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晋地三忧

南乡三十六村 作者:冯骥才


晋地三忧

俗话常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山西一转,果然没有虚传。倘在北京,指某一老屋,说是建自大明,必然令人愕然,并视做珍宝;但在山西,那些随处可见的古寺古塔,一问便是唐宋!

也许真的是好东西太多,不当作宝。近几年,山西的文物充斥全国的古物市场,文物离开了它的“出生地”,便失去了一半的意义。这真叫人忧虑。那么留在山西的文物的境况如何?跑到山西看看,忧心更重。尤使我所忧的乃是如下三处:

一、资寿寺的壁画脱落在即

资寿寺坐落在晋中灵石县。由于寺中十八个明塑罗汉头被盗而流落海外,后经台湾陈永泰先生重金买下,送归故里,重敷金身,资寿寺因之名噪天下。如今这些罗汉们可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寺中的守卫不再是那两位因耳聋而听不到锯佛头声音的老人,而是换上了几个耳聪目明、精力十足的年轻人。罗汉堂的屋角还安装了红外线报警器,有了“特护”,足以使人心安。

可是大雄宝殿和药师殿的几面巨幅的壁画却处境不妙,前景堪忧。

依我看,资寿寺的壁画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在我国现存的明代壁画中应属上品。在风格上,一边明显地带着唐代接受外来影响的痕迹,一边具有强烈的本土化的中原风格。大雄宝殿西壁的壁画为工笔重彩画法,富丽华贵,严谨庄重。左下角的护法神为关公。这种将民间崇拜的关公融入佛天之中的画面,极为罕见。大概与关公是山西解州人而倍受晋人尊崇有关。壁画的线描精准而流畅,线条有粗细的变化,应比芮城永乐宫的壁画更具表现力。大殿东壁壁画在风格上就不同了,它明显地出自另一位画工之手。这位画工还画了药师殿的壁画。他技艺超群,用笔十分精熟老到,行笔的速度很快,奔放之中极有神韵,几十平米的壁画好似一气呵成,却毫无轻率之感。而且设色很淡,线条很突出,全幅画几乎是用线结构而成的。其线条的能力可想而知。即令是明代画坛上那些大家,有几位能有这位民间画工如此扛鼎的笔力?

然而,这些极其宝贵的壁画已经开始起甲和酥碱。大雄宝殿东西两壁壁画的酥碱处,显然已经无可救药。起甲之处,随处可见。用手指一碰,便可剥落下来。在靠墙的香案上可以看到许多剥落下来的粉末与带着色彩的碎渣。药师殿壁画受潮情况更重一些。墙壁上可见一大片依然含水的湿迹。西壁的一角已然大片大片地膨起,完全离开墙体,倘若受到震动,或者再经过几次夏胀冬缩,必然会脱落下来。

尤为叫人心忧的是,寺中对这些壁画的病害没有任何治理措施,任凭生老病死和自然消损。我对寺中人员说,可以向敦煌研究院去求援,他们有治理壁画病害的比较先进的办法与技术。寺中人员面带困惑,显然他们是无力解决的,那么谁来挽救这病入膏肓的国宝级的壁画?非要等着哪一天壁画也被盗,成为一个事件,再来应对地加以保护吗?

二、应县木塔不能再上人了!

看过应县木塔,我心里最想说的话,就是这一句:木塔绝对不能再上人了!

早就从媒体上获知,这座辽代木制的宝塔一如比萨斜塔,已经倾斜,因受世人之担忧。但到了应县木塔上一看,比料想的境况糟得多。

虽然木塔的倾斜已久,但近几年变得明显加快。几年来,倾斜度加大了六十多度。现在,五层木塔(不算暗层)对外开放到第三层。就这三层来看,笔直而立的木柱已经不多。有的斜得吓人。梁柱与斗拱之间插接的木榫有的已经完全脱开。此塔是层层叠加,没有穿层的大柱。故而,整座塔的倾斜分成三截,中层向右,上层向左。这就给治理造成极大的困难。故而,治理方案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有的主张落架重建,有的主张用吊悬的方式分段调整与加固。现在所做的只是专家们对其险情随时进行监测而已。

在方案没确定之前怎么办?也就是在尚无治疗方案之前,怎样对待这位病体垂危的“老人”?

现在每天上塔的游客,少至一百,多至数百,旅游季节游客如云。虽然管理部门限制每次同时上塔者不能超过三十位,但依我观察毫不严格。塔大人杂,对进塔和出塔很难有效地控制。但每一位游客都会给病塔增加一百多斤的负荷。人们来回走动,还会产生震动,对病塔造成进一步伤害。我发现有的楼板踩上去已经有些颤动。可是有的游人在上面故意颠动双腿,试试楼板是否结实。因此游人上去,只能增加人为破坏的可能。木塔的每一层,至多只有一个看守者。如此力度如何能捍卫这座巨大而罕世的千年宝塔?更不用说,每一层还都有极为精美的辽塑!万一坍塌,损失无可估量!

但可能出现的事就摆在我们面前——反正这塔,无论如何也不能再上人了!

但是,一旦谢绝参观,一笔不算少的门票收入从何而来?门票一张三十元,一天至少几千元,谁来解决?

三、悬空寺的古佛伸手可摸

在悬空寺那些搭在绝壁上的木栈道上,小心翼翼地上上下下时,一边钦佩古人的奇思妙想,一边对古人心怀愧疚——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把你们天才的创造糟蹋成了何种模样!

这座始建于北魏的奇寺,由于身挂悬壁,各个殿堂都十分狭小。里边供奉的神佛就在眼前。悬空寺是一座佛道相融而并存的寺庙,神佛形象十分丰富,而且唐宋以来几代的塑像都有,并多为泥塑,甚是珍贵。有的虽经后代彩绘,其筋骨与神韵仍不失原貌。可是寺中对这些神佛基本上没有保护,游人进入这只有两米进深的殿堂后,塑像就在眼前,伸手便可触摸。游人出于好奇,动手摸头摸脸,寺中又根本无人看管,故而许多塑像的脸颊、鼻尖、额头、嘴唇,全摸得污黑。还有的游客对神佛的琉璃眼珠有兴趣,一些塑像的眼皮都被抠破。一座号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寺,哪里还有尊严可言?简直是游客登梯爬高、“玩玩心跳”的娱乐场!

更可悲的是,悬空寺的另一边,竟然新修了一条水泥栈道,依靠扶摇而上,中间还要穿过一张俗不可耐的巨大的黄色龙嘴,其终点居然也是一个架在崖壁上的红色仿古楼殿。原来这是个新建的旅游景点,而且绝对高度还高居在悬空寺之上。这样一比,悬空寺便黯然失色,哪还称得上什么“中华一绝”,我们古人的智能不太“小儿科”了吗?

世界上哪里还会这样糟蹋自己的文化?

当然,这不是文物部门干的,而是一些非文化的单位修造的用来赚钱的旅游景点。

把高贵的历史文化降低为世俗玩物,是“旅游性破坏”的一种本质。

那么,这种事应该谁管?还是根本无人来管?

写到此处,由忧转愤,担心愤极失言,赶紧停笔住口。住口之前,还要说一句,赶快救救这些国宝吧!这样的国宝已经不多了!

2001.11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