响了整个现代艺术。

梵高的一生孤独寡欢,一直为了理想与现实对抗,生活始终处于极其糟糕的境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梵高还在为自己无人理解和接纳的人生感到悲哀。

生前被人诟病和讥讽,死后获得了莫大的荣誉和地位,梵高的一生具有象征意义,他的故事不只是讲述了一个天才艺术家的人生,还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