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周作人 冰心 朱自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作者:傅书华,徐惠琴 主编


第三节 周作人 冰心 朱自清

内容提要

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最主要贡献在于他在散文小品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上。继《美文》中提倡“艺术性”的“叙事”“抒情”散文之后,他又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提倡“言志”的散文。他的“言志”派的小品散文以其平和冲淡的风格,最终和鲁迅为代表的战斗的杂文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两大对峙的流派。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的“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的两体散文创作的鼎盛时期。第二阶段,1928年到“七七”事变前。散文“平和冲淡”风格的成熟时期,文字上更圆熟老练。第三阶段,沦陷期。“平和冲淡”向“文抄公”散文转化时期。特点是充满了“涩味”和“苦味”。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散文大都是写回忆之作。文笔挥洒自如,具有史料价值。

冰心散文“情绪多于文字”,她以清丽、典雅的文笔和温暖的柔情诉说对祖国、对母亲、对兄弟、对弱者、对自然的爱,表现了她的“爱的哲学”,时称“冰心体”。代表作散文集《往事》《寄小读者》。

朱自清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写景记游之作。在情景交融中使作品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意境。第二,怀人抒情之作。把真挚的感情与叙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第三,政论性散文。把笔触伸向社会,暴露出现实的丑恶和黑暗。第四,学术性杂文。用严肃的学者眼光分析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鲜明的针对性。

教学建议

1.阅读相关文章,梳理周作人由“为人生”到“表现自己”,逐步淡化艺术的社会职能的过程。

2.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有所谓“叛徒”与“隐士”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大家,应该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二是要了解其散文的艺术特质,即所谓的闲谈体的风格。

3.精读《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等,留意自己原初的阅读感觉,注重其耐人咀嚼的那种“涩味”与“简单味”,分析产生其“味”的因素(文体、语言、节奏、趣味等)。

4.朱自清的散文多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同学们较熟悉。对其散文中常见的温柔敦厚的气质及有时难免着意为文的缺失,应有所讨论。

精读作品

周作人:《美文》《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

冰心:《山中杂记》(七)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

评论摘要

1.综观周作人平生文章,可分为正经的与闲适的两大类,这是事实;主要的是正经文章,其次是闲适文章,这是事实;两类文章的审美追求的目标都是和平冲淡,这是事实;闲适文章更多地体现他的审美追求,正经文章更多地表现他的思想,这是事实;不少闲适文章里面也寄寓着正经的思想,并非一味闲适,这是事实;不少正经文章,内容严重尖锐,而文章风格仍力求和平冲淡,也是事实。总之,他自己的表白都是可信的,我们不应该轻易怀疑否定。他和大家的不一致之处,不过是大家看到他已经达到的和平冲淡,他自己却着眼于他尚未达到的更高更理想的和平冲淡。此外,他也是对于二三十年代相当流行的一种对他的评论很不满,那种评论是把他在艺术上对和平冲淡的追求和他在政治上的脱离现实斗争直接联系起来,又把艺术上的和平冲淡同内容上的正经严肃对立起来,他认为都是误解,所以那么再三再四地申辩。

舒芜:《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的散文艺术》,见《周作人的是非功过》,23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我们再来探讨周作人文风中的“涩味”。……“涩味”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文词之“涩”。最常见的是周作人以文言入文,使我们在阅读顺畅白话文的途中,加入一些“磕绊”,但这些文言字词绝无生硬之感,反使行文古雅,而别有一种“知识与趣味”。如下面的例子:

我从小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后来又想溷迹于绅士淑女之林,更努力学为周慎,无如禀性难移,燕尾之服终不能掩羊脚,检阅旧作,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呜呼,我其终为“师爷派”矣乎?虽然,此亦属没有法子,我不必因自以为是越人而故意如此,亦不必因其为学士大夫所不喜而故意不如此;我有志为京兆人,而自然乃不容我不为浙人,则我亦随便而已耳。(《雨天的书·自序二》)

周作人文章之“涩”,又是心绪之“涩”。在周作人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读到淡淡的惆怅,其情趣也常是落寞的,甚或颓废的。有研究者谓之为“中年心态”,那么这样的心态则正是略带枯涩的。譬如《喝茶》一篇,所沉醉的是“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前面似乎优游闲适,而以“可抵十年的尘梦”收束,则分明有种无奈的逃世的低徊。另外还有的“涩味”其实是一种不欲明言的思想苦涩。如《谈酒》一文……如此的辗转曲折,已经在借酒议论了。此外,周作人的“涩味”还往往在于他文章的“隔”。……与古今才士的流利酣畅相比,周作人的文章是“隔”的:“我们总是求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即是求‘不隔’,平实生活里的意思却未必是说的出来的,知堂先生知道这一点,他是不言而中,说出来无大毛病,不失乎情与礼便好了。知堂先生近来常常戏言,他替人写的序跋文都以不切题为宗旨。……这种文章我想都是‘隔’,却是‘此中有真意,存乎其间也’。”(废名)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86~18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看看他的散文的写法究竟有什么特点。这比谈《滕王阁序》之类的文章要难,因为那是浓,这是淡;那是有法,这是无法。……像是家常谈闲话,想到什么就说,怎么说方便就怎么说。布局行云流水,起,中间的转移,止,都没有规程,好像只是兴之所至。话很平常,好像既无声(强调),又无色(清词丽语),可是意思却既不一般,又不晦涩。话语中间,于坚持中有谦逊,于严肃中有幽默,处处显示了自己的所思和所信,却又像是出于无意,所以费力。总的一句话,不像坐在书桌前写的,像个白发过来人,冬晚坐在热炕头说的,虽然还有余热,却没有一点点火气。

张中行:《再谈苦雨斋》,见陈子善编:《闲话周作人》,150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4.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5.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美,而且富有变化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各种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处置各种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以造成意境跌宕、层次波澜。这是他散文结构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秦淮河“六朝金粉”的遗留“艳迹”——歌妓卖唱,与作者恪守的“道德律”的矛盾,作为结构的“主峰”,而造成了记游情节的高潮。

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载《文学评论》,1980(1)。

6.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懂得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里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弟兄从(冰心)书本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我抑制不住我的感激的心情。

巴金:《巴金如是说:巴金自述一百条》,载《文学评论》,2003(10)。

7.冰心散文的即兴抒写,至情流露,有其相应的表现形式。她深谙“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规律顺应情思涌溢而设体蓄势,谋篇布局,首先在体势气脉上追求意到笔随,生气贯通。她的感兴,或由回忆沉思引发,或由即景观物触动,都是有来由,可捉摸,有形有色有声息有血肉的。这是其文兴象浑然、情境和谐的内在依据,也是她往往采用书信体、回忆体、速写体和随想录的重要原因。落实到具体的篇章结构上,冰心散文不以意匠经营取胜,而以自然流布见长。这与朱自清式的“缜密”有别,又不同于徐志摩式的“跑野马”。她的自由不拘仍受制于“不绝如缕,乙乙欲抽”的柔婉情思和温文尔雅、端庄含蓄的才女性情,有流水行云式的从容自在,也有草蛇灰线式的曲折有致。

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载《文学评论》,1997(5)。

8.但后来却有一些批评家有了不同的意见,40年代同是女性作家,同是笔墨高手的张爱玲就公开宣称不喜欢冰心的散文,以为含有太浓重的“新文艺腔调”。

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呢?恐怕首先得承认,“冰心体”的确是伴随着“新文艺腔”的。所谓“新文艺腔”,主要指一种做作、不自然的文风,以及与现实及现实语言都有一定距离的、书面化的语言方式。冰心的散文,尤其是前期散文,如果读多了,是有一种单调感,因为她的内容、语言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乃至于散文结构,都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冰心的文字也有刻意雕饰的痕迹,有“才女”气,属“闺秀派”……这都可以说是“新文艺腔”的表现。但是,在承认这种现象的同时,还要回到“冰心体”产生的“语境”上来,正是这种带有“新文艺腔”的“冰心体”散文,在当时使白话能完全脱掉“粗俗”的讥讽,是白话而能为“美文”的有力佐证。它也更显示了现代白话散文长于描写、长于抒情的特征,并在中西、古今的杂糅渗透的试验中,使现代文学语言得以产生、成熟。如果没有“新文艺腔”,也就没有脱掉“新文艺腔”之后更“老到”的“新文艺”。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9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泛读作品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闭户读书论》

冰心:《往事(二)》第六篇、第八篇 《寄小读者》通讯七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评论文献索引

许志英.论周作人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文学评论,1981(6).

舒芜.周作人后期散文的审美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1).

钱理群.关于周作人散文艺术的断想.江海学刊,1988(3).

赵京华.周作人审美理想与散文艺术综论.文学评论,1988(4).

韦俊识,何林.“叛徒”与“隐士”二重人格的生动显现——周作人早期散文概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2(3).

温儒敏.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上海文论,1992(5).

安文军.周作人对现代散文内在规定性的理论贡献.重庆社会科学,2006(6).

范伯群,曾华鹏.论冰心早期散文的民族特性.文学评论,1984(3).

傅光明.冰心散文: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文学评论,1994(2).

林非.朱自清.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朱德熙.谈朱自清的散文.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尚喜平.如何看待朱自清前后期散文的优缺点.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2).

霍秀全.朱自清散文理论探析.北京社会科学,2000(4).

拓展练习

1.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风格的异同。

2.周作人笔耕一生,毁誉参半。曾有过“改造民族灵魂”般“蔷薇色的梦”,也曾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一道积极参与思想启蒙。但他最终把五四时期已经提出的“救出你自己”的个人本位主义原则发挥到极端,“把个体生命价值置于第一位”,把文学当成“自己的园地”。他讲求“有礼节重中庸”的“生活之艺术”,将其“绅士鬼”与“流氓鬼”生下的“理想王子”当成“任何种的元首”,以“平和冲淡、闲适中庸”的审美观为人生观。“在他的理想中,审美的世界成为现实的样板”。当他发现“獐头鼠目再生于十世之后”,更是“闭户读书”,做“自己的文章”,以读书和写作为生命存在的方式,其间得失,甘苦自知。然而他的审美理想,具有和时代拉开距离的超前性,因而只能弥补他自身心灵上的不平衡。个人和历史两者之间却无法“调和”、“中庸”。由审美观而人生观的历史错位最终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整体流向。你认同这样的见解吗?给予阐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