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节:足智多谋的决断力(9)

掌控力 作者:吴宏彪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灵活应变的人,不是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做灵丹妙药,到处套用。而是坚信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完全适用现在与未来。他们不会忘记经验的参考价值,但决不拘泥于它。

事实上,经验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环节之一,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同时也应看到,经验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受到个人智慧和实践活动的广度及深度的限制。而且,人们的行动总是面向未来,而经验却只属于过去。生命之树常青,万事万物都在变,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方法也在变。

今天适用的方法明天不一定适用,此地适用的方法,彼地不见得有用。时代要求人们的思维、行动要不断变化,而人们的变化带来了时代的前进与进步。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网络日益升温的今天,如果每天不学习,不充电,那么很快就会落伍,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作为领导者,掌控全局的人来说,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这样不但不利于自己生意的发展,还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最终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商界,个人必须随时充实自己,奠定雄厚的实力,否则难以生存下去。一个有干劲的人,时不时地给自己充电,就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常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并非每一位都充满干劲,都勤奋好学。例如宰予虽然有一副绝好的口才,但却怠于学习。对于宰予,连孔子也不禁摇头叹道:“朽木不可雕也。”这种人若不改变,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一个人愈能储蓄则愈易致富。若愈能求知,则愈有知识。能多储一分知识,就足以多丰富一分生命。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益,日积月累,可以在日后发挥巨大的效用。孜孜以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优越的标志和胜利的征兆。

比尔? 盖茨有一句激励自己的格言是:“我应为王。”对他来说,第二,是不可忍受的。他的进取精神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所体现。

盖茨在读四年级时,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作业,要学生写一篇四五页长的关于人体特殊作用的作文,结果,盖茨很快就写了30多页。

又有一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短故事,而盖茨却写了100多页。

他的一位小学同学回忆说:“比尔不管做什么事,他都要弄它个登峰造极,不到极致,他绝不甘心。”很多朋友对他的评价是“比尔没有干不成的事”。

他的一位朋友布莱特曼说:“他总是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绝不轻易放手。他的决心就是,不干则罢,要干就干好。玩扑克与研究软件,比尔都做得很好,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在进入了哈佛以后,比尔的表现还是很突出的,尤其在数学上。他在数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解决一个数学难题的方法。

那是刊登在数学杂志上的一道难题:一个厨师做了一叠大小不同的煎饼,他要不断从上面拿起几个煎饼翻到下面。假设有N个煎饼,厨师需要翻动多少次,才能完成这个排列?比尔给出了这道难题一个绝妙的解答。他将这个方法告诉了数学教授克里斯托斯?潘帕莱米托。潘帕莱米托教授很是惊喜,他将比尔?盖茨的方法记录下来,发表在《非线性数学》杂志上。

当时比尔的这个解法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性进展。其影响至少可以在数学领域持续15年之久。

按比尔?盖茨的天分,如果向数学方面发展,无疑可以成为一名很优秀的数学家。但他发现还有几个同学在数学方面跟他不相上下,于是他放弃了专攻数学的打算。因为他有一个信条:在一切事情上不屈居第二。今日的盖茨能成为软件霸主,聪明并不是第一位的,“我应为王”的志向才是真正成功的动力,有此霸气,自然力压群雄,谁与争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