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文学概论 作者:杨铸 著


引言

文学是神圣的。她犹如灵魂的电光,撕开黑暗的夜幕,为我们带来生命的敞亮。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文学的受益者。在与文学的接触之中,我们得以接受到美的滋养,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获得超拔沉沦的精神激励,从而更接近于理想的人生境界。

文学又是平凡的。她就像亲切的伴侣,陪伴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缓步前行,跨过坎坷,冲开寂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文学的参与者。文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学就在我们身边。

人类为追求生命的充实完美,创造了文学,成就了数千年文学的辉煌。同时,人类基于自觉的本质,又相应地建立了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体现着人类对自身所从事的文学活动的深度思考和理性自省。

文学理论是全面研究人类文学活动基本规律的人文科学学科。作为文学科学的主要分支,文学理论着力于对文学领域中各种基本规律的探讨和揭示,其研究对象有别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就学科形态而言,首先,文学理论具有宏观性特征,是对文学的全面观照和整体把握;其次,文学理论具有思辨性特征,由一系列概念、范畴依据严密的逻辑关系建构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文学理论与文学实际之间存在着牢固的联系。古往今来,生动鲜活的文学实际,从来都是文学理论生成和发展的肥沃土壤。任何文学理论,一旦与文学实际隔绝,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丧失其精神价值和理论生命力。德国的伟大作家歌德在《浮士德》中借魔鬼摩菲斯特之口讲过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绿。”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只要文学理论将根系深深植入文学实际的肥沃土壤之中,就有可能葆有生命的绿色。

人类文明的巨流,从远古奔向未来,永不止息。文学在发展,文学理论也在发展。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经形象地强调:“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作为人文科学,文学理论积淀着人类对文学的理性反思,而这种理性反思必将不断地更新、延续。文学理论并不准备提供关于文学的绝对的“标准答案”。也许,关于文学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标准答案”。

文学是一块美的天地。我们在参与文学活动时,主要依赖的是对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然而,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感受力、领悟力同理解力是相互交织又相互推进的。掌握文学理论,借助理性的光芒来洞察文学,可以有效地增强对文学的理解力;而对文学的深度理解,则可以引导着我们更敏锐地感受文学,更透彻地领悟文学。在深刻理解之上展开的对文学、对美的感受和领悟,将获得全新的视野,将提升到一个以前所未能企及的更高的层次。当然,对文学理论的掌握,并不能代替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学理论仅仅相当于指示方向的路标,而要真正进入文学殿堂,每个人必须自己迈步前行,去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去探索文学作品的奥秘。

但愿文学理论能促使我们与文学更加贴近,但愿文学本身能带给我们更加丰厚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享受。

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我们的人生之旅必定无比绚丽,生命必定无比充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