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节:凝聚人心的组织力(8)

掌控力 作者:吴宏彪


相传从前有个叫列大的人,在他五十大寿那天,特地邀请了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来聚会。快开饭了,赵六还没来,列大急了,自言自语地说:“唉,该来的还不来。”

张三听了,心想,我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一拍屁股走了,列大看到张三莫名其妙走了,着急地说:“哎,不该走的又走了。”

李四听后一想:我可能是应该走的。于是,拂袖而去。王五见此情景,便劝列大:“老兄,你说话可要注意啊!”

列大双手一摊,对王五说:“其实,我说的又不是他俩。”王五一听,这一定是讲我了,于是起身也走了。

看!这就是语言表达不利的后果。

然而,说话对大部分领导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毕竟,能坐上领导这个位置,必然有两把刷子的。作为领导,说一些好听的话,取代原本恶意的批评或负面的字眼,也许能够弥补伤害;更聪明的做法是,随时留意所说的话,因为它们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

当然,在领导与群众共事中,只有理性的沟通与合宜的语言表达是不足够的。毕竟人是情感动物,正如前面提到的,领导要懂得投入感情,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人,一方面是要有卓越的工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努力使自己的愿望变为现实;另一方面则要有高超的驾驭下属的能力,这样使每一个下属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没有下属的功劳和成绩作根本保证,领导者的工作等于零。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内向或者外向,学历才智也各有差别,这些人组成一个团体。作为领导人,就需要合理组合这个杂乱无章的集体,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同时集合他们团结一致实现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驾驭、管理、统一呢?

三国时的诸葛亮可谓是治军的高手,单从挥泪斩马谡一事即可见一斑。马谡大意失街亭之后,西蜀屏障全无,诸葛亮当即决定将马谡斩首示众。

而到临刑之际,诸葛亮却又痛哭流涕,细数马谡的长处,感动得马谡也痛哭失声,如遇爹娘知己,而后毫无怨言平心静气地赴死。众将士也都为诸葛亮的执法如山和体恤下属所感动,自当效死捍卫蜀国。这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如果顺序反一下,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先是大哭一通,而后再斩马谡,那么情形就不一样了。那时候会有很多人以为他在猫哭耗子,军心也必然涣散。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做到了赏罚分明,先是严明纪律,而后再讲人情味,这样才会使威慑力和情感力良好地结合起来。

当领导既不能一味地讲严,铁面无私,也不能一味地讲人情味,毫无原则,更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就会失去领导者应发挥的作用。下属都希望自己的领导不但要有出众的才能,要有出色的运筹帷幄的决策能力,有大将风度,责人宽、责己严,不紧揪别人错处不放,有人情味,有表率作用。

作为一个领导,要掌握苛责和感情输入的良好运用。苛责过分,下属会认为你不近人情,缺乏理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消极怠工,不愿干出成绩;感情输入过分,会使你显得比较软弱,缺乏应有的威慑力,下属也会对你的命令或执行力置若罔闻。而领导对下属适时的赞扬和认可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一个下属被批评指责过无数次,那么来自领导的一句肯定,一次赞扬会使以前的批评指责荡然无存,他会带着这份认同毫无怨言地尽心尽力去工作。

要记住,赞扬是必要而且是有效的,鼓励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不要以领导自居,孤芳自赏,认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其实从下属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其实,很多时候下属们所怕的不是领导狠狠地责备他们,而是不给他们以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对待下属,责备、批评和承认、赞赏同等重要。

作为领导,该强硬的时候必须强硬,该温情的时候也必须温情。下属的潜能究竟有多少,有时连他自己也弄不清,而能够使其尽情发挥的原动力就是你的工作方法。责备和批评能够激发下属改进的热情,而承认和赞赏则恰恰能激发下属创新和进取的欲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