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六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作者:陈才智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六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贞元十五年(799)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节度使董晋死,其部下举兵叛乱。三月,彰义(治所在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讨伐,平叛战争规模大、时间长,大战都发生在河南道境内。此即诗题所言“河南经乱”。而此时,关内旱灾严重,但交通阻绝,南方物资无法运送,致使饥荒严重。目睹天灾人祸纷至沓来,田园荒芜,骨肉离散,诗人不免伤乱悲离,思念亲人,于是写下这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

alt

《仿古山水图》局部 清代·弘仁

诗题中的“河南”,指唐时的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关内”,指关内道,辖今陕西中部、北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指遭受饥荒等困难。“浮梁大兄”,指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十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主簿。“於潜六兄”,指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乌江十五兄”,指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符离”,治所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的符离集。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做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当时诗人即在此地。“下邽”,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市东北,诗人原籍,白氏祖墓所在地。

据白居易《伤远行赋》讲:“贞元十五年春,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予负米而还乡。……茫茫兮二千五百里,自鄱阳而归洛阳。……噫!昔我往兮,春草始芳;今我来兮,秋风其凉。独行踽踽兮惜昼短,孤宿茕茕兮愁夜长。……投山馆以寓宿,夜绵绵而未央。独展转而不寐,候东方之晨光。虽则驱征车而遵归路,犹自流乡泪之浪浪。”这些描写,正可与此诗相参看。

句解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时事艰难,岁逢灾荒,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弟兄们羁旅行役,天各一方。首联是因果句,从时难年荒的时代性灾难写起,揭示出家园荒芜、兄弟离散的背景和原因。“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世业”,指祖传的产业。“羁旅”,指漂泊流浪。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经过战乱,田园已是一片荒芜;同胞兄弟姊妹辗转离散,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上。颔联上句写景,承“世业空”,下句写人,承“弟兄”,诗人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连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真情实况。“寥落”,荒芜零落。“干戈”,是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兄弟相隔千里,各在一方,有如离群的孤雁,只能顾影自怜;手足离散,就像深秋时节没了根基的蓬草,萧瑟的秋风一吹,便飞空而去,飘转无定。颈联以巧妙贴切的比喻写兄弟离散,并赋予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战乱零落之苦。“吊影”,孤身独处,没有伴侣,对着自己的影子感伤。“千里雁”,雁群飞时,行列齐整,古人常用雁行比喻兄弟。“辞根”,草木离开根部,这里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九秋”,深秋时节。秋季三个月,有九旬(九十天),故有“三秋”“九秋”之称。“蓬”,草名,即飞蓬。秋天枯死,常被风连根拔起,在空中随风飘转,所以又叫“飞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共望一轮明月,天各一方的兄弟,怎能不流下伤心的眼泪;一夜之间,在五个地方,大家都同样怀着思念故乡的心情。尾联以情结篇,以己推人,紧扣题意,以绵邈真挚的情思,绘出一幅五地望月共抒乡愁的图景。“乡心”,思念故乡之心。诗人生长于河南新郑,在他的诗文中,每每称河南为故乡。

评解

这是一首写战乱思亲的七律,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全诗语言浅白平实,如话家常,而意蕴精深,情怀真切,生动感人,已经显示出白体的特色。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这首诗纯用白描手法,不用藻绘,也不用典故,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代表。在结构上,“一气贯注,八句如一句,与少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同一格律。”(《唐诗三百首》评语)

alt

《江皋飞雪图》局部 宋代·蓝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