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讲 说李雯词

迦陵讲演集:清代名家词选讲 作者:叶嘉莹


alt

第二讲
说李雯词

我们上次已经说过,词的微妙在于它有一种特别的美学特质,它的美学特质是以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为美的,读者阅读后,可以引起很多联想,词是以这样的作品为好。每一种不同的文学体式有它不同的美感特质。我以前说过:诗是以感发为主,是明白地写自己的感情和志意,是以引起读者之感发者为好;曲子是以痛快淋漓为主的,你一念,气势很盛,当下就感动了,曲是以这样的作品为好。可是词不是的。词与诗的直接言志不一样,与曲子的痛快淋漓也不一样。词在初起的时候与《花间集》的特殊性质有很大的关系。《花间集》的词写的大都是美女跟爱情,但如果全只是美女跟爱情就显得很浅薄。有一些作品表面上虽然也是写美女跟爱情,但是却可以给读者很丰富的联想,这样的词就是好词。不但从《花间集》的作品开始就形成了词的这种美学品质,就是当词发展到了苏东坡以后——虽然苏东坡的词不再是歌词之词,苏东坡是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是自己言志的、写自己的感情和志意的诗化的作品。这一类作品之中有的作品它有诗的美学特质,是好的诗但却不是好的词——好的词,就像苏、辛二家词的佳作,既有诗的直接感发的力量,同时也有委婉曲折的深隐情意,这样的作品才是词里面好的作品。

宋朝以后,经过了元、明二朝,词就衰微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能够认清词这种特别的美学品质。而元、明所流行的是曲子,北曲、南曲、杂剧、传奇,他们用写曲的方法来写词。而曲子的特色是痛快淋漓,一念当下就动容。关汉卿写过一首小令,也是写美女跟爱情的。他说:

一半儿·题情

碧纱窗下悄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你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在一个碧纱窗下静悄悄地没有一个人,这个男子就跪在女子的床前要亲她。这个女子的话语好像不太高兴,她表面上像是推辞但心里却是肯的。

这首作品在曲子里算是好的曲子,它生动活泼。但不是好词,词是不能这样写的。词一定要深隐曲折、有言外之意的才是好词,明朝的人用写曲的方法来写词,所以词的美学品质就衰微了,就失落了。

我说清词是词的复兴时代,因为清朝找回来了词的曲折深隐、富于言外之意的美学特质。他们是用什么代价找回来的呢?那是他们付出了破国亡家的代价才找回来这种曲折深隐的品质。我们今天有词为证,现在我就拿词的实例给大家讲清朝的词是怎么样复兴的,而且是怎么样在破国亡家的情况下复兴的。

现在我们就先看第一个作者,这个作者的名字叫李雯,我选了他的两首词。

第一首词的牌调叫《风流子》。我上次说过词跟诗之所以不同,诗是有一个题目说我要写什么,可是词有的时候没有名字,它的前面只是一个曲调的名字。第一首词的词调叫《风流子》,可是他把这个曲调再附一个题目叫《送春》,然后下面再有小括号叫《箧中词》,《箧中词》是一本词的选集,在这个选集里边,在“送春”的题目底下还有三个字——“同芝麓”,这就是说这首送春的词是跟芝麓一起作的,等一下我再慢慢地讲。

第二首词叫《浪淘沙》,它下面也有一个题目叫《杨花》。在早期的《花间集》里边都只有曲调没有题目,像以前我讲过的欧阳炯啦、温庭筠啦,都只有牌调没有题目。可是后来的作者有的就有牌调同时也有题目了。

现在我先把作者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看看清初的词人怎么样付上亡国破家的代价来写他们的词。

李雯,字舒章,是江南华亭人。华亭是在现在的上海附近,原属于江苏华亭县,华亭在古时有一个别名叫云间。我们讲清代的词人你们要注意他们死生的年代,他们的生平经历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风云,然后我们才能知道,他们怎样地反映了时代的苦难。李雯是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出生的,年少时与陈子龙、宋徵舆齐名,称“云间三子”。这三个人不但是好朋友,而且家住得很近,甚至共同有过一个女性朋友,这个女子就是柳如是。柳如是是一个才技皆绝的伎女,她的出身是很卑微的,起初在嘉兴名伎徐佛处为侍婢,后来嫁与人做姬妾。她很有才艺,又美貌,会作诗,还会写字,很得主人宠爱,但不容于其他姬妾,后来被逐出。她迁转于江南,与当时名士才子相往来,也想择人而嫁,这云间三才子都与她交往过。宋徵舆曾热烈地追求柳如是,但是因为当时他太年轻尚未中科举,他的家人强烈反对他与柳如是成婚,后来柳与宋遂因事决裂。她又跟陈子龙交好,陈子龙年岁较大已经结婚,本来可以娶她做妾,但是他的家人也反对他娶伎为妾,因此婚事终告不偕。但是柳如是是个很有勇气的女子,她把自己乔装成一个男子,拜望当时很有名的一个文士钱谦益,后来遂嫁与钱谦益。

我之所以要讲这一段故事,因为这与李雯词的风格有密切的关系。当李雯、陈子龙、宋徵舆与柳如是交往的时候,这时他们写的词都是描述美女与爱情的作品。但是这种浪漫的日子过得不久长,明朝就灭亡了。这个大变故来临的时候,他们这三个好朋友就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落到了不同的下场。这云间三才子以陈子龙为领袖,就才华论以陈子龙为最高,他的古文、诗、词,样样都写得好。陈子龙参加了“复社”,而“复社”的主持人叫张溥。张溥曾编定了《汉魏百三名家集》,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除了“复社”之外,他们在陈子龙、李雯的故乡另外成立了“几社”。这些文社的成员都是关心国家政治的,他们以儒学为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因此这些文人学者都喜议论朝政。

当明朝败亡,清朝入关时,这中间你们要知道:中国从三代夏、商、周以降经过了几千年,也经历了无数的改朝换代,但是以南宋到元朝这一次易代,和明朝到清朝这一次的易代,反抗最激烈。这又是为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元朝攻进中原的是蒙古人,清朝进入关内的是满族人,不像过去的那些朝代再怎么换同样是汉族人。清朝之所以引起明遗民强烈抵抗的缘故,更是因为满族的服饰与汉族不同,汉族不只女子留发,连男子也留发。而满族一入关就下薙发令,要男子把头发剃去大半,只剩中间一块梳根辫子,以汉人来看这真是怪异,很不能接受。而汉人自小就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当清朝严令薙发后,大家群起反抗。

影响人一生的,一半是由于你自己的性格,一半是由于你的命运。当清朝入关时,陈子龙是在南方,因此他参加了南方的义军抵抗清朝。但是后来他的军队失败了,陈子龙被俘虏后乘人不注意时跳水而死,成了一个殉节的烈士。而李雯呢?李雯当时在哪里?李雯当时在北京。陈子龙在南方参加了抗清起义的义军,而李雯沦陷在北京。当清朝人入关时,因为李雯是有名的才子,遂被盛名所累,因此就被人推荐给清朝。这时史可法在南方坚守扬州不肯投降,清朝的亲王多尔衮就写了一封信劝史可法投降。但是多尔衮未必汉文精雅,因此当时就有很多传说,说这一封多尔衮致史可法书是李雯写的。人真是受制于命运,他因才名沦陷在北京,又被推荐做中书舍人。因李雯投降了清朝,又替多尔衮写了这一封劝降书,当时另外一个有名的文士侯方域曾写了一首诗《寄李舍人雯》,诗里有两句:“嵇康辞吏非关懒,张翰思乡不为秋。”还有一个诗人叫吴琪,也写了一首诗:“胡笳曲就声多怨,破镜诗成亦自惭。庾信文章多健笔,可怜江北望江南。”另外还有一个人叫宋琬,写给李雯的诗有两句说:“竞传河朔陈琳檄,谁念江南庾信哀。”你们看这些诗提到多少次庾信:“庾信文章多健笔”、“谁念江南庾信哀”。

说到中国的诗,有些你是不能明白说出来的,因此就要用曲故。“庾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呢?庾信是南北朝时候,南朝梁国的臣子。他曾出使到北方,但后来被北周扣留,不许他回到南方。庾信在北周做了很大的官,可是他一直怀念他的故国,因此他写了一篇很有名的赋叫《哀江南赋》。

现在大家把留在北方替满人做事的李雯比喻成庾信,所以说“谁念江南庾信哀”。至于“竞传河朔陈琳檄”,陈琳又是谁呢?陈琳是曹魏时代的建安七子之一,据说他最会写檄文。什么是檄文呢?檄文就是写给敌对的一方要征讨他们或劝降他们的文字,就像武则天篡唐的时候,徐敬业写了一封《讨武曌檄》,这就是檄文。多尔衮写了一对书信要史可法投降,所以说是“檄文”,而三国时代的陈琳据说写檄文写得最好。当时南方的人传说李雯替多尔衮写了劝史可法投降的信,是“共传河朔陈琳檄”。可是李雯心里快乐吗?李雯自己也不快乐,李雯也很难过,不过毕竟人性也有软弱的地方。古人说:“千古艰难惟一死。”当你们遇到人生大考验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交这样的考卷。

李雯在这次人生的大考试之中,他交了一个不光明的卷子,他投降了,而且还为敌人写了檄文。所以李雯一直很后悔,在顺治四年(1647)时就离开北京回到江南。现在我们再回到作者李雯。当时云间三子之一的李雯不是很有名吗?顺治初年的时候,廷臣交相荐任李雯才可任用,除了当中书舍人外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他在清朝很受重用,可是他不是心甘情愿的,他是因守父丧而留在京师的,所以三年后就借口运灵柩归葬而回了江南,那一年正是顺治四年。李雯生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死于顺治四年。与他少年时交往密切的陈子龙也是万历三十六年生,也是顺治四年死去,可是陈子龙是起兵抗清被俘不屈投水而死的。当李雯回到江南老家时,听到当年他最好的朋友、也共同写过《陈李唱和集》的陈子龙却参加了义军抗清,因此李雯非常的惭愧,非常的悲哀。也就是当他在人生中遭遇了这么大的考验,有了这么大的悔恨、这么大的屈辱以后,写了他后来的这些词作。他早年的作品没有很高的价值,都是写一些美女与爱情的,可是他后期的词,经过了这么多的生活体验以后,就写了一些很不错的具有特色的词。

现在我先讲第一首《风流子》,我先把李雯的《风流子》从头念一次。

风流子·送春

(《箧中词》下有“同芝麓”三字)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芳心谢,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杜宇数声,觉余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  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我念词的时候并不是故意要造作些调子来念它,也不是像广播员特意拉细了嗓子来念它,而是我要在读词的时候把它的平仄声调所表现的情韵传达出来。

这一首词一开头就是个疑问的句子。不是像李后主说的“流水落花春去也”,那只是单纯哀悼春天的消逝,而李雯写的是一个疑问:“谁教春去也?”我曾说过凡是用这种疑问句子表示的,常常是一种悔恨、不平,要试问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幸、困惑?有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而旧学修养很好的物理学教授黄克荪,他曾翻译有波斯诗人奥马伽音的《鲁拜集》,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搔首苍茫欲问天,天垂日月寂无言。海涛悲涌深蓝色,不答凡夫问太玄。”他说我“搔首苍茫欲问天”,人间有这么多悲苦、战乱、不平,而天上悬挂着有太阳、月亮,但是太阳月亮并不能回答我这些困惑的疑问。既然天上的日月不能回答我的问题,那么我低头看看海水汹涌的波涛,这深湛的蓝色波浪也不能解答我的疑惑。这首诗和中国屈原的《天问》向苍天提出许多的问题有相似之处,也和秦观的两句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如同谢冰心说的:“最幸福的孩子是永远在母亲怀抱中的赤子。”郴江发源于郴山,“郴江幸自绕郴山”,但又为什么流向那么遥远的潇湘去?为什么走向那么悲哀而遥远的路程?这是秦少游被贬官时所写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李雯这首词一开头就是用这样感慨、哀愁、悲愤的口气写的。他说:“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花褪残红”,就说的是花落了;“莺捎浓绿”,就是说黄莺鸟飞过了长得非常浓密而碧绿的树梢,当然这只是表层的意思。你们更要知道中国诗歌欣赏中感发生命的由来,它是有一个传统的。我以前曾经讲解过西方文学的新批评,其实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还有更新的学说,如符号学(semiotics)、诠释学(hermenutics)等。我们现在讲清词的批评当然要详究中国的传统,但你要知道一些西方当代的新理论,才可以对中国诗词的批评作出更有理论性的说明。按照符号学与诠释学的理论,现在我举一个例子。我手上拿的是一份讲义,“讲义”,这是一个符示(signifier),而“讲义”本身是符指(signified),也就是一个是“符示”,一个是“符指”。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茶杯”二字这只是一个符号,而拿一个“茶杯”给你看,这个茶杯本身就是“符指”。这些符号除了我们日常所用以外,当一个符号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使用了很久以后,这个符号就结合了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及传统。在符号学上这就叫一个code,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有一个区域号码(code),这个号码就包括一大片地方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讲“落花”,花的零落。李后主说“流水落花春去也”,花的零落是代表了所有美好的、繁华的事情不能够再保留。“见花褪残红”,亲眼见到那残余红色的花颜色消褪了,花朵也稀少了,那是多少繁华的消逝不能挽回。而当它是一个code时,那就不只是说花的零落。凡是一切美好的东西消逝了,都可以说是花落了。当它变成一个code的时候,当它所指的范围这么广大的时候,这个语码就产生了很强、很多、很复杂的作用。所以西方的接受美学(aesthetic of reception)说这就产生了一种可能性的效果(potential effect)。我把potential effect翻译成“潜能”,它潜在的功能。李后主没有明白地说出来,他只说了一个“落花”,但是它可以给你这么多的暗示,这么丰富、这么复杂的暗示,我管它叫做“潜能”。这是西方接受美学所说的potential effect。

而在李雯的这阕《风流子》的“花褪残红”可能有什么样的potential effect?除了表面上所描述的真正现实的春天消逝以外,他的故国,明朝的败亡再也不会回头了。还有当年和他一起读书、一起作诗、一起交女朋友的陈子龙等人的往日的交谊和欢乐,也再不会回来了。他们当年一起参加文社,特别是他们这几位云间才子加入了“几社”,有多少人殉节死难了?真是“花褪残红”。那美好的少年时代,充满了理想的时代,充满了欢乐的时代,他的故国,还有那些故人知交都再不复返了。

“莺捎浓绿”,像李清照所说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花少的时候就显得绿叶更多了。“狂风落尽深红色”,就“绿叶成阴子满枝”了。李雯词中说:有黄莺鸟在这里飞来飞去。我们说春天烂漫,莺莺燕燕,这是多么美丽的春光。而李雯的词中有一种潜能(potential effect),它能给我们读者一种联想,什么联想呢?有多少人是殉节死难了?又有多少人变成了清朝的新贵?有多少人投降了清朝去争取高官厚禄?所以说是“花褪残红,莺捎浓绿”。在这个大变化之中,有这种种不同而又复杂的现象,所以他又说:“思量往事,尘海茫茫。”想起从前的生活、从前的理想,在这渺渺茫茫人生的大海之中,被那汹涌的波涛推送、起伏,谁能掌握,谁能回答呢?

“芳心谢”,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理想、所有的希望都消失了。“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一首词的好坏,要明白作者他是以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心思理念来写的?我们当然要知道。写得好不好?他有没有把他内心的所思、所感传达表现出来?而且一个作品的完成是从作者(author)、到作品(text)、然后到读者(reader)产生了感发的作用,这才是一篇作品的完成。好的词就因为它用的字很美?还不只这些,它的形象(image)、它的质地(texture)都是很重要的。像刚才我们说“花褪残红,莺捎浓绿”给我们这么多这么丰富的联想,所以这才说它的意象好、它的结构好。

“锦梭停旧织”,“梭”,是古代织布的梭,而且又是“锦梭”,在在形容它的珍贵及华美。李雯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女子,每天在编织一个美丽的理想,但是我再编织不下去了,因为国破家亡了,我有那么多的屈辱、那么多的玷污,我再也织不出丝绸锦缎。我曾经用了那么多的感情、那么多的心思,要织成这幅锦锻,但现在我再也编不下去了,这是“锦梭停旧织”。下句“麝月懒新妆”:《红楼梦》里有一个丫环的名字就叫麝月。什么是麝月呢?就是女子的一种妆饰。麝,是一种香料。麝香,是黄颜色的。用这种麝香的香料画一个新月形的花样在前额上,像唐朝出土的古画都还可以看到这种妆饰。他说:我现在也懒得再做这种美丽的妆饰了。麝月懒什么妆?这一句对得很工整:上一句用的是“旧织”,下面这一句是麝月懒“新妆”啊!什么叫“新妆”?就是比喻迎合新朝、奉承新朝的人。唐朝的秦韬玉写的《贫女》说:“共怜时世俭梳妆。”我体念时局的艰难,不追求时髦,不追求流行,把自己打扮得朴实些。现在李雯虽然是投降了,但内心并不向清朝追求富贵利禄,去曲媚迎合新朝邀功。词这种体式是很妙的,特别是它有多种潜能。“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表面上是说春天走了,这个女孩子也不织锦,也不再妆扮,可是它里面竟有这么丰富的涵义。

“杜宇数声,觉余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杜宇”,就是杜鹃鸟,杜鹃鸟的叫声在中国有一个历经久远而形成的语码(code)的作用,可引起很丰富的联想。一个就是说杜宇是送春的鸟,这首词的题目就是《送春》。当杜宇叫的时候春天就走了,再也不回来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说杜宇鸟叫的声音像是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杜宇鸟是在叫:“不如归去。”也就是说我旧日的国家、旧日的朝廷、旧日的朋友、旧日的生活都回不去了,都没有了,就好像杜宇在叫不如归去。此外杜宇还有什么涵义呢?李商隐的《锦瑟》诗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人说望帝死后他的魂魄化成了杜鹃鸟,所以中国常常以死去的皇帝、失去的国家隐喻为杜鹃。杜鹃鸟声声啼叫,那美好的日子再也不回来了。故国灭亡,明朝已矣,我永远都失落了。

“觉余惊梦”,把我过去所有的美梦都惊醒了,我们年少时编织的梦都破碎了。孟浩然有一句诗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还有唐诗三百首里头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打走黄莺鸟,不让它在这里叫,因为鸟声一叫就把我的梦惊醒了,我的梦是要到辽西去见我的丈夫,去见我所爱的人。所以杜宇数声就把我的梦惊醒了,惊醒就是“觉”。什么叫“觉余”呢?那就是说醒来以后,我所有的梦都惊醒了。这就是:“杜宇数声,觉余惊梦。”

“碧栏三尺”,这是说碧玉的栏干。栏干当然有很多种,像李后主说的“雕栏玉砌应犹在”,这是雕栏;像李商隐的诗有一首叫《碧城》:“碧城十二曲阑干”,这阑干是碧玉的阑干,代表那么样的美好,那么样的曲折。李雯说“碧栏三尺”,李商隐说“碧城十二”。数目在中国不只是用来计数的。我们说:事不过三,三思而后行,“三”是代表多的意思。“碧栏三尺”代表它是那么的曲折,那么盘旋繁复的碧玉阑干。我靠在栏干上本来是要向外观望的,观望那春天美好的景色,但是春天那美好的景色已经消逝了。我现在倚立在栏干边是“空倚愁肠”,我再也找不到美好的景色了。我倚靠在这里是空倚,只剩那满天的哀愁。

“东君抛人易”,东君是春天的神,你这春天的主宰这么容易就把人抛弃了。把人抛弃就是说离开人走了。你们念过李商隐的诗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后主的词说:“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把别离的感情作不同的描述,有的感情舍不得离别,但又乖隔于外边的形势,那就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当南唐投降以后,李后主已破国亡家,他被宋朝俘虏带走了。那是再也回不了的南唐,再也收复不了的失地,这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东君抛人易”,这南明的朝廷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了。

在开始讲李雯的《风流子》一词下半片以前,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以前英国一位学者燕卜荪(William Empson,他曾于1931年左右在台湾清华大学讲学)写过一本书,书名叫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朱自清先生把它翻译成《多义七式》,这就是所谓的多义之说。ambiguity原是一种模棱两可不好的意思,到了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西方的学者就不再用ambiguity这个字。他们改用multiple meaning,或plural signation,这是多义、复义之义。

到了近二十年来,读者反应论和接受美学开始风行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伊塞尔(Wolfgang Iser)在他著的一本书Acting of Reading(《阅读的活动》)中,他提出一个字,也就是我曾提出来的一个字,叫做potential effect。这个plural signation跟potential effect和ambiguity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它们的层次和范畴是不同的。当ambiguity被提出来的时候,是我们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诗歌应该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不清楚时,就叫它ambiguity,这是第一步。后来承认了诗歌不是仅定于一个意思,是可以有复杂的多义,我们肯定它是可以这样,就叫它multiple meaning或plural signation,这就是多义和复义了。等到了potential effect,这就更进一步了。你一定要了解它们虽然相似,但是却是不同的。这进一步,进在哪里?从ambiguity到plural signation是观念的改变,即是我们正面地承认它,不把它看做是模糊的不好,我们不用这个字,我们用“多义”这个字,我们是承认它了,可是到了potential effect这就有了又一次演变了。这“潜能”两个字就是说诗歌的文本内可以有这个意思,也可以有那个意思,是由读者自己发现出来的,而不全是作者的原意。

现在先说“多义”,我可以举一个你们熟悉的词作例证来说明。李后主写过一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我在讲李雯《风流子》“谁教春去也”时,也提到过李后主的这一首词;因为他说“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流水落花春去也”后边是什么呢?“天上人间”。这“天上人间”四个字说得就不清楚,所以大陆的俞平伯先生就说“天上人间”可能有四个不同的解释:一说,从前我的生活像在天上,现在我的生活像贬入人间,这是天上人间的不同。另外一个说法,说它是一种很悲哀的呼天唤地之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啊!”这是一种很悲哀的呼唤。还有一种可能则是疑问的口气,说“流水落花春去也”?春天到哪里去了呢?是到了天上呢,还是人间呢?最后俞平伯先生要给它确定一个意思,他说:这首词的前面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他说这“流水落花春去也”,所承接的便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是别时的容易;“天上人间”,是见时的艰难,好像一个是天上一个是人间。所以这“天上人间”四个字有了这么多种不同的理解,这就是“多义”。也就是说它有多种的可能,过去的传统文学批评认为这是不好的,这是暧昧(ambiguity),李后主这首词写得不很明白。可是这“天上人间”的不清楚,其实正是李后主词的好处。李后主是一个纯情的人,他不是个很有理性的人,不是个很有反省思考能力的人。他只要心里有所感受一下子就发泄出来了,还没有想明白的时候就说出来了。

至于我刚才所讲的接受美学中所提出的术语potential,就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意思了。刚才所说的“天上人间”种种不同的解释,这是说李后主可能有这样的解释,也可能有那样的解释。我不晓得你们读过哪些有关诗词评赏的作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有一段话,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他说的这三种境界都是用宋人的词来做比喻,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要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种境界。最后王国维加了一个按语,他说:你们若拿我的意思来解释这三首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恐怕原来的作者会不同意。我说的不必然是作者原来的意思,可是这几句词可以给我们这样的联想,可以使我们读者有这样的感发,这是potential effect。现在你们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我上次讲完课以后有同学到我这里来谈话,他问:这是不是就是多义的意思?这是一种多义。可是当文学批评的术语,从ambiguity到plural signation到potential effect,有一个观念层次的演变,而且有一个范畴大小的不同,这是关系到文学批评和欣赏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有同学来问我这些个问题,所以今天我就简单地作一个说明,而且你们明白了这个观念以后,对于以后我们讲词更有帮助。

中国的小词是一个很微妙的文学体式,它不像诗那么显意识地明说“国破山河在”,我们一看当然就知道它的意思了,甚至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看就都明白这个意思了。到了晚唐李商隐的时候写出来像《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样难以确释的诗,李商隐诗的多义性是中国诗歌的一种演进:从那么现实、那么具象的叙写演进到了如此抽象的、象喻的传达。李商隐是中国诗人里边最有词人美感特质的一个诗人,李商隐的诗很多不是都叫《无题》吗?而早期的小词也大都没有题目,只有一个音乐的牌调,后来的小词跟李商隐的诗又有一点层次的不同。李商隐写“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他其实内心是有一个要传达的主观情意在那里,只不过他是用一个抽象的形象作象喻的表达,而不是用简单的语言作浮浅的说明。可是到了早期的词,就有了很微妙的一种现象,就是因为作者写的是一个歌唱的歌词,所以在他自己的意识里边不是很清楚地要表达某一种情意,只是把他内心之中最深隐的,连他自己的显意识都说不清楚的一些东西,在无心之中流露出来了,这种最微妙的情思,就是最富于潜能(potential effect)的。

我刚才提到西方一个很有名的女学者叫做茱莉亚·克里斯特娃(Julia Kristeva),她是位非常锐敏、非常精细而且非常博学的女学者。她会很多种欧亚语言,而对西方文学及哲学的理论更是精彻而贯通。我说过一个语言就是一个符号,比如说“投影仪”这个名称就是一个符号,投影仪这个东西在这里,这就是符指,是一个实物,所以它有一个“符号”和一个“符指”。一般来说,“符号”与“符指”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像我说“茶杯”,这个“符号”就是指茶杯。我说“桌子”就是指一张桌子,我说“椅子”就是指一把椅子。这个“符号”与“符指”之间的关系是established,是已经固定下来的。可是克里斯特娃在她写的一本叫做《诗歌语言的革命》(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的书中,她认为“符号”与“符指”的关系在诗歌里边有时是不固定的,是作者用了这个“符号”,而读者来读这个符指,作者及作品与读者三者之间,像一个变电器一样在那里同时运作,而且可以随时产生新的东西。王国维读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说那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这是有一天王国维读了这两句词有了这样的联想。另外一天王国维还是读了这两句词,同样的两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说什么呢?他说《诗经》的《小雅》有两句诗:“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是写一个诗人在一个不幸的环境社会之中,瞻望四方,想出去驰骋,但是却找不到可以走的一条路,是“诗人之忧生也”。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也就是这几句词的意境跟《诗经·小雅》的这两句诗非常相近。这就跟成大事业、大学问完全不同了,一个是诗人的忧生之意,一个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他今天所读的这一种感受跟另外一天所读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这是诗歌的语言透过了作品,经过了读者使它重生,赋予它再一次的生命,就如同一个变电器,随时在生发,随时在创作,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变化。这是克里斯特娃所提出的一种学说理论,本来她这一个学说理论讲的也是符号学,可是她现在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解析符号学(semanalyze),这是一个新名词。而中国的小词里边有很多时候有这种情况,这就是为什么王国维读词今天可以读出一个意思来,明天又可以读出另外一个意思来。可是你要注意到这个作品虽然有这个潜在的能力(potential effect),可以引起读者有这么丰富不同的联想,但是你不必然指说这是作者原来的意思,可是这种说法不妨害作者原来的意思,它可以同时有这种潜能,给我们读者这么多的联想,它同时可能有它本身自己的意思。这么一来不是太自由了吗?如果我今天这样解说,他明天又那样解释,这不是太自由了吗?在这种多义之中你还要给它一种限制,你不能胡说;是要它里边的含义真的有,而不是你可以随便乱说的。这在作品本身,在于你这个读者,对于一种语言符号、文化传统的了解和修养的理解有多少能力。

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说明一个错误的联想:唐诗有一首李益的《江南曲》,是五言绝句的小诗。他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本来是说我嫁给一个在瞿塘江上做买卖的商人,“贾”在这里念“gǔ”,指商人,每天我盼望丈夫回来,但是他只顾做买卖,耽误我对他的期待和盼望。可是我又常常看到在长江江水上,当潮水来时那些弄潮的年轻人,我要是早知道潮水的涨退是准时而从不延误,我还不如嫁给那些弄潮的年轻人呢!

有一位研读西方文论的学者,因为受了西方前些年所流行的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他认为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是作者在性(sex)这方面不能得到满足,被压抑以后的表现,所以就把什么都说成性。所以这位学者就说“早知潮有信”就是“早知潮有性”的意思。这实在不可以这么随便的联想。第一,这“性”跟“信”的发音并不一样。“信”是“ㄣ”的音,“性”是“ㄥ”的音。一个是in的声音,另一个是ing的音,从发音来说“信”就不是“性”。我们再降低一步,就算我们同意他“信”跟“性”发音是一样,也不能这样联想。因为中国古人所说的“性”,是性善、性恶之性,“人之初,性本善”,不是西方指sex的“性”,这是两回事。

所以我现在告诉你们,文学作品可以有多义,可以有潜能,可是你要对于这个语言、这个文学它们的文化传统有一个更深切、更正确的理解,那么你的联想才不会偏离得太远,那么你的这种启发就不至于变成一种谬论。这虽然是题外话,但却也是关系你们批评和欣赏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而你们要想能真的具有批评和欣赏的能力,你只有从多读开始,多读自然就会体会得比较正确。因为有同学问我这些问题,所以我就作了这些简单的解答。

我们现在再来看李雯这首词的下半片:“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有同学在课堂上提出来说,我对李雯的《风流子》下半片有我自己的理解。他说:东君当然是个男子,而这首词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她所爱的那个男子抛弃她离去了。这个学生读了不少中国的书,也懂得一些中国的传统,他说中国这个男女的关系可以联想到国君与臣子。所以东君可能是国君,国君也可能是朝廷,所以这就说到明朝的灭亡。“东君抛人易”这是不错的,这种联想不像刚才那种“潮有信”变成“潮有性”偏离得很远,这种联想是可能的;但是在联想之中,在多义之中,朱自清先生曾经提出来过在多义之中你还要分别哪个是它的“主义”,哪个是它的“衍义”,哪个是它表层的意思,哪个是它深层的意思,这些是要有所分别的。它是可以有多种的意思,但是哪个是它重要的意思,哪个是它衍申的意思,这就关系到文化的传统。

“东君”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第一个意思是春天,东君是春天的神,是春神的主宰。中国过去曾有诗句说:“东君不做繁华主。”这是说春天的神为什么不给春天的万紫千红做主人?为什么不保护它们?所以“东君”是春神。第一,他是扣住题目来说的,是送春。“东君抛人易”,没想到春天这么快就过去,这么容易就把我们抛弃了,所以说“东君抛人易”,这是它的第一个意思。然后当然它可以有衍申的意思和深层的意思,那美好春光的消逝,东君的把人抛弃,当然也可以代表那旧日的朝廷、旧日美好的生活。“东君抛人易”正像李后主说的,是“别时容易”。

“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一切都改变了。可是你要知道李雯离开了中国吗?没有。他还是在中国的国境之内,而且很可能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不管他是在京城的北京或是他回到江南的云间,那景物依然,那一切的风景不殊。京城还是旧日的京城,云间还是旧日的云间,所以“东君抛人易”,这么容易地就抛弃了我们,“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我回头看看一切的景物不殊,京城是当日的京城,云间是当日的云间。“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而为什么要说是池塘呢?你说他是为了押韵,所以要说“池塘”吗?不是的。因为他是写送春,而春天我们写到杨柳,杨柳是最能够代表春天的,而杨柳生长的地方常常都是在水边,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习惯。因为杨柳的长条披拂在水边上是最美丽的、最动人的。你们不是念过了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吗?这个景象是在哪里呢?是在隋堤上,是在水边的岸上。是拂水飘绵,是在水边上飘拂的。杨柳是春天的代表,杨柳是种在池塘边的,所以他说:“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这就像是同时代的王夫之有一首《蝶恋花》词曾说“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一个文化的传统,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要用“池塘”两个字。所以说“东君抛人易”,我“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

“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你们一定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什么说“留下长杨紫陌”?春天走了,花落了,他前面说“见花褪残红”。花是落了,杨花都飘飞尽了。柳树上开的花就是杨花,也就是柳绵,也就是柳絮都飘完了。可是树还在啊!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蝶恋花》这首词跟李雯的《浪淘沙》有些地方相通,因为李雯说了“金缕晓风残”。这个“金缕”就是王夫之说的他梦中还看到的“鹅黄拖锦线”啊!可是他说鹅黄锦线是梦里看见的,现在已经是衰柳了。至于李雯的《浪淘沙》,有的同学以为“金缕晓风残”写的也是柳树衰残,这就不对了。“金缕”,是春天的柳树。所以王夫之说:我梦中见到鹅黄锦线般春天的柳树,可是现在的柳树是衰柳了、是凋残了。你们要知道李雯这个金缕的后面虽然也有一个残字——“金缕晓风残”,可是他的题目是什么呢?是《杨花》不是柳树,是金缕上面的杨花在晓风之中被吹得零落了。这你们一定要分别清楚,因为春天杨花飘完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当花落以后树叶浓荫茂密,正是柳树长得很茂盛的时候。你一定要把它分别得很清楚,你可以有很丰富的感发和联想,但是你不能判断错误。而你怎么样可以不错误,就在于你对文化传统的理解。所以现在他说“东君抛人易”,我“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这说的是柳树。

“留下长杨紫陌”是柳花都飞尽了,原在春天开放的万紫千红都飘飞尽了,可是柳树还在,所以是“留下长杨紫陌”。从表面上来看,这句写的就是高大的杨柳树跟宽阔的道路。现在你就要注意了,这关系着我曾讲过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紫陌”是什么?紫陌不是平常的一条大马路,紫陌讲的是都城,是京城的道路。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看花》的诗,他第一句说的就是“紫陌红尘拂面来”。紫陌红尘他写的是哪儿?刘禹锡是唐朝人,他写的是长安。“长杨”,任何地方高大的柳树都可以叫做长杨,可是你要知道中国文化,中国有这样长久的历史,很多事物间都有牵连,都可引起人丰富的联想。在汉朝有一位和班固并称的文学家扬雄,他写过一篇赋,叫《长杨赋》。这篇赋是写什么呢?《长杨赋》写的不是柳树,“长杨”原来是当时汉朝一个宫殿的名字,叫“长杨宫”。这就又要回过头来讲为什么我在一开头要跟你们讲那么多文学理论,因为我们要欣赏诗词的时候你要有一个根据,我们才可以体会出作品中有表层的意思、有深层的意思、有主要的意思、有衍申的意思。你从表面上看李雯写的是春天走了,万紫千红都零落了,杨花、柳花也都飘飞完了,只留下那宽阔的马路和高大的柳树。可是它深层的意思呢?“长杨”有一个联想是汉朝的长杨宫,“紫陌”也有一个联想,是都城的马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自己的民族,我们自己国都中的马路,现在谁在上面车马奔驰呢?那是敌人啊!是清朝人啊!

我这样说,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感慨。在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日本人占领了北京城时,是我初中二升入初中三那年的暑假,我就看到“卢沟桥事变”以后,走到马路上一看,都是日本的军车和军队开进来。“长杨”是旧日的“长杨”柳树,“紫陌”是旧日“紫陌”的道路,留下这长杨紫陌你现在交给了谁呢?“付与谁行?”(“行”字念ㄏalt,表示宾语)怎么都交给敌人了?你当年的主人到哪里去了?所以他说:“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这交给谁了?“雕栏玉砌应犹在”,你交给谁了?这雕栏玉砌到了今天是谁的雕栏玉砌?长杨紫陌到了今天是谁的长杨紫陌?“长杨紫陌,付与谁行?”我因为听到你们同学们在辅导课中的讲话,所以我有责任要带领你们走一个正确的欣赏途径。同学们对一个中国字的发音有多种不同的念法也要有所认识,在“付与谁行”句中的这个“行”字,同学们把它念成ㄒㄧalt,行走的行。同学们又把这句解释成:我跟谁一同行走呢?当初跟我一起的陈子龙、夏完淳都死了,我跟谁一同行走呢?但这里的行不是行走的意思,应该ㄏalt

我以前讲过周邦彦的《清真词》,其中有一首小令《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在这么短的一首小令之中有两个行走的“行”字,第一字念ㄏalt“低声问向谁行(ㄏalt)宿?”不是“向谁行(ㄒㄧalt)宿?”你走到哪?跟谁一起住宿?不是这个意思,是到谁那里去的意思。这个“行”(ㄏalt)字是个表示受词的位置辞,表示它的位置是接受语气的词句。“谁行(ㄏalt)”就是谁那里。所以“向谁行宿”,就是你今天晚上到哪里去住呢?这当然不是太太说的话,太太哪里会问你今天晚上到哪里去住呢,这当然是歌伎酒女说的话。所以她才会“低声问向谁行宿”?“马滑霜浓”,你“不如休去”吧!街上霜重路滑都没有人在路上走了,你还是留在我这里,今晚就不要走吧。后面这个“直是少人行”,才是“行”(ㄒㄧalt),行走的行,上面是向谁“行”(ㄏalt)宿。所以这句词不是李雯跟陈子龙一同行走不行走的意思,是“付与谁行”?是说把“长杨紫陌”留给什么人了?是留到什么人的手里了?是一个表示接受口气的问句词。所以这“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是留给谁了的意思。

“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在欣赏诗词之中有时会有两种错误的方向,一个就像刚才我所说的台湾的那个教授,他是盲目地跟随西方的理论,所以把“潮有信”说成“潮有性”,硬把它解释成弗洛伊德所说的“性”。这是一种盲从与不清楚。你不要受西方理论的影响而盲从,你也不要受中国的影响而盲从。什么是对中国传统的盲从呢?你说“折柳”,大家都说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柳”跟“留”的声音相似,所以就有挽留的意思,所以折柳就是送别,这是不错的,中国是有这么一个传统是这种意思的。可是“折柳声中”,你折柳枝有多大声音?你折一条柳枝试试有多大声音呢?所以你不能受西方文化错误的影响,你也不要受中国传统文化错误的影响。折柳后面有个“声”字,这是个微妙的关键所在。

什么叫做“折柳声中”?所以这就关系到你们读书多少才能够判断不谬。这句词关系到李白的一首诗,李白诗的题目是《洛城闻笛》。就是在洛阳城听到吹笛声,这也是很熟的一首唐诗。其实中国的文化传统或典故也不是很难了解,像我说的李益的《江南曲》,刘禹锡的“紫陌红尘”啦、“乌衣巷”啦,都是出在《千家诗》或是《唐诗三百首》里边。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必读的诗,这些诗数量又不多,薄薄的几本,只要你读一读、翻一翻,你以后就可以知道很多典故的出处。李白的《洛城闻笛》说些什么呢?他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是谁在暗地里吹着玉笛?这笛声散入了春风,飘满在洛阳城里。你要知道中国洛阳在古代是以多花著称,洛阳城有很多花。后面就提到“折柳”的声音,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是声音,这是“闻”,“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季节是春天,所以他说的是“散入东风”。

在笛曲之中有一个曲子叫《折杨柳》,《折杨柳》这支曲子表示的感情是离别和怀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我在这一天晚上听到了《折杨柳》的曲子,《折杨柳》曲子里所传达的是离别和怀念,真是引起了我对故乡、故园多少的怀念,多少的感情,这是“何人不起故园情”。所以现在李雯说:“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无数杨花被风吹落,春天是走了。春天走了,它所带给我的是相思怀念的感情,而且是在《折杨柳》这支曲子声中带给我的对故国、故园不胜怀念的感情。所以说“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我听到吹来的《折杨柳》笛曲,真有诉说不尽的悲哀的心曲。你们念过王昌龄的一首绝句《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我对故国、故园的相思是说不尽的,“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这吹笛的声音唤起我对故国、故园相思怀念的感情。

“落花影里,舞去还香。”我把春天送走了,在暮春的时候有多少花飘落了?杜甫诗中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这把落花、落红说得那真是有缠绵不断的感情。这花被吹落了,但李雯不说“落花”,因为落花是个实物,他说“落花影里”。词这种文学体式真是细致,真是微妙。他不说“落花”这真正实物的花,而是说在落花飞舞的影子里面,花落了。“花落”,代表什么呢?花落代表所有一切的繁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消失了;我的故国、我的故园、我旧日一切的理想,都消失了。我和知交们一起生活的光阴曾经美好过,我从前旧日的理想志意曾经美好过,一切都曾经美好过。就算它今天零落了,“舞去还香”,这个“舞”字和“香”字写得真是多情,这是落花在飘飞到地上的时候的姿态和感情。在五代的冯延巳,也就是李后主他们那个南唐有名的词人,他有一首词牌调也叫《蝶恋花》,他说:“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他说梅花落了,千万片的梅花都落了,就是它落的时候它还表现这么多留恋的感情,它在落地前的一刹那,它还飘舞出这么多美丽的姿态。所以虽然花落了,但它在临到地面之前,还在空中飞舞,这姿态还是这么美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花已经落了,在它落地之前还有舞,不但有舞,它还有残余的香气,这说得真的是好。李雯把这一种留恋的感情写得如此之缠绵,“落花影里,舞去还香”!

“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一樽”,就是一杯酒。古人说送春,春天要走了,我们喝一杯送春的酒。在晚唐有个诗人叫韩偓,也就是韩冬郎。他曾被李商隐特别夸奖过,说“雏凤清于老凤声”,说的就是韩偓小时候的才华颖出。韩冬郎写过一首诗也是送春,他说:“花前一盏伤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趁着今天还有一些残花,我喝一杯酒送它走,明天花都没有了,池塘上都是一片绿阴了。春天是走了:“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花,我们是可以喝一杯酒送它走,可是人就不行了。“难把一樽轻送”,我大可以也喝一杯酒把春送走,可是我又觉得这么困难,我真的不能够把它送走,我真的难以把它送走。如果你的一生没有愧欠,你没有羞耻,你没有惭愧,你死的时候是平安的。可是我李雯怎能无愧呢?明朝的灭亡,故友的死亡,一切志意的失落,我为他们做了什么?我又留下了什么?我曾经有怎样的羞耻和惭愧,我就这样送它走了吗?如果我没有惭愧,我虽然悲哀我就送它走了。可是我“难把一樽轻送”,我怎么能送它走呢?有“多少暄凉”!暄是热,凉是冷。这里边有多少恩怨?有多少炎凉?有多少羞耻?有多少忏悔?这是非常复杂的感情,很难叫人以言说传达的。所以这一首词是一首非常好的词,可惜时间已经到了,我不能够再发挥讲说下去了。

我们下面讲李雯的《浪淘沙·杨花》。

浪淘沙·杨花

金缕晓风残,素雪晴翻,为谁飞上玉雕阑?可惜章台新雨后,踏入沙间!  沾惹忒无端,青鸟空衔,一春幽梦绿萍间。暗处消魂罗袖薄,与泪轻(《箧中词》作“偷”)弹。


李雯写“杨花”用的又是另一种手法,他用与杨花有关系的典故,写杨花的命运、杨花的遭遇。而他是以杨花的命运和遭遇来暗示他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所以他说“金缕晓风残”。第一句有的同学就问起关于欣赏的问题,他们说“金缕晓风残”和王夫之《蝶恋花》衰柳的凋零是同样的意思,这其实完全是不一样的。王夫之的衰柳,写的是秋天,是柳树的凋零和残败。可是李雯所写的杨花是春天的季节,在春天的季节柳树没有凋零,没有衰残的感觉,所以这两首词所写的“柳”不是完全一样的。你要注意它们的题目:王词的题目是《衰柳》,所以他写的是秋天的柳树;可是李雯所写的是《杨花》,所以它凋残的不是杨柳的枝叶,它凋残的是杨花,是柳树上所飘出来的杨花,现在凋残吹落了。你们一定要把它们弄明白,所以你们看诗词尤其是咏物词,一定要掌握它的要旨,不要胡乱猜测,那是不对的。

“金缕晓风残”:“金缕”指的是柳树,“残”指的就是杨花,也就是柳絮;在晓风之中被吹落了,这就是“金缕晓风残”。下句的“素雪晴翻”写的就正是杨花飘落的情景。“素雪”指的就是白色的柳絮如同白色的雪花,“晴翻”写的就是白色的柳花在晴空中飘落时翻飞舞动的样子。后边他用不同的典故,不同的形象,写这个被吹落的柳花有不同的遭遇,有不同的命运。“为谁飞上玉雕阑?”这是头一种杨花的遭遇:杨花被吹到那白玉石的阑杆上去,这是幸运的遭遇。李雯年轻的时候在云间跟陈子龙、宋徵舆在一起,被称为云间的三大才子,在京师得到那么多人的赞美、推重,还把他推荐给清朝,那他真是名重京华,这是何等高贵的地位。可是他的名望、他的才华,“可惜章台新雨后”,那柳树生长的章台街,章台街也就是首都的大街,也就是暗指明朝的都城:“可惜章台新雨后”,一次大的国破家亡的变故,那就“踏入沙间”了!这就沾惹了满身的羞耻和污秽。他说:“为谁飞上玉雕阑?”可见这不是他自己选择的。为了什么缘故谁使他飞上了玉雕阑上去?李雯的悲剧是他自己性格的悲剧,他软弱,他不够刚强,可是同时也是命运遭遇的悲剧,如果清朝入关的时候他不在当时都城的北京,他也许就可能成为和陈子龙一样的抗清的义士,所以说:“为谁飞上玉雕阑?可惜章台新雨后,踏入沙间!”“踏入沙间”,他就沾惹了羞耻和污秽。

“沾惹忒无端”,有的同学不认识这个“忒”字,不认识这个字你应该去查一查。“忒无端”就是太无端了,无端就是无缘无故,我沾惹上这样的污秽真是太无辜了,只是命运的巧合使我遭遇到这样的羞耻和污秽。

“青鸟空衔”,杜甫的诗曾说“青鸟飞去衔红巾”,青鸟可以把杨花衔起来;我现在沾惹了尘土被人踏在尘沙之间,就算有青鸟要把我衔起来,它也衔不起来了。这句词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当年的人推荐我,他是白推荐我了,反而让我沾惹了污秽;另一种词意的可能,也就是我们说的多义,那就是我被踏到沙间之后,就算有青鸟要把我衔起来,也衔不起来了。

“一春幽梦绿萍间”,有的同学在分组讨论时说这句不懂,我刚才在最后一组讨论课上给大家讲了,最后的这几句是出于苏轼《水龙吟》咏杨花的词。在这首词中,有“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的句子,注解上提到,苏东坡说:杨花落到水里面就变成了浮萍,这也就是杨花另外一种可能的命运。这杨花可能被吹上玉雕阑,这杨花可能被踏入沙间,杨花也可能被青鸟衔去,他所写的都是借用杨花,写杨花的遭遇和命运,但也都暗示自己的遭遇和命运。那杨花还有一种遭遇,它不飞上玉雕阑,也不踏入沙间,也没有被青鸟衔走,这杨花怎么样呢?杨花落到水池里,变成了一池萍碎,变成了一池的浮萍。花虽然没有了,苏东坡说:“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场雨下过了,杨花的踪迹没有了,杨花不见了,剩下了“一池萍碎”,变成了满池的浮萍。如果我们推测杨花的遭遇,它不飞上玉雕阑,不被践踏到沙间,不被青鸟衔走,它可以落到水池里边,杨花虽然不见了,它变成了另外一种生命生存下来,它变成了浮萍叶子生存下来。

人,也许你的身体死了,可是你有一种品格遗留下来,你有另外一种超然于肉身之外的精神遗留下来,也许就像他当年的好朋友陈子龙一样有不朽的精神留存下来。夏完淳曾编有《三子合稿》之诗集,三子就是李雯、陈子龙和宋徵舆这三个好朋友。那夏完淳是谁呢?夏完淳是陈子龙的学生,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而夏完淳几岁就死了呢?虚岁十七岁!实岁十六岁!夏完淳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品格上了不起,才华上也了不起。夏完淳是夏允彝的儿子,夏允彝跟陈子龙又是好朋友,所以夏完淳私淑陈子龙,他是把陈子龙当老师的。当清朝入关、明朝灭亡的时候,夏完淳只是十三四岁的童子,他十四岁就跟他的老师、他的父亲参加了反清复明的革命运动。第一次失败时,他父亲夏允彝就跳水自杀了,然后第二个死的就是他的老师陈子龙,当军事失败的时候他的老师也跳水自杀了。当时的夏完淳只有十六岁,被清朝捉去,但清军很同情他,这么聪明这么有才华。而当时审判他的人是汉人洪承畴,他在当时非常有名望,可是后来他投降了清朝。洪承畴很爱惜夏完淳的才华,因为他被捉去的时候才是十六岁,当他参加反清复明的军事运动时才只有十五岁。所以洪承畴说:十五六岁的小孩哪会有叛逆的行为,因惜才而替他开脱。但夏完淳却对他说:“你哪是洪承畴啊!我所知道的洪承畴是有气节不降清的洪承畴!哪里是清朝用女色诱惑就投降变节的洪承畴呢?”夏完淳正义凛然大骂洪承畴,当然后来就被杀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