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

汉魏六朝诗文赋 作者:程怡


导读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听过王瑶先生的一个讲座,题目大意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我记不太确切了。文史楼313教室挤满了听讲的学生。我是站在后排的桌子上的,后面还有人在桌子上放了凳子,然后好几个人紧挨着站在凳子上。这种情况,当时只有在观看女排或足球比赛的时候,才会发生。

那时候王瑶先生的精神很好,谈笑风生。我们常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到现在中文系的专业划分得太细,每个专业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多人做学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说到这里,他自己忍不住“嘿嘿”了两声。而站在我后面的某个同学笑得差点儿从凳子上掉下来,幸而听讲者挤得紧,瞬间的惊呼声中,边上的同学把他给拽住了。

80年代末,王瑶先生到南方来开会,又到我们学校来演讲过一次,但我完全不记得他这次讲了什么,只觉得他精神不好,不久就听说他在上海去世了。当时我正在读他的《中古文学史论》,嵇康“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风度,总让我想起他几年前演讲时的音容笑貌,想起他对做学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风气的嘲弄。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曹操及汉末大家的文章讲通脱、清峻,曹丕则大力提倡文章要写得华丽壮大好看。到了西晋,陆机的《文赋》更是“妙解情理,心识文体”,他自称“游文章之林府,喜丽藻之彬彬”,在通“先士之盛藻”之后,他强调各种文学体裁的形式美,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诔缠绵而凄怆……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诘狂。”本编所选的诗歌、辞赋、哀诔、论说、表奏等各类体裁的作品,形式之精美,独特,都表现出“会意尚巧,遣言贵妍”的时代倾向。这种讲究形式美的“文的自觉”,尤以南朝齐梁为甚。好的作品,要在“辞达”,即情与貌的一致。陆机说:“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文学的创新、发展与变化,当然是通过作品的形式来呈现的。五言诗的产生、发展与逐步的格律化,楚骚、汉赋对六朝骈体文赋的巨大影响,在这一时期的诗文赋作品中,都不难分辨其演变之迹;以至于我们要读唐宋人的诗歌、散文,就不能不对汉魏六朝的诗文赋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忽略的。

阮籍的咏怀诗说:“有悲则有情,无悲亦无思”,恰恰是产生于悲哀之中的浓浓情思,孕育了这一时代的文学,奠定了这一时代文学慷慨悲凉的基调。从古诗十九首到齐梁近体诗,从东汉、建安时期的赋作到庾信、徐陵的骈赋,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到颜之推质朴的家训,本编所选的从汉末到梁陈的诗文赋精品,无不反映出这一时代的特点。当然,就每一位作家来说,由于个人家世、经历、社会地位、性格气质的不同,由于各个时期社会环境与风气的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所面对的现实人生,他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字形式,他们各自的追求,又通过文章诗赋,呈现出异常丰富的个性化色彩。阅读本编所选的各个时期、各种体裁的精品,试分析各家作品在风格上、气度上、格局上的迥异,我们不难体会出这些文学创作所具有的钟情、深思的时代共性。

汉魏六朝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对先秦两汉文化的总结与反思,影响到这一时期学术精神的各个领域。文学作品中大量地以古典喻今事,也可能与此有关。在编选这些作品时,我深深体会到注释工作的艰难,前人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以今天人能读通的标准来注解,难度仍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南朝的那些骈赋,如庾信的《哀江南赋》等等。要用尽可能准确明白的现代汉语,扼要地说清大量典故中的历史与人事,也确实颇费心思。

本编所选作品,文自汉末建安至南北朝末,诗赋则从汉代到梁陈。西汉的作品选得极少,但所选精品显然与六朝诗赋血脉相承,是袅袅楚声。由于本文库的《小品随笔》、《书简》《论文谈艺》《民间文学》几编所选之作与本编常有交叉,故本编少收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陆机《文赋》、沈约《谢灵运传论》及南朝民间乐府等等。虽然如此,各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还是尽量收入了。其他选本都不曾选的南齐王僧虔的《诫子书》,由于其所具有的时代文化意义,本编亦将其选入。庾信的《哀江南赋》篇幅虽长,但对于南朝士族文化的衰落,是一个很深刻的历史总结,故本编全部选入。“集评”中摘录的陈寅恪先生《读哀江南赋》的有关文字,对汉魏六朝文学何以多用事典,是一个极精辟的说解。陈先生关于文学造“古今合流之幻觉”的意见,不仅对我们读庾信的作品,而且对我们整体地认识汉魏六朝文学的“自觉”、“自由”,认识汉魏六朝文人的艺术追求,都是一个极透彻的启示。

采用按年代排列作家作品的方式,为的是突出各个时期的特点;除汉代无名氏创作的古诗、乐府之外,本编将每一个作家的代表作按文、赋、诗的次序(不一定每位作家都有这三方面的作品入选)列出,附上作者小传、作品说明与集评。这对于我们较全面、完整地了解某一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能会有点儿帮助。

本编的作品说明,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远不够全面,也不太专业。但基本上可以说是编者本人很投入地阅读了作品以后的点滴心得。这样写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读者也能随我一同去读、去感受、去思索,如能和我一样喜欢这些作品,那就太好了。

这套书强调的“集评”,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美,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集评本身亦是这些作品在历代读者心中构成的解读的历史。深入进去,相信爱好古典文学的读者也会有所发现。现在网络数据检索方便了,读者若有兴趣的话,也许可以大大补充、完善这方面的内容。

做这本书是20多年前的事。当时的选注、集评与作者小传,主要参考了中华书局所出的《古典文学参考资料》的有关汇编,如《三曹》《陶渊明》等等。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吴云主编的《汉魏六朝散文精华》及瞿蜕园的《汉魏六朝赋选》等今人选本,亦为选注时的参考。黄明等人编写的《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与曹旭的《诗品集注》在我作“集评”与作者小传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帮助。谨在此一并致意。

徐中玉先生主编这套书的时候,明确告诉我们,要以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读得懂为编选、注释的标准。我当时觉得自己也就是这么个文化程度。文革开始的时候,我刚念完初一。后来下乡插队落户,从南到北,当了六年农民;1975年因落实政策,从黑龙江农村调回父母身边,在一家小烟杂店当了差不多5年营业员。83年留校任教,为了给一年级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讲《大学语文》,我曾系统地读了一阵子汉魏六朝的诗文赋,狠补了一阵子本科教育的不足。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一直给大一大二的学生讲古代文学作品精读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要真正领略中华诗文之美,就不能不努力“溯迴从之”,否则,根本体会不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乐。一转眼,我已经退休5年了。出版社要重出这套书,我因此又重读了一遍自己编的这本。发现对很多汉魏六朝作品的理解、体会,也已经非编此书时可比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