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 作者:陈才智


alt

白居易简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写下这诗句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伟大作家。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就很高——高到唐代文人生前享盛名者中,无人可比;对后代影响也很大,不仅对中国文学有突出贡献,在世界文坛上也享有很高声誉。他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因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又称白傅、白文公。祖籍山西太原,故写诗作文署名时,往往自称“太原白居易”。

他的曾祖父时代,举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他的祖父白锽“幼好学,善属文,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在白锽任官河南时,白家寄居在新郑(今属河南)。白居易就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白季庚,明经出身,先后做过彭城县令、徐州和襄州别驾。白居易兄弟四人,其中一个弟弟白行简(776—826),官至主客郎中,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和小说家。

白居易从小聪颖过人。六七个月大时,乳母指着“之”“无”二字,读给他听,他口未能言,但心已默识,以后无论谁让他指认,他都能明辨无误。三岁时,母亲手把手地教他写字。五六岁时,开始学做诗,九岁时已懂得声韵。十五六岁时,知道了可以通过考进士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苦节读书。二十岁前后,白天学习做赋,夜里读书,稍有空闲则学习做诗,无暇寝息,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终于通过宣州府乡试。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第一次到达长安。第二年正月,他向给事中陈京写了一封信,同时献上杂文二十首、诗一百首,以求赏识。贞元十六年二月,白居易一举登进士第(第四名),是登第十七人中最年少的。不过,和唐代其他知名的文人相比,是比较迟的。那一年他二十九岁。

贞元十九年,白居易再登书判拔萃科(第三等),被授为秘书省校书郎,为朝廷校勘和整理图书典籍,从此踏上仕途。制举考试是皇帝下诏甚至亲临主持以选拔人才的特殊科目,名望较高,加之登科后不但可以立即授官,升迁较快,而且还能授以所谓美职、清要之官。于是,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辞去校书郎的职务,和元稹相约,共同应制举。元、白二人退居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时事,在如切如磋的备考中,彼此交谊进一步加深。白居易在此期间撰写的《策林》七十五篇,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重大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

元和元年四月,白居易、元稹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中第三次等(也就是实际上的第一名,因为唐代制科照例无第一等、第二等)。白居易则因为对策语直,屈居第四等。登科后,白居易被授为盩厔(今陕西周至)尉。元和二年秋,白居易被朝廷调任为进士考官。考试完毕后,又被添补为集贤院校理。同年十一月五日,他奉敕试制、书、诏、批答、诗五首,六日正式充任翰林学士。这是白居易仕途生涯上具有转折性的一次任职。

元和三年(808)四月,白居易被任为制策考官。四月二十八日,迁左拾遗,依前充翰林学士。元和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要。这段时间,白居易的政治热情很高,经常上书朝廷,直陈时弊,如请降系囚、蠲租税、放宫人、绝进奉、禁掠卖良人等,可谓“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他还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大量讽谕诗,进入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元稹、白居易以及李绅,以新乐府诗歌为轴心,初步形成倾向、内容乃至风格相近的创作群体,后人为表彰其成就和意义,称之为一场“运动”,即“新乐府运动”。元和五年(810),元稹贬官江陵,白居易卸任拾遗,新乐府创作作为一场“运动”,很快就趋于消歇了。

元和六年至十年,白居易因丁母忧而罢官返乡,服除回朝后,授太子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负责陪侍太子读书,讽谏太子过失)。

就元白新乐府创作来说,元和五年已是一个过渡。尽管此后元稹有《古题乐府》,仍继承着新乐府创作的精神,但就元白诗派的主要创作方向而言,已从元和五年开始转变到“元和诗”了,至于对这一“运动”在理论上予以回忆性的系统总结,则又要等到白居易元和十年(815)所写的《与元九书》的出现。

元和十年六月,两河的藩镇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了当时力主讨伐藩镇的宰相武元衡。时年四十四岁的白居易,第一个作出快速反应,他上疏请求限期严缉凶手。不料,当朝宰相韦贯之等,以白居易身为东宫官,却先于台谏“越职言事”,不免嫌恶。一些素来对白居易没有好感的人又趁机诬告说,白居易的母亲是因为看花坠井而死,他还作《赏花》及《新井》诗,其行为有伤名教。于是,当年八月,奏贬白居易为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落井下石,说白居易不宜任地方长官,于是又追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打击非常沉重,因此成为白居易一生的重要分界线。从此他由“志在兼济”,迅速而全面地转为“独善其身”,决心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未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

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白居易改任忠州(今属重庆)刺史,仕途有了转机。他一方面率州民西涧植柳,东坡种果,深得百姓拥戴;另一方面则继续采取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元和十五年,他被召还长安,拜为尚书司门员外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迁任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转上柱国。此时,朝中朋党倾轧,国事日非。为避免卷进政治斗争的漩涡,长庆二年,白居易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他疏浚城中的六口井,以利饮用;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离任之时,他还将治水要领写成《钱塘湖石记》,刊于石上,使继任者知晓。据说,离开杭州时,他把官俸留在州库,作为公家缓急之需。白居易为官认真,深得百姓爱戴,在任满离苏州时,郡中父老涕泣相送十里。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白居易改任秘书监(秘书省的最高长官),又回到长安。大和二年正月,授刑部侍郎(司法部门的副长官)。次年,白居易五十八岁了。他深感年老体衰、宦途多险,乃决意彻底引退。大和三年春,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从此长别帝都长安。在洛阳,他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中隐”生活,既稳保富贵,又远祸全身。这一时期,“诗豪”刘禹锡成为白居易在元稹逝世后的新诗友。二人“朝觞夕咏”,相互唱和,时称“刘白”。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书退休。

会昌四年,白居易四处游说,筹募资金,开凿龙门八节险滩,为他人生旅途留下灿烂的一笔。会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这位七十五岁的文坛巨星在洛阳殒落。遵其遗嘱,家人将他葬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北侧琵琶峰顶。诗人李商隐为他撰写了墓志。

在唐代文学史上,白居易是一位高产作家。他各体兼善,取材广泛,加之精励刻苦,文学活动持续的时间长,所以作品数量之多,在唐代首屈一指。白居易还是唐代诗人中较早有意识地整理和编集自己作品的诗人,他的集子也是唐代保存最完整的诗文别集。

白居易在去世前一年所作《白氏集后记》中说:“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今存散文750余篇,诗歌2830首。白居易文集中,除“檄”外,当时的诗、赋、策、论、箴、判、赞、颂、碑、铭、书、序、文、檄、表、记这十六种文学体式皆有收录。《文苑英华》中有三十八种文体分类,竟录有白居易的二十五类作品,这是绝无仅有的。白居易在各种文体中都能大展身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作为文人官僚,有大量执笔公案文牍的机会。不过,白居易的散文尽管也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后人眼中,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无疑更为深远。

在质量上,白居易也堪称大家,生前和身后的影响都很大。这既与精励刻苦、作品高产有关系,也与他的早慧、出道较早,深受前辈提携有关系,还与他年寿长、地位高、创作时间久、精品多,并且有意识地把作品整理后分藏多处有关系,更与他追求通俗平易的风格,善于团结同道,引领后学形成元白诗派有关系。

晚唐批评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称他为“广大教化主”,可谓恰如其分。所谓广大教化,从诗歌创作上来看,首先是指白居易在创作表现领域,有重大的开掘和扩展。正如明人江盈科所说:白居易诗“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着并包囊括入我诗内。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异事同功,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其次是指,白居易诗歌体貌与手法的多样性。关于这一点,长庆四年(842)元稹为《白氏长庆集》作序时,就曾指出:“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以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五字律诗,百言而上长于赡,五字七字百言而下长于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指白居易诗歌风格通俗平易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广远的社会价值。陈毅元帅曾有诗云:“吾读乐天诗,晓畅有深意。一生事白描,古今谁能继?”白诗在当时广泛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歌伎唱他的诗,寺庙、旅舍贴有他的诗,僧侣、官人、寡妇、少女读他的诗,宫中妃嫔甚至以诵得他的《长恨歌》而自负。相传写有白诗的帛可以当钱用。荆州市民葛清文身,在身上刻满白诗,称为白舍人行诗图,围观的人十分羡慕。四明人胡抱章作《拟白氏讽谏五十首》,行于东南;后孟蜀末杨士达亦撰五十篇,颇讽时事。晚唐五代的罗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黄滔、杜荀鹤、贯休,宋代的晁迥、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元代的王恽,明代的宋濂、吴宽、唐寅、文徵明、袁宗道,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赵执信、俞樾、黄遵宪等等,都是受到白居易影响很深的文人。其他许多作家,也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启示。此外,元、明、清三代剧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诗歌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取自《长恨歌》的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取自《琵琶行》的马致远《青衫泪》、顾大典《青衫记》、蒋士铨《四弦秋》、赵式曾《琵琶行》等。白诗的词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不过,相对于白居易其诗而言,其人格范式同样有着不愧为“广大教化主”的巨大影响和当代价值。诗品出于人品,故“广大教化主”更为重要的一个含义,是指诗歌创作主体海纳百川、无所不容的“广大”性。白居易前期主张为政治为人生的文学观,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表;后期乐天知命,对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加以实践、发挥和改造,成为后代知识分子重要的思想财富,其人格范式滋养了中国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宋人早有“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的说法。乐天型人格范式,上承陶渊明,下启苏东坡,是中国文人三大人格范式中的重要一环。白居易曾自比“异世陶元亮”,其实陶渊明,晋代之白乐天也;苏东坡,宋朝之白居易也。

白居易不仅对中国文学有深远影响,其声誉更远播海外。白诗当时就传至新罗(韩国和朝鲜)、日本、越南、暹罗(泰国)。在新罗,宰相以百金换白居易的一首诗,而且能辨明真伪。在东瀛,白居易更负盛名,被誉为“一代之诗伯,万叶之文匠”,世代传诵,历千年而不衰,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平安文士大江唯时编辑的《千载佳句》,共收集唐代153位诗人的1110首诗作,其中白居易诗就占535首,近乎半数。平安时期藤原公任(966—1041)编纂《和汉朗咏集》,精选当时日本人欣赏推崇的和歌216首和汉诗588句,后者有234句录自中国古代诗作,而其中139句都出自白居易一人之手,大部分为被贬江州后的诗作。号称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源氏物语》,其作者紫式部,不仅作为后宫女官给一条彰子皇后讲授《白氏文集》,更在其作品中引用白诗106处之多。清少纳言(966?—1024?)所著《枕草子》中,活用《白氏文集》之处亦不在少数。仁明天皇承和五年(838),藤原岳守“出为太宰少贰,因检校大唐人货物,适得《元白诗笔》,奏上。帝甚耽悦,授五位上”。这是见于日本正史的最早记载。而据《江谈抄》卷四载,与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786—842,810-823在位)时,已有“白氏文集一本诗渡来,在御所尤被秘藏”,白诗传入时间,以弘仁六年(815)前后可能性最大。平安朝还绝无仅有地开设了《白氏文集》讲座,由大江唯时为醍醐天皇(897—930)、村上天皇侍读。此后,数代天皇都参与了这个讲座。村上天皇还开了御前举办诗会之先河,诗会的诗题大都参照白氏七律。因为钟爱《白氏文集》,嵯峨天皇、醍醐天皇都有以白诗考对臣工的佳话传世。

日本平安时代前期,都良香(834—879)有《白乐天赞》云:“有人于是,情窦虚深。拖紫垂白,右书左琴。仰饮茶茗,傍依林竹。人间酒癖,天下诗淫。龟儿养子,鹤老知音。治安禅病,发菩提心。为白为黑,非古非今。集七十卷,尽是黄金。”在这位号称“文坛奎星”的学者兼文学家的推尊下,白居易在日本诗坛广受青睐。有日本文圣之称的汉学家菅原道真(845—903)也特别尊崇白居易,自称“得白氏之体”。醍醐天皇在收到菅原道真的诗集后,以《见右丞相献家集》为题,作诗大加赞赏,夸菅原道真“更有菅家胜白样”,并在诗后自注:“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据统计,《菅家文草》引用化用《白氏文集》达80余次500多首。菅原道真的恩师岛田忠臣(828—892)《吟白舍人诗》曾云:“坐吟卧咏玩诗媒,除却白家馀不能。应是戊申年有子(唐大和戊申年白舍人始有男子,甲子与余同),付与文集海东来。”唐太和戊申年即公元828年,白居易始生一子,而岛田忠臣也生于828年,言外之意自己心愿成为白舍人之子,同时将《白氏文集》称为引发诗兴的“诗媒”,这无疑是对白居易极表倾倒之语。

进入十世纪,礼部侍郎高阶积善有《梦中同谒白太保元相公》。对此,村上天皇第六子后中书王具平(964-1009)《和高礼部再梦唐故白太保之作》诗云:“古今词客得名多,白氏拔群足咏歌。思任天然沉极底,心从造化动同波。中华变雅人相惯,季叶颓风体未讹。再入君梦应决理,当时风月必谁过。”第三联自注云:“我朝词人才子以《白氏文集》为规摹,故承和以来言诗者,皆不失体裁矣。”紫式部的父亲藤原为时,亦有和诗《和高礼部再梦唐故白太保之作》:“两地闻名追慕多,遗文何日不讴歌。系情长望遐方月,入梦终逾万里波。露胆虽随天晓隔,风姿未与影图讹。仲尼喜梦周公久,圣智莫言时代过。”第三联自注道:“我朝追慕居易风迹者,多图屏风,故云。”充分表达其敬仰和思慕之情,也可见白居易在日本的影响。

白居易也是西方国家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在欧洲,他与大艺术家贝多芬齐名。《英译文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对几乎所有英译中国文学作品加以统计,在“中国文学译介”这个独立的单元中,中国历代作家作品里,唐代诗人占了一半,依目录排次有:白居易、杜甫、韩愈、寒山、李白、李商隐、王维。也就是说,在英译唐代诗人作品中,白居易名列前茅。白居易诗歌英译的第一人是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 Giles, 1845—1935),他在1883年自费印刷、1884年公开出版的《古文选珍》里选译了白居易的10首诗。最早介绍和评价白居易的西方学者也是翟理斯。在两卷本《古文选珍》中,每个诗人均有简介,其中《古文选珍》散文卷的介绍是:“白居易(772—846):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一生丰富多彩的政治家。升至高位后他突然被贬谪,放逐到偏远之地,使他从此开始厌倦政治生涯。结香山九老会,与诗酒为伍。后来他被召回,官至兵部尚书。”诗歌卷则介绍说:“白居易,中国最伟大、最多产的诗人之一,一位仕途上有过正常起伏的成功的政治家。孩提时代很早熟,17岁就得到最高学历。”此后,汉学大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 1889—1966)英译有两百多首白居易诗歌,因其流畅优美和著名的“跳跃韵”而成为英美文学的经典之作;他还撰有《白居易的生平与时代》,不仅是西方最著名的白居易研究著作,也堪称是一部有影响力的西方汉学研究经典著作。1971年至1978年,美国汉学家霍华德·列维(Howard S. Levy, 1923—)陆续出版有四卷本《英译白居易诗歌》,其中后两册与诗人威尔斯(Henry W. Wells, 1895—1978)合译。目前来看,白居易诗歌英译总数是中国诗人里最多的,影响也最大。因此,白居易不愧为世界级文化名人。

拙著《元白诗派研究》曾从流派角度探讨白居易文学集团及其诗歌创作,涉及元白诗派的组成人员、形成过程、文学特征和发展状况等。此后为了系统梳理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又编撰有《白居易资料新编》,尽可能全面地收录中唐至近代关于白居易的全部评述材料,条目达六千余则,涉及2600家作者,参考书籍3000余种。另有《元白研究学术档案》,则收集评述20世纪以来海内外的研究成果,意在贯穿古今,系统总结白居易的影响史、接受史和研究史,以期拓宽和加深对白居易的认知。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速度飞快,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个体的孤独、焦虑、困顿等负情绪,日益蔓延;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疏离、对立的张力,日益加大。因此,对闲适安宁的渴望与追求,相应更为强烈。在白居易经历了人生的宦海浮沉之后,还能以超然之志来淡然相对,人如其名其字,乐天知命,安闲顺世,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善于自我调节的处世之道,其中所独具的诗性智慧富于启迪,令人深思;其人其诗所含蕴的知足保和的人生观念、闲静适世的志趣选择、和光同尘的哲学思想,正愈来愈显现出夺目的当代价值。正所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alt

《柳浓风软燕双飞》 近现代·陈少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