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节:志向的秘密(3)

做你自己 作者:(美)彼得·巴菲特


因此,我对音乐的热爱既能让我快乐,但又掺杂着一定程度的不安和隐隐约约的恐惧感。

我不得不相信,很多人在接近或逃避人生使命的初期,都经历过这种混杂的情绪。

生活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怀有的很多情感常常看似相互矛盾,但最后却发现它们完全相容。在因为课程日益变难而拒绝学习的同时,我萌生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我靠自己也能学好音乐。

既然我自己的音乐可以从某个神秘的地方走来,并以生动、活泼的色彩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么学习其他人用白纸黑字记录的音乐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自信心虽然令人振奋,但也很危险。相信自己能够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这是件好事。但我当时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驾驭这种能力,或者说是相差甚远,所以这种臆想只会导致弄巧成拙。对于那些急着崭露头角、并误以为自己胜过老师的早熟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教训。

最终,我不得不承认,技艺的练就没有捷径。我必须学会虚心受教。

所有伟大的精神传统和宗教传统都尊敬它们的老师。而且有趣的是,许多传统似乎都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众多老师。佛教中有句箴言"诸多途径,诸多导师"。基督教中的《福音书》的作者不止一位,而是四位。希伯来旧约正典,也就是犹太教颂祷词中有一段最著名的祷文,原本颂扬的是亲爱的师尊,后来变成歌颂逝者的祷文,其中的深意就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换一种方式讲,有多少东西需要学习,就需要多少老师,老师是数不胜数的。

我之所以将这点与钢琴课并论,是因为我在学有所成之前又有了另外3位老师(3位受聘的老师,也就是说,那些无意中传授并影响过我或那些我未曾表示过感谢的老师,可能还有几十位),每一位老师都在我相当分散的钢琴学习中,融入了一些弥足珍贵、不可替代的内容。任何一个领域中的好老师,都远非传递信息这么简单,他们会传授自己的一些要领。因此,每位老师独具的教学方式,可能更重于他们在技巧上对我的助益。

我的第一位钢琴老师比较中规中矩。读音符,数拍子,正确地把手指放到相应的琴键上。虽然不是很有创意,但这种做法完全正确而且十分必要,它包含了一个可能在各个领域普遍适用的真理:只有把基本功练扎实后,你的想象力才可能有质的飞跃。如果没有枯燥的磨炼做基础,创造力不会为你酿造杰作,只会带来四不像的残次品。

第二位老师从五年级时开始教我,她采取的是一种巧妙而非常独特的策略。比起音符,她对声音更感兴趣。比如说,为什么西蒙和加芬克尔的歌曲不同于莫扎特的奏鸣曲?简单的C大调和弦可以发出多少种声音?如何用同一种乐器弹出肖邦或杰里·李刘易斯的感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