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奏响实现三系杂交稻配套的凯歌

信念 创新 奉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风采 作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编


奏响实现三系杂交稻配套的凯歌

袁隆平查阅了杂交高粱培育三系和配套的方法后认为,要突破杂交水稻的第一关,是找到水稻中的“雄性不育株”。他借鉴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选育过程中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路子,开始了查找水稻雄性不育株的影子。

1964年的夏天,在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发现了第1株天然不育株。接着,他又找到了3株不育株。到1965年,袁隆平从4个品种中发现了6株雄性不育株。他研究发现,在6株雄性不育株中,属于无花粉型的有2株,属于花粉败育型的有2株,属于花药退化型的也有2株。他探究了3种雄性不育类型的不育特性和不育程度,并肯定了这些雄性不育株的研究价值。

1965年10月,袁隆平对获得的材料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撰写出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寄往《科学通报》等刊物。1966年2月,《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大胆登载了全文。论文像一支嚆矢划破了多年杂交水稻研究的凝固空气,勇敢地冲击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为袁隆平创新思想宝库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对袁隆平的观点,当时学术界贬大于褒。个别“学术权威”断言他对遗传学无知;一些人讥讽他不过是异想天开。但不育系的发现,肯定了袁隆平的想法;而论文的发表,更是给他莫大的支持。但如何才能实现水稻杂交优势的利用呢?袁隆平认真考虑再三后,拟定了一个培育“杂交水稻”的技术路线,称为“三系配套方法”。这三系的名称是“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杂交水稻的培育方式是这样的:

首先,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其次,找到一种特殊水稻品种做父本,即保持系,用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征。

第三,选择一个稻种与不育系杂交,使其后代恢复生育能力,叫恢复系。三系配套,便可制种。

这样,“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者共居于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既分工又合作。不育系依靠保持系来传宗接代,代代不育;不育系通过恢复系产生杂交种子,这种具有杂种优势的种子种植于大田便产生了高产效应。

技术路线决定之后,袁隆平搞来一些瓷盆土罐,为选育出来的稻种开起了“小灶”,总共有60多盆。

正当袁隆平的研究步入正轨之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成了当时安江农校拟批判的“八大重点”对象,原因是他的“出身问题”和“现行问题”。但幸运的是,他不仅躲过了劫数,杂交水稻研究还获得了支持。原来,他的论文发表后,很快被原国家科委九局的熊衍衡同志发现,并及时报送赵石英局长阅示。赵石英立即请示国家科委党组,党组书记聂荣臻元帅表示,国家科委要支持此事。赵石英及时以国家科委九局的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要求支持袁隆平的研究。

1967年3月16日,湖南省科委决定将“水稻雄性不育”正式列入省级科研项目,并下拨研究专款600元。省农业厅还批准两名“社来社去”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毕业后留校给他当助手,在国家支持下,杂交水稻研究由袁隆平的孤军作战转向小团队研究。

在海南、云南元江、湖南经三年辗转研究,虽历经坎坷,却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袁隆平分析认为:所用的测交材料,全是常规稻种,它们的基因不是相同便是太近,可能导致保持效果不理想。他决定改变策略,寻找野生不育株,利用远缘杂交稻种实现配套。

袁隆平与两位助手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筛选,决定从海南开始寻找野生稻。功夫不负苦心人,1970年11月23日上午,研究小组中的冯克珊与李必湖发现了一片约3亩面积大小的普通野生稻,并从中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当时正在北京出差的袁隆平接到李必湖的电话后,当即赶到海南。经仔细观察和辨认,袁隆平确认这是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高兴之余,当即将其命名为“野败”。接着,袁隆平与研究人员马上进行转育和配套工作。1973年,袁隆平用在海南岛配制的10多斤杂交稻种,在湖南农科院0.08公顷的试验田中试种,亩产高达505千克,丰产的锋芒初露。当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已基本成功配套,杂交水稻技术发挥显著增产效益指日可待!

接着,再战告捷。1974年,他在安江农校试种自己选育的强优势组合“南优二号籼型”杂交水稻,亩产高达628千克……三系成功配套,展示了杂交水稻高产的魅力。丰收的田园稻浪荡漾,簇开了金黄的果实,创新的生命力被金黄之海演绎得大气磅礴。

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的决定,并下拨150万元,用于杂交水稻的推广,袁隆平被任命为技术总顾问。这年冬天,近万人的“制种大军”,浩浩荡荡进入海南进行“制种”工作。1976年4月,收获杂交水稻种子400多万千克。随即,这些种子被转运湖南,播撒在三湘大地。在湖南推广的208万亩杂交水稻,平均每亩增产20%以上,取得了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借得东风好行船,从此,杂交水稻从三湘四水出发,迅速染绿了大江南北,迎来了一个个沉甸甸的金色收获。

国外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他们认为三系杂交水稻问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提供了法宝。甚至有专家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杂交水稻瀑布

三系杂交稻增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根系发达、吸收力强;分蘖力强、植株生长旺盛、抗逆性好;穗大粒多,光合作用效率高,并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等。从1976年到1988年,全国10多年中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12.56亿亩,平均每亩增收稻谷20%以上,累计增产稻谷1000多亿千克,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