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4到中国去(1)

高盛的中国生意 作者:程志云


20世纪90年代最初的几个年头,中国人最直观的感受是:钱一下子多了起来。

那时候,人们花钱不再斤斤计较,借贷门路大开,钞票横飞,以至于到了银行都管不住的地步。倒爷们上下其手,迅速抬高物价。热钱第一次如此汹涌澎湃而来,令人惊呼资本的伟力。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对此多少还有些不适应,如何花钱开始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当时流行的一个调侃富人的段子说: 坐着现代,喝着蓝带,搂着下一代。

这个情景无法不令人浮想联翩,就连远在大洋彼岸的华尔街精英也坐不住了。那些对资本天生敏感的金融家感到血脉贲张,观察许久之后,即便是最保守的高盛也伸出了橄榄枝。

这是1994年的事情,彼时高盛已经成立125年了,正处于事业上最为关键的分水岭。 高盛的中国生意

GOLDMAN SACHS第一章1994到中国去1成功的魔咒1993年,高盛在资本市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这一年,公司的税前利润高达26亿美元。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恐怖的数字。要知道,同一年,微软公司的利润还不到10亿美元,其竞争对手美林证券也不过13亿美元。由161个合伙人支撑起来的高盛,甚至比非洲坦桑尼亚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4亿美元。[1]

在大多数公司看来,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嫉妒的成绩。美国的《福布斯》杂志说: 超越它,如果你可以的话;但这几乎是难以完成的神话。

1993年年底,高盛在世界投行中名列前茅,各个部门的盈利都在上升,没有一个部门是亏损的。在同行业利润大幅波动的数年间,这家公司一直保持着优良信誉和高额收益,媒体试图寻找过去十年中它业务上的瑕疵,但却吃惊地发现,高盛的“绝大多数交易都是没有污点的”。

实际上,自1869年问世,这家犹太人创办的企业一直以信誉为名。细究起来,公司最疯狂的一次冒险发生在1929年前后,那一次的严重失误险些使之破产,成为美国金融界最大的输家和笑柄。

此后的高盛幡然醒悟,一步步走上正路,在恶意并购大行其道的20世纪70年代,它毅然站到所有同行的对立面,声称要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护受害者”,公然与恃强凌弱的投行进行搏斗,最终借此跻身世界顶级投行之列,从而完成从一个草根票据公司到“投行贵族”的华丽转身。

与大多华尔街投行不同,高盛一直到1999年才挂牌上市。严格来讲,它并不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公司。为吸引人才,高盛内部推行私人合伙制。通常情况下,最优秀的一两位合伙人被任命为管理者、联合主席,他们只对合伙人负责,拥有极大的行动自主权,因此受监管程度较低,向公众披露信息的义务也少得多。

这种制度设计最大程度激发了个人能力,一度成为高盛的企业文化。公司极为珍视合伙人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合伙人的利益,为每一位合伙人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由此聚拢了一大批顶尖金融人才。

1994年,公司的股本回报率达到60%以上,当年年底,每一位合伙人从公司分到不少于400万美元的利润。但还是有一大批合伙人离开了高盛,这种事情在过去不仅从未发生,而且难以想象。[2]

离开的合伙人任期短并且年轻,他们主动放弃唾手可得的利润,似乎是提前意识到了危机。

在1992年离开的领导者罗伯特?鲁宾看来,巨额利润已经把高盛中潜在的危险掩盖了,他不止一次地说:“如果你骄傲、利己、自大和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你就将失败。”话是对他的同事和下属说的,但鲁宾没能改变这种局面。1992年,他把这个任务交到接任者斯蒂芬?弗里德曼手中,自己给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当幕僚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