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你们读不懂茅盾,可能是因为学养不够

“他的小说是现代中国的编年史,五四一直写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中国诞生,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的命运,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这样的作家只有茅盾一个。”

今年是茅盾逝世36周年,“文学史视野中的中国现代作家茅盾”2017年乌镇论坛暨《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首发式于3月27日在茅盾的故乡桐乡乌镇举行。

这些年来,相比于张爱玲、沈从文等现代作家的热门,茅盾无疑被冷遇了。参加会议的学者普遍感叹,现在很少见到研究茅盾的论文。茅盾研究也面临断代的尴尬,青年学者里研究茅盾的很少。为什么这样一个大家,受到学术界的冷遇?

同时,在座专家也提到,这些年来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此外,从读者阅读来看,相比于茅盾,他的同乡木心在近年阅读市场上颇受欢迎,粉丝众多。似乎茅盾对年轻读者也越来越失去了吸引力。

那么,茅盾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你们读不懂茅盾,可能是因为学养不够

《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首发式于3月27日在茅盾的故乡桐乡乌镇举行。

重新认识茅盾作品的美学价值

茅盾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王嘉良提到,90年代中期以来,茅盾研究就愈渐艰难。一个重要问题是对茅盾的评价问题。

1980年代是茅盾研究的黄金年代,王嘉良回忆到,而随着1988年“重写文学史”,文坛排名经历了新一轮的封神演义,在这个过程中,沈从文、张爱玲等作家得到重新评价、发现,在著名文学家的排名中,首当其冲的是茅盾。沈卫威回忆,当年搞了一个十大文学家评选,茅盾被排除在外。但他认为这种做法其实也挺无聊的。

王嘉良认为:“萧乾先生告诉我,在二三十年代,都是公认鲁郭茅,不是建国后地位才被突然拔高。说政治文化需要他,这不符合事实。”

南开大学的罗斯维提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一部作品像《子夜》这样遭遇大起大落的命运。“曾经《子夜》备受赞誉,而且还挤占过旧小说的受众,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畅销书。”

而重新评价茅盾,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在于重新评价他的代表作《子夜》。有两位著名学者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位是夏志清,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子夜》是“给上海画张社会百态图而已”。

另一位对茅盾的文学地位提出挑战和重估的重要学者是蓝棣之。他毫不客气地把《子夜》称为“是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因而是一次不足为训的文学尝试”。他认为《子夜》一书中那些主题宏大、深刻的章节普遍可读性很差。

那么,今天我们又该如何重新看待茅盾和他的作品?

王嘉良认为,过去对茅盾作品的评价主要侧重在历史价值,“他的小说是现代中国的编年史,五四一直写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中国诞生,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的命运,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这样的作家只有茅盾一个。”

与茅盾作品的历史价值相比,王嘉良认为对他作品的美学关注不够。“茅盾对小说艺术的贡献,他作品的艺术经验,需要好好研究。他是文学批评家,论技巧,很多作家都比不上他。而且茅盾学养很深,他是科班出身作家。” 

你们读不懂茅盾,可能是因为学养不够

茅盾

在主张审美娱乐的时代,茅盾对年轻人来说太政治了?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茅盾过时了?沈卫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主张审美娱乐的时代,茅盾对年轻人来说太政治了。“李欧梵说畅销书就是三个要素,性、神秘和武侠。茅盾作品里也有性,但都和政治捆绑在一起:两个年轻人上了床,就谈革命,这个年轻人怎么会喜欢?”

而茅盾中学的语文教师李晓敏认为,茅盾在今天年轻人中的冷遇和他的语言、内容、和文学技巧有关,她向大家分享了今天学生阅读茅盾的障碍分析。从语言上,茅盾小说中大量的行业语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陌生语汇对学生们构成了障碍,同时茅盾的小说多以特定历史政治环境为背景,他的象征主义的手法也让许多没有足够知识积淀的学生不易进入他的文本。

而对于茅盾和他作品的政治性,浙江传媒学院的赵思运教授认为,茅盾作为一个批评家,有对文学的艺术魅力的追求。“他反对套用政治概念。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超越底线。”

山西师范大学的贾振勇认为,茅盾其实是一个柔弱的文人,“茅盾和郭沫若不一样,茅盾身居高位,但都是靠边站”。(文/沈河西)

你们读不懂茅盾,可能是因为学养不够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