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清凉寺
英国伦敦大罗素广场,大英博物馆。
这座世界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内,收藏了世界各地的文物和图书珍品,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厅的中央墙上,有一面残破的彩像“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菩萨的雍容华贵。其壁画线条流畅,色彩绚丽,画风细腻;人物形象端庄,面貌丰润,神态各异;体态丰满,肤色自然,人物造型全部是盛唐风格。其实,这幅壁画与敦煌根本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它来自河北省行唐县的清凉寺,由五台山一寺院的和尚所作。
清凉寺曾一度是行唐当地最大的寺庙,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变迁,该寺早已在兵燹战火中消失殆尽、踪迹难觅。几年前,一位曾经在行唐工作过的市委主要领导出访英国。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厅,这幅注明来自行唐清凉寺的“敦煌壁画”,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后来,他拍回了部分照片,责成行唐县文化部门详细调查该寺情况。此事很快传遍了行唐的大街小巷。以前,大部分人只知道洋人起走了清凉寺的三菩萨壁画,却很少有人知道是英国人。这回知道了壁画就在英国,人们的激动心情犹如心爱之物失而复得般溢于言表,有着说不出道不明的高兴和喜悦。
人们纷纷传阅着照片,走上街头,奔走相告。看着照片上的三菩萨壁画,他们激情澎湃,百感交集。年过半百的老人们纷纷集会谈论;耄耋老人则诉说着洋人起走壁画的经过,回忆着壁画的艺术风采,讲述着清凉寺的修建及各种民间传说……一座已经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的寺院,一幅至今保存在异国他乡的壁画——清凉寺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和故事?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清凉寺一路走来。
蓦然回首,历史仿佛就在昨天……
一
行唐是一古县,是全国闻名的大枣之乡。它西倚巍巍太行,东至浩瀚平原,山区、丘陵、平原三分地势,郜、沙、磁、曲,四河贯境,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代代的枣乡人,创造了独具行唐特色的历史文化,华夏五千年文明在行唐这块沃土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行唐县上碑镇磁沟村南风景秀丽的清凉河畔,曾经有一座占地10余亩的清凉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行唐县新志》载:“清凉寺在滋沟村,金大定间建。”相传,清凉寺是五台山下第一大寺。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其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因山中气候寒冷,山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由此可知,清凉寺的寓意应为五台山寺。
提及清凉寺,全国各地目前尚有多处,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山西的五台和芮城、河北涿鹿、安徽颍上、西安长安、南京市等。行唐县的清凉寺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平原交界处,五台山以南300里。它北靠五台山,南眺正定府,有极其特殊的地理意义。据说清凉寺坐落在一条龙脉上,有“降龙伏虎”“保天下太平”的寓意。倘若晴天顺着寺庙向北望去,还真有一个龙体的轮廓呢!清凉寺还处在南北交通要道的“皇道”旁,是南方僧人到五台山的必经之地,故有“五台山南大门”之称。
早在隋、唐、五代时期,行唐县有着一条极具文化意义的道路,即五台山进香道。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及现存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图中“永昌之县”,即今河北省行唐县),都记载了恒(镇)州与五台山之间的这条进香道,即从今正定出发,经行唐、阜平、龙泉关、长城岭至五台山。这条道路,不仅有着宗教巡礼的文化意义,还有使臣往返的政治意义和旅客通行、货物往来的经济功能。每年都有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份的上千僧侣,前往五台山佛教圣地云游朝拜、讲经听禅。由于路途遥远,僧侣们长途跋涉,一路劳顿,到达行唐清凉寺后,歇脚休息,养精蓄锐,顺便了解五台山的风情地貌、寺规戒律,然后再到五台山朝拜,所以该寺亦称“歇脚寺”。
相传,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七月初一,五台山都要举行为期一个多月的盛大庙会。清凉寺同受传统庙会的福泽。僧侣们一批批路经此地,受到该寺僧侣的热情接待。僧侣们于此寺庙内诵经念佛,欢度着自己的节日。期间,由于僧侣、商贾、游客等云集于此,当地百姓也赶起庙会:做买卖的、耍把式卖艺的、说书唱戏的、吹糖人捏面人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其交易大到牲口布匹、小到针头线脑,多是寻常百姓所需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等。寺庙内,拜佛诵经的、降香烧纸的……一时间香火鼎盛,热闹非凡。当地百姓和众多僧侣交织在一起赶庙会,别具风格,不仅善男信女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愿意随喜添趣。
刘磁沟村还成立了武术队为庙会助兴,舞龙灯、练武术、踩高跷、划旱船、耍狮子、变戏法……各种民间艺术和杂耍异彩纷呈,大大增加了庙会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至今,刘磁沟村留有六月初六过庙会的惯例。
史料记载,清凉寺住持是五台山派遣的高僧,直属五台山管理,是五台山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和价值引起了历代王朝的重视,每个朝代都曾修缮,甚至重建过,才使这座千年古刹得以繁荣昌盛。清凉寺内有石碑30余块,碑文记载了该寺历次重建及重修,其中一次重大重修是明永乐年间己亥季春。
清凉寺重修重建拨款事宜,在当地曾留下了“十八瓮银子”的传言。据说,修建清凉寺时,皇帝拨下18瓮银子,有大臣启奏:“该寺用不了那么多钱”。皇帝回答:“此寺对我朝社稷和百姓关系重大,剩下的银两留给后人修缮,确保繁荣永存。”结果,修建寺庙仅用了9瓮银子,剩下的银子连同一坑石灰埋在寺内。后来重修时用了剩下的9瓮银子,但皇帝又拨了9瓮银子埋在寺里,几次重修都如此效法。
直到清凉寺被毁后,当地人还以为寺里埋有9瓮银子,在寺院遗址下挖土寻找,到现在银子仍未找到。不知是银子尚未找到,还是后人对历代皇帝重视清凉寺的一种传闻,这就不得而知了。
二
清凉寺建有三个大门,有别于一般寺院只有一个门,俗称“三门大寺”。
其实,在佛教中并非必有三个门才称“三门”,只有一个门,也可称“三门”。这“三门”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 《释氏要览》载:“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无相无作,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清凉寺山门则是一座带有三个洞门的牌楼式建筑,中间为正门,左右各一个稍小的洞门,是名副其实的“三门”寺。
相传,清凉寺正殿大梁需一根粗大的荆木做成。因荆木属灌木,很难长成这么大的树干,所以数年未能竣工。后来,五台山高僧遍访天下,在一座深山中,发现一荆子丛长势旺盛,往下挖去,原来长在一个粗大的荆木树根上。此树根挖出来正好做清凉寺大梁。这清凉寺究竟为何要用荆木做大梁,不得而知。据说,清凉寺被毁后,陈磁沟村陈老领家把这根大梁解成了木板,其坚硬的木质还真是荆木。
清凉寺周围长满了古木大树。寺院掩映在清幽翠绿之中,宁静典雅。在寺南约200米处建有两座玲珑的小石塔,与清凉寺相对应。在寺院内的古松翠柏中,坐北朝南建有三座大殿,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前面左钟楼、右鼓楼。殿内金碧辉煌,其文物细腻逼真,件件堪称珍品。壁画栩栩如生,精美动人,其三尊菩萨的主画绘制在后殿的北墙上。据说,塑像的眼睛还能转动。塑像心窝处安放了一个铜铃和一面大圆镜,寓意“佛心圣明”。
清凉寺正殿大佛两侧布满了祥云,半空中各塑有一个手拿拂尘的童子,惟妙惟肖地悬浮于云端。寺内“八翅”大钟的钟体有一人多高,两人合围有余。钟上部铸有篆文,中间铸有汉字,其下端是逐渐翘起的八个大翅,每个大翅上铸有形态各异的飞龙,图案间有美丽的花纹相隔。撞击大钟,响声浑厚。分别敲击八个钟翅,则能发出音律不同的八种声音。据说,寺里的僧人还能敲出美妙的曲子。
清凉河原来叫“清水河”,后因清凉寺改为现名。它发源于清凉寺西30里的龙门村一带,弯弯曲曲,百折迂回,流程达60余里。清凉河沿清凉寺而过,往东注入郜河。《行唐县地名志》载:“相传,龙门沟原有一条天然石门,天堑横跨东、西两岸,有头有尾,好似一条石龙伏卧……”据说,这清凉河的水有上、中、下三个大石洞的泉水汇集而成,这石洞就叫“龙门”,因自然环境独特,人们把这里的村名改成了龙门村(也叫流门村)。上水洞叫上龙门、中水洞叫中龙门、下水洞叫下龙门,村名至今延用。
清凉河不大不小,河水清澈见底。距离清凉寺一里处,河面突然变得开阔起来,最宽处约有1000米,水势平稳,最深处有五六米。出口处河面变窄,形成一个葫芦状的湖泊河流。清凉寺周围土地肥沃,滋润养育着这里的人们。人们感谢自然的恩赐,把原来村名“庄”改成了“滋沟”,后来演变成了“磁沟”,如刘磁沟、陈磁沟、吴磁沟和董磁沟。
河流两岸,绿树成荫,间或坐落着几座别致的凉亭。凉亭下,乡亲们一壶茶水,谈论着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趣闻逸事。两旁青草掩映中,传出牧童的柳笛声;不远的田野里,成双结对的男女,伴随着说笑声在辛勤地耕作。空中飞翔着鸟雀,河里游荡着鸭鹅。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鱼儿欢跳个不停。放眼望去,远处的小船自由自在地飘荡着,人们一边划船,一边品味着北方水乡……河流北岸,坐落着古色古香的清凉寺,寺里的晨钟打破夜的寂静,传出十几里外,唤醒勤劳的人们。
走到清凉寺旁,听幽雅的乐声伴随着诵经声,叫人产生一种身处仙境之感。怪不得南方人称这里为“北方西湖”。
三
在隋、唐、五代时期,行唐南通常山关(今正定);北临古代名山恒山(又名常山,别名大茂山);东通唐代绫绢主要输出地,唐代名城定州;西达都城长安,均有道路可通。其道路之便利,可谓四通八达。
《行唐县志》载:“(隋)开皇六年(586)年,析行唐置滋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省滋阳入行唐。”当时,滋阳县治所就在清凉寺以北15里的上滋洋(滋阳)村。滋阳以在滋水之北而得名,位于太行山与平原交界处,往北300里便是五台山。封建王朝为振兴南北经济和文化,开辟了一条由五台山往南,经龙泉关、滋阳、经清凉寺到行唐,直到正定府,再过邯郸直通河南等省的大道,这条道路到清代发展到了高峰,它不仅是一条商贾大道,而且还是帝王祭祀、巡幸之路,所以又称“皇道”。
北方张家口、蒙古等地的牲口、皮毛、药材、红枣、核桃等运往南方,南方的丝绸、布匹、瓷器、茶叶等运往北方,都是经过这条“皇道”运送的。当时,行唐的丝织品,特别是土棉布(唐布)在北方享有很高的声誉,大量外运,商贾贸易十分繁荣,仅行唐城内著名的土棉布店就有6处之多。商贩上运土棉布、丝绸,下驮山西烧酒(俗称“浑源大茶酒”)或贩运牲畜、药材。在这条“皇道”上,常年有挑担的、骑马的、坐轿的,川流不息。一直延续到清末,仍可看到商贾争赴,赶牲口的吆喝声,骡马的嘶叫声,骆驼队驮运物资的驼铃声,木轴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不绝于耳……
清凉寺正好坐落在“皇道”交通要塞上。经济繁荣时期,寺中僧侣划出八十多亩地,在寺南5里瓦仁村北的皇道旁,建起了一个市井(市场)作为交易点,南北物资云集于此。由于物资种类繁多,交易量越来越大,为有序交易,据说姓李的、姓王的、姓左的和姓白的各主持一类物资交易,人们习惯于称李市井、王市井、左市井和白市井等名。不知何时,“市井”逐渐演变成了“市同”,所以出现了现在的李市同、王市同、左市同和白市同的村名,这几个市同的人至今会做买卖、会当经纪人。
清凉寺“划地建市”的这一举动,确实对繁荣南北经济起了重要作用。直到现在还流传着“瓦仁村北有清凉寺80亩市场地”之说。当时的繁荣,善男信女们称是清凉寺菩萨的保佑。商贾、客商们为谋求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来这里首先是降香祈祷。尤其是传统庙会期间,清凉寺的香火特别旺盛。人们感激清凉寺的庇佑,纷纷布施钱财,在瓦仁村北的市井旁,建起一座9层高的塔,唤名“瓦仁塔”。
为了满足商贾、客商们的需求,市井周边建起了许多客店。闲杂的人群聚集到这里,留下了“客人住店,僧人住院”之说。人们在繁忙的交易闲暇之余,到清凉河一游,消除疲劳。有识之士到清凉寺里鉴赏文物,领略壁画风采。
四
清凉寺不但建筑艺术典雅,其环境也让人留恋不舍,加之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成了人们去五台山的第一站。寺中大殿的“三菩萨”壁画更是名扬天下,历史上的文人学者、诸家名流、达官显贵、名道高僧,专门来欣赏壁画,领略风采。
据当地的老人们讲,清凉寺壁画是仙人所画,也说是圣人所画,更有说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
吴道子(约680~795年),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卸任。后流落洛阳,专门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其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所画人物形象逼真,立体感强,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根据吴道子擅画道释人物和寺院壁画的特长,要说清凉寺壁画为吴道子所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陈磁沟村陈老梅等老人说,壁画中三尊菩萨的风貌衣带飘举若飞,其姿态犹如从云端往下降,再一看,好像降到你跟前,叫你如临仙境、幻影无限。其眼睛画得更是奥妙无穷,你在壁画跟前看,菩萨好像是眯缝着眼;稍远一点看,眼睛就睁开了,好像她们看你一样。
相传,这个吴道子画龙不画眼睛,画上眼睛龙就飞起来走了。不过,清凉寺的龙是画了眼睛的。据说,清凉寺前有陈磁沟村一块麦地,每到傍晚,有一匹马从寺里跑出来吃麦苗,人们追赶时,马就跑回寺里,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结果一问僧人,寺里根本没有养马,后来人们就在寺外安排了几个人,等把马追到寺里后,寺里的人见这匹马往西边墙上一靠,没有了,原来是壁上画的那匹马。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墙上画了一个落在谷穗上的蚰子,晴天,蚰子就趴在谷穗上;雨天,蚰子就不见了,好像是藏起来避雨。天晴得越好,蚰子显得越清楚,并能听见叫声。此外,墙壁上还画了一个光着身子撒尿的小男孩。据说小男孩原来是陈磁沟村的。一天,他光着身子到寺里看画画,正在撒尿,被画师看见了,觉得挺有趣,于是就把这个场面画到了墙壁上。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民间传说罢了,或许是人们尊崇画圣吴道子,这才加以附会流传至今的。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行唐县新志》载:清凉寺金大定年间建,磁沟村南。壁画原是五台山一寺院的和尚所作,始绘于明永乐年间(1424年),后期绘制分别于明正统年间(1437年及1468年)进行,前后历经40余年,足见工程之巨,期间几经修复,竟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称得上是稀世艺术珍品了。
在清凉寺壁画的三尊菩萨中,据说其中一位是大明王朝中很重要的人物,她的衣着穿戴似菩萨打扮,是明成祖朱棣的姑姑。她因受皇族宠爱,专权朝政,招惹是非,目无皇帝。皇帝虽然很气恼,但碍于颜面,不便直言,直到她死后就命画师把她画在清凉寺里,意思是将其圈在寺内,不让她到处惹是生非。这位公主在梦里纠缠皇帝,说我是女流之辈,不该把我画到和尚庙里,这是对我的侮辱啊!再说了,倘若我一直待在这个小天地里,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皇帝忙解释说:“皇姑呀,你在世时为国操劳太多,你仙逝后在这里也是为我镇守大明江山,不然这里要出真龙天子了,二龙相争,岂不是天下大乱吗?这清凉寺镇住了龙头,龙就不能出世了。再说,你在世时是有功之臣,仙逝后我把你当成活菩萨供奉,也是我对你的一片孝心。”听到这些,公主高兴了。
清凉寺中的山水壁画技艺精湛,运笔遒劲有力,格调细密清秀,山水巍峨壮观,站在画前山河咫尺在眼前,有一览天下之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清凉寺壁画的艺术风采留下了诸多美妙的传说。
清道光年间,附近上碑村出了一个很有名的画师,因其兄弟五个,他排行第五,所以人们都叫他“画五”。画五自小聪明伶俐,爱学习,善绘画,因为弟兄多家里穷,请不起老师教画。他听说磁沟村清凉寺中壁画出自名人之手,于是就主动到寺里和僧人交朋友。画五在清凉寺里临摹作画,越画越觉得其中的艺术奥妙无穷。于是,他索性搬到寺里住,一边在寺里做工,一边学绘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画五成了这一带有名的画师。
据说,上碑一带较小庙宇中的壁画,如奶奶庙、老母庙、马王庙等,都出自“画五”之手,其壁画风格犹似清凉寺。
五
时光荏苒,英国人把清凉寺大殿里的“三菩萨”壁画强行买走,已有八十多年了。据当地老人们回忆,大概是1926年秋冬。英国人和县政府的官员互相勾结,由定县买办出面,上碑村大地主张老盘以县里乡绅的身份牵线搭桥,变卖了“三菩萨”壁画。
清凉寺壁画远近闻名,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尤其是三尊菩萨更是妙不可言。据说,英国人买走壁画前还显了灵。刘磁沟村刘老点的父亲刘老聘进京赶考,碰见了三个妇女,她们自称是刘磁沟人。刘老聘心里一惊,心想我村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妇女啊!他回来后,正赶上洋人起壁画,回想起遇到的情景,这才恍然开悟——这是三尊菩萨离开前到处游走,显灵哩!
清凉寺原是刘、陈、吴、董四个磁沟村和南王庄村的共同财产,上碑村大地主张老盘硬说有他们的股,说是一万大洋卖给了定县商人。那个定县商人挖取壁画时,也知道肯定会出麻烦事。于是,由英国人幕后操纵,县政府做主,经过周密安排,在县局子保卫的情况下强行挖取壁画。
当时,壁画被强卖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附近各村。人们义愤填膺,纷纷走上街头表示强烈不满。磁沟村的老百姓不让卖,五台山的和尚也下来进行干涉,为捍卫国宝,人们同洋人及地方势力展开了一场殊死斗争。
在挖取壁画的第一天,人们一大早就聚集到寺里,不知是谁撞响了寺里的大钟,远近十里八乡的人们相继而来。磁沟村的老百姓坚决不让挖,县局子里的人就手拿大枪,横加干涉,阻止人们举行抗议行动。
吴磁沟村的吴二红拿着拾柴禾的枣条尖仗往寺里硬闯,局子里的人上前阻拦,双方发生争执,矛盾一触即发。吴二红见他们拿着大枪吓唬人,非常气愤,用手中的枣条尖杖照他们身上呼呼打了几下。一时间,双方都摆开了阵势。在当地老百姓的强大攻势下,他们不得不妥协,让百姓们派出代表到县政府谈判,刘磁沟村派出刘老香、南王庄村派出教书先生王老换、陈磁沟村派出邸庆、邸正年,吴磁沟村派出吴老上。
见他们对挖取壁画一事做出了让步,代表们满怀希望。岂料说是让派出代表谈判,实际是县政府的缓兵之计。等代表们到了县里,县政府和英国人串通一气,将谈判代表软禁了几天。当时传出消息称:英国人说你们中国人不懂得这个东西,壁画在中国没什么用,你们的墙壁泥皮我们花钱买你们的,我们大英帝国是保护你们中国东西的,是对你们中国百姓生活的照顾,不要不知趣,中国人不是爱钱吗?多给点钱让老百姓们度饥荒去吧!
人们哪里知道,县政府以谈判为名,实则给挖取壁画争取了时间。所谓“谈判”,实际是洋人和县政府串通,挖取壁画的行动根本就没有停止过。他们采取了安抚政策,口头上一边说多给点钱,一边在清凉寺里搭起了大棚,烧起了开水,每天用小车从邻近如瓦仁、龙洞、南翟营、北翟营等村的馒头房推来馒头。所有来看的人都让吃馒头、喝开水,并派出局子里的人维持现场秩序。
朴实憨厚的乡亲们被眼前的小恩小惠蒙蔽了双眼。他们不再抗拒,甚至有人认为,人家真是在保护壁画呢。与此同时,清凉寺大殿里,工匠们紧张有序地工作着。由于壁画高大,他们搭了专门的架子,往下挖取时异常小心,凡是潮湿的地方都用炭炉慢慢烘干,然后轻轻地操作,掉下来哪怕是一小块墙皮,也要用红绸布一层层包裹起来。据说,有人曾惋惜地抚摸了一下壁画,就被狠狠打了一记耳光。
一连十几天,共起了12块,三尊菩萨横着打了三道,顺着打了两道。英国人把壁画起下来后,做了像窗框一样的架子,中间垫了厚厚的麻纸,随后装上专用箱子运走了。
壁画起走后,人们意外发现,这壁面的做工非常考究。其原料是用黍子面、石灰粉、笨麻、头发以及防腐防虫蛀的中药水等,和成泥浆抹上去的。据说要先在墙壁上钉上数把麻,再把麻摊成伞状分别固定好,而后才抹上配好原料的泥浆。抹了有3茬、约5公分厚,数道工序使得壁面光滑细腻,不开裂、防腐耐用、软硬适中,易于着笔上墨和书写绘画。
六
行唐古邑,倚太行群峰,接华北平原,扼晋冀咽喉,守京畿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民屡遭兵燹之苦。
英国人强行买走壁画后,百孔千疮的清凉寺即在战火纷飞和 “破四旧”中消失殆尽,再也难觅其踪迹。这座已经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的古刹,除了在历史上有过繁荣和辉煌外,当它走完自己的路程时,将最后的余热也献给了枣乡人民的教育事业和抗日战争。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英国人强行买走壁画,定县买办商人得大洋10万元,存在了天祥铺(行唐当时的钱庄)。上碑地主张老盘依仗势力,说清凉寺有他张家的股,硬从天祥铺支走大洋5000元。然而,据清凉寺碑文和有关档案记载,清凉寺是刘磁沟村、吴磁沟村、陈磁沟村和南王庄村的共同财产,根本没有上碑张家的份。这几个村觉得上碑张家欺人太甚,遂联合起来坚决与其斗争到底。于是,每个村推出代表专门和上碑张家打官司,刘磁沟村推的刘老香、南王庄村推的王老换、吴磁沟村推的吴老上、陈磁沟村推的邸正年、邸庆和邸老吉。因邸正年是某大学法律系毕业,邸庆是中学毕业,他们都有文化,代表们就委派他俩和上碑张家对簿公堂。公堂之上,两人据理以争,驳得张家哑口无言,但张老盘倚仗权势,拒不还款,磁沟村就发动群众搜集证据,与之展开了长达5年的马拉松官司。后来,上碑张家的开明人士张泽民出面调解,提议说用5000元创办一所高级小学,发展教育,提高大家的文化素质和文明觉悟。如果5000元不够,由张家负责解决,你们几个磁沟村和南王庄村的孩子们免费读书。大家一听觉得合理,都表示同意,官司也就随之结束了。
后来,在上碑村南建起了一所高级小学,由张泽民任校长兼老师,磁沟村不少孩子都在此读过书。除此之外,卖壁画还有大洋11000元,本来是打算做公益金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后,为抗击日寇,在邸庆的提议下,用大洋购买了28支手枪、18支大枪分发给各村,用于抗日。
俱往矣!风雨飘摇、曲曲折折,佛教圣地清凉寺一路走来,却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天灾耶!人祸也!洋洋万字,牢骚满篇,始终未敢轻言妄断,或许可从文中窥见一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孰是孰非?倘若贸然作结,未免有些武断,恐怕与诸多的人为破坏脱离不了干系。
此亦为后话了。还是留出余地,供大家茶余饭后思索琢磨,这里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