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熊江宁:入世的奋斗,心灵的宁修

知行天下:110位北大毕业生的职场奋斗历程 作者:方伟


熊江宁:入世的奋斗,心灵的宁修

人物名片 熊江宁,江西人,2000年北大法律和经济双学士毕业,2003年北大法学院硕士毕业。在校期间是爱心社的骨干,曾做过校刊记者和北大法律信息网编辑。2006年3月被《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定位为绿领生活的代表。2001年出版《甘肃之旅》;2005年出版《拂去珠穆朗玛的尘埃》;2007年7月出版《解读虹膜——看得见的亚健康》,同月出版《我的北大笑史》。曾担任美国安利公司的高级经销商。2007年10月创立北京虹康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担任运营总监,高级营养师。

16岁时,她以江西省宜春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法律系,23岁时,拿到北大法学硕士学位的她,毕业后的月收入就超过了五位数。她曾经是美国安利公司北京地区最年轻的高级经销商,现在是自己创立的北京虹康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最大的股东;从在校到现在,她一共出版了四部书,现在正着手创作一本法制小说。她,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熊江宁。记者在师生缘咖啡厅听着面前这个绽放着灿烂微笑的年轻女子娓娓道来她的学习与创业故事。她的善良、自信与勤奋成为这个故事最好的注释。

七年一觉燕园梦

1996年8月29日,正值二八年华的熊江宁怀着第一次出远门的兴奋心情来到北大,第一眼见到从图片上走下来的燕园就深深爱上了她。大一她是在昌平园度过的,虽然茫然,但也充实,看的专业课的法学名著是本科四年里最多的。大二时回到燕园,在紧张的专业课学习之外她还申请了经济研究中心的双学位,同时也开始了精彩的社团生活。她加入了爱心社、戏剧社、文学社,在校团委、校学生会和系学生会都挂了号,还是北大导游团、北大礼仪学校、北大团校的活跃分子,系刊的记者,名目繁多的社会活动中她最终坚持下来的是爱心社和团校。

熊江宁很看重在爱心社的经历,认为爱心社是她在北大的精神家园。她从小对公益活动怀有热情,而爱心社并不需要特别的技能,只要有一颗愿意参加活动的心就好,非常适合她,她从大一加入爱心社,一直坚持到研究生毕业,是爱心社的骨灰级元老。她说:“爱心社是个很纯净的社团,它不会给你带来诸如保研、留校等很实惠的东西,但会给你内心带来一种很实在的感受。”几乎爱心社每个部门的活动她都参加过,比如每个楼的爱心天气预报、收废旧电池、学期末的收衣服活动、陪伴和照顾老教授,还参加过两次爱心万里行活动。2003年毕业后,熊江宁与爱心社仍然保持着联系。2007年5月,她帮助爱心社联络并成功促成了与德云就社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爱心义演活动。在她看来,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如同火苗般微弱,但是很多人的力量集合起来就可以汇聚成火把照亮天空。而在给予的时候她也在收获,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她一直相信“施比受更有福气”。值得一提的还有熊江宁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的经历,她参加了团委的礼仪学校和校庆导游团,还被安排去采访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春华,亲历了燕园的百年华诞。

正是通过参加这些活动,熊江宁从入校时不太会与人交往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善于沟通、冷静处理事情的成熟的人。她诙谐地说:“以前的性格绝对是林黛玉型的,非常敏感和脆弱,后来得到的评价是外表是个林黛玉,内心是个刘胡兰。”因此,她一再强调,一个人的大学简历里面,不可以只有读书,要有很丰富的经历,它们对于将来走向社会有很大帮助。而在北大自由开放的生活也让她怀念不已,在《我的北大笑史》这本书里,她以清澈的文字记录了这段如歌岁月。她说北大是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她灵魂的家园,“毕业之后我还经常回去,总是一进校门,就觉得和外面的喧闹隔绝,再看看那些比自己年轻许多、充满生气的笑脸,心里总是异常的安宁。”

积沙成塔,理性与经验成就绿领生活

学生的生活除了上课和社会活动,仍然要面对生活现实,从大二开始熊江宁就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在毕业时还存下了一笔钱。读大学时,她做过各种兼职,包括家教、帮老师干活,做小生意等等。最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大三时的书贩经历,那时由于家庭的负担加重,她非常希望能够帮家里分担压力,有一次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看一个小学同学时,发现路边有个图书展,有《金庸全集》卖,她当时就自告奋勇帮老板在北大推销。老板给她运来了十套书,她在三角地贴出了广告和宣传单,为了方便联络还借了同学的呼机,这样开始了自己的书贩生涯。一箱书很重,她经常要楼上楼下地搬,搬不动时就用脚踢。一个月她卖了将近六十套《金庸全集》,赚了将近五千元。这次卖书让她吃了不少苦,但也让她确认了自己的商业感觉,意识到在自己一直保守且传统的性格里面是有一种赌性的,并且勇于尝试。

大四下学期,熊江宁到北大法律信息网做兼职。开始是在一个叫“天问咨询”的栏目专门负责回答别人提出的法律问题。后来被调到“律师天地”栏目做记者,采访的都是名律师。研究生期间看到有出版社要出关于旅游的书,她跑去说自己可以编写甘肃那部分,因为很向往敦煌,于是她出了第一本书《甘肃之旅》,后来拿了稿费去了敦煌,一偿夙愿。熊江宁总在不断地尝试不同的兼职,她希望能多一些时间想人生,不愿意自己的人生很快被定格,不断的尝试与锻炼也让她在面对很多事情时镇定自若。

她还在律师事务所实习过几个月,主要的工作是翻译资料,查找法条,写写简单的诉讼状,工作不是很有意思,却很晚才能回学校。对于律师这个职业她并不太喜欢,因为要面对太多社会负面的东西,所以她选择改行,自己创业。在研一下学期时,经过朋友的介绍熊江宁开始在美国安利公司做直销。到毕业的时候收入已经很不错,没有去找工作而全职做了直销。很多人觉得她这个选择有些离经叛道,认为以她这么好的学历背景做直销非常可惜。但是她认为如果不甘心一直上班,在每天的重复中消磨自己的时间,就要寻求更好的方式和途径。她反复强调年轻的时候挣钱可以慢一点,成长却要快一点,她选择安利作为起步的平台是因为她把成长当做第一位的事情。安利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直销公司为她提供了创业的平台,而直销非常锻炼人的情商和商业素养的培养,它训练一个人从基础的销售开始,把学的东西教给别人,通过建立团队和市场完成目标,同时它有非常好的教育培训让人提升。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做直销,对她来讲是一笔财富,对于她的思维和人际关系都有很大影响,现在碰到事情时她从不觉得是挫折或是困难,因为那个时候能碰到的困难几乎都碰到了。经过不断的努力,刚毕业的她就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工作室,工作室位于北京新起点家园,这个240余平方米的空间在装修时被设计成健康生活馆的风格,熊江宁通常会邀请她的客户到这里来聊天、听讲座或是开party。她很喜欢这种自由的工作方式。她说虽然从外表看她很保守很规矩,然而在内心她是非常确信自己要什么的那种人。努力工作的同时,她也很喜欢旅行,在读书期间和毕业之后,走遍了祖国的大西北,并且多次出国,她说自己热爱自然,并且也被自然热爱着。

2006年3月她被《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定位为绿领生活的代表,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状态,即工作时间很自由,有很多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平衡工作与生活。而能够实现这样一种状态,也是点滴积累的,她强调早点接触社会,做些事情,比只待在象牙塔里要好得多。

开始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而现在的熊江宁不再是单纯的绿领一族,她重新开始创业,开始人生的一个新起点。2007年10月,熊江宁作为最大的股东,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立北京虹康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关于健康管理的互联网公司。2007年,她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的高级营养师江帆老师合著了《解读虹膜——看得见的亚健康》一书,由国内著名的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关于虹膜知识的专业书籍,销售量曾经名列当当网亚健康丛书第三名。虽然她是法律专业出身,但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学习了七年的营养知识,受到了非常系统和专业的营养培训,并且有非常丰富的营养咨询和讲课的经验。她解释说,虹膜健康检测是通过给眼睛拍摄的虹膜图来反映一个人的整体身体状况,有别于现有的医疗体检,虹膜诊断有利于发现疾病的起源,并且能够针对疾病的原因、而不是依据疾病的结果加以治疗,通过虹膜能够看得见人的“亚健康”状态。虽然现在知道虹膜的人还比较少,但是她相信这个检测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她立志在国内把这件事情向全民推广,她的虹康网为会员提供一年四次的虹膜检测以及虹膜解读分析健康报告,并且提供有效的自然生活状态改善建议,让人的身体有机会从亚健康转向健康而不是从亚健康转向疾病。

她为这个项目储备了很久,从写书到出书,到真正开始投入运作,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对现在正在做的事业她非常有信心。但是创业起步期就像飞机起飞一样,受到的阻力是最大的,耗油量最大,处于这个阶段的熊江宁非常忙,因为这个阶段创始人要承担最多的角色,做最多的事情。但她也非常享受创业这种生活方式,她是一个很注重健康的人,不会让自己超负荷,现在的规划是希望企业能够迅速地发展,让更多的会员得到有效的健康管理,让社会认同运用虹膜手段进行亚健康监控的意义。在她眼中,一个真正好的项目不仅要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更重要的是项目本身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这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一开始就必须铭记于心的。

熊江宁对于创业和创业者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创业的黄金期,有很多国外的资金进入中国,对中国经济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如果你有好的项目、好的团队和好的执行力,你就有机会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有可能把企业做大。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从最开始就要告诉自己,坚持自己选定的事业和方向。但是她也强调,大学生毕业之后最好不要直接创业,最好先去一个大的企业做两三年,做到管理层之后,可以尝试换换领域再做两三年,积攒一些经验和资源,寻找到一些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然后有合适的项目再开始创业。由于创业和上班追求的价值不同,一个是自由一个是安稳,因此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但所有人都应该有目标,有创造,这样才会不断享受到成长的喜悦。

慈善是一生的功课

作为曾经的北大爱心社成员,毕业已经五年的熊江宁现在仍然热衷于公益事业,如果时间和情况允许,她会选择和一些朋友去孤儿院服务或者是做义工。她有过多种身份,不断地在不同的领域里向前努力,而今天的她方向更加明确,给更多人带来健康是她的主要努力目标,写作是她业余时间不放弃的爱好。对于未来的人生她有长远和清晰的规划,她说将来最想做的事情是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现在所做的事情也都是在为她将来最重要的事情打基础。她说:“我会给自己20年时间来慢慢做这些事情的,一步步往前走。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如果我们今天做慈善,做得穷困潦倒,做得人家不羡慕,那我们就不会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我希望我所做的事和我的生活是别人想要的,因为榜样会有很大的号召力。”

2008年初,她许下新年的愿望:“希望我能够帮助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我能够给每个认识我的人带来快乐。”她说:“慈善是一生的功课”,相信秉持着正念和公心,认真勤勉地向前走,人生这一门功课终将会有完满的答卷。

(文/尹艳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