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捉季布傳文一卷

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精)全二册--项楚学术文集 作者:项楚 著


捉季布傳文一卷〔一〕

大漢三年楚將季布駡陣漢王羞恥群臣拔馬收軍詞文〔二〕

昔時楚漢定西秦,未辨龍蛇立二君〔三〕

連年戰敗江河沸,累歲相持日月昏。

漢下謀臣真似雨,楚家猛將恰如雲。

各佐本王争社稷,數載交鋒未立尊。

後至三年冬十月,沮(睢)水河邊再舉軍〔四〕

楚漢兩家排陣訖,觀風占氣勢相吞〔五〕

馬勒鑾珂人繋甲〔六〕,各憂勝敗在逡巡〔七〕

楚家季布能詞説,官爲御史大夫身。

寫(遂)奏霸王誇辯捷〔八〕,稱“有良謀應吉辰。

臣見兩家排陣訖,虎鬥龍争必損人。

臣駡漢王三五口,不施弓弩遣抽軍。”

霸王聞奏如斯語:“據卿所奏大忠臣!

戈戟相衝猶不退,如何聞駡肯抽軍?

卿既舌端懷辯捷,不得妖言誤寡人!”

季布既蒙王許駡,意似獰龍擬吐雲。

遂唤上將鍾離末〔九〕,各將輕騎後隨身。

出陣抛旗强百步,駐馬攢蹄不動塵。

腰下狼牙椗四羽〔一〇〕,臂上烏號掛六鈞〔一一〕

順風高綽低牟幟〔一二〕(逆)箭長垂鏁甲裙〔一三〕

遥望漢王招手駡,發言可以動乾坤。

高聲直噉呼“劉季〔一四〕!公是徐州豐縣人〔一五〕

母解緝麻居村墅,父能牧放住鄉村。

公曾泗水爲亭長〔一六〕,久於闤闠受飢貧〔一七〕

因接秦家離亂後,自號爲王假亂真。

鴉鳥如何披鳳翼?黿龜争敢掛龍鱗!

百戰百輸天不佑,士率(卒)三分折二分〔一八〕

何不草繩而自縛〔一九〕,歸降我王(主)乞寬恩。

更若執迷誇鬬敵,活捉生擒放没因。”

鼙鼓未施旗未播〔二〇〕,語大言高一一聞。

漢王被駡牽宗祖,羞看左右恥君(群)臣〔二一〕

鳳怯寒鴉嫌樹鬧,龍怕凡魚避水昏(渾)〔二二〕

拔馬揮鞭而便走,陣似山崩遍野塵。

走到下坡而憩歇,重整戈牟問大臣〔二三〕

“昨日兩軍排陣戰,忽聞二將語紛紜〔二四〕

陣前立馬摇鞭者,駡詈高聲是甚人?”

問訖蕭何而奏曰:“昨朝二將騁頑嚚〔二五〕

凌毁大王臣等辱〔二六〕,駡觸龍顔天地嗔。

駿馬彫鞍穿鏁甲,旗下依依認得真。

只是季布、鍾離末,終之(知)更不是餘人〔二七〕。”

漢王聞語深懷怒,拍按(案)頻眉叵耐嗔〔二八〕

“不能助漢餘(除)狂寇〔二九〕,假政迬(匡)邦毁寡人〔三〇〕

寡人若也無天分〔三一〕,公然萬事不言論;

若得片雲遮頂上〔三二〕,楚將投來總安存〔三三〕

唯有季布、鍾離末,火炙油煎未是迍〔三四〕

卿與寡人同記着,抄名録姓莫因循〔三五〕

忽期(其)南面稱尊日〔三六〕,活捉粉骨細颺塵。”

【注釋】

〔一〕《變文集》校記:“凡十個寫本,其原編號及校次如下:

原卷 伯三六九七 共六百四十句,四千四百七十四字,全。

甲卷 伯二七四七 存百二十六句。

乙卷 伯二六四八 存百九十四句,與上卷相銜接。

丙卷 伯三三八六 存二十七句。甲、乙、丙三卷爲同一寫本,今並刻入《敦煌掇瑣》上輯。丙卷末題‘大漢三年季布駡陣詞文一卷’。

丁卷 伯三一九七 存三百九十六句。

戊卷 斯五四四〇 小册子。存二百四十句。已印入《敦煌零拾》,但多臆改。

己卷 斯二〇五六 存二百三十八句。始前題,訖‘唯言禍難在逡巡’。

庚卷 斯五四三九 小册子。存四百五十三句。文字異同與丁卷相接近。

辛卷 斯五四四一 小册子。首尾完整,唯中間有脱句。末題:‘太平興國三年戊寅歲四月十日記。氾孔目學仕郎陰奴兒自手寫季布一卷。’

壬卷 斯一一五六 存一百三十三句。”

楚按,據本篇結尾處“具説《漢書》修製了,莫道詞人唱不真”,知本篇是以《漢書·季布傳》爲依託敷衍而成,而《漢書·季布傳》又是沿襲《史記·季布欒布列傳》之文。今録《史記》有關文字於下:“季布者,楚人也。爲氣任俠,有名於楚。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及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陽周氏。周氏曰:‘漢購將軍急,迹且至臣家,將軍能聽臣,臣敢獻計;即不能,願先自剄。’季布許之。迺髠鉗季布,衣褐衣,置廣柳車中,並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朱家心知是季布,迺買而置之田。誡其子曰:‘田事聽此奴,必與同食。’朱家迺乘軺車之洛陽,見汝陰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飲數日。因謂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數爲項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視季布何如人也?’曰:‘賢者也。’朱家曰:‘臣各爲其主用,季布爲項籍用,職耳。項氏臣可盡誅邪?今上始得天下,獨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從容爲上言邪?’汝陰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季布匿其所,迺許曰:‘諾。’待閒,果言如朱家指。上迺赦季布。當是時,諸公皆多季布能摧剛爲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季布召見,謝,上拜爲郎中。”

本篇原文録自《變文集》卷一。

〔二〕這是本篇的詳細標題。  拔馬:勒馬回轉,同“跋馬”。李商隱《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韓公堆上跋馬時,迴望秦川樹如薺。”《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九年:“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宫府。”胡三省注:“跋,蒲掇翻。跋馬者,摇駷馬銜,偏促一轡,又以兩足摇鼓馬腹,使之迴走。”按“拔”即迴轉之義。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〇玄應《不必定入印經》音義:“拔身,蒲末反,迴也,謂拔然迴身也,古字通用也。”

〔三〕龍蛇:比喻真假真命天子。靈一《項王廟》:“弓斷陣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龍蛇。”

〔四〕原文“沮”當作“睢”。睢水:古代鴻溝支派之一,流入泗水。漢高祖二年,項羽大破漢軍於睢水上,“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爲之不流”(《史記·項羽本紀》)。

〔五〕觀風占氣:按觀察風雲之氣以占卜戰鬬勝敗之事,古代盛行。《通典》卷一六二《兵典》十五《風雲氣候雜占》:“太公曰:‘凡興軍動衆陳兵,天必見其雲氣,示之以安危,故勝敗可逆知也。’其軍中有知曉時氣者,厚寵之,常令清朝,若日午,察彼軍及我軍上氣色,皆須記之。若軍上氣不盛,加警備守,輒勿輕戰,戰則不足,守則有餘。察氣者軍之大要,常令三五人參馬登高,若臨下察之,進退以氣爲候。”按今所傳《乙巳占》、《開元占經》、敦煌本《占雲氣書》等,皆是此類著作,可見古人風氣。

〔六〕鑾珂:兩種華貴的車馬飾物。“鑾”亦作“鸞”,天子車鈴。崔豹《古今注》卷上《輿服》:“前有鸞鳥,故謂之鸞,鸞口銜鈴,故謂之鑾鈴。”“珂”是馬勒飾物。《初學記》卷二二引服虔《通俗文》曰:“凡勒飾曰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