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在浙江海宁,探访武侠大师的出生地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金庸曾说道。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金庸曾说道。适逢其诞辰100周年,位于海宁市袁花镇新袁村赫山房的金庸故居经过改造更新后,即将向公众开放。日前,澎湃新闻实地探访了金庸故居,走进这位武侠小说大师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金庸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什么样

沿着海宁袁花镇的武侠路一直开,两旁是树木和大片农田,再拐一个弯,往前不到两百米,一幢白墙黛瓦的晚清民居映入眼帘,门外的匾额上题有“金庸旧居”四个大字,由冯其庸题写。

金庸出生地


金庸本名查良镛,海宁查氏,自唐宋以来名人辈出,有“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渊源家学,金庸于1924年出生于此书香世家。查家老宅位于袁花赫山房,整个建筑有五进,每进之间有两米宽的南北走廊,有墙门和天井,墙高六米多,有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牌匾与楹联。

如今的金庸故居是1998年根据其本人及家人的回忆,在原址上复建而成,总面积1598平方米,分为“居”和“展”两部分。其中“居”的部分包括澹远堂、涵芬草庐、退思轩等,“展”的部分则罗列了金庸的生平事迹与回乡参观的珍贵照片,搜集了金庸的手稿、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等。

澹远堂


走入前厅,悬挂上方的大匾上有康熙皇帝为金庸祖先查升所赐堂名“澹远堂”,三个大字周围有九条金龙作装饰。匾额下,左右木柱对联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同样出自康熙之手。早在明代时期,海宁查氏就凭借较多耕地而成为粮长,后来参与盐业和典当业成为富庶家族,康熙年间堪称查氏鼎盛时期。至今,海宁仍然流传着“查诗、陈书、朱文章”一说,其中“查诗”便是指查氏的诗人众多,其中查慎行最负盛名,被誉为“清初六家”之一。

穿过澹远堂,走进涵芬草庐,这里曾是鹤山房的私塾所在地,金庸也曾经在此读书写字。再往里走,便是金庸出生的小屋,里面还保留着一张旧式木床和一个雕花的梳妆台。经过后厅来到是退思轩,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曾经在这里处理查氏事务,接待客人,因为查文清晚字退思,故称为“退思轩”。查文清是海宁查氏最后一位进士,故居中也保留了他的居室,这里按照后人的回忆和相关文献进行了复原。

再现金庸的人生轨迹

为了纪念金庸诞辰百年,故居内专门以“文心侠骨赤子情”为题,通过展览的方式讲述金庸的故事。

文心侠骨赤子情”展览


北京大学教授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展览序言中写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奉献给人类的重要精神遗产。但是作为著名的小说家,金庸也是香港明报的灵魂人物,他的政论影响了一个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风气。相对于香港精英文学馆侧重于展出他的小说创作历程及其对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这里依托金庸故居,侧重于讲述他的家族及其一生。

“从家出发,有一段泥路,路边有池塘柳树,经过一座石桥,再有一段石板路,就到了天仙河畔的龙山小学堂。”在儿时金庸的回忆里,学堂生活带着温情。1924年3月10日,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在袁花镇赫山房。1931年,查良镛7岁时进入村口巷里的十七学堂,几年之后,又转入了袁花镇的龙山小学堂(今袁花镇中心小学)。龙山小学堂是一所现代小学,是海宁最早的四所高等小学堂之一,查良镛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此同时,来自父亲和哥哥的书籍杂志也让他受益良多。从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到《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旅行记,这些成人书刊成了他小学时代得益最多、记忆最深的读物。天仙河畔,赫山房里,他终日与书为伴,主要是读小说。

毕业后,查良镛到嘉兴一中上学,后于1940年转学到省立衢州中学。在衢州石梁,查良铺初展锋芒。他以 “查理”为笔名在《东南日报》“笔至”副刊发表了《一李能狂便少年》《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等文章,得到了副刊主编陈向平的赏识。翌年8月30日,陈向平刊发两人的同题文 《千人中之一人》:“我在他(查良镛)言谈举止之间,看见了大时代中生长着的新中国新青年的模型。”

1942年6月,查良镛与同学结伴西行,几经辗转后,到湘西泸溪湖光农场投奔同学王铎安的兄长王侃(王铠安),受委托管理农场直至第二年夏天,赶到重庆参加高考,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学习,一年多后又来到中央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期间,他与友人在1945年2月创刊《太平洋杂志》,负责编辑并以“查理”为笔名刊发了一篇长篇小说连载《如花年华》,张凤来负责发行。杂志第二期因战火影响停刊,其连载被迫夭折。直至1945年4月 19日从重庆中央图书馆离职。抗战胜利后查良镛返乡,1946年11月20日,由嘉兴赴杭州入职《东南日报》。

“文心侠骨赤子情”展览


展览将金庸的生平与作品放在一起,以权威、全面和生动的图文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其中包括他所编辑的《时与潮》杂志,以及后来连载《射雕英雄传》的《武林》杂志等。

在《时与潮》担任兼职编辑期间,查良镛进入了《大公报》,后随《大公报》创办香港版而赴港。“我当时进《大公报》是经过考试的,如果考不取,就不可能到香港来了。《大公报》原来是派另一个翻译来香港的,那个人当时刚结婚就决定不来香港,于是报社就临时改派我来。”1950年6月,查良镛在香港《大公报》做电讯翻译,两年后转入《新晚报》任副刊编辑。这一时期,查良镛以“萧子嘉、林欢”等笔名在《大公报》“每日影谈”发表大量影评。1953年6月18日《大公报》头条刊出的《罗森堡案惊人的原始证据一张螺形脚桌子》,署名“金庸”,这也是目前所知“金庸” 笔名最早的出处。

来到香港定居后,金庸对故乡的怀念越来越深。1992年,他第一次回到家乡,参观了母校袁花镇中心小学,并题词重游母校,深感当年教诲恩德,1994年第二次回到海宁参观了海宁市高级中学。第三次他回到盐官观潮并参观了海神庙。第四次他与杨振宁查济民等人参加浙大百年校庆,同时又回到了海宁盐官观潮。第五次他回到了徐志摩故居,并题词“七十年后再访舅氏旧居”。第六次则是在2008年,参加金庸书院奠基仪式,新栽了一棵桂树。

“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我到这里来,心里感到很温暖,很兴奋,这里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及不上的。”无论是在金庸的回忆还是他的武侠世界里,家乡海宁始终占据着特别的地位。如今,来到金庸家乡海宁,书迷们将在这里想象这位武侠小说大师踏过的足迹。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