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麻木不仁”仍然要不得

《水浒传》的人生智慧 作者:乔力 主编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如果谁也不喜欢你,那么你应该相信,这就是你的过错。要精明的处世,但不要那种世俗的精明。最高明的处世术不是妥协,而是适应。

“麻木不仁”仍然要不得

水浒中有这样一批人物,他们跟在某个“主人”的后面,打打杀杀,耀武扬威,主人指东他就打东,指西他就打西,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判断,他们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有吃有喝就算有日子过,他们只是一群受人摆布的工具而已。他们就是各个村庄里的农民包括庄主太公所蓄养的那些庄客们。有些庄户人不分好坏,对自己的亲人都能够视若无睹,而许多庄客则充当庄园地主的武装兵士,庄主供养他们,他们为庄主卖力保护庄园甚至为非作歹唯庄主之命是从。

史家庄、赵家庄、桃花庄等几乎所有的庄客都是如此。史家庄少主史进要同少华山对抗,召集来庄户们,众人只会说:“我等村农,只靠大郎做主,梆子响时,谁敢不来?”鲁智深被金氏父女邀请到赵员外家,那赵家庄的二三十个庄客不明真相便跟着员外来厮打。桃花庄的庄客对走过日头前来求宿的鲁智深开口便骂:“和尚快走,休在这里讨死。”反而是庄主刘太公留下了鲁智深。柴进的庄客对浑身湿淋淋的前来讨点酒喝的林冲,没有一点同情心,没有一点儿关爱,只是粗野的吆喝着:“去便去,不去时,将来吊在这里。”毛太公的庄客,跟毛太公是一路货色,他们不分好人歹人、不分青红皂白,只是听从主子的命令,把他们的同类——穷苦人解珍、解宝绑送官衙。综观这些庄客们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们都是没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和个人独立的人格个性,没有自我,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麻木不仁之徒。

如果说这一批人跟他们所对付的人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惟命是听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李逵的一奶同胞的哥哥李达就不可饶恕。李逵想把母亲接上梁山,同他一起享受快活的生活,没有一点儿孝心的李达对弟弟的做法不仅不赞同,还把李逵臭骂一顿,怨恨他连累自己,一点儿也不顾及兄弟情分,反而是匆匆忙忙地跑去官府报信,让官府捉拿与梁山私通的亲弟弟,这样的麻木不仁实在是让人寒心不已。

这些曾经让鲁迅先生都痛心不已的麻木者同样让我们感到压抑和无奈,但还有一位庄户老人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他就是热心的老人钟离。宋江攻打祝家庄时,搞不清祝家庄的复杂的道路布置。石秀去打探时,作为祝家庄农民的钟离老人,告诉了石秀有关祝家庄的复杂迷离的盘陀路径,以及武装部署的情况,又在危急的时刻让石秀借宿渡过难关。老人是善良的,淳朴的,他知道救助同自己一样的受苦人,知道救助同自己一样的弱者,他是有着可贵的同情心和热心肠的正直明理的老人,同李达和那些麻木的庄客们比起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他们的命运也是不同的。那些庄客们只能随着庄主势力的消亡而消亡,李达也没有像宋清跟着宋江一样在梁山上建功业也享受富贵荣华。而钟离老人却不一样,因为他的仁德和指路之功,当梁山攻破祝家庄时,祝家庄幸免于难,他不但救了自己的性命,还让全村人免去血光之灾。这就是麻木不仁同正直热心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和最鲜明的区别。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曾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他也不止一次地对这种他们的畸形变态心理作出精妙的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华盖集·通讯》)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正是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而《水浒传》所描写中的这些庄户人们同样也是如此。

水浒中的那些庄客们,可能他们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力气过活,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们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他们同阿Q一样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和麻木。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精神胜利法”这个法宝取胜。这就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不觉醒。

他们荒唐,麻木不仁,没有思想,没有个人独立的见解和意识,可能一辈子都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而碌碌无为,不过,谁也不喜欢没有头脑的人,像这样的人的可悲下场最终将是被社会无情的抛弃。

不要做这样的人,新时代的人们应该接受新鲜的事物,新鲜的思想,给自己的体内输入新鲜的血液。一个不能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自己的土地的农民,绝不是一个好的农民。看着别人种棉花他就种棉花,人家种豆子他就种豆子,结果人家的棉花和豆子丰收了,他的棉花和豆子却枯萎了。他惨败的原因就是不动脑子,没有思考,自己的土地适合种什么他根本不知道,所以他不会获得丰收。农闲时,他也像很多的农民一样进城打工,看见别人干啥他就干啥,他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做这个工作,不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样的工作,像个工具一样活着。当然,不能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自己工作的任何领域的人,都不是一个能够获得成功的人。可见,随波逐流,麻木不仁是事业成功的大忌。

麻木不仁,是对社会和生活的冷漠,是对社会世态的漠然置之。而今,同样的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时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名女子爬到高楼上欲跳楼,很显然,我们应该敬畏生命,可是却有人借机大肆赚钱——兜售望远镜,并且这个兜售望远镜的小贩竟然不是空手而归。人们的看客似的冷漠和麻木不仁让人心惊胆寒。当然这只是一个个案,但仍然能够说明人性关爱的热度正在一些人心中悄然流失,人性中的美好品质正越来越成为一种非常紧缺的精神资源。鲁迅先生在《药》里写到这样的看客,“领颈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看客们之所以麻木,是因为他们缺乏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缺乏浩然正气的无畏精神。麻木的看客,折射出了目前社会道德的缺失,折射出人们精神道德领域的匮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一点点丢掉它的怜悯心,最终丢掉的就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这是非常让人害怕的。

究其实质,正是一种不健全的文化人格,一种不经意间就能麻木灵魂的心境在作怪。就像一杯稀释了的毒药,开始时,它的毒液是轻轻浅浅的侵蚀,最终却是一柄锋利的剑,直逼得你无法固守自己的心。他们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但同样有着看客的无聊和麻木,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现实社会中来,没有责任感,没有使命感。

麻木不仁,是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今天这个经济利益被日益强调的时代,很多人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严重,以市场价值作为衡量自己行动的准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是事已关己,也高高挂起的心态,奉行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孔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人人都将良知、爱心束之高阁,那么,社会就将失去秩序和文明。

麻木不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心态。当年看客的麻木曾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而今,类似街头的许多看客一样的麻木不仁者同样刺伤了社会。他们良知泯灭、甚至人性丧失,以一种病态来欣赏同类生命的消逝,来满足自己那病态的心理。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不珍视别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怎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麻木不仁,是一种冷漠的、自私的、愚昧的心态。

德国一位牧师曾经说过:“有人落水了,我不是落水者,我不救助;有人受伤了,我不是伤者,我不救助;有人跳楼了,我不是跳楼者,我不救助;有人身陷火海,我没陷火海,我不救助。要成功,就不要有这种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要觉醒,就必须剔除这种麻木不仁的阴暗心理。鲁迅先生对看客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决定弃医从文疗救他们的精神。而今的少数国民,同样需要疗救,只是希望这不仅仅是书生的一厢情愿吧!

丑陋的变色龙

变色龙是一种脊椎动物,躯干稍扁,皮粗糙,四肢稍长,运动极慢。舌长,可舔食虫类。表皮下面有多种色素块,能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笔者今天所要讲得变色龙,不是动物而是人,说他丑陋,是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动物的特征,他是滑稽的如跳梁小丑般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水浒中也有这样一类人物。第九回豹子头林冲被发配到沧州,收管在牢城营内,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先有一般的犯人告诉林冲需要准备人情钱物,否则便要先吃一百杀威棒,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还没有来得及拿出钱来,差拨便到了,问道:“哪个是新来的配军?”他看到林冲只是答话,却没有拿钱出来,就变了面皮,指着林冲就骂“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等等,他满口的脏话,满脸的气愤,满心的诅咒,满身的不如意,一个凶神恶煞的模样。林冲等他骂完,赔着笑脸取出五两银子给他。他还恬不知耻的问是不是管营和他的一共就这五两,当林冲说另有十两麻烦他帮忙送给管营时,他的态度马上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与收钱之前的表现截然相反,也就是几秒钟的工夫,这位差拨大人不仅从怒发冲冠立刻转为和颜悦色,而且仿佛刚才那些话骂得不是林冲而是另外的人,林冲也从一个十恶不赦之人马上变成了一个有好名字的能发迹的好男子,这份能耐恐怕也就这位差拨大人才能具备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副丑恶的嘴脸,可笑,但更可怜。

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俄国大作家契诃夫小说《变色龙》中的那个巡警——奥楚蔑洛夫,就因为一条小狗的主人是不是将军这个问题,让他的脸由绿变红,又由红变蓝,再由蓝变紫,他的态度改变之快犹如变色龙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不停地变化表皮的颜色一样,因为没有弄清楚狗的主人,最后也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林冲遇到的这位差拨大人,其实就是中国的奥楚蔑洛夫,他也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变色龙。

后来当林冲又拿出柴进的书信时,他就更为殷勤了,直接指导林冲怎么应付讯问,与他怎么配合等等,交代的清清楚楚。就这样,林冲免受皮肉之苦,而且还得到了一份轻闲的差事,早晚只是烧香扫地,差拨、管营受了钱财,林冲也自然自在。可好景不长,当陆谦把一包金银送给管营和差拨时,他们为了巴结高俅,又爽快的答应要结果了林冲,并安排操作了火烧草料场的整个过程。这等小人,他们的结局可以看到,林冲痛快淋漓的割下他们的头颅是对他们的仁慈。

从这位差拨的表现来看,非常符合变色龙的各项指标:首先是他的脸皮很厚,常言道:“厚颜无耻”他几乎无所不用其及,根本不知道耻为何物;再就是他的舌头较长,能够花言巧语,善于巧言令色,他看人说话,看菜吃饭;前两个特点决定了他的第三个与常人不同之处,那就是他的多种保护色,他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方式适当的保护自己的最大利益不受损害,并且还能够适时的获取最大的好处。“变色龙”总能谨小慎微,打起十二分精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改变自己的体色,迎合外界环境的变化。

他们见风使舵、察言观色,当然更会见缝插针、投机取巧。他巧舌如簧,蒙蔽了林冲,也麻痹了林冲,让他觉得自身的处境是安全的舒适的,差点中了他们的奸计。这些变色龙,是些十分危险的人物。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场面在其他章节中也有出现。武松被发配孟州时,那里的差拨同样的刁难武松,但武松软硬不吃,他们也没办法,倒是管营施恩有求于他,反过来巴结武松。还有那个可恶的张都监,表面上待武松如兄弟,口口声声以“义士”相称,背地里却收了蒋门神的好处,送了张团练人情,要替蒋门神报仇,诬陷武松后还安排人在飞云浦结果武松的性命,打虎英雄却被狗戏弄,武松只有血溅鸳鸯楼杀了这个善变色的小人。宋江也有类似的遭遇,在江州牢城,宋江有的是金银财宝,上下都使了银子,因此满营里没有一个不喜欢他。这些个管营、差拨只知道银子,只认得面子,就连作者施耐庵都只感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诸如差拨一样的人物也是存在的,而且不乏其人。领导高兴时他就开心,领导发怒时他就生气,领导对谁好他就喜欢谁,领导对谁反感他就厌恶谁,对领导毕恭毕敬,对下属飞扬跋扈,对有钱人点头哈腰,对穷苦人趾高气扬……,其实,他们是一个不完全属于自己的角色,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们所关注的人或是所不敢得罪的人左右着,他们完全失去了自我,最起码他们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的情况已经影响到了小孩子,听一个当小学教师的朋友说,她的班上有一个小姑娘,很是知道在老师面前说好听的话,她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告诉周围的小朋友老师喜欢她的原因: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夸老师漂亮,夸老师的发型好,夸老师的衣服好,夸老师的心眼好,夸老师的课讲的好等等,绝对错不了。很明显,这个小姑娘知道对她用得着的人耍心眼,即使她并不是真的喜欢那个人,只要让别人喜欢她就行了。这个孩子的发展很让人担心,如果她把这些作为她成长的手段,那她早晚会付出非常沉重的代价,即使她顺利的长大,她也会成为一个性格扭曲的不健康的人,她会由一个小变色龙成为一个大变色龙。类似的情况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而得不到有效的遏制的话,发展的结果将是灭亡,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人们自种的苦果肯定自己吃下去。

这不是耸人听闻。变色龙是可恶的,他让人哭笑不得、让人无所适从。斗虎易,斗人难。好汉武松能够打死吊睛白额大虫,豹子头林冲能够担当八十万禁军教头,呼保义宋江能够统率千军万马,但对这些变色龙似的小人,还是不得不防,不得不小心。变色龙虽丑陋不堪,如小丑般滑稽可笑,但人们嘲讽他们的同时,切记不要忘记提防他们,更不要成为人见人恨的变色龙。试想一想,如果社会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变色龙,谁都无法看清楚对方,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用意,人人都岌岌可危,生活在猜疑和虚假的氛围里,那是多么令人感到可怕的事情啊!提醒有这种“前科”的人,改掉恶习,真真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办事,由变色龙到一个真正的人的距离并不远。

作为动物,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变色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它能保护动物自己的生命安全。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保护方式,刺猬会蜷成一个刺球,乌龟会把脑袋缩到龟壳里,这都无可厚非。当然,在竞争激烈的人类社会里,人们选取适合自己的保护方式,笔者也没有话说。但是不管怎样,做人做事的原则还是不能够随便变更的,一个没有立场没有准则的人,是难以获取别人的信任的,一个只知道圆滑和世故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淡泊名利,静中观心

《水浒传》中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好习枪棒,学成多般武艺,又学得道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在梁山上坐第四把交椅,高高在上,地位非同一般。他多次在关键时刻保全了梁山泊,他有着仙风道骨,可以说是一个梁山泊不能离开的人物。

但就是这么一个核心人物,却在乱世之中“淡”出了人生最深的滋味。轰轰烈烈固然是进取的写照,但成大器者,绝非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淡泊名利,耐住寂寞,才是绘出多彩人生的良方。公孙胜就是这样,他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大风大浪能够坦然,能够淡泊。梁山泊可谓是蒸蒸日上,可公孙先生却借口回家探母,一去不返。第五十三回提到,“前翻戴宗去了几时,全然打听不着”,可见他不图梁山的好酒好肉和论斤称的财宝,不图在梁山的快活和尊贵,只想照顾母亲,只想潜心修炼。对他来说,侍奉母亲是他一生的义务,专心修炼是他苦苦追求的事业。对他来说,梁山泊里的各派力量的消长,晁盖和宋江的权利之争,都跟他无关,他不想介入这些所谓的名利争斗。

公孙胜又不是一个完全脱离尘世的与世隔绝的人,该出手时他知道出手,知道打击贪官污吏的嚣张气焰,知道为梁山排忧解难,知道为兄弟顾虑周全。所以他会去主动找到晁盖,要求去劫生辰纲,他说:“此一套富贵,不可错过。古人有云:‘当取不取,过后莫悔’。”当宋江等遇到麻烦,无法破除高廉的法术时,他又毅然前往,破妖法,取高唐,解救柴进。当梁山好汉把亲眷都搬到梁山,安享幸福时,他执意不肯搬母亲上山,借口母亲不习惯这样的生活。在后来征辽、剿田虎、王庆的征战中,他也竭力而为,最终帮助宋江成就了大业,宋江等想青史留名,加官晋爵,但公孙先生却决然辞行,可谓是功成身退,淡泊名利。他所要求的仅仅是静心修炼,完成师父罗真人的夙愿,也成就他的伟大事业。他没有急功近利,而是选择了急流勇退,这种淡泊心志的处世态度,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也许经历得越多,越能细细品尝生活的味道,也就能把生活中的一切看得很淡,更能明白生活的重点所在。

名利这一关不好过。有人追名逐利,有人淡泊名利,但做到淡泊名利却很难,中外名人就有很多淡泊名利的事例。唐代大诗人李白虽然渴望建功立业,但他主张功成身退,不但不贪恋爵禄富贵,而且时常对它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他像庄周那样,企求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而不愿受爵禄富贵的羁绊。“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便是他这种想法的真实写照。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他奖项更多,但她只是把荣誉看作是玩具,只能玩玩而已。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他对一位年轻人说:“名利地位都不要去追逐,年轻人需要的是充实思想,要多层次、多方位去思维。”钱钟书惜时如金、甘于寂寞、淡泊自守、不求闻达,视名利如浮云。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要有肯于为之奉献、为之牺牲的东西。

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追求名利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欲望。因此,要淡泊名利,必须从根本入手,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如果抵御不了这种诱惑,总是奢望超现实的东西,那就必然会去争。一个人的物欲越强,他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强。如果物欲淡一些,做到清心寡欲,也就比较容易淡泊功名,达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境界。

名利是暂时的,事业是长久的,决不能务虚名而毁实业。今天,一些假冒伪劣、欺世盗名的事情不少,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全力营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社会环境,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是当今第一要务。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淡泊名利与敢于竞争并不矛盾。淡泊名利不是要让你过一种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不是让你与世无争。正是有了竞争,人们才不断进步;离开了竞争,一切都会陷于停滞状态。淡泊名利,但决不淡泊人生,淡泊人生是颓废,是心灰意懒,是没有斗志,是没有生机,是死水一潭。淡泊名利是不为名利而做事,但却是一直在做符合道义、有利于民众、民族的事。能够真正做到淡泊名利,你就会少了很多忧烦,得到很多幸福。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需要的是解放禁锢了的心灵,把自己从纷乱的名利堆中拔出来。

淡泊是一种精神。无数事实证明,任何贪污腐败的行为,都产生于当权者的私欲膨胀,都产生于为政者对个人名利地位的刻意追求。倘若一味沉湎于私欲、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地位,就会丧失拒腐防变的能力,步入侵害人民利益的歧途。

淡泊是坚强的意志力。受各种欲望的引诱,就不能集中精力干你应该干的事情。清康熙帝时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为官一任,总是在“兴利除弊,察吏安民”上下工夫,总是为百姓疾苦“忧心如焚,夜不成寐”。郑培民,从发达地区到贫困山区,从“亲自示范”到“访贫问苦”,从抗洪前线到农民床头,都撒下了他为民勤政的足迹和汗水。他的实践告诉人们,倘若没有对个人名利地位的淡泊,就不会有真正的勤政;只有淡泊名利,才能专心致志、踏实认真地为民着想。在远离战火硝烟的和平年代,在充满物欲诱惑的市场经济时期,不流血的意志考验从未停息。在多种形式的腐蚀诱惑面前需要意志、在自己的私心杂念面前需要意志、在与各种不正之风斗争的过程中更需要意志,而只有淡泊名利,才可能有坚强的毅力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

淡泊名利,就无须刻意地去粉饰自己,也无须为蜗角功名、蝇头小利去煞费苦心,上蹿下跳,苟且钻营;淡泊名利,就不会无情无义,脸厚心黑,猥琐自私,因而也不会令亲人失望,使朋友厌恶,被世人唾弃;淡泊名利,就会热心去生活,不与名利纠缠,只要心无所愧,任由他人评说;淡泊名利,就会心无挂碍,行无羁绊,从而赢得许多精神、热情、乐观、健康和一片坦荡的胸怀。

只有淡泊,才能一尘不染、一身正气。而要实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的要求,不仅需要舍身重义的勇气,而且需要实事求是的韧劲,这些都只能来自对个人名利的淡泊甚至舍弃。古人说:“淡泊明智”,而今天应该说:淡泊则正,身正则刚。

要做到淡泊名利,要想淡泊名利,就必须学会正确比较。工作上向最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最低标准看齐。真正的有品德的人,对于个人名利,坦然对待,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就会陷入欲望的漩涡中。如果把名利看得太重,整日提心吊胆,这样的人生是毫无乐趣可言的。

当然,提倡淡泊,不是让人不思进取。不思进取是颓丧,是没有目标,是茫然。提倡淡泊,不是让人蜷缩在一个无人看到的角落里,与世无争,甚至是与世隔绝。淡泊不是心如死灰,不是无能和脆弱,它代表一种深厚博大,一种高贵理智,它是一种坚强,是一种饱经人生沧桑后的洒脱和成熟,是一种尝尽人生五味的自信和优雅。淡泊对于那些走过风雨后接受阳光沐浴的人来说才有意义。我们无需用淡泊包装自己。只有心宁静了,才会真正的宁静。

淡泊不再只是人们装点脸面的虚假油彩,淡泊名利,是人生所求所为的一种态度,一种为人处世的风格。淡泊名利无疑是高雅超脱的,但若把它绝对化,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很可笑。淡泊是有止境的,淡泊名利,是相对于贪婪而言的。淡泊名利是因人而异的,当你拥有了名利的时候,才有资格谈淡泊名利。能而不为,有而不重,是谓淡泊,是一种高雅超脱。君子可取之有道,小人不择手段。对于名利,关键是看把它置于什么位置,名利之外还有什么,用什么方法去求取名利。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望越少,越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发展。因此,人们应该尽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诸葛亮《诫子书》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能够做到像公孙胜这样并不容易,只有淡泊名利,才不会利欲熏心。有两句歌词唱得好:“熙熙攘攘为名利,何不开开心心过一生。”因此,淡泊名利,还是许许多多的人们应该追求的一种高尚的境界。

扼住嫉妒的咽喉

嫉妒,即嫉贤妒能,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古往今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因嫉妒导致伤人害己、骨肉相残、家破人亡甚至丧权辱国的事例不在少数。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华,千方百计要害死诸葛亮,结果自己却被活活气死,死时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宋朝的奸相秦桧,嫉妒岳飞的才能,害怕危及自己的地位,不惜勾结金兀,结果遗臭万年。每朝每代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的历史事件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胆战心寒。

同样的故事在水浒中也照样上演。高俅、童贯、蔡京等奸臣们对待宋江等梁山好汉的种种表现就是最好的明证。宋江等好汉都是英雄豪杰,有文韬武略,他们的努力使得梁山迅速壮大,从人才到钱财各个方面均可以与宋王朝抗衡,他们杀富济贫,不扰乱黎民百姓,并且时时刻刻想着为国家效力。可高俅之流容不下他们,害怕宋江等会危及到他们当朝一霸的地位,害怕他们再也不能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所以多次在宋徽宗面前进谗言,并多次大规模的发兵讨伐梁山,但均大败而归。这样的状况让他们更加恐慌,梁山全部受招安后,高俅等极力进言,不让皇帝封宋江等好汉官职,只是让他们卖命出力,并且想借征辽和剿王庆、田虎之机来削弱宋江的势力,可宋江屡立战功,他们的诡计又没有得逞。终于在征方腊后,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只剩下二十七人,他们这样总可以高枕无忧了。可就这样,高俅等奸人也不放过宋江,他们再次蒙蔽昏庸的皇帝,说害怕宋江等“恶性”不改,再次疯狂的进行迫害,可怜宋江等人一世豪杰,却成了高俅等奸人嫉妒的牺牲品。可见,嫉妒会造成十分可怕的恶果。

嫉妒又俗称“红眼病”,这十分形象的说明了对别人成绩万分眼馋的情形。虽然“喜、怒、哀、乐、悲、思、恐”七情中找不到嫉妒这个词,然而一提到“嫉妒”二字,不用解释,每个人都能心领神会。看到他人某方面比自己好,人们产生羡慕的心理是完全正常的。但如果因为自己达不到他人的水平而发展到不甘心,并达到恼怒他人的程度,这种心理就成了忌妒。

忌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可以说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产生嫉妒是人和人之间进行比较的结果。一个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或别人的家庭比自己家庭幸福,往往会心怀嫉妒。嫉妒的对象,常常是周围熟识的人,比如同学、朋友、邻居等。他们认为,我坐着,你也别想站起来;我躺下,也要把你拉倒。梁山泊的第一任头领白衣秀士王伦,就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人物。他知道林冲武艺高强,怕日后会危及他的地位,多次刁难林冲。晁盖等人上山时,这么多的好汉更是让他望而生畏,他也是不愿收留,想再次“委婉”的拒绝时,就成了林冲的刀下鬼。像王伦这样,就是自己没有本事,还容不得有才能的人,也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一般来说,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不易觉察的潜意识中,多数情况下表现出对对方的羡慕,还谈不上意识清醒的嫉妒心理,还没有对别人的名誉、地位等有攻击的想法。而王伦的嫉妒,就属于程度较深的嫉妒,他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是潜意识的,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显露了出来,开始有了忧虑,进而对其作间接或直接的挑剔。高俅等人的嫉妒,就是非常强烈的嫉妒了,他们已经丧失了理智,向宋江等作正面的直接的攻击、造谣或中伤,希望置别人死地而后快。所以他们做出了十分极端的行为,但他们是害人又害己,宋王朝在这帮奸臣的照料下一日不如一日,很快被灭亡。当然,并非说所有的嫉妒都会逐渐发展到非常强烈的程度,产生极端的行为。嫉妒心理往往由无意识进入到有意识,慢慢表现出行动,最终会演化成一种十分变态的心理,他们的目的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但不同人格特质的人会把嫉妒情绪控制在某一个阶段,而不让其自由发展。

巴尔扎克说:“嫉妒者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对当事人双方都有害无益。嫉妒别人的人,他内心痛苦,既折磨自己,又折磨他人。严重者会对自己或他人都构成伤害,悔恨终生。由此可见,嫉妒不仅使精神受到折磨,对身体也是一种摧残。有人把嫉妒比作是“双刃剑”,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克服嫉妒心理,学会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正确认识自我,要准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更重要的是不断剖析、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寻找自己对他人、对某事的评价与处理是否具有不公正、不客观的成分;面对某人某事的时候,自己的心情和行为的出发点是否理智等等。另外,减少虚荣心也是很关键的。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要面子、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虚荣和空虚心理的表现,少一份虚荣心就会减少一分嫉妒。在生活中,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不甘心在别人之下,把别人的成绩看作是对自己的压制和威胁,只有跳出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才能摆脱痛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劝诫人们要谦虚谨慎,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向他人学习,而这样做首先学会接纳他人,理解他人,需要的是客观、公正的眼光以及与人为善的准则。而今,竞争是司空见惯的,学会公平竞争是很重要的。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而不应成为目标,如果把竞争本身看作是目的,便会让人过于看重结果,很容易引发不择手段、不讲规矩的举动。要明白,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要把目的只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注重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或输或赢的原因。体会到竞争的乐趣,才能形成健康心理。

既然有嫉妒者,必然就会有被嫉妒者。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面对那些嫉妒的眼光和言行时,应该选取科学的办法,而不是针锋相对。你可以适当的表露自己的不幸和目前的窘境,就会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并让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如果能使对方对你的努力自叹不如,又让他感到你的谦虚,就有可能熄灭嫉妒的火焰。另外,你可以主动接近、求助于嫉妒者,让他感到你的进步并不会对他造成威胁,甚至还有求于他,让他的自尊心在某种程度上获得满足,这样也会降低嫉妒的温度。如果有可能的话,当你取得成就并获得荣誉时,注意不要冷落别人,更不要居功自傲,让嫉妒者也来分享欢乐,这有助于消除紧张空气,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嫉妒确实是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心理。每个人都应该抑制、克服嫉妒他人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时,要承认差异并努力进取,尽量缩小差异;当嫉妒心理出现时,应想到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要承认他人的优点,正视他人的优势;希望他人进步,自己也有收获。这样能使他人快乐,自己也快乐。不要嫉妒别人,而是要从自身出发,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于完善自己。所以一个人要学会控制情绪,把嫉妒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争取做到:别人超过自己,我祝福他;别人不如自己,我帮助他;别人贬低自己,我原谅他。

嫉妒是使人心态失衡的恶魔,馋谀是卑劣者的武器,嫉妒与谗言常是孪生兄弟。俗话说:耳边风,吹散亲骨肉;谗言败坏君子,冷箭射死忠臣;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江河洗不清。高俅等奸人的所作所为就让人痛彻心肺,他们的嫉妒就导致了谗言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疯长。最后,让我们用一位哲人的格言来共勉——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愿大家都能认清并远离嫉妒情绪。我们在追求人生的目标时,不光要学好书本上的文化知识,还要自我培养健康的心理。否则,阻碍你的人生发展的暗礁——嫉妒,可能让你前功尽弃,以致遗憾终身,后悔莫及。所以,扼制住嫉妒这一致命的咽喉是当务之急。

防人之心不可无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笔者不是说要时时处处像站岗放哨般神经质的警惕,像警察患了职业病一般看什么人都象嫌疑犯。但为人处世,有的时候还是要小心谨慎些,争取不要做稀里糊涂的被人卖了,还去帮别人数钱的傻子。这儿的“防人之心”,讲的是防范欺骗所具有的一种戒备心理。如果你不设防,说不准就会钻进了对手的圈套,弄得一身的不是。

在我国,水浒的故事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师林冲,威风凛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即使是武松、鲁智深这样的武功好手也未必能赢得了他,谁知他却被高俅欺负的无路可走。高俅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又不会武功,只是因为气踢得好才得以发迹,按说他肯定是打不过林冲的。可是,“强壮”的林冲却被“弱小”的高俅打得四处逃窜,最后落得自己被充军发配,连老婆都没能保住。手无缚鸡之力的坏蛋高俅怎么能使武艺高超的好人林冲如此狼狈不堪灰头土脸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高俅太坏,皮厚心黑,坏得几乎每个毛孔都透露出漆黑的恶;林冲太好,心存仁厚,好得没有丝毫的防范之心。高俅为了让他的干儿子高衙内顺利的霸占林冲的妻子,亲自上阵,设置圈套,将持刀的林冲骗入白虎节堂,可见其心之黑。而随后他还能装模作样的反问林冲:“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然后顺理成章的拿下“想行刺”的林冲,可见他脸皮之厚,手段之毒辣至极。而林冲一点儿辩解的余地也没有,他如此容易受骗上当,可见他不仅没有一顶点儿的戒心,还天真的指望能够表明心迹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消除高太尉的误会呢。

《水浒传》中,像林冲这样对人不设防,中了对手圈套而上当的事情是不胜枚举的。大刀关胜武艺高强,宋江攻打北京城时,因梁山军队屡次不能得手,吴用就派遣刚刚归依梁山的呼延灼去麻痹他。在两军交战的情况下,作为大将的关胜不仅对呼延灼的突然到来没有丝毫疑心,还与呼延灼递相剖露衷情。而后又有战场上宋江等人的高超演技,使得这个设计好的双簧配合的天衣无缝,等关胜反省过来,则为时已晚,他被捉上梁山,关胜的没有防人之心是导致战争直接失利的主要原因;另外,解珍解宝兄弟因为没有防备毛太公而吃了官司;栾廷玉因为对孙立的突然加盟没有丝毫的疑心而导致祝家庄的失陷……等等,所有这些例子,都是因为他们没有防人之心,只得自己吞食自酿的苦果。

常言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着”。既然你的对手惦记你,那么你就有让对手时刻惦记而却不能得手的东西存在,那么,他就会在你身上下大气力,花大工夫,最后肯定有利可图,不然他不会罢手。高俅、呼延灼、毛太公、孙立等就是进行得这样详尽而周密的策划,在这种情况下,林冲、关胜、解氏兄弟、栾廷玉等没有丝毫的察觉,任由对手牵着你的鼻子走,结果可想而知。

这种算计人的厚黑本领的确厉害,但高俅的伎俩却显得卑鄙,宋江的手段却显得高明。历史上像这样参透厚黑义理的大有人在,如刘邦,想当年,项羽是何等的英雄,曾经“力拔山兮气盖世”,为破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终只能走投无路,乌江自刎,这是项羽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给了他致命的一击。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的表面的谦卑和外表的懦弱麻痹了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项羽,他失败的结局是避免不了的。当然,像这种不能识破对手圈套,心甘情愿上当的,必然都有他们自身难以规避的弱点或缺陷,被对手不失时机的利用了,钻了空子。所以,适时的保持清醒机警的头脑,不麻痹大意,对于能否取得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代枭雄曹操,也不在刘邦之下。如果说高俅厚黑的算计令人厌恶的话,那么曹操等人却厚黑的让许多人佩服。不管历史对古人做何种评价,可是仔细一想,刘邦、曹操等人的算计也好,偷袭也罢,在当时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况下,人们对此的确没什么可指责的。想想看,人力远远不如虎、熊等猛兽,但是人类却主宰了地球,成为地球的霸主,无非是与之“斗智不斗勇”。人类有头脑,能够思考,能够制造工具,能够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出力献策,而野兽在这些方面都是不能的。项羽等人的失败正是这样,他们不动脑子,自己不知道分析问题,没有防人之心,又听不进去贤人的劝诫,所以他们攻城略地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是在为人处世中却不能够如愿以偿。

防人,是为了不吃无名亏。骗子的脸上没有任何的标志,他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和常人无异。他们的阴谋能够得逞,当然是苦心经营的结果,他们动用各种“高明”的手段来瓦解人们的防范之心。你麻痹的时候,骗子是清醒的,你损失惨重代价昂贵的时候,正是骗子满载而归志得意满之时。诚然,生活中骗子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防骗防到草木皆兵,人人可危,但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学会思考,不贪图小便宜,能够做到这样,就能够对付骗子,保护自己不蒙受损失。我们不能制止别人耍手腕,抖伎俩,那么只有我们自己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吧,不要存有害人之心,但一定要有防人的意识。

激活内心的正义感

在希腊神话中,象征正义的女神狄凯(DIKE)手持标尺的形象一直让人们敬慕不已,她手中的标尺就用来衡量事物和事件是否合适、适当和公平,或用以确定土地的分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以“其性直,能触不直者而去之”的品性,成为司法公正的象征,这种原始的神话偶像寄托了人们向往公平,渴望正义的意愿。正义是一个最具普遍性的原则,它在一切可能影响人类幸福的事情上都规定出一种明确的行为方式。”正义是一种美好的品德,维护她是人们所应该具备的良好素养。

对正义的追求与敬意是社会发展的理由,但趋利避害又是人的本性。

历史上,小说中,许许多多侠义之士不仅武艺超群,而且极富正义感,他们嫉恶如仇,以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为己任,宝剑过处,恶人胆寒,奸佞丧命,冤屈得以昭雪,正义得以伸张。《水浒传》中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正义凛然,他们的作为谱写了一曲曲正义的赞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金氏父女伸张了正义;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从刽子手中解救了林冲;偷骨殖何九叔送丧,为武大郎的怨死留下了证据;武松醉打蒋门神,为施恩夺回了快活林;张顺活捉黄文炳,为国家除掉了大祸害;李逵杀死了李鬼,让劫道的恶人罪有应得;李逵捉住并除掉了假冒宋江欺男霸女的恶人,为宋江洗清了冤屈,为百姓报了血海深仇……等等,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鲁智深、武松、李逵等好汉的所作所为,无不彰显着正义,无不让人们拍手称快。

从历史这面镜子里,可以对照出现实的弊病,它在使读者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读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从精神上受到鼓舞,情感上得到宣泄,从而更加坚定了人生的信念: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一切腐败的肮脏的东西必将被历史的潮流冲走淹没。权利一旦被邪恶所掌握或利用,那么良善也会受到丑恶的凌辱,正义也将受到邪恶的蹂躏。如果没有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就不能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也就谈不上什么正义感!

对于历史上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衣食的丰足,生命的安全,社会秩序的稳定。然而,总会有某种随时可能突然而至的邪恶力量,把他们的这种愿望击得粉碎。这种邪恶的力量也许是匪盗的横行,也许是官吏的腐化,或者是皇帝的横征暴敛,有时候甚至是这种三种力量的总和。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而言,在任何一种邪恶力量面前,他们都是绝对的弱者,任何一种邪恶的力量随时都有可能掠走他们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微薄家产乃至自己与家人的生命,所以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对这些邪恶力量的恐惧之中,对邪恶力量恐惧的另一面就是对正义的渴望。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数不清的清官,包拯、海瑞等都是,他们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的结局是惨淡的,甚至是悲惨的。今天,对于见义勇为的英雄,政府应建立起一个救助的长效机制,而相关部门也不能再坐等英雄上门求助了。如果人人都觉得见义勇为是理所应当的,那么这种良好的行为将难以持续出现。社会各界应出台各项政策,关注正义者的正义行为,为挖掘正义感铺石筑路,把全社会都动员起来,这样罪恶将无处藏身,正义者将更加伟岸。守护善良和正义,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只有公平得以实现、正义得到伸张,社会才会有和谐可言。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真工夫。列宁曾经说过,一打口号,不如一个行动。正义是人民的希望,追寻和谐与正义,维护公平正义,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要让正义感受潮甚至发霉,倡导良好的社会公德。做一个铿锵有声,不迎合社会风气,不迎合他人口味的堂堂正正的人,心底无私,我们的眼睛才能蔑视特权,我们的双手才能扶助弱小,法律的利剑才能所向披靡,我们的事业才能勇往直前。

骄傲的人站不住,自卑的人立不起来

浅薄无能的人,比谁都自高自大,他们总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他们关起大门做皇帝,自家看自家的戏。他们往往目空一切,眼内无人,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像豆腐渣,他们感觉一直良好,直到狂妄自大碰得头破血流。水浒故事中这样的人物也屡见不鲜。

柴进家的教师洪教头的表现就十分引人注目。正好林冲来到柴进庄上,柴进以礼相待,敬佩有加,便邀洪教头一起入座。林冲见众庄客称他做教师,便急急鞠躬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等柴进向他介绍完林冲后,林冲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林冲让他上首坐,他也不推让。后来还傲慢的问柴进“为何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这样面对面的无礼侮辱,林冲都没有作声。柴进有些不喜欢,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柴进说他“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本来就想让林冲教训他,便极力撺掇。林冲却说不敢,洪教头还以为林冲胆怯,便来招惹他。林冲看柴进的面子,开始不与他一般见识,后来明白柴进的意思,才使出真本事,几棒就把洪教头打翻在地,洪教头被庄客们笑着扶了,羞愧满面的投庄外去了。读者看了,会觉得洪教头的表演有点跳梁小丑的味道,他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林冲的大度、谦逊更增加了读者对他的喜爱。

另外,水浒中也多次提到“自取其辱”。是的,两军对阵时,有些人自恃武功高强,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傲慢无礼,不重视对手,疏忽大意,结果惨败,像这种骄傲自满的人不自取其辱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洪教头就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林冲,他不知道他所藐视的人,恰恰是真正的英雄。很显然,低估他人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他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他狂妄骄傲,总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枪棒教师,所以他一无所成,他愚蠢的将自己看成巨人,将别人看成矮子。汉纳·考利曾说:“自负就像谋杀,总会露出马脚。”清代的学者东鲁古狂生也说:“大凡人不可恃,有所恃,必败于所恃。善泅者溺,善骑者堕,理所必然。”可见,自满是智慧的尽头,也是走向失败的开始。

爱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兜圈子。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功,千万不要等着荣誉的降临,即使有了荣誉,也不要陷在其中,沾沾自喜。法国有句谚语:自满、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行,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什么都懂。对蚂蚁来说,一碗水就是海洋;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就是对骄傲的人的最大讽刺,切记不要在荣誉的源泉边孤芳自赏。影子沾沾自喜于它的高大,人们都知道,这是远离光源的结果。那些因为一孔之见,一得之功而激动不已的人难成大器。俗语说,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于得意时。“周瑜大意失荆州”说得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谦虚的人常思已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自大者看不起别人,其实骄傲只会伤害你自己。俗话说,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小人自大,小水声大,就象花儿一样,鲜艳夺目的花儿往往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拼命散发香气的恰恰是那些极不起眼的小花。虚荣会导致骄傲,只有深刻反思,坚决抹掉那些可怕的虚荣心,才算是真正的谦虚。说起自己的优点就如数家珍,说起别人的缺点就滔滔不绝,这是做人的悲哀。有的时候,适当的点击自己的缺点,反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提高。虚光妨碍射击,骄傲影响进步,胜不骄,败不馁,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谦受益,满招损。徐特立说:“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巴甫洛夫说:“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健全的心灵,胜过强壮的外表。有错误不可怕,只有别人指出你的过失或者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你才会进步;虚心接受人家的批评,你才会成长;低声下气,你才能学习到更多东西,只有先把自己骄傲的思想抛弃掉,才能容纳更多的智慧。如果没有人敢指责你,那么你将永远在错误中轮回。

看到这儿,你会说,骄傲的人难道都像“扶不起来的阿斗”一样吗?当然不是,骄傲并不统统是不自量力,俗话说的“骄傲必败”,是指轻狂、狂妄,与自信性的骄傲是两种不同内涵。自信的骄傲有时会激发你的热情,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让你奋斗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样的骄傲是一个人自豪的体现,是自信的象征。任何一位想取得事业成功的人,如果缺乏自信的骄傲,便缺乏创造性的本来动力。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真是有点骄傲,如果放到适当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要之,自信的骄傲能让你加速前进的步伐,过度的骄傲就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由骄傲,很自然让我们联想到自卑。斯宾诺莎曾说过,自卑虽是与骄傲反对,但实际却与骄傲最为接近。是这样的,过度骄傲的人是想用骄傲来掩饰他内心深处的自卑。自卑的人,没有自信,他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甚至任何时候都不敢抬起头来,不敢面对任何挑战,他认为自己不行,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其实,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过度的骄傲和自卑都是人们前进的大敌,它不仅会抑制你的脚步,妨碍你前行,还可能会把你扼杀,毁掉你一生的前程。

最大的骄傲和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自信而不自傲,谦卑但不自卑,过犹不及,过度自信与缺乏自信都是不好的。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当你肯用一颗谦卑、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时,你所做的事情也就变得更加顺畅,更加得心应手。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也不应该去瞧不起别人或自己,极度骄傲与极度自卑所能带来的影响一样的可怕。如果极度自卑会让一个人与成功无缘,那么极度骄傲的坏处也不亚于此。把握好自己为人处世的尺度,做一个自信而谦卑的人,必会让您的生命增添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

“借”非“劫”也

“借”,顾名思义,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是借入;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给别人使用,是借出。不管是借入还是借出,“借”都是一个有来有往的过程。“劫”,却很自然的让我们想到“抢劫”、“打家劫舍”,是威逼,是胁迫,不管怎么说,“劫”都是一场灾难。很显然,“借”不是“劫”,“劫”也不是“借”。如果打着“借”的旗号去“劫”,那只不过是给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罢了。

让你感到可怕的事偏偏水浒中就有发生。有一回,秋高气爽,正是收获的季节,梁山正赶上没事,宋江等听说梁山周边富庶。朱贵就说,正好下山去“借”点粮。说得好听,做起来也轻巧,可见轻车熟路,他们真得把“劫”当成了“借”。读者会问了,你怎么就知道人家不还了呢?其实下文就有交代。宋江攻打祝家庄时,作者写到李家庄、祝家庄和扈家庄三庄定下同盟,共同抵抗梁山贼寇,就是惟恐梁山泊群雄过来借粮。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怎么梁山过来借粮让他们如此害怕呢?事情再明白不过了,问题就出在梁山的“借”上,怎么个借法?借了还还不还?作者没回答,可读者心里却清亮如明灯,他们的“借”,其实就是“劫”,哪有可能再还呢。看到这儿,有的读者也可能觉得不以为然,“劫”怎么了,他们是“杀富济贫”啊!是的,“杀富济贫”,很有点英雄主义的味道,就算是宋江们“劫”的目的是好的,但运用“劫”这一手段,也确实有点让人不敢苟同。

其实,凡是靠“打旗号”办事儿的,不管那“事儿”是大、是小,是公、是私,都确实有点儿“扯虎皮作大旗”的嫌疑,让人感觉就是不那么地道。如果是通过正常渠道办正事,那为什么还非得打旗号呢?着实让人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金钱乃身外之物

《水浒传》中对金钱等财物的描写频率是相当高的,熟悉的水浒故事的读者眼前都会闪过这样的画面:宋江仗义疏财、济人贫苦、扶人之困,因而江湖上人称及时雨,能救万物。柴进柴大官人也以门招天下客闻名于世;第十四回智取生辰纲之前,晁盖想少惹是非,用十两银子稳住了雷横,可就为这十两银子,刘唐差点儿与雷横翻脸。另外,金翠莲父女受郑屠欺侮,为救助他们,鲁智深、史进慷慨解囊,李忠却只摸出二两碎银子。把这些例子相比较,实在很有意思,都是为钱,态度却不一样,当然,他们不同的态度就会造成他们为人处事的不同的结果。

这令笔者想起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个大富翁,在一个小岛上遇见一个正在打鱼的渔夫,这个渔夫只是打够每天吃的,一点儿也不再多打。富翁觉得很奇怪,就问道:“你为什么不多打一点呢?”渔夫反问道:“我多打了有什么用呢?”富翁说:“多打了可以卖钱。”渔夫问:“有了钱干什么呢?”富翁说:“有了钱,你就可以添置一些工具,然后雇一些人,开办你自己的工厂,钱挣得多了,你就可以多办几个公司,像我现在一样成为富翁。”渔夫问:“成为富翁又能怎样呢?”“你就可以悠闲的钓鱼了”,富翁回答。渔夫说:“我现在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渔夫的状态很是令人羡慕,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境界,把金钱视如粪土的境界。

自从历史上有了货币以来,无论多么不爱钱的人,甚至是连叫都不愿叫它的,故意叱它为阿堵物者,也不能离开它而生存。金钱是好东西,没有多少人不喜欢金钱,我们不能象狐狸那样,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随着文化的进步,科学的发达,金钱的效用范围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通过人们对金钱的无止境的追求,金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金钱可以购买舒服,购买光线,购买温度,购买地理上的便利,天时上的优越……,金钱好像无孔不入,无所不能!可是,就因为这样,人类的思维就限制在它的门槛前了,它压抑着人类的咽喉,走它所布置的道路,它强奸了人类的意志,束缚了人类的理智,抹杀了人类的感情。晋惠帝时鲁褒在他的传世之作《钱神论》中曾愤世嫉俗地描绘了钱在当时的作用:“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诅咒金钱,甚至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借用泰门之口对金钱的控诉更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癫痫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艳……。”从莎翁的描述中可以看到,金钱的作用竟然变得如此让人不堪入目。金钱的产生原本是社会进步的产物,金钱本身没有错,错在人们对金钱的态度上。

对待金钱的态度,充分展示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坚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必将沦落为金钱的奴隶;信奉金钱万能,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去获取金钱的人,则极有可能丧身于钱财之中。对钱的过度渴望,往往就是人们堕落的开始。诺贝尔说过:钱这个东西够用就行了,若是过多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毋庸讳言,人们离不开钱,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钱的日子是痛苦的。有钱可以改善拮据的生活,还可以为社会谋福利……,但钱的用途也是有限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躯体,但买不到灵魂;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小人之心,但买不到君子之腹。总之,金钱并不是万能的。

有一个古老的意大利谚语这样忠告我们:让金钱成为我们忠心耿耿的仆人,否则,它就会成为一个专横跋扈的主人。不幸的是,很多人让钱主宰了生活。那些过于处心积虑地让自己获得更佳经济地位的人,在追求金钱的同时也让自己被别人控制、羞辱而堕落。另外,由于对金钱能为自己做些什么的不现实的期望,也让他们体会到各种消极的情绪,如嫉妒、失落、沮丧和幻想破灭的痛苦。更糟糕的是,许多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甚至生命来追求财富,却忘记了或者从来也没有明白过金钱的真相。其实,金钱只有当被用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只有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轻松写意和开怀大笑,只有当实现了人们的人生梦想,只有当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时候……,它的价值才真正获得了体现,否则,金钱就只是一些肮脏的纸头或者是银行电脑中的一些符号。这个概念其实很浅显,也很容易明白。但是,笔者很悲哀地发现,近几年来,在我们的周围,人们的财富在成倍地增加,有钱人越来越多,他们拥有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但周围快乐的笑脸并没有同步地增加。拥有财富,驾驭财富,做金钱的主人才能够真正的快乐。

有首歌唱得好:金钱乃身外之物,得失之间用心去领悟;金钱乃身外之物,它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大厦千间,夜眠七尺;海馐百味,无非一餐。金钱是一面镜子,它原原本本地照出了人的本性。品德高尚的人,在它面前依然魅力无穷。道德高于金钱,这是自古以来,为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循的一条人生准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更不用说做违心、欺骗的事了。而现在,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了金钱不惜损公肥私,陷害他人,丧失道德、良心和尊严,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数不清的危害;有的人凭借人民赋予的权力,竟然鲸吞上百万、上千万的巨款,胡作非为。他们做贼心虚,不知道哪天会殃及自身,他们因害怕案发而如惊弓之鸟,这样有钱的生活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在道德力量的约束下,金钱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金钱这面镜子,借助于它,人们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别人。古人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人们不应该惧怕金钱这面镜子,而是应该时不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清是浊,是人是鬼。金钱乃身外之物,虽然为交际生存之必备之物,却也不能将其奉为圭臬,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需对金钱多一分敬畏,切勿锱铢必较。

有人将金钱等同于财富。的确,金钱是财富,但财富并非就是金钱。有人说身体健美是财富,也有人视权力为财富,也有人说知识就是财富。钱财是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真金白银,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不能没有钱,但钱有多少才算富有,却没有标准,钱财可以从有变无,从无到有。而财富不是,譬如知识,它是嵌在脑袋里的特殊细胞,是一个人的内涵,谁也夺不走,永远丢不了。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而财富是成功的标志,对于崇高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理想、人格、声誉比金钱更重要,人活着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钱。为了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而获得金钱,为了崇高的事业需要健康的体魄,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争取权力,都应该赞成和鼓励。假如让你在金钱、健美、权力和知识之间做出选择,你会首选什么呢?金钱少一些不可怕,权力小一些无所谓,即使不能拥有健美的躯体,但在追求知识上决不能甘于落后。金钱乃身外之物,千万别等到“穷的只剩下钱了”的时候,才明白其中的深意。

朋友,道德、情感、伦理,甚至于现代人感慨越来越少的快乐和幸福,都不能是被物质所奴役的,不能用金钱所衡量的。如果你时刻握紧双拳,就没有机会抓住更好的东西。钱可以买房子,但买不到家;能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能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不是一切,反而是痛苦的根源。即使我们做不到像宋江、柴进们那样视金钱如粪土,也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

宽容的人生才得舒展

阴暗处长不出参天大树,人类也是一样,心胸必须如阳光般光明灿烂,才能到达成功的峰巅。宽容是阳光,阳光可以融化冰雪,宽容可以化解仇恨。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却也不无现实的启示。

水浒中梁山上两任头领宋江跟王伦的表现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伦心胸狭隘,先后对上梁山的林冲、晁盖等人百般刁难,生怕自己的地位被动摇,有朝一日被取而代之。他机关算尽太聪明,越是他担心的,就越要出现,最终作茧自缚,连个囫囵尸首都没能留下。相比之下,宋江就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哀乐。他结交天下英雄,对李逵等所犯的错误,能够包容并纠正,让他们将功折罪,结果其乐融融,受到众位好汉的尊重,他自己的地位也日益巩固。

如果能够学会包容,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舒解心中的不平,赞扬别人的优点,宽恕别人的缺点。并且,多宽恕别人,慢慢便会发现自己的优点。身体的勇敢,是动物的本能;精神的勇敢,才是更高超、更真实的勇气,宽容一点,你的人生才会舒展。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翻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过了一会,果真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过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当对手在你背后说坏话做错事时,当你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情,宽容为上吧,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它可以有效防止事态扩大而加剧矛盾,避免产生严重后果。大量事实证明,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贻害身心健康。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虑烦闷也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俗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意味着你不再心存疑虑,不再患得患失。宽容,首先包括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宽容。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狭隘是百物皆病之因。人的烦恼一半来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争强好胜失去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宽容地对待自己,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人需要善待自己,需要对自己的原谅。不要给自己被太重的包袱,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让自己快乐。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羽、张飞兄弟却不能释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还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而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二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还会有以后的胜利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呢?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对才能超过自己者,不要嫉妒,不要压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趋势。认清这些,热心举贤,甘做人梯,将为世人称道。

宽容是一个人良好心理的外壳,它往往折射他的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和良好的涵养。宽容,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毋须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对配偶、对老人、对学生、对领导、对同事、对顾客、对病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

宽容是快乐之本,是美好心性的代表,她与乐观上进是分不开的。宽容朋友无意的误解,能使友谊之树常青不倒;宽容同事背后的中伤,能使同事之间团结谅解;宽容领导暂时的失察,能使上下之心协调一致;宽容下属无心的冒犯,能使下属之行自觉规范;宽容亲人一时的过失,能使幸福之花长开不败。如果人们不深刻理解宽容的含义,不理会宽容的价值,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言语刻薄,生性嫉妒,得理不饶人,得势不容人,就会如摸黑夜行,处处碰壁,时时摔跤,陷入无穷的烦恼。

宽容是美丽之源。有人说过:“天空是宽容的,她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了她的深邃之美;大海是宽容的,她容忍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了她的辽阔之美;森林是宽容的,她容忍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了她的原始之美;宇宙是宽容的,她容忍了星座裂变一时的更替,才有了她的神秘之美;时间是宽容的,她容忍了各色人等一时的虚掷,才有了她的延续之美……”。但是,宽容是有限度的,宽容有时与惩治密不可分,惩治是另一种宽容。大堤如果容忍了蚁穴的扩展,将毁于一旦,从而失去他的伟岸,因此惩治蚁穴是对大堤的宽容;国家如果容忍了民族的分裂,将陷入混乱,从而失去她的完整,因此惩治分裂是对民族的宽容;法制如果容忍了罪犯的横行,将失信于民,从而失去他的威严,因此惩治罪犯是对民众的宽容;自然如果容忍了污染的侵蚀,将灾难重重,从而失去她的美丽,因此惩治污染是对自然的宽容。

宽容是修养、是品德、是内涵、是心态。它饶恕所有令自己能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是是非非。在宽容面前,争吵和计较大可不必,即使你代表着真理和正义;在宽容面前,赌气、嫉妒和过激行为都无地自容。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限制了自己的视线,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和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宽容绝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宽容也需要技巧。她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对于绝大多数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和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乃是应取的态度。

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宽容是一种坚强,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需要经历磨砺才能释然的境界。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处处宽容别人,绝不是软弱,绝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宽容是一种人生哲学,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人生更加快乐。

对于宽容,美国前总统林肯曾做过很恰当的诠释。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人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爱心;人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量小非君子,成为大气候的人物,都要有非凡的肚量,斤斤计较,难以成就一番事业。

宽容是一种伟大。学会宽容,不要嫉妒,不要苛刻,不要求全责备。人人都能学会宽容,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辞源》上解释说:宽容是包涵、原谅、不计较。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这个词所包容的真意和威力,却是无穷无尽的。学会宽容,你就掌握了一种无尽的力量,她将使你的一生受用无穷。宽容是金,学会宽容,只能使社会更文明,人们更舒心。

识时务者为俊杰

“时务”是什么呢?按《辞海》的解释,时务是指“世事”。《汉书·昭帝纪》曰:“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云:“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看来,在古代时务主要是指“农事”,后来才演绎为带普遍性、趋势性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意思是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的才是杰出人物。要之,时务应该是指世事中的主旋律或主流,而不是某种小插曲或支流,因此,顺应世事主旋律的人才可称之为为俊杰之才。

水浒英雄好汉聚义梁山并能创就一番丰功伟业,不能不说这一百单八位壮汉是识时务的英雄,这里略取几例以飨读者。第六十回混世魔王樊瑞在芒砀山遭遇梁山部队,开始时顽固不化,耍各种魔法进行抵抗,后来,听手下说宋江如何义气,便道:“既然宋公明如此大贤,义气最重,我等不可逆天,来早都下山投拜。”次日一早便下山,投靠了宋江;公孙胜在破辽、剿灭田虎、平定王庆后,抽身退步,归依山林,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鲁智深生擒方腊后,大彻大悟,自然天性腾空,在六和塔圆寂;武松不愿进京朝觐,一心一意做清闲道人,在六和寺出家;浪子燕青不贪恋仕途,无意于加官封爵,还劝卢俊义纳还原受官诰,私去隐姓埋名,寻个僻静去处,以终天年。卢俊义不听,他只得自己投奔他处去了。公孙胜、鲁智深、武松、燕青等,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也。

与公孙胜、鲁智深、武松、燕青等相比,宋江、卢俊义等梁山头领就是“不识时务”,依靠雄厚的力量,他们或许可以帮助宋王朝铲除蔡京、高俅等奸佞,然后辅佐宋皇帝安邦定国,使人民安居乐业。可是,他们没有,他们只是寄希望于招安,在独揽朝政的奸佞之臣之下,让他们为梁山代言。尤其是在征方腊后,梁山势力被严重削弱,一百零八人,只剩得三十六个,另外,他们病的病,残的残,状况很是凄惨。这时候的宋江等还是希望班师回京,衣锦还乡,封妻萌子,就连玉麒麟卢俊义也不信朝廷会辜负他们,没有意识到大祸临头。结果虽苦恋功名,也是功名不到头,最终没有逃脱惨死的结局。

“识时务者为俊杰”,怎么样可以算是识时务呢?古人所谓“时务”,即今人常说的“新形势”,“识时务者”自然是善于适应新形势的人。“识时务”,说来容易,实则困难重重。宋江等梁山好汉,处在千年之前的宋朝,自身的局限性在所难免。再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正能做到识时务的又有几个?所以,在剿灭田虎、王庆后,燕青秋林渡射雁,引发宋江心中凄惨之情,即兴赋诗一首,充满悲哀忧戚之思,表明宋江心中郁郁不乐。当时正值暮冬,景物凄凉,也正映射出宋江等好汉的悲凉心境,这不能不说是宋江等对自己境遇和前途的一种忧虑。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这样,也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小说的最后,宋江怕毁了他一世英名,用药酒毒死李逵,也不能不说是他对自己选择的无奈和后悔。人们都会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可是,人生没有后悔药,到头来只能是悔之晚矣!

能认清形势或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平庸的人怎么能看清天下大势?作为年轻的一代,每每想起这些故事,笔者总是感慨万千,唯愿人们做出抉择时能认清时务,应时而变。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识时务”的俊杰呢?

这儿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问题。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着,无法进去。于是它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得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了。笔者相信任何人都不愿做这样的狐狸,老子说:“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倚。”走运时要做好倒霉的准备,倒霉时也不要垂头丧气,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记得饱带干粮,晴带雨伞,只有点滴积累,才会水到渠成。有的东西今天似乎一文不值,但有朝一日也许就会身价百倍。只要头脑清楚,认清形势,立场明确,态度积极,不做与政策背道而驰的事情,明白谁是可以团结的,谁是不可以团结的,任何时候都不要随风倒,随风倒只会让你一无所有。另外,众所周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处理问题要方法得当,知道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弱点;了解对方的优势,对方的短处,还要注意扬长避短,眉毛胡子一把抓,那是不得要领。还要有坦荡的胸怀,不受一时的局限。把好的传统发扬光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认真分析,承认现状,提出方案,务实肯干,克服危机。最后是要积极自信,做事掌握要领,有大无畏的知难而进的精神,但不要目空一切、盲目自大。总之,时刻注意分析学习客观形势,用冷静的头脑对眼前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才可能会有所作为。能做到这些,你离成为一个真正的识时务者的距离就不远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对手强横无比,而自己又一无所有时,唯有顺应时势,才不致因彼此对峙而有所耗损,这不是胆怯,不是懦弱,而是退而积蓄力量。公孙胜、武松、燕青等人的识时务,是认清了当时统治者的本质,而自己无力改造现状,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情况下作出的正确选择。识时务,在关键时候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识时务,是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摆正自己的位置,该急流勇退时就急流勇退,该迎难而上时就义无反顾。

勿以相貌定美丑

《水浒全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鲁达)是读者喜爱的人物。他一出场就相当精彩,作者是这样描写他的相貌的:“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从上面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鲁智深不是一个英俊的人,更不像是个面善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却做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事业。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现实的启迪。

他慷慨大方,有谋有略,还嫉恶如仇。在小酒馆同史进、李忠喝酒时,正碰上金翠莲父女哽咽啼哭,他问明情况得知是受郑屠欺负后,立即解囊相助,把身上所有的钱给他们做盘缠,还让史进、李忠赞助一些钱财。随后又安排金老父女两人逃跑,他怕店小二告密,还在店里坐了两个时辰,看住店小二,约摸他们走远了,才去找郑屠算账。这是这个看似粗陋的人的善良和聪明。他到了郑屠的肉铺,百般刁难郑屠,而后又把打了个落花流水。那个痛快淋漓劲儿,的确让人解气,这个作恶多端的坏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当郑屠躺在地上动不了时,他也很机警,这边喊着“你诈死”,那边却提了一根短棒一溜烟的走了。其实他明明知道郑屠已经被他打死了,这是他的聪明机智所在。相貌虽粗,但心思缜密,所以他没有遭受皮肉之苦和牢狱之灾。他原本是个吃国家俸禄的提辖官人,但他没有顾及自己的官职和安危,没有考虑到自己安稳富足的生活将要被打破,甚至连替自己考虑一下的余地都没有留,后来在他危难之际,还是金翠莲父女反过来又救了他。这样一心只为别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的人,相貌丑点又有什么关系,读者谁不说他是个可爱之人呢?

赵员外介绍鲁智深出家,寺中的首座和众僧都说:“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只有长老独具慧眼,“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不得推阻。”首座还认为是长老护短,可事实证明了长老的预言。后来他活捉方腊,然后又大彻大悟,在六和塔圆寂。

读者看了这些之后,你想怎么来评判这个相貌丑陋的鲁提辖呢?难道你还能简单地说他相貌丑陋,你不喜欢他,不愿意接近他,不想成为他的朋友吗?你肯定不能,如果有这么一位有勇有谋的朋友,那倒是你的福分了。这个时候,你肯定不会在意鲁智深的长相是丑还是美了吧?如果你还是武断的说鲁智深是丑的,那你就相当浅薄了。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相貌总是让人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赏心悦目的东西人人都喜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无可厚非,但人们往往很容易被美丽的外表所吸引而却忽视了其他方面。长得英俊潇洒、漂亮可爱固然让人欢喜,可相貌是天生的,父母给的,不是任何人能够选择的。现实就是这样,一个相貌不好的人,社会对他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排斥。现在不是就有各种各样的报道吗?某某因为相貌丑陋找不到工作,某某因为相貌丑陋遭人耻笑……,因此,也就滋生了名目繁多的“整容”现象,随之而来的便是身体遭到摧残的让人痛心的案例。虽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为了美丽,什么痛苦都可以承受,什么代价都愿意付出。其实,即使整容成功,你变得美了,那也仅仅是外在的,是暂时的。如果你有幸靠着美丽的外表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可青春易逝,美丽难留,你能够长远的做下去吗?如果你有幸很好的做了下去,那么,是你的美貌起了关键的作用吗?其实谁都明白,外在的美丽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关键还是要看你的能力。你漂亮了,人们可能只是暂时接受了你;你不漂亮,人们也可能永久性的接受你,因为你的能干,你的善良,你的好客,你的厚道。

鲁智深不就是这样吗?他就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才镇住了那帮想欺负他的泼皮无赖。在东京大相国寺,僧人们见鲁智深“生得凶猛,提着铁禅杖,跨着戒刀,先有五分惧他”,而后又不喜欢他,让他去看管菜园子。可菜园子又是泼皮们偷盗菜蔬,靠着养生之地,自然又不容他。他们假意对鲁智深好,想戏弄他,不巧被鲁智深识破,那些个泼皮只得自己在粪池里挣扎。后来,鲁智深徒手倒拔垂杨柳,又令那些泼皮刮目相看,不敢轻举妄动。有力气,有智慧,这样“丑陋”的花和尚难道不可爱吗?再后来,大闹野猪林营救林冲,单打二龙山,三山聚义打青州,还有上梁山后屡建功勋,这些都是面目丑陋的鲁智深的所作所为,这样丑陋的英雄好汉难道不值得敬佩吗?

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如果你是一个俊美的人,成天抱着狭隘的“貌丑人就丑”的观点,那你就会活在沾沾自喜里,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那你必将孤独无依,遭到社会的抛弃。摒弃这样可笑而又错误的观念吧,对于一个相貌平平的人,试着接触他,了解他,你会发现,他身上有许多人身上都没有的优点和好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许你们彼此会成为好朋友,成为知己。

如果你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人,你也抱着“貌丑人就丑”的观点,那么你就会在自卑中了却一生。也许,你渴望别人接受你,理解你。你只想大呼“理解万岁”,孰不知,你才是真正解救你自己的人,不要局限在相貌不美的狭隘里,其实,大家都一样,貌美如天仙的又有几个?也许是你自己的思维在作怪,真正在意相貌的是你自己。整理你的思绪,拿起你的才干,增加点自信,再增加点自信,大胆走出去,相貌平常有什么可怕,成功就在你扬起风帆的那一刹那。

宋江面黑身矮,但他是及时雨;李逵丑陋,人称“黑旋风”,但他英勇正直;武大郎丑陋,但他勤劳善良;赤发鬼刘唐、丑郡马宣赞、中箭虎丁得胜,他们都形貌丑陋,但他们教给了读者勇敢和善良,朴实跟厚道。美髯公朱仝、双枪将董平、浪子燕青、锦豹子杨林、紫髯伯皇甫端、一丈青扈三娘、白面郎君郑天寿等等,他们都是英俊貌美之人,但他们也都是嫉恶如仇好汉,是善良正义的化身。镇关西郑屠丑陋、蒋门神丑陋、擎天柱任原丑陋,但他仗势欺人,他们人丑心也丑;西门庆英俊,但他是鸡鸣狗盗之徒;潘金莲貌美,但她是水性杨花之辈。他们留下了什么呢?留给读者的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古往今来,面恶心善者有之,面恶心恶者亦有之;貌美心善者有之,貌美却心如蛇蝎者也不乏其人。不以贫富悬殊论贵贱,不以关系远近论亲疏,不以相貌美丑论好恶,这应该是我们谨遵的教诲。做个现代意义上的鲁智深并不难,只要你记住,勿以相貌论美丑。

瑕不会掩瑜

碧玉无暇固然值得珍惜,但它完美的有点儿不真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是金子,照样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不会因为一点儿微不足道的瑕疵而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武松是水浒作者极度推崇的一位好汉,武松的故事在《水浒传》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通称“武十回“,像“景阳冈武松打虎”、“供人头武二郎设祭”、“武松威镇安平寨”、“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大闹飞云浦”、“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哪一段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这使得英雄武松名满华夏。但作者并没有把武松写成一位高大全似的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在武松身上,缺点毛病也是不少的,但在读者眼中,武松仍不失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原因其实很简单。

水浒第二十二回,武松头一次亮相,便给读者留下不是多么好的印象。在柴大官人庄上,宋江为躲酒出去净手,一脚踏在火锨柄上,把那火锨里的炭火都掀在那因害疟疾而挡不住寒冷的一大汉身上,那大汉气得劈胸揪住宋江,大喝道:“你是什么鸟人?敢来消遣我!”庄客慌忙叫道:“不得无礼!这位正是大官人最相款待的客官。”那汉道:“‘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他非要打宋江发泄心中的不满不可。这样一个人物,一出场便让人不齿,读者肯定以为这是一个蛮横无理、满嘴脏话的小混混,无赖撒泼罢了。后来,经柴进劝阻引见,才得知是他敬仰的大丈夫宋江,于是纳头便拜,口中说道:“却才甚是无礼,万望恕罪。有眼不识泰山!”跪在地下不肯起来。这样看来,武松不是瘪三无赖,相反恰恰是一位知错就改、血气方刚的人。可是为什么柴进不喜欢他了呢?原来只因武松性气刚烈,只要喝醉了酒,庄客有些照顾不到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满庄的庄客没一个说他好。众人都嫌他,于是柴进也就怠慢他了。这是武松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真实人物的出场,他的暴躁、易怒、粗糙、挑剔并没有掩盖住他作为一位英雄的形象,他的耿直和胸无城府反而使得这位读者喜爱的英雄形象更为饱满、更加真实可信。

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武松下了蜈蚣岭,行数十日后到达一个村落小酒肆,店主因见他是出家人,只给了他一碟熟菜和几角酒吃,可店主见孔亮来了,却是好酒好菜好肉伺候着。武松大怒,把店主半边脸都打肿了。孔亮因劝阻也招来一顿暴打。武松自己把酒肉囫囵吃光,醉后被孔明、孔亮捉住,幸亏宋江及时救助引见,才消除了误解。武松慌忙答礼道:“却才甚是冲撞,休怪!”武松的缺点毛病确实是不少,就这样两件事情而言,有些读者也可能会看低了他。另外,他没有被潘金莲的美色迷惑,却架不住张督监假惺惺的敬重;浓重的私人恩仇观念使他轻信,险些送了性命;景阳冈上打虎后,他也同常人一样,“手脚都疏软了,动弹不得”……,可是武松就是武松,他的英俊剽悍,他的嫉恶如仇,他的临危不惧,他的正义凛然,他的威武不屈,他的英勇善战,他的镇定自若,他的不近女色……等等,都仍是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读者并没有因为他的缺点和不足,而忽视甚至是忘记了他的闪光点。书中对他缺点的描写,都使得这位英雄更贴近生活,更自然可亲。至于武松的最后结局,《水浒全传》中写到他急流勇退,在六和寺修炼得享天年,实在是一种符合老百姓心愿的美好的艺术处理。

是的,作者着意刻画武松,读者毫无保留的喜爱武松,不是因为他没有缺点,不是因为他完美无瑕,而是因为武松形象的真实性。这个时候,钻牛角尖的朋友会问了,有了缺点反倒是好事了吗?当然不能这样认为,笔者不是有意的夸大缺点和不足的好处,而是告诉朋友们,有了缺点不可怕,只要尽可能地把它缩小到最小化。当然,这种缩小并不是不择手段的去掩盖这些缺点和不足,而是通过劳心劳力去真正改掉它们,让它们不能影响优点的存在。如果这些缺点大到能够掩盖住优点的时候,那就是致命的缺陷了。那样就不只是碧玉有暇这样的小事了,那将让人怀疑你的价值了,至于还是否能够有资格称得上是碧玉还得另当别论了。

换句话说,只要是块碧玉,一点瑕疵可能会影响你的价值,但不至于有被否定价值的危险。正像手指或脚趾受伤了一样,我们不会轻易地选择切掉手指或脚趾,只要不伤及性命,我们还是会选择保留,并尽心尽力的去诊治它,希望它完好如初。爱情也是一样,完美的令人炫目的爱情只有小说中才有,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因为有了一点点瑕疵,就怀疑爱情的美好,甚至选择离开。其实,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人无完人,每个人不可能事事都比别人强,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清自身的弱点,明确自身的优势,制定出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对自己的弱势项目,坦然处之,不必过于强求自己。而对自己的优势项目,则应该舍得费工夫,必须花大力气争先、争上、争强。只有这样,才能以强补弱。我们只有力求完美,而不能够苛求完美。完美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它可望而不可即。正像十个手指有长有短一样,它们各有各的价值,缺少任何一个,整只手都会变得不是那么灵活,甚至一点儿也不方便,参差不齐也是一种美。如果刻意的追求完美,反倒会令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的色彩,这样的人生不完美,它缺少了很多的欢乐和幸福。

也许你貌不惊人,但你才华横溢;也许你不善谈吐,但你真诚朴实;也许你身体有缺陷,但你性格完整,身残志坚;也许你只是一名清洁工,但你每天都在打扮着城市;也许你只是一个萤火虫,但你照亮了你应该照亮的空间。不要因为你的不完美而陷在忧伤的泥潭里无法自拔,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只要我们踏实肯干,总会朝着完美的目标迈进一点。

人生都是也缺憾的,有缺憾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虽然我们都在力求人生的完美。这样的努力方向是好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人生没有达到你要求的完美便否定人生,甚至于轻生,连活着都不要了,这样的想法太极端。读者试想,如果水浒的作者把武松写成一个没有一顶点儿缺点的英雄,你认为那样正常吗?那是一个人吗?他只能是一个“神”,那样他就不是武松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很多人都过得很舒适,觉得活着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许你小时候想成为一名警察,可是长大后你发现你没有那么勇敢;也许你想成为一位哲学家,可是你又发现你没有那么深刻;也许你不能挣很多的钱,每天在为生计奔波;也许你没有权势,为了办点小事就得求上跑下;也许还有很多的也许,但这同夫妻和美、儿女孝顺、父母健康比起来,犹如小悲伤对大快乐,不值得一提了。

瑕不会掩瑜,玉也不应被瑕疵遮盖住光芒。为人也好,处世也罢,我们不能以篇概全,求全责备。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就能领略平常人生的精彩。

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

梁山好汉中大部分人物的结局是悲惨的,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在他们中间,像宋江、吴用、公孙胜、柴进等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不多,战功显赫的好汉也只有作者浓墨重彩描绘的五虎将等英雄,但梁山事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每个人都功不可没。他们凭着强大的实力迫使朝廷招安,最终修成了正果。招安后南征北战,征辽、剿田虎王庆、平方腊,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获得了成功。但在这么多的好汉中,能让读者记忆深刻的总是就只有那么几位,很多好汉刚一出场也就走到了终场,他们露面的时间短,占用的篇幅少,承担的任务不多,立下的功劳也小,他们是梁山好汉中的小人物。正如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人和事有限,很多人都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但过客有过客的生活,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

梁山上不少好汉,不管是上山之前,还是在上山之后,都是非常一般的平平常常之人。打虎将李忠,首次出场,形象就并不高大:“中间裹一个人,仗着十来条棍棒,地上摊着十数个膏药,一盘子盛着,插把纸标儿在上面,却原来是江湖上使枪棒卖药的。”这类人物,就是一个标准的江湖卖艺外加卖药的做小本买卖的生意人,这种生意只能用来糊口罢了,当时社会上像李忠这样的人绝对不在少数,所以当鲁智深招呼他一起喝酒时,他说:“待小子卖了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和提辖去。”他通过耍些手段,做点表演,不过只是赚取温饱,所以他执意要先卖掉膏药的原因正在于此。

李忠的优柔和小气让鲁智深焦躁忧烦不已,这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就显露无遗。李忠想卖掉膏药后再去喝酒,让人觉得十分小家子气,朋友这么长时间不见面了,他还要先忙完自己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爽快,鲁智深就觉得不耐烦,想要发火。这时的李忠赶紧赔笑,并且马上收拾行头药囊,吃酒去了。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忠的胆小怕事,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汉,他的软弱与鲁智深的胆大敢作敢当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人物鲁智深面前,李忠就是一个小人物。当然,整部水浒中,能够跟鲁智深相提并论的人物不多,站在一起而不逊色的人物更不多见,像李忠这样的小角色,怕是连边都沾不到。不过,笔者倒是觉得,李忠的这些特质却真正显示出了社会中很大一部分的小人物的状态。

读者朋友可能注意到了,书中曾提到李忠是九纹龙史进开手的师父,但这位师父的武艺如何,从徒弟的身上就可以窥见一二。史进在碰到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之前,虽自称已经有过七八位“有名”师傅的指教,但在王进看来,不过花拳绣腿而已,半年指点,就让史进的武艺上更上了几层楼。提到打虎,人们恐怕就记住了英雄武松,次一点是李逵痛快淋漓的连杀四虎,而李忠,可能被读者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可见,这李忠的武艺同武松、李逵比起来,不知要逊色多少倍了。

不过,他们在江湖混日子,武艺高强与否固然重要,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每个能够生存下去的人,都有他生存下去的办法和技能,李忠也不例外。水浒中摆摊的人物不少,病大虫薛永也卖过膏药,杨志也插过草标,但他们都被人所欺负。出身名门武艺高强的杨志被泼皮牛二纠缠的不可开交,最后还因为这么一个泼皮而招惹祸端。只有李忠,摆摊摆的有滋有味,他的有滋有味的背后,是比其他人来得更适合、更老练的江湖经验。

李忠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水浒故事中,好汉们大多是挥金如土,豪气万丈的。鲁智深要帮助落难受镇关西欺负的金氏父女,可自己身上只有五两银子,他全部捐献出来,仍觉得不足以解决问题,所以向史进和李忠借钱。史进一出手就是十两银子,豪迈之情溢于言表。而李忠一直等到鲁智深再次提醒时才不情愿的掏钱,却只摸出了碎银二两,确实不太爽利,惹得鲁智深把二两银子又丢还给了李忠。这样看来,鲁智深不仅生他的气,还十分瞧不起他。很多读者可能也会有跟鲁达一样的反应,可是细想起来,李忠也无可厚非。鲁智深是宋王朝的提辖大官人,官职虽小,但有着固定的收入;史进家产万贯,虽说落难,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十两银子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但李忠就不同了,他靠卖膏药为生,只能糊口,赚大钱只能是痴心妄想,他能拿出二两银子,应该说是不少了。同现在有些腰缠万贯的大款们只知道自己挥霍享受而不顾及贫苦百姓的疾苦比起来,李忠已经是个大善人了,他不仅一点儿也不吝啬,比较起来他还是相当慷慨的。

但李忠能进梁山坐一把交椅,毕竟有他独到之处。在桃花山落草时,他神不知鬼不觉的偷了呼延灼的御赐宝马——踢雪乌骓马,让呼延灼碰了一鼻子灰。当呼延灼大军压阵,围剿桃花山时,他又想到去找已经落草二龙山的鲁智深帮忙,周通害怕鲁智深会记恨往事而不来相救,但李忠能摸清鲁智深的脾性,说道:“也是个直性的人”,不出他所料,鲁达果然来救援了。从这点来看,李忠确实有点眼力,也正是这点眼力,在后来三山聚义打青州营救孔明时,他也立下功劳,为立足梁山铺下了足够的铺垫,后来成为梁山十七名步军将校之一,位列地煞之属,号称地僻星打虎将李忠。

综上所述,李忠不过是个小人物,但他有足够的可以称道之处:有个出色的徒弟——史进;武艺不强,被打劫时却碰到一个本事不如自己的小霸王周通;能偷到大将呼延灼的宝马;能够结识那么多的好汉;能够上梁山坐一把交椅,成为一个小头领……。其实,李忠虽然是个小人物,但能够像李忠这样就不错了,所以,知足常乐,小人物也有可取之处。

从这个小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真性情:他弱小,但不惹是生非;他悭吝,却也自给自足;遇到困难和挫折,他能够自己做主,关键时刻能够解救自己,给自己找一个立足落户之地;他没有大智慧,但他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让他安乐的生活,也能有自己的一点小事业。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李忠在梁山痛快吃肉喝酒的时候,也应该能够想到,曾经的四处耍弄枪棒,那样的颠沛流离的确带给了他一笔不小的财富。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每一个人,大多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我们工作的乐意,生活的满足。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知足,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快乐;大人物有大人物的风光,但他们也有小人物不知道的烦恼和忧愁。

也许你不很聪明,不能够运筹帷幄;也许你职位不高,不能够高高在上;也许你没有一张明星的脸,让万人瞩目;也许你没有多少钱财,不能享尽人间富贵;也许你有不少缺点,没有高、大、全的形象;也许你根本就一点儿也不起眼,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但是不要紧,小人物可以做小事情,小事情并不一定不重要,小事情并不一定不起大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自己存在的必要,不要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怨怨艾艾,一蹶不振。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光显,小人物也照样可以活出小人物的精彩。

忠信乃立世之本

《水浒传》原来又称《忠义水浒传》,好汉们之间的忠义故事,宋江“宁可朝廷负我,我不负朝廷”式的忠肝义胆,“忠义”二字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心间,也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书中的忠义故事数不胜数,这里单说说燕青对卢俊义的忠和信。

如果说卢俊义被逼上梁山那一段,李固叛主、贾氏叛夫让人感到世态炎凉的话,燕青的忠心护主、诚实守信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卢俊义从梁山回到家中,并不知家中变故,可正碰上沦落为乞丐的燕青,他看到燕青“头巾破碎,衣裳褴褛,看着卢俊义纳头便拜。”燕青说:“自从主人去后,不过半月,李固回来,对娘子说道:‘主人归顺了梁山泊宋江,坐了第二把交椅。’当时便去官司首告了。他已和娘子做了一路,嗔怪燕青违拗,将我赶逐出门。将一应衣服尽行夺了,赶出城外。更兼吩咐一应亲戚相识:但有人安着燕青在家安歇的,他便舍半个家私,和他打官司,因此无人敢着小乙。在城中安不得身,只得来城外求乞度日,权在庵内安身。正要赶往梁山泊寻见主人,又不敢造次。若主人果自泊里来,可听小乙言语,再回梁山泊去,别做个商议。若入城中,必中圈套。”言语中间,李固的歹人之心与燕青的光明磊落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燕青句句实情,忠心可表,可卢俊义不信,反而把燕青踢倒。燕青念主人抚养教育之恩,不仅拿着乞讨来的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去探监,还在卢俊义发配途中沿途保护,并且归依梁山后也多次救助卢俊义于危难之中。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关羽的忠信,文天祥的忠信,朱自清的忠信,……。但信有大信,当以天下为本;忠有小忠,唯以一主从命。燕青对卢俊义的忠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小忠,是小信。它们与大忠、大信比起来,好像不足挂齿,可是,只有经得起小忠、小信的考验,无数个小忠、小信累积,对家庭忠信、对朋友忠信、对集体忠信,才能对国家忠信、对人民忠信。

忠信是立世之本。自古以来,忠信就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大课题。孔子始终用“文、行、忠、信”来教育他的学生,《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信,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即诚实守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无欺,言行一致的态度,这是做人的根本,不讲信用的人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信,诚也。”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运》中的“讲信修睦”这句话时说:“信,无欺也。”《辞海》中解释“忠”是“忠诚,尽心竭力。”就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要永葆忠诚,对人对事尽心竭力。“信”即是“诚”,“忠”即是“诚”,因此“忠”和“信”都包含着“诚”。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仅此便知诚信与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交往的桥梁,是社会运转的基石。没有诚信,谈不上合作,更谈不上社会的运转。

现在谈及忠信,可能有些人认为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他会说,竞争这么激烈,应该万事利为先。他们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欺世盗名,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只顾一己私利,这是鼠目寸光,是自掘坟墓。一份厚道,一份福,合理的道德观念只有从善的立场出发,建立在诚的基础上。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忠实),即使到了蛮貊之地也能畅通无阻。反之,如果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则寸步难行。”《论语·卫灵公》)“忠信笃敬”即“不妄语”,这是立世之本,一个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以心换心,让别人相信他。

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譬如牛车没有套牛的横木,马车没有套马的横木,车子怎么可以行走呢?孔子把那些不讲信用的人称之为小人,是不与他进行交往的,“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他认为,诚信就能得到任用,“信则人任焉”。他还提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告诫大家要“主忠信,勿友不如己者”,另外,孔子在谈到统治者怎样才能赢得老百姓信任时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为政者、国家的管理者要取信于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治理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要信实无欺。要使“民信之”(《论语·颜渊》),“不信民不从也。”(《左传·昭公七年》)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曾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论语·子张》)管理者必须先取得百姓的信任,然后再去号召百姓,不然百姓会认为你在折磨他们。孔子还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管理者讲信用,你所管理下的民众没有敢不说真话的。可见,在儒家看来,诚信在人际交往和国家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今天而言,几千年精神文明的积淀,其中仍有值得我们世代继承和发扬的丰富内含。忠、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准则,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诚信对于人们的行为来说就好像划船必须用桨,没有船桨怎么能渡河呢?许多人正是因为自己的诚信无欺的美德得到他人的重视和重用。诚信,便是要做到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始终忠信不渝,即使有损自己利益,也不要失信于人。

诚信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它需要人们去维护,但是在经济、文化现代化的今天,诚信却进入了红灯区。许多人试图犯规,妄想打破诚信,为了个人一时的私欲,以此来谋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却总是无功而返,还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是诚信的规则。

诚信无欺,作为基本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从事各种职业均需以信成之。它是人们在一切职业活动中都应奉行的道德准则。从教为师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误人子弟;行医治病要讲医德医术,“疾小不可言大,家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要之,一切只为真,这就是诚信的标准,也是做人的原则。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来说,它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一种信誉,一个使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

诚实守信建设,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如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赏罚措施。加强对诚实守信者的奖励、褒扬和对失信者的惩罚与曝光;建立各种形式的诚信档案,及时把个人、企业、团体的诚信与失信记录公之于世;运用现代化的各种传媒手段,形成浓厚的诚实守信舆论氛围等,使诚实守信能够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切记,一两重的真诚胜过一吨重的黄金,忠信乃立世之本。

尊重权威,但不遵从权威

权威,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或者指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宋江高居天罡星之首,是梁山泊的领军人物。他因孝顺、仗义疏财而人称“孝义黑三郎”,因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江湖上把他比作及时雨,能救万物。但他仅以保义郎(宋朝武官中官职卑微者)自居,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他一言九鼎,威震四方,好汉中没有不尊重他,没有不服气他的,他当仁不让是梁山的权威。

提到宋江,就不能不提到李逵。在李逵心目中,宋江是想当然的义士、英雄,是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物。在他眼中,宋江就是“大哥”,是任何人都比不上,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领袖般的人物。卢俊义号称“河北玉麒麟”,也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可当宋江想让卢俊义坐第一把交椅时,李逵当时就很反感,他大喊:“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让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管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杀将起来,各自散伙!”由此看来,李逵认为宋江是永远的第一,任何人都在宋江之后,就是他自己也不例外。他认为他的宋江哥哥足可以做大宋朝的皇帝,他曾说他的宋江哥哥与皇帝都姓宋,他可以做皇帝,为什么他哥哥不可以做皇帝?当他反对招安,宋江骂他并要惩罚他时,他说:“你怕我敢挣扎!哥哥杀我也不怨,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他对宋江是忠心耿耿是天地可鉴的。

就李逵上述的表现看来,对于宋江,他是由衷的敬佩,绝对的尊重。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想当然的认为,李逵也是毫无条件的绝对服从宋江呢?还是通过下面的例子让读者自己来评判吧。

《水浒全传》第七十三回,李逵和燕青离了四柳村,来到一个大户人家投宿。正碰上这家女儿被强人夺了去,太公烦闷不已。李逵要替他讨还公道,便问是谁抢了去,太公胆战心惊说出是梁山泊头领宋江时,李逵当时便让燕青也来听,并因此怀疑宋江,说“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任由燕青怎么劝解也听不进去,由此他还想到了宋江曾经去见过京城第一名妓李师师的种种不是。说罢便径直回梁山,直奔到忠义堂,不听宋江对他的问候,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而是“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然后拿了双斧,直奔宋江过来,幸好被关胜等五虎将拦住,他才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来。很明显,李逵说他“怕”宋江,实际上是对宋江的爱戴和敬重,而不是无条件的服从和无理由的顺从。

这还不算完,当宋江让李逵说出他的过失时,“李逵气做一团”,根本说不出话来。在旁边的燕青急忙解释清楚事情的原委后,宋江只管叫屈,李逵却仍“畜生”、“酒色之徒”的骂个不停,还警告宋江赶快把人交出来,否则就杀了他。当场宋江和李逵二人就立下军令状,后来又是去庄上让被劫持了女儿的太公认人,又是让李逵将功折罪等等,发生了好多事情,笔者不再一一赘述,最后事情的结果证明,是李逵搞错了,冤枉了宋江。这里咱们先不管结果如何,就单看李逵的表现,读者朋友们便会一目了然。面对宋江这样的权威,一般人可能会听之任之,装做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有发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罢了,他可能根本不敢管,或者可能觉得自己也管不了。另有一些人,就算他想管,他也得弄清楚状况,事情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不是宋江做的?首先得有个最基本最起码的判断,断案子还得靠证据呢!可李逵管不了那么多,他要伸张正义,要帮太公要回女儿,他不管是谁做的,是谁谁就应该承担责任,这就是李逵,他有个性,不盲从,不轻信权威。

李逵骂宋江,是水浒中很精彩的一段故事。读者看后,切不可一笑了之,就是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大大咧咧、天不怕地不怕的李逵其实是抛弃奴性观念、重视个人价值、有着清醒的个人意识的典范。面对他那么敬重的领导,他没有事事唯唯诺诺,没有只是软弱的服从。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怀疑权威,敢于去验证权威的价值,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在今天也颇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盲从,都是极端可怕的习惯势力。古有“指鹿为马”、“混淆黑白”,今有“人云亦云”、“见风使舵”。美国大家汉娜·阿伦特把权力等同于合法权威。宋圭武先生在《权利人格分析》一文中指出:为什么人们愿意服从权威?社会心理学家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规范性的影响和信息源的影响。人们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规范的影响),并且希望自己的主张是对的(信息的影响)。是的,有喜欢权威的人,就有投其所好的人,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的影响会越来越坏,直至一发不可收拾。

人无钢骨安身不牢,人不能作为工具而活着。“绝对服从”就是无条件服从,是放弃了一切原则和良知的服从。之所以这样,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怪现象出现:打倒一个贪官会牵出一连串的关系网;查处一件坏事情会揪出一堆堆的乌七八糟的事情来,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和警惕。其实,对任何权力的服从,对任何权威的服从,都应该是有条件的、有原则的;任何丧失了条件和原则的服从,都是危险的。现代社会是摆脱了权力依附的社会,也是一个摆脱了人身依附的社会,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相对存在的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为了某种权力而生,也不是为了某个权威而存在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从实践层面来看,有些“对抗”是健康的,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李逵的怀疑只会让宋江等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而不会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其道而行之。合理的“对抗”是应该鼓励的,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现代政治文明,而上下级之间的“绝对服从”关系,则和现代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人民普遍没有责任感,没有使命感,没有面对良知而负责的勇气,而只对眼前的或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甚至违背良心绝对服从一些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或事,那么,建设现代文明的健康环境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从本质上摒弃“绝对服从”的恶习,才能推进政治文明,但摒弃“绝对服从”是需要条件的。我们应在权力制约、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从而遏制和打击滥施权力的个人和事件,为敢于说“不”者创造条件,为敢于说“不”者提供充分的空间。否则,“摒弃绝对服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所有的权威都不可信,都不可遵从。我们要有选择的,有分析的,有勇气去甄别,去怀疑。怀疑并不是否定,如果是经过证实的权威,我们还是应该深信不疑的,应该尊敬,也应该遵从。

做事要以“礼”服人

每个人都需要社会交往,如果要使自己的生活更加愉快、更加丰富多彩,就要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怎样才能做一个彬彬有礼,大方有度,受人欢迎的人呢?这就要求掌握一些社会交往的基本知识。

中国乃礼仪之邦,说话办事讲究以礼服人。俗话说,礼数到了,所有的困难几乎都不成其为困难而迎刃而解了;礼数未到,原本很简单的事情,说不准会难上几百倍、几千倍。《水浒传》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第三十二回,宋江别了武松,要去清风寨投奔小李广花荣,途经清风山,被燕顺、矮脚虎(王英)劫持,因宋江礼贤下士,结纳豪杰,名闻寰海而敬为上宾。一日,王矮虎劫得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夫人,想纳为压寨夫人,宋江因为花荣的缘故,执意相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