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编者序

中国古典诗词论:谢列布里亚科夫汉学论集 作者:(俄罗斯)E.A.谢列布里亚科夫选


编者序

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俄罗斯汉学,曾经出现过三个划时代的人物,分别代表19世纪上半叶、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汉学的最高成就,可以用他们的名字来分别命名三个时期,曰比丘林时期、瓦西里耶夫时期和阿列克谢耶夫时期。后两个时期都源自圣彼得堡大学(曾易名列宁格勒大学)。从这里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许多人已经是俄罗斯的当代汉学名家。如研究李白、杜甫和古典诗词的费什曼、谢列布里亚科夫,研究鲁迅和现代文学的彼得罗夫、波兹涅耶娃和谢曼诺夫,研究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李福清、斯佩什涅夫,研究敦煌学和西夏学的孟列夫、克平、克恰诺夫,研究汉语史的雅洪托夫、斯皮林,翻译《今古奇观》和杂篆的维利古斯和齐别罗维奇,翻译《普明宝卷》的斯图洛娃和《百喻经》的古列维奇,研究古币的伊沃奇金娜,研究《史记》的克罗尔,还有历史学家斯莫林和多罗宁,尤其有德高望重的齐赫文斯基院士等等,不胜枚举。他们与全俄的汉学精英一起,构成了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汉学的繁荣局面,是为第四时期。

今天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依然是俄国汉学的一个重镇。它的学科带头人,中国文学的教育家、翻译家和研究者谢列布里亚科夫教授的杰出成就,足以作为突出的范例。谢教授从1950年起从事中国汉语文学教学,已经执教六十余年,培养了大批汉学人才。他的学术研究也有卓越的成绩,表现在唐诗、宋词和现代文学研究三个方面:

一、苏联时代对唐诗的翻译和研究均较为系统

俄罗斯汉学界对唐诗的翻译,包括合集和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个人的专集,总计在25种以上。1950年代费德林编选的《唐诗选》最具代表性,入选了诗人58位的近200首诗。该书曾多次重印,每次均为35000册,流传很广,影响也大。研究唐诗的专著迄今已有5部,针对大诗人的个案研究,包括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和司空图等,计有:阿列克谢耶夫著《中国诗词论·司空图〈诗品〉》(1916)、费什曼著《李白的生平与创作》(1958)、别仁著《杜甫传》(1987)、达革丹诺夫著《王维创作中的禅佛思想》(1984)等,其中谢列布里亚科夫所著的《杜甫评传》(1958)占有特殊的地位。此书是俄国首次出现的杜甫专论,此前只有过17篇为译介杜诗(成俄文)而写的简短的文字和四篇评述的论文,而谢教授此书原为副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专论,对俄国汉学研究作了新开拓。

杜甫的译介,如果不算零散的译品,比较集中的有1955年出版的《杜甫诗选》(吉托维奇译)和稍后面世的《唐朝三诗人:李白、王维、杜甫》(蒙泽勒编选、译注,1960年),1967年又出版由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翻译的《杜甫抒情诗集》。

列宁格勒大学教授叶甫盖尼·亚历山大罗维奇·谢列布里亚科夫(1928-2013)的研究重点在宋代诗词,有许多译作,如陆游的《入蜀记》(1968),并写了专著《陆游的生平与创作》(1973)和《中国10-11世纪的诗歌》(1979)。但是他早期的研究工作却是以杜甫为起点的。他1950年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1954年即以《8世纪伟大的中国诗人杜甫的爱国主义与人民性》论文获副博士学位。1958年又以此论文为基础扩展成专著《杜甫评传》。他发挥学位论文的观点,继续论述杜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该书带有50年代的共同倾向,着重点仍然在于作品的思想性。他在评传的“前言”里说道:“诗人有娴熟的各种艺术手法,创造了准确、鲜明的形象,达到诗歌叙事的极大容量和集中概括”。但是“西方和旧中国的资产阶级文艺家力图把杜甫说成仅仅是形式上的大师,绝口不谈他首先是爱国主义诗人,是中国最早的真正人民诗人之一。他热爱普通的人,为他们贡献了最优秀的作品。”

该专著分“在家乡”“长安十年”“哀伤和愤懑的诗作”和“流浪的岁月”四章,依次叙述诗人早期的生活、在首都十年的活动、在安禄山之乱后的见闻与感受以及晚年漂泊南方的情况。这是第一部向俄文读者全面介绍我国大诗人杜甫的论著,其特点是简明扼要,又有一定的深度。

作者告诉俄文读者,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人知名的就有两千多人,流传下来的诗有四万九千首左右。因此,为了评价杜甫,就需要简要介绍杜甫年轻时必须在诸种互相对立的诗歌流派和传统中作出选择的情景。这里一方面有模仿前人单一的格调、盲目追求形式、“无病呻吟”的颓废诗作,有寻求短暂的欢娱而力图摆脱当代复杂社会问题的贵族诗歌(尤其在安禄山之乱动荡时)……但是另一方面却有来自民间创作、首先是《诗经》的传统,还有乐府的优良传统,其特点是能广泛概括现实、反映阶级压迫时代人民的苦难(包括农民的贫困和士兵不堪征战之苦),更能反映人民的爱、勇敢和士兵的英勇。作者认为,杜甫选择的恰巧是后者,即由屈原、陶渊明包括初唐优秀诗人所继承下来的传统,杜甫加以发扬,“在中国诗歌上打开了新的光辉灿烂的一页”。

作者介绍杜甫在长安奔走十年仕途上毫无进展的情况时说:“杜甫的命运并不是一个失意者的遭遇,而是一个具有高尚理想的人在封建时代的典型命运,他的理想同现实制度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所以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暴露社会的基调。

作者分析和评述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石壕吏》等“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大批代表诗作,认为“杜甫希望看到祖国的土地从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因而他的诗中便大大加强了爱国主义基调”。同时,由于杜甫接近了人民,便“在诗歌中歌颂普通人的精神美和鞭挞残暴”,这使得他的诗具有人民性。

谢列布里亚科夫把诗人的艺术成就归结起来说:“在杜甫的抒情诗中塑造的是诗人自身的形象——这是一个能深切体会别人的苦乐、关心祖国人民命运的那个时代的进步人士的形象。”

作者还指出,杜甫也擅长于山水抒情诗,特别是在漂泊西南时期,当诗人安居于郊外草堂的时候,写了不少吟颂自然的诗。他说,“杜甫写村居生活的诗,比陶渊明还要质朴和鲜明”,“他很少采取书卷气的形式和文诌诌的词语。他能轻松地、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江亭》一诗就像是在同很亲近的朋友谈心似的”。因而“杜甫的诗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山水诗”。不过,在杜甫的山水诗中,“歌颂祖国大地之美、歌颂普通农夫的生活的基调往往同诗人对于自己命运和国家大事的思考交织在一起”。

谢列布里亚科夫说:“杜甫是唐代‘社会派’诗歌的创始人,这一派诗人深化了杜甫的创作原则,创作了许多社会题材的诗歌。”他认为,“杜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后代诗人向杜甫学习的东西是爱祖国、爱人民和高超的诗艺。

他还指出,“杜甫的声誉已经超越中国国界”,“这位古代优秀作家的诗句至今还能激励读者,在他们心中激起高尚的思想和情操”。

当然,在普及和评介杜诗方面,其他俄苏的汉学家也是不遗余力地做了工作。阿列克谢耶夫在1920年就提出了一个翻译中国作家优秀作品的宏伟计划,其中包括“全中国都敬重的伟大杜甫的诗”。费德林则概括地分析了杜诗的主要特点,有助于读者理解已经译成俄文的诗人的作品。而俄苏研究杜诗的主要成就,按谢列布里亚科夫的归纳,是在于“确定了杜甫创作的主要思想倾向和高度评价诗人在发展文化中的作用”。

二、宋词研究

苏联时代汉学界对宋代词歌的研究,比起对唐代文学的研究要多得多。虽然也出过不少译作,诗歌方面如戈鲁别夫译《苏东坡诗词集》(1975)和《陆游诗集》(1960),巴斯马诺夫译《李清照〈漱玉词〉》(两种,1970和1974版)和《辛弃疾诗词集》(1961),还有多人合译的《宋代诗歌》(1959)和《梅花开(中国历代词选)》(1979)等,但研究者则为数不多,始终倾注于这个领域者唯有谢列布里亚科夫,是他填补了汉学研究的这项空白。

1.译作《陆游〈入蜀记〉·翻译、述评和跋》

谢列布里亚科夫把重点由唐诗转向宋代文学,是从翻译陆游《入蜀记》(1968)开始的,他把陆游这本用文言文写的游记译成俄文,同时加了详尽的历史和语言文学方面知识的注解,在述评和跋中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中游记这种体裁的特点。译者认为,《入蜀记》是游记的早期作品,它兼有记述科学知识和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功能。从纪实角度来说,它记述了宋代的政治现实、包括官吏和农民的日常生活风貌,这在史学和民族学上都有重要价值。从反映诗人的主观世界来说,谢列布里亚科夫注意从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歌特别是诗人的诗和有关的日记,找出材料相对照,用以探讨诗人据以加工成诗的素材,以及其创作的规律。他发现,中国古典作品也是反映作者心境、把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体现于文学形象之中的,因而不能说中国古典散文仅具有强烈的纯理性主义的性质。

2.专著《陆游的生平与创作》

谢列布里亚科夫在这部专著上加了一个中文书名《陆游传论》(1973),这部216页的著作是他认真研读了中国有关的评论资料,又搜集中国古代大量诗歌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之后写成的。这部专著的要点是:(1)全面叙述陆游的生平和创作,分阶段阐释了诗人的生活和创作的发展,包括政治观、美学观以及思想发展的过程,着重分析陆游世界观中驳杂的思想因素。谢列布里亚科夫认为陆游思想和创作都受到儒家学说、道家“自然”学说和佛教的影响,而陆游参与王安石变法的主张,以及对待理学的态度也都体现了儒、释、道几种思想在他身上的影响。(2)专著认真做了艺术方面的研究,分析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般经验和陆游创作的个性特点,进而说明传统的创作方法和个人创作方法的互相关系。(3)专著在分析陆游创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理论、抒情诗歌中的形象特点及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及美学特点等问题加以阐发,这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使得这部书成为苏联汉学界重视的专著。

3.专著《中国10-11世纪的诗歌·诗和词》

这部书出版于1979年,是苏联汉学界研究宋词的一部力作。它运用丰富的材料首次在苏联阐释了中国诗歌的主要体裁之一——词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同诗相区别的特点,作者着重解释了词和诗的韵律问题。这是书中第一章的内容。其余六章则分别论析个别作品或作家(诗人)的创作,并以这些作品为例,进一步说明词的特点、诗与词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在形象地反映现实中各有什么特点。这六章既可以各自单独成文,又是统一著作中的有机部分。

其中,《〈花间集〉词》一章评介了晚唐五代的著名词人,从温庭筠、韦庄到李珣等数十人,举重点人的词为例,阐释词这种体裁的特点和变化。《南唐诗人写的诗》一章介绍了李璟、李煜、冯延巳等几位作者所写词及其特点。《王禹偁及其诗歌遗产》《诗人苏舜卿》《梅尧臣的词》《欧阳修在发展诗词中的作用》这四章则涉及宋代几位著名的词作者。此外,在每一个标明具体作家的章节里也旁及其同代诗人的创作,或用以说明同一派作家,或对比几个诗人的异同。这样,书中涉及的作家就更多。这本书对于俄国读者来说,无疑也是一部中国晚唐到北宋的词史。因而费德林肯定它是在对“中国文学史上未经充分研究的一个时期和古典诗歌创作的两种主要体裁(诗和词)进行研究”,说它“揭示了词这种诗歌体裁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以及词同传统体裁诗的相互联系”,而谢列布里亚科夫研究工作的贡献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填补了苏联在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方面的一个很大的空白,使人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中的某些极为重要的趋势和现象有了了解”。

三、其他研究

谢列布里亚科夫现代文学的主要论著有《曹靖华教授(1897-1987)的生平与创作道路》,这是一部评传,占了《欧亚文学的相互影响和翻译问题》(纪念曹靖华诞辰100周年文集,圣彼得堡,1999年)的主要篇幅。此书的价值在于精要而细致地分析评论了中国的苏联文学翻译的先驱、俄苏文学学科开拓者曹靖华的创作生涯,为中苏早期文学交流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尤其是为少有的直接从事中俄之间双向交流的人士曹靖华列举了两国的文献资料。曹教授已去世三十年,中国有过不少回忆录、纪念文章和文集,甚至有生活传记,但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写出评传者,迄今还是谢教授为第一人。评传从传主出发研究工作旁及中国许多现代的作家如茅盾、蒋光慈、叶紫、洪灵菲等等,并运用曹译作品的苏联同时代作家做比较分析,如涅维罗夫、绥拉菲摩维奇、拉夫列尼约夫、安德烈耶夫、法捷耶夫等,既是文学的比较研究,又可阐明曹靖华的文学贡献。

关于俄国汉学的成就,谢教授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俄罗斯汉学文库”多卷本,在酝酿多年后,终于面世。“以人为卷”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涵盖文、史、哲、政、艺术和汉语研究,分卷陆续出版。这将会比较集中和具体地展现各个著名汉学家的成就。

李明滨

参考文献

1.В. М. Алексеев,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ма о поэте.Стансы Сыкун Ту,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1916.

2.О. Л. Фишман,ЛиБо: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М.1958.

3.Л.Е.Бежин(Бадылкин),ДуФу,М.1987.

4.Г.Б.Дагданов,Чань-буддизм в творчечтвеВанВэя,Новосибирск,1984.

5.Е.А.Серебряков,ДуФу:Критико-б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черк,М.1958.

6.Е.А.Серебряков,ЛуЮ.Поездка в Шу,ОГУ,1968.

7.Е.А.Серебряков,ЛуЮ:Жизнь и творчество,ЛГУ,1973.

8.Е.А.Серебряков,Китайская поэзия Х-ХI веков.Жанры ши ицы,ЛГУ,1979.

9.Е.А.Серебряков,Жизненный и творческий путь профессора Цао Цзинхуа(1897-1987),видн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деятеля Китая,крупнейшего знатока ипереводчик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почётного доктор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Взаимовлияние литератур Европы и Азии и проблемы перевода,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1999,с.1-10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