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与书店大咖谈谈天

慢半拍,我的书店光阴 作者:解彩艺 著


第一章 与书店大咖谈谈天

旁观书社吴敏:

越纯粹,越专注,大家才更愿意来书店里看书

若要问我在北京拍的第一家独立书店是哪家?

我想起798的旁观书社。奥运会那年,拿着卡片机到处游玩儿,当时从旁观书社带回王小波的一本书。

后来,我的记忆中798是热闹的,而旁观书社一直是安静的。

那种安静跟白色的书架有关,店主吴敏跟我说:“这个房子是狭长形的,如果要是用其他颜色的话,可能会在空间上产生更压抑的感觉,包括我们的书架,还有墙,基本上都采用同一颜色,这样一来,它可能会在视觉上产生延伸。同时,因为陈列的图书颜色是很杂的,白色可能会使得杂乱显得整齐,如果用木色就太压抑了。其实我喜欢木色,但是放在这个窄长的空间里,白色可能更适合。”

旁观书社的地板,因为磨的时间久了,人在上面踩,漆会慢慢磨掉,但是这种磨损,我反而很喜欢,它带来一种时间感,有一种复古的味道。

这些年,我的朋友圈里为数不多的深阅读店主,吴敏是其中的一个。

她说她不会在每本书读后都写读书心得,但如果有时间,她还是会写,因为“写”本身,是对自己思路的整理。她还说,“写”是一种重新再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一段话,表达一个观点,或抒发一种情绪。

她的阅读分享,从不写碎片文字,而是经过思考、整理,再分享。尽管文字多,朋友圈只显示一行,但我还是会点开,慢慢读。有时候有共鸣,第一时间在下面评论。当然,也有我没阅读过的书,不打扰,也不点赞。

2015年秋天,旁观书社。我从旁观书社里面抓拍到店主吴敏,她正在安静读书。

后来聊天中,我特别感性地说,真希望你将分享放在微博或公众号里,让更多喜欢阅读的朋友们知道。她淡淡地一笑,说:“我觉得自己写的还没那么好。”

她说,读书跟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没有特别对待,就像困了要睡觉,饿了要吃饭一样,都是出于自身需求。

她还说,不可能单凭别人介绍或者腰封推荐,就向别人介绍这一本书。她向人介绍书的习惯是,从个人的阅读体验出发,以自己的话来分享自己获得的领悟。

当我问她读一本书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时,她的答案是没有刻意算过,快一点儿两天能读一本,慢一点儿的话,一个月读一本,但是她会同时读不同的书,家里有书,车上有书,包里有书,并行阅读。

我很少给她的朋友圈点赞,若没读过她的文字,更不会冒昧打扰她。那些深阅读的心得,她告诉我:“别人喜欢,我很高兴;不喜欢,我也很高兴。对我来说,分享最重要。”

曾经问她,你思考这个世界会不会都是偏哲学的问题?

她认为,任何行业都可以上升到哲学,有科学哲学,艺术哲学,包括摄影哲学,设计哲学等。哲学是我们去理解世界、看世界的一种方法。

每年冬天,我都会“泡”旁观书社。尤其是下午,晒晒太阳,还可独处。

有时候一个人看书发呆,有时候吴敏有空,我们就聊聊天,是那种话不多,但能走近心的谈天。有人说,进了寺庙就自然心静了。我觉得,泡进旁观书社,也有一种为数不多的清静。

2015年冬天,旁观书社。冬天那个我爱独处的角落。

冬日可以小隐的角落,其他季节,旁观书社选择与人合作卖冰激凌。

吴敏说:“夏天要打开的话,那个玻璃房子其实蛮热的,我们还要买一个很大功率的空调,现在这样,虽然小,但我们每年都是,那面墙拆了又立,立了又拆。有人说,你真麻烦,隔一下就行,我说不行,因为那边会吵,书店要求是绝对的安静,我们还加隔音棉,做了两层板加隔音棉。对我来说,也许因为这个隔断,书店面积变小了,但它的品质不应该变。所以每年都会很费劲地要拆啊立啊,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就像一个书店的节奏一样,有春夏节奏,也有秋冬节奏。”

印象中,冬天我读了并带回家的书,有《书店本事》,还有杂志书《食帖》《Lens视觉》等。旁观书社里可以小隐的角落,我习惯对着笔记本码字,一直到太阳落山。偶尔,吴敏端来热腾腾的红枣茶。我终于理解,她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不经意说的那句话:冬天,我们还是要留给自己。

已经不记得是哪年在旁观书社,第一次听小娟&山谷里的居民的歌了。这些年,走进旁观书社,听到小娟&山谷里的居民的任何一首歌,心都会静静的。

在旁观邂逅音乐,是一种日常。《红布绿花朵》《细说往事》是常播放的,偶尔我也能听到《君不见》《南海姑娘》。总的来说,我只要听见小娟的歌,就会不自觉地想起旁观书社。

2014年秋天,吴敏送了我一张小娟签名版CD,叫《君不见》,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

很多年来,旁观书社有个默认的规矩,不让拍照。上图这张照片是2015年夏天,当时做书店纪录片,采访吴敏的那个清晨,我拍下的。

旁观书社,有个默默的规矩:进店不拍照。

理由也简单,吴敏说想给书店创造一个安静和专注的环境。她告诉我:“特别美好的东西,我发现影像根本不足以摄取,真正的美其实是留在当时记忆中的。我处在一个美好情境里时,往往愿意放下所有去切身感受它,因为那一刻的幸福是无法在事后通过照片回放的。”

正是因为这份安静,我特别喜欢冬日的下午泡进旁观书社。有一次,吴敏拿来山楂罐头,我们边吃边聊,她说山楂罐头有小时候的味道。偶尔,进店的人拿着手机到处拍,她会轻轻地跟对方说:这里不让拍照。

冬日的阳光照在她脸上,我在一旁静静地发呆。

旁观书社地处798艺术区,当然少不了艺术书。

早些年蜜蜂文库出版的艺术书,至少有一半都能在旁观书社找到。吴敏说:“旁观书社就是一个书店,书肯定是主角,一直以来变化不大。越纯粹,越专注,别人对你就越认可。我们体量小,就要做专而精的事,读者才可能更加信任这个书店。”

2015年我做书店纪录片的采访时,问吴敏,旁观书社有《汉声》,为什么选择它?

吴敏说:“我喜欢他们做事的风格,做一本书,用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去投入。团队亲自参与调研,请教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进的制作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举个例子来讲,有一次他们的图书在印刷环节出了点儿小问题,黄永松老师就将那批书全部报废,重新印刷。报废的图书如果扔掉又太浪费,他就决定将那些单面印刷、对折装订的书页反过来装订,变成可以再利用的书写本。真是从内心里佩服他们!”

后来吴敏还跟我说:“之所以推荐《汉声》,是因为我总这样想,所有经我推荐的书,其实代表了我,他人也经由这些书而去了解我。”

纪录片《有一种生命叫书店》,我采访了多位书店创始人,共同问题是采访结尾的一个习惯。现在想来,答案并不重要,但能看出每位书店创始人的特点。

好摄女:如果你现在不是书店老板,你觉得你会做什么?

吴敏:没想过,因为我从来不去假想一件发生不了的事情。

好摄女: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最想采访哪位书店老板?

吴敏:我啊?好像没有,因为我对别人的好奇心,不如我对世界的好奇心。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方式,如果他们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我可能会慢慢去了解,但不会有特别强烈的愿望。我喜欢欣赏他们本来的样子,怎么都很好。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我知道的太有限,所以我愿意专注于这方面。至于个人的探究,说实话,我完全没想过。

作为写作者,我更愿意“旁观”吴敏。这些年,她的同事变动不大,一直跟着她。我跟他们在书店的交流不多,但他们的眼神,像是家人一样温暖。周末,热闹的798里我是找不到吴敏的,因为她把周末的时光,留给了女儿。

有一天,我在自己的手帐本上看到一段文字:“不需要在朋友圈去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每一天都是自己的,不要被某种欲望推着走。”

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是某天我在旁观书社,记下来的,她脱口而出的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