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从玉礼器到剑与戈,台北展古代兵器“祀与戎”

“祀与戎:古代兵器攻略”12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展览通过展出百余件兵器文物,从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象征权力的玉石礼器,到东汉时期的玉韘形佩、魏晋南北朝弩机等,呈现了古代兵器的发展历史与功能内涵。

“祀与戎:古代兵器攻略”12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展览通过展出百余件兵器文物,从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象征权力的玉石礼器,到东汉时期的玉韘形佩、魏晋南北朝弩机等,呈现了古代兵器的发展历史与功能内涵。

清 乾隆《笵金作则》图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生产与狩猎的工具到杀伐兵器,从满足温饱到决定战争胜负,刀刃在远古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初人类利用石材制刃,自快速砸击到精细抛磨,渐次精进制刃技术。随后人类掌握飞跃性的合金技术,冶炼出青铜,由此重新定义了锋刃,也因青铜优于石材的延展性及在短时间大量铸造的特性,深层改变了兵器型态,也开启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青铜时代。

在古代中国,青铜兵器约出现于公元前1800年,也就是新石器时期最末期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节点之上,并于商周时期发展至兴盛,共延续一千六百年左右。兵器不只在战场上大展身手,也融入贵族礼制,成为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秦汉时期,青铜兵器虽然被铁兵器取代,但兵器具有实战、权力象征或祭祀用器之多重功能仍传承至今。

本次展览以青铜兵器为核心,将展览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开刃——有刃器的发展”将青铜兵器的源头追溯至新石器时期磨制的玉石有刃器。第二单元“展现锋芒”和第三单元“淬炼纯青”将青铜兵器区分“商至西周”(约公元前1600- 前771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两个时期。第四单元“历久弥坚”呈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铁兵器逐步兴起之时,对青铜兵器的继承与发展。

完整的古代兵器其实包含不同材质,如今所见古代兵器大多残存锋利的主体。尖锐的古代兵器令人联想到实战场景,但其实许多兵器的功能并不是真的为了实战,而是作为礼仪兵器,所以常常格外华丽,比如仪仗性质的青铜及玉质兵器。

商晚期 铜戈


开刃: 有刃器的发展

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之前,人类以石、骨、蚌等材质制作锋利器具。其中,以坚硬石材磨制而成的有刃器是最为讲究的工具及兵器。史前时期的兵器与工具的区分并不明确。最常见的石斧可用于砍伐树木,亦可用于攻击对手。由于考古发现史前人类遗骨中残存有箭镞或其他伤痕,说明斧、镞等锋利工具已用为伤人的兵器。另外,考古也发现部分选料、制作较为讲究的玉石质有刃器仅有少数人持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山东龙山文化 嵌绿松石玉钺


有孔斧是新石器时期玉钺最常见的造型。这件山东龙山文化嵌绿松石玉钺具有两个穿孔,其中一个穿孔用于安炳,孔恰好位于沁色差异的分界上,沁色较浅的部分可能是安炳之处;另一孔镶嵌绿松石,用以装饰。

展现锋芒

进入青铜时代后,由于青铜的延展性明显优于石材,加上可短时间大量铸造的生产模式,因而更薄、更细、更长的青铜兵器逐渐取代以往的石质兵器。中国历史上的商至西周时期是青铜兵器发展的奠定期,此时戈、矛、戟成为战士们的基本配备。同时,军事成败攸关统治基础,兵器的数量与品质自然也成为政治权力的体现。青铜兵器融入玉石兵器的传统,皆成为标志拥有者身份等级的礼器。

西周早期 虎首人面鸟爪管銎钺


半环形钺是西周才出现的新形制,它沿袭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穿孔钺传统,又加入北方草原因素的管銎钺。管銎装饰神人纹饰,神人头上攀附有一神兽。两件青铜钺厚实,制作精良,但刃部厚钝,无法用于实战,加上具有宗教意涵的神人纹饰,应属于仪仗用具。

商晚期至西周 玉韘


韘,射箭拉弦时护指的指环。此类韘是戴于大拇指,韘内策略凹处用以勾弦,外侧两孔用于穿绳系于手腕。商周时期射法是以拇指勾弦,有别于西方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拉弦。

淬炼纯青

征战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兵器发展的兴盛期。随着铸铜技术发展成熟以及追求兵器的杀伤力,促使戈、矛、戟的造型精进至极致。同时,因应不同型态战争的兴起,不同型态的兵器随之发展。一是青铜剑随着骑兵、步兵的兴起,加入戈、矛、戟的阵营,成为基本兵器组合之一;二是在弓的基础上,发展出威力强大的弩,成为步兵对抗骑兵最有力的兵器之一。

春秋晚期至战国 嵌绿松石菱形纹铜剑


春秋战国之交,鼎盛一时的吴、越两国,以铸剑闻名各国。《考工记》记述列国名产时,即有所谓“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

吴越之剑主要以柄身浑铸的形制为主。吴越兵器表面往往具有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菱形暗花纹,独步列国。

西周晚期至春秋 夏家店上层文化 乳丁纹铜盔


中国青铜时代的护具主要使用皮革制作,如皮甲、皮盾,仅会在局部缝缀上青铜片饰,可增强防御,亦可起到装饰效果。盔是护具类中少数全体以青铜铸成。此盔属于从形制来看,更为接近欧亚草原人群所使用的青铜盔。内蒙古赤峰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类似的例证。

春秋晚期 玄鏐戈


古代青铜兵器成份主要是铜、锡、铅。商周时期最初将青铜通称“金”,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铭文开始出现对青铜不同原料的专称。玄鏐是其中一种,但具体是铜、锡、铅之中的哪种材料,至今仍说法不一。玄为黑色,黑色的铸铜原料较可能是指锡、铅或者锡铅合金。

历久弥坚

战国时期以降,青铜兵器逐步由铁器取代。不过,弩的关键部位——弩机直至魏晋南北朝仍维持以青铜制造,历久不衰。不仅如此,春秋战国发展出的佩剑风气仍延续至秦汉时代,贵族与官吏皆以佩剑彰显身份。青铜兵器所蕴含的礼制及精神,即便是逐步迈入铁器时代的秦汉仍深受影响。

魏 太和二年 刻铭弩机


魏 太和二年 刻铭弩机


弩机是弩的关键部位,若以现代枪械比拟,相当于扳机及瞄准器的部位。完整的弩是由弩弓、弩臂及弩机组成,但由于弩弓与弩臂是由木材制作,不易保存,往往仅留下青铜制的弩机。弩机出现于春秋晚期,一开始并无郭,到汉代有郭弩机才盛行起来。此弩机的郭面呈凸字形,悬刀呈阶状,且望山上有发射角度的刻度,属于成熟期的形制。

更难得的是,此弩机具有详实的铭文。据郭面铭文,此弩的制作年代为太和二年。历史上使用太和为年号有三位皇帝:三国曹魏明帝、东晋废帝、北魏孝文帝。结合铭文的体例,可知此处的太和应是三国曹魏明帝曹叡的年号,太和二年即西元228年。

不仅如此,铭文反映此时期弩的生产高度专门化与系统化。不同的部件分开制作,各有负责匠师,包含制作弩臂的臂师、制作弩机的牙师;同时也有监督体制,包含监作吏以及属总负责机关。除了郭面刻铭,弩机各部件也刻有重复的数字与符号,或许与工序或组装相关。

玛瑙龙纹剑璏


剑璏是剑鞘上的配件。剑璏藉由平整底面和剑鞘贴合绑缚,中间的穿孔用以穿入革带,形成独特的“璏式配件法”。此玛瑙龙纹剑璏背面仍残留木质鞘,由木材上沁染的铁锈色可推测原先收纳一把铁剑。

止戈为武

“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戈部?武》

“武”字由“戈”与“止”组成。在商代甲骨文中,“止”是脚趾头的形象,表示行走。“戈”则代表武器,故“武”字本意为持戈前进,即出兵之意。

“止”后来假借为停止、制止的止。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将“武”字诠释为“止戈为武”,意味着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为武之道,并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从征伐不断的春秋战国所产生的“止戈为武”的意涵,仅管并非“武”字的造字本义,却成为《说文解字》等后世对于“武”字的主要诠释。

展览海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