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节:凝聚人心的组织力(5)

掌控力 作者:吴宏彪


一般来说,身为领导,应该有强烈的“同化”群众的意识,使群众紧紧围绕在自己的周围,成为自己的“有机部分”。这样,才能显示出领导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威信,才能使群众对领导有一种尊敬、钦佩和服从感,从而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奉献出智慧。事实表明,领导“同化”群众的意识和能力越强,获得的群众越多,获得的群众智慧也越多,其实际领导权力和地位就越高,越容易出成绩。领导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上级、下级、同级以及干群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使彼此关系融洽,配合默契,纵横贯通,做好领导工作。由于上级、下级和同级等角色,不同的人,身份、地位等各不相同。

因此,领导干部处理这些关系、搞好与他们之间的团结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样才能真正搞好与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的团结。领导要与下级搞好团结,对下级要尊重,尊重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上级与下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只是分工不同,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对下级要信任、支持、理解、体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让他干了,就要放心让其积极性有效发挥。遇事多帮助、体贴别人的难处。在下级面前带好头,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领导就其组织来说,是一位导演,但是要做好导演,必须善于当听众,学会洗耳恭听群众意见。群众意见各种各样,有的顺耳,有的逆耳;有的可取,有的不可取。不论对何种意见,领导都要“洗耳恭听”,要有虚心听取意见的态度、诚意、雅量。即使是对某些幼稚的或片面的批评意见也当如此。

作为领导,不要怕“挨骂”,再优秀的领导,也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赞扬和拥护,总会有人不满意,总是会得罪一些人。人的思维想法是复杂的,群众又是各种各样的,对于群众中的或有或无的批评或辱骂,领导者一定要有肚量容纳这些不好的言论,胸中有千秋。

领导在群众面前,要有错认错,主动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坦诚承认自己的过失,就可堪称贤明了。认错不是弱者,而是自尊、自信、自强的表现;喜欢归咎别人,才是懦弱的象征。一个领导如果能勇于认错,会给群众留下美好印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挽回因过错而造成的影响。这不仅不会掉领导的“架”,反而会使其威信大增,使群众更愿把一片真心、满脑子智慧全部奉献出来。有些领导总感到在群众面前认错有失面子,即使心里认错,而口却难开,放不下架子,丢不开面子。但是只有那些能够意识和接受自己所犯错误的人,才算是真正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

承认自己的过失也许是个冒险,很多人不愿意或不可能这样做。可是这冒险是值得试一试的,比别人早一步承认自己的过失,有可能使你失去一些东西,但你得到的也许更多一点。因为承认自己过失的举动证明你是个诚实的人。这样周围的同事才会喜欢、接受这位领导,进而信任、跟随于他,才能搞好与群众的团结,不再叫人敬而远之,增加了个人的亲和力,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如同竹子越高越弯腰。

在大革命时期,苏区有一位绰号叫“罗瞎子”的农民,担任了乡政府主席。有一次,毛泽东路过这个乡,找到“罗瞎子”等几个乡干部搞调查。当问到乡主席的姓名时,他自报家门是“罗瞎子”。毛委员追问他的真名,他说,从小就这么叫惯了,如今在乡政府里当主席,更不能叫官名。要不,人家会说我摆架子哩!”毛委员赞扬说:“说得好,‘苟富贵,毋相忘’,就是日后革命成功了,我们也不能像陈胜那样忘了与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罗瞎子”高兴地摇着毛委员的手说:“要是你以后当了皇帝,不,要是革命成功了,你管理天下,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毛委员爽朗地回答:“那你照样喊我老毛就是。”罗瞎子说:“我记着你的话了。”

新中国成立后,这年,“罗瞎子”被选为出席全国劳模大会的代表,光荣地来到北京。会议期间,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要在怀仁堂接见全体代表。考虑到中央首长工作繁忙,大会工作人员要求代表们见到毛主席后,最好每人只说一句心里最想说的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